《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随着“以学生为主”的观念的不断强化,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要完全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就要重视其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都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在平常的工作中常被教学中的“低效劳动”所困扰,努力寻求教学中的突破,和诸多教师一起,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实践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身的实践发现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点,如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合作课堂的组织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导致合作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七嘴八舌,热闹非凡,仔细一看,这“空前的热烈”背后的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而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阵”。再如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个性特点有不同,小组中优秀者、外向者滔滔不绝,后进的学生却成为了陪衬,甚至整节课一言不发,充当听众,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两极分化”。所以目前,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存在着摆空架子、缺乏实效性等现象。合作学习大多数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低效状态。因此,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切实改变,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项课题。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基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

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往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它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在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建构来完成,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且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2.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亦称 “团体动力学”,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群体动力学家们有着两个基本信念:1.社会的健全有赖于团体的作用2.科学方法可用以改善团体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群体动力学之所以产生的两个必要前提。唯有当人们理解并接受了这两个信念,认识到经验的研究可应用于团体和社会,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可以进行测量,团体和社会的诸种变量可以为实验所操纵,支配团体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可以被发现和揭示时,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

将群体动力学理论运用与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同学问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对理论研究的意义:本研究从课堂实践出发,探讨数学合作学习,这可为我国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数学合作学习的理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探索出适合于现代教育的合作学习模式,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方案,并通过实践来完善合作学习的理论。

2.对实际应用的意义:

第一,扭转教学现状,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现代教育的发展则趋向以学生,学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并重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组合作学习适应了现代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

第二,促进学习形式的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的合作学习,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交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第三,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过去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即使你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必须自己先讲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因此学生都得动脑筋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比较科学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持,有效运用,定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是以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为载体,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现状与影响因素,探究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探索出适合于初中数学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熟练掌握合作学习教学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来完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教学水平。同时,改变学生旧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形成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数学学业成绩,改善学生的同伴关系等。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目前合作学习的现状

通过对初中教师进行初中合作学习的问卷调查,并通过调查的分析,了解初中教师对合作学习抱有何种态度?对合作学习的功能是否明确?合作学习的技巧、影响因素又有哪些?

第二,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该如何选择

即关注教师在实践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又在怎样的时机下选择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针对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的问题,先以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索和实践,如何通过明确要求和精心组织来提高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效?如何解决合作学习中,部分同学“搭便车”的情况?就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来促进合作学习的持续性?以及要有效开展好合作学习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检索文献资料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技术收集数据,以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作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为初中数学教师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3)课堂观察法 :通过对课堂实践中合作学习内容及时机的观察,研究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及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通过对课堂中对教师行为的观察,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改如何合理定位。以本校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索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并制作课堂观察参考表

(4)案例研究法: 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我校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个案进行分析,了解所设计的合作学习的优缺点和有效性,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资料收集、理论学习与课题体系初步思考阶段,组织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为研究积淀理论基础(2013.4-2013.11)

第二阶段:开题论证阶段,撰写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会,在学校论证通过。(2013.11-2013.12)

第三阶段:调查分析阶段。通过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初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看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问题中提炼课题的主攻方向(2013.12-2014.2)

第四阶段:行动研究阶段,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探究提高课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每周开设一节研究课,课题小组成员每周针对问题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确保研究情景的真实,研究成果的有效。(2014.2-2016.5)

本课题于2013年12月27日,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并顺利开题。于2014年12月通过了课题中期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 理论学习,现状调查

收集大量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历史,包括西方和我国;其二,有关合作学习的现状研究,包括合作小组的组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研究。通过学习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已有研究,明确研究的基础。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研修培训,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及技巧。

编制了初中生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以研究的目的为基础,共由20个问题组成,主要从教师对实施合作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的技巧、功能及影响因素4个维度设置。为了了解不同区域的初中老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与看法,特别利用去山东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新疆地区的老师到我校挂职锻炼的机会向教师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实施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虽然广大教师普遍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但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设计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随意地安排学生在组内讨论、研究的话,那小组合作学习便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们普遍认为:有效地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关键是人人参与,根本是内容具有探索性和必要性。对于影响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因素教师们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意见。

2. 课堂观察探索小组合作的内容和时机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不能滥用,不能把合作学习作为万能的法宝,只有在学习合适的内容及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也才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通过开设多节研究课,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进行分析,探索怎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怎样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效。

3.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提炼和应用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总结提炼包括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的策略,激励性评价策略,合理设计教学流程的策略等。开设多节汇报课,形成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提炼出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北郊数学理解性云课堂范式,编制小组合作学习校本资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课题研究结论与成果

(一)课题研究结论

1.通过合作学习的内容的研究,我们认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符合以下特点:内容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该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2. 通过课堂实践和对课堂小组合作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合适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够让合作学习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发现。选择在学生遇到重点内容时,学生思维受阻时,当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时,学生见解产生分歧时,当出现一题多解时,当问题开放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合作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在课堂实践中,寻找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包括

(1)科学的分组与合理的分工的策略。了解学生情况,科学组建小组,确定小组规模,合理编排座位,并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包括确定小组导师、噪音控制员、分工组织员、小组汇报员等。

