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框架下的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结题报告

本课题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六期重点课题,主要由扬州市教研室组织开展各项研究工作。自从2005年5月份课题研究准备以来,经过申报、开题、中期验受、总结,至今已历时三年多。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认为研究工作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现在,我作为代表将此课题的研究情况向大家进行汇报,恳请各位专家与同行提出批评指正的意见

一、研究背景

1.个人经历引发课程评价的浓厚兴趣是研究的内驱力

回顾自己的从教历程,我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从单一的分数评价开始,评价观念不断发生转变,最后迷上这个领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考试决定阶段,这是从教后的最初五年,属于地理教育生涯中的求生阶段,我采用“三三四”的评价模式:即平时学习占30% ,期中考试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40% 。二是过程参与阶段,这大概是从教后的第二个五年吧,正在向经验型教师过渡,我曾向学生公布一项“地理期末总评成绩的加分规则”,具体条目有:(1)如果你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有创意地解答问题,期末成绩加1分;(2)如果你结合地理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小论文并在班级演讲,期末成绩加2分;(3)如果你给班级出一期地理黑板报或墙报,期末成绩加2分;(4)如果你策划并组织一次地理班会,期末成绩加2分;(5)如果你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次地理课外兴趣活动,期末成绩加5分。这个评价规则的改变,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前、课后我的身边常常围满学生。三是关注质评阶段,这是新世纪到来的阶段,我开始对评价有了些理性的思考,我想学生平时的表现与成绩不应只是我说了算,还应该让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地理学习的态度与能力,还应该结合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成绩评价工作。2004年秋,当我调离学校岗位清理物品时,我最不舍得抛弃的就是厚达1米多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文件袋,现在看就是新课程所谓的地理档案袋吧,这里面不仅装载着学生学习过程的材料,还见证着我与学生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美好回忆。

走上教研员岗位后,重新审视评价工作,我发现过去我对地理课程评价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就是概念理解的错误,错将学生的地理学业成绩评价当作地理课程评价,殊不知这仅仅是高中地理课程评价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再看自己对学生评价所施行的方法,尽管也跳出了“唯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单一评价思路,也关注了过程,也渗透了质性评价的思想,但关注的重心一直是考试测量,一切行为最终仍归结于总评成绩。这也就激发了我建立新型评价观念与方式的兴趣,希望在此方面作深入的思考与研究。2005年秋,恰逢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开展新课程评价的动力。

2.国内外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的兴起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发展性评价(developmental 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英国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奖惩性评价而言的一种新型评价制度。它是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的价值观,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并共同承担实现的职责,运用质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综合素质及工作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促进评价对象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综合发展目标的过程。” (海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http://www.hainnu.edu.cn/yuanxisz/cdjy/jpkc/news_view.asp)

此后,发展性评价理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响应,并于新世纪初期传入我国,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我国2001年发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伴随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推进,关于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研究日趋增多,很多学者对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概念、原则、特征、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河南大学刘志军教授指出:发展性课程评价中的“发展性”除了指改进特征的功能性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指通过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在这里,通过课程评价促进人的发展首先是指学生的发展,同时还包括教师的发展。发展性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来说,既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指促使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和价值观的养成。对教师发展来说,既体现在促使教师的专业提高方面,也是指通过课程评价拓展教师的生命意识,促使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发展性课程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和教师作为“人”的发展,体现了当前我国课程改革内在的价值追求,它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我们确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价值依据。(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4,8-24)

以上这些专家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发展性评价理论在地理学科方面的应用研究还鲜有涉猎,这说明还有广阔的空间值得探究。

3.传统地理课程评价对地理教育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传统地理课程评价只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评价,其评价是将地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与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者是客体,定量评定是其最经常的使用方法,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课程计划或教学效果是否“达标”的数据。这种评价是理性的客观的,具有简便易行、好操作的特点,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从而推进了课程评价科学化的进程。但这种评价最大的缺点是把人客体化、简单化了,它忽略了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传统课程评价思想的支配下,地理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过多地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质性评价的作用,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知识化、评价功能甄别化、评价手段数量化等问题。如对教师的评价常表现为给予一个教学水平的量化等级,对学生的评价往往窄化为检测作业和考试分数。所以,这样的评价遏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素养发展,制约了地理课程的发展。