(2)在课堂实践中形成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课堂范式的策略。

(3)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功能的策略。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利用自主编创的表格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作用。

4.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研究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自身定位问题。我们认为在合作学习之中教师应由原来的仲裁者、裁判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对学生的合作活动进行适当的督促与适时的评价。

(2)独立思考与合作的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的理性光芒真正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收获成长。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但必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将合作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模式,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良性竞争,团结合作下取得进步。

(二)课题研究成果

1.研发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必要的活动操作工具:

附录1:《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调查表》(原创)

附录2:《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自评表》(原创)

附录3:《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评价表》(原创)

附录4:《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评价表》(原创)

附录5:《课外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评价表》(原创)

2.创编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校本资料:

(1)参与编制了北郊初中数学理解性《学生手册》3册,《教师手册》3册。

(2)编制适合数学合作学习的理解单包括前测、进阶、反馈理解单。

(3)在实践中总结提炼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北郊理解性云课堂的范式。

3.开设研究课成果:

序号 姓名 课题名称 课例类型 级别 时间

1 吕娟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 公开课 校级 2013.11

2 吕娟 《几何图形初步》 示范课 省级 2014.12

3 吕娟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2)》 研究课 校级 2014.12

4 吕娟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研究课 省级 2015. 10

5 吕娟 《一次函数复习(一)》  公开课 校际 2015. 12

6 吕娟 《反比例函数 》 研究课 校级 2016. 04

7 庄晓华 《二次函数关系式》 公开课 校级 2014. 03

8 庄晓华 《合并同类项(1)》 公开课 校级 2014. 10

9 庄晓华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2)》 公开课 校级 2014. 12

10 屠颖 《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复习》 公开课 校级 2013. 12

11 屠颖 《二次根式性质》 公开课 校级 2014. 04

12 王英 《八年级数学期中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判别与性质》 公开课 校级 2014.04

13 王英 《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 公开课 校级 2014.05

14 王英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1)》 汇报课 省级 2014.06

15 王英 《平行线的判定》 示范课 省级 2016.04

16 王英 《为理解而教——小组合作学习转型》 讲座 省级 2016.05

17 祁舒月 《圆》 公开课 校际 2014.09

18 祁舒月 《圆中的垂直关系》 公开课 校际 2014.11

19 祁舒月 《平面直角坐标系》 公开课 校际 2015.09

20 黄海燕 《菱形的性质》 公开课 校际 2014.02

21 黄海燕 《分式复习》 公开课 校际 2014.04

22 黄海燕 《等腰三角形》 汇报课 省级 2015.10

23 黄海燕 《用方程解决问题(行程问题)》 交流课 校际 2015.12

24 黄海燕 《生活中的不等式》 公开课 校级 2016.04

25 孔梦吉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 公开课 校级 2014.04

26 孔梦吉 《勾股定理》 公开课 校级 2014.10

27 叶薇 《有理数的除法》 公开课 校级 2014.09

28 叶薇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公开课 校际 2014.11

4.发表论文成果:

姓名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 、级别 (获奖) 时间

吕娟 论文:《关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有效课堂组织的案例研究》 《新课程》   省级期刊 2014

庄晓华 论文:《合理分组  高效学习 ————有效解决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 《考试周刊》 省级期刊 2014

屠颖 论文:《浅议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研参政》 省级期刊 2012

黄海燕 论文:《行走在“合作”与“独立”之间——浅谈小组合作中的“独立”培养策略》 《新课程》   省级期刊 2014

叶薇 论文:《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模式分析》 《数学学习与研究》省级期刊 2013

祁舒月 论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单的设计》 《新课程》      省级期刊 2015

五、问题展望

(一)存在问题

1.本课题开展的调查,和实践仅限于本校的学生学情,因此总结出的微型课程设计原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具有普适性。

2.由于课题组成员研究功底和视野的限制,研究还不够深刻,需要相关专家的引领和指导。

(二)后续展望

1.坚持理论学习,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最新研究动态,不断扩充和更新课题组成员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

2.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改进和丰富研究成果,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范式,切实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进一步拓展视野,争取机会在不同的地域实践研究成果,并分析研究它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

[2] 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 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

[3]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M],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9)

[4] 林生傅,新教学理论与策略[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163

[5] 田建芬,合作学习浅议[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1),21-24

[6] 王红宇,美国合作学习简介[J],外国教育资料,1991(5),80-81

[7]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 高向斌,合作学习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学与管理(太原),2000(11),4-5

[9] 徐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0] 刘正理,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几点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4.02,17-19

[11] 汪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模型建构研究[J],华东师大年博士论文,2004

[12] 喻平,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数学通报,2002. 01,9-11

[13] 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 尹宗禹,张梅玲,和谐合作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3. 763

[15] 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4

[16] 张映姜等,初中数学教学理论与教学示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5

[17] 石永生,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18]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一一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大出版社,2002

[19]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 贺明华,影响中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浅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3,41-43

[21] 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法,2004.6,44-48

[2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课 题 负 责 人      吕娟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