4.地理课程评价改革在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关键作用

一般地说,课程实施的最终环节归结于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参照系,因此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新课程评价制度的模糊甚至是缺失,使得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缺乏参照标准和指向目标,表现为新课程仅仅是利用了新教材按照原有的轨道运行。在2006年暑期我市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中,关于“对学生学业成绩是否使用了过程性的评价方法”,有71%的教师认为还没有开展,由此可见,课程评价体系的滞后性是明显的,而且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

5.当前国内高中地理课程评价改革缺失实践性

关于课程评价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目前,在各级各类培训活动中以及新课程继续教育的材料中,已有较多的专家对新课程评价的观念、方法、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通识性的理论阐述,关于新课程评价的专著也有出版,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多为专家、学者的构想,直接为学科服务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案还不完善,还有待在课改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在2005年扬州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活动中,一线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想知道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究竟如何去评定学生的成绩、究竟如何论定模块的学分、究竟如何命制新课程的试卷等。针对以上现状,我们认为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具备推广和应用价值的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的体系是地理学科教学改革中最紧迫的任务,是对专家型理论研究的补白。

二、研究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从高一到高三共3个学年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建立易于操作的多元化的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从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双赢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高中地理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建立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理测试及高考复习效度的评价体系。并在此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从而使高中地理课程更好地反映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是关于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内涵的研究;第二是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其侧重点是对教师“教”的评价,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第三是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研究,更侧重于学生“学”的评价,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第四是关于高中地理发展性考试测量评价的研究,侧重于高中地理新课程高考复习策略与测试卷命题的研究。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的概念、理念、功能、方式的研究

(2)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维度、方法与形式的研究

(3)关于多元化的高中全程地理学业成绩评价立体框架的研究

(4)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档案袋评价相结合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5)关于地理模块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验整合下的学分认定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6)关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测试卷命题思想、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7)关于新课程形势下的高中地理升学考试(高考)改革与应对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我市许多地理教师的积极响应,市直部分中学申报并开展了一些子课题的研究,主要有:

(1)高中地理档案袋的应用研究,主持人扬州中学陈桂珍

(2)地理新高考复习策略研究,主持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窦立祥

(3)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的应用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主持人新华中学丛元高

(4)高中地理学分认定的过程研究,主持人新华中学丛元高

(5)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主持人新华中学薛美云

(6)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的应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研究,主持人新华中学孟东红

(7)高中地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主持人扬州市第一中学陆群

(8)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价研究,主持人扬州市第一中学吴春燕

(9)以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主持人附中东部分校马莉

值得一提的是,本课题参与者罗定老师研究方向“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校本化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申报省教研室“第七期”课题,已成功立项。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更侧重于应用领域,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操作实验是研究主体,所以研究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的具体化和精致化的发展,特别是对新课程测试卷命题、高考改革方向与复习策略的研究能够填补课程改革评价环节在微观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空白,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课程评价理论的内涵。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侧重于评价理论的实践研究,因此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与实证研究法。此外,还广泛用到了文献法、调查法、统计分析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课程改革的操作实践中进行研究。一方面设计详细的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评价方案,通过开设实验课,组织教学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验证和修善教学评价方案;另一方面设计系列的多元的高中地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通过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实验,验证和修善学业成绩评价方案。

在本课题三年多的研究工作中,绝大部分课题参与者密切联系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行动),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注重对自我行动的反思,将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有机结合,使评价活动得到了明显的改进

(2)案例分析法:利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评价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取、总结有效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教学评价案例多达上百节课,课堂评价的足迹涉及扬州市的每一个县市区;从学校等级看,既有四星级学校,也有三星级学校、普通学校的课堂;从被评价者的教者经历看,既有教学专家,也有骨干教师,还有年轻教师;从授课类型看,既有新授课,也有复习课;从教学功能看,除关注公开课、竞赛课外,更多的案例来源于常态课。再如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案例来源也很广,我们在不同级别的学校随机确定了一些班级作为开展评价研究的对象,结题材料里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手册》就分别来自于扬州中学、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新华中学、扬州市一中、附中东部分校等学校。

(3)实证研究法:本课题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应用价值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对新课程评价的理念、思路、策略进行分析,对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方案进行构思,搭建了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框架,并出台了《扬州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手册》与《扬州市高中地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手册》,采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利用评价手册开展操作模型的验证性活动,突出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地理档案袋评价活动的指导,并在实践基础上及时进行反思与修正,评价方案与评价手册四易其稿,从而使评价经验具备了推广的价值。

(4)统计分析法:对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归纳、整理、分析和推断;对各种参数值进行数理分析、概括和整理。

(5)文献法:一方面运用国内外有关课程评价的专著类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听课、评课、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过程性评价中的叙事性记录作为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6)观察法:在听课、评课、访谈、研究性学习、档案袋评价、地理测验等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敛特征进行观察,并作好相应记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家长、老师开展了关于地理发展性评价方案使用情况的系列访谈,取得了很多反馈信息。

(7)调查法:对参加和未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地理课堂利用问卷调查进行对比性研究;对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设计问卷调查;对课题研究中生成的评价模型的使用效果进行验证性调查研究;指导学生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与分析,形成调查报告的主要有“高中地理档案袋评价情况” 的调查、“高中地理学分认定过程”的调查、“地理高考复习中重难点学习情况”的调查等。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基本按照申报书的制定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工作历时三年多,大致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鉴定阶段”,其中“实施阶段”包含了“中期论证”过程。各个阶段的任务明确,分工具体,管理有序,进展顺利,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先期准备阶段

原计划完成时间2005年5月至2005年9月,实际完成时间2005年5月至2006年8月。

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江苏省中小学研究课题申报评审书》、《扬州市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方案(试行)》、《扬州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手册(试行)》与《扬州市高中地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手册(试行)》的研制工作。

(二)过程实施阶段

原计划完成时间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实际完成时间相同。(课题研究工作在申报、开题之前就已经开展,大致与2005年秋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同步)

1.开题论证工作:经过充分准备,本课题于2006年9月29日在扬州市第一中学举行了开题活动,开题报告得到专家的好评。同时采用招标与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9个子课题,同期完成了子课题的论证工作。

2.实验学校研究工作:各课题实验学校根据校本特点,选择部分班级依据《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成绩评价手册》开展学业成绩评价改革。扬大附中、扬州中学、蒋王中学加强了地理档案袋的建立,多所学校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工作。各子课题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分析活动。

本课题结题材料中提供了档案袋案例5个,学生的评价手册案例20个。

3.课题实施研讨工作:自开题后,课题主持人重视对全体成员的研究过程进行动态指导与管理,通过研讨会加强成果交流与问题探讨。主要研讨会有:

2006年10月24日,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交流

2006年12月12日,新高考方案应对策略研讨会(一)

2006年12月19日,学业成绩评价效果研讨

2006年12月23日,新高考方案应对策略研讨会(二)

2007年8月21日,专家讲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陆静)

2007年10月9日,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交流会

4.教学展示与评课工作: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采取扎根课堂的原则,鼓励课题参与教师开设研究课,通过听、评课活动实施并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在结题材料中共提供了课堂教学评价手册案例22个。主要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有:

2005年12月21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学科基地教学观摩活动。课题分别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2007年12月8日,扬州市直、维扬、广陵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竞赛与观摩活动。课题为《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竞赛结果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2007年12月20日,扬州市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竞赛与观摩活动。课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竞赛结果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

2005年9月-2008年6月,市直中学共开设高中地理新课程研究课共18节,并分别举行了评课、研讨活动。

5.教师竞赛型评价工作:为促进我市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举办各类竞赛型评价活动,也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扬州市地理学科竞赛、评价活动名称评价结果
2006年市第四届“奋进杯”地理新课程教案评比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
2007年市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模拟命题大赛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8名
2007年市第五届“奋进杯”地理教学“活动”设计评比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2007年市第一届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评比8名教师获表彰
2007年市高中地理优秀教研组评比8所学校获表彰
2008年市高三地理优秀备课组评比6所学校获表彰
2008年市地理高考模拟试题命题大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7名
2008年市第六届“奋进杯”新课程改革地理论文评比一等奖10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16名
2008年市高中地理课改标兵评比(计划)

6.课题中期论证工作:自开题论证后,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本课题于2007年10月9日在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举行了中期成果展示与论证活动。课题参与成员对研究资料进行了汇编,展示了学生档案袋、研究论文、互动评价网络,并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研讨。进一步论证了评价方案中提出的评价模型,并向扬州市教研室提交了中期研究报告,以接受专家的中期评估。

7.“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演释项目研发工作:这是我市为适应新课程、新高考而开发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工程。我们依托全市的优秀地理教师群体(本课题参与成员占绝大部分),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核心内容,以网络测评、重难点视频演释、重难点测评三个系统为主要支撑,按照国际流行的互动学习课程理念进行管理。对每一个重难点都制作长度约20分钟的精品演释课程视频库,供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反复应用,并以此为核心,组成一个针对性极强的数字化课程教学系统。“演释项目”共分为60讲,目前已完成34讲专题的拍摄与制作,其中主持人共承担了8个专题的开发。其文本材料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演释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已开设研讨活动12次。

8.评价手册修订工作:在研究过程中综合各方面的访谈意见,对课堂教学评价手册与学业成绩评价手册进行了四次修改,使得评价手册更具利于操作,最新修订的学业成绩评价手册中过程性评价项目能够更好地反映三维目标的要求,也降低了教师与学生评价的工作量。

9.网络平台建设工作:为加强课题动态管理,我们利用网络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优势,依托扬大附中东部分校《以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子课题组,开发了课题网络管理平台,并尝试开展基于网络的魔灯(Moodle)平台互动评价的应用研究。(www.fzfx.net:8022/webdili/Index.asp)

(三)后期结题阶段

原计划完成时间2008年7月至2008年9月,实际完成时间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

本课题研究从2005年秋季开始,伴随着高中新课程三年一轮的实施,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期望对研究情况作一总结。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多次协商,从2008年7月初启动了结题工作。主要安排如下:

1.7-8月:各课题研究成员对过程性研究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2.9月:课题主持人、子课题主持人撰写结题报告,对论文集、论著等研究成果进行汇编;加强课题网络平台建设。《扬州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手册(修订)》与《扬州市高中地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手册(修订)》出台;

3.10月:评价成果展览、互动评价网络展示;接受省市专家结题鉴定验收。

六、研究结论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概述

1.理论支架

(1)新课程要求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同时,《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纲要还对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以及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问题也作了原则性的规定。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性评价又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这说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课程评价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地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还指出:“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3)建构主义的评价观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ü目标自由的评价,即试图根据经证实的需求,提供用以评价任何过程和结果的最客观的评价;

ü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努力使地理教育和教学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

ü以知识建构为标准的评价,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

ü以经验建构为标准的评价,更重视对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并同时注意有效评价与教学的整合;

ü情境驱动的评价,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源于丰富而真实的情境;

ü确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由于人的智能发展是多元的,因此评价标准也应是多视角的,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形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平台、评价成果都应具有多元化特征。

2.概念追溯

地理课程评价是地理课程建设和实施关键环节和重要依据,也是面临的难题之一。什么是地理课程评价?什么是发展性地理课程评价?这是至今没有确切定义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以下概念进行了认定或界定。

(1)课程概念:课程被视为教育理论界含义最为混乱的术语之一。追溯课程的起源,宋代教育家朱熹提出“宽著期限,紧著课程”,这应该是课程的出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课程被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

(2)地理课程概念:在陈澄主编的《地理教学论》中,地理课程被定义为:“地理课业及其进程。课业,指地理教学内容;进程,指地理教学程序与过程。”

(3)评价概念: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运用一定的方法,收集与评价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和判断。

(4)课程评价概念:由于课程含义的多样性,因此课程评价的概念也没有定论。我国关于课程评价的研究历时不长,始于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课程评价研究是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综合各种观点,在此将课程评价概括地定义为:“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课程的组成要素和活动过程作出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课程途径的活动。”

(5)发展性评价概念: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指“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6)高中地理发展性课程评价概念:综合考虑地理课程的含义和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我们可以定义为“依照建构性课程评价理念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设计相关的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理念、课程方案、课程资源,以及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作出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并促进高中学生、地理教师和地理课程共同发展的活动。”按照此概念的指向,实施高中地理发展性课程评价,需要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的主体是谁?二是以什么标准进行评价?三是评价内容包括哪些项目?四是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评价?五是评价结果如何呈现?六是评价结果如何应用?这六个方面就是本课题研究试图廓清的问题。

(7)评价模型概念:模型即模式,李雁冰指出:“课程评价的模式是指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依据某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想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对评价的实施做了基本的说明。”“一种评价模式中一般既暗含了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又有较为明确具体的对评价实施过程、策略的说明,但不同的模式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P.66)目前,国外有代表性的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目标达成模式、外貌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模式)、应答模式”等。

本课题通过对传统评价体系的改革,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多元交互式”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此模式突出两大特征,一是“多元化”,力争体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二是“交互性”,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评价模型的具体操作结构将在下面作详细介绍。

3.基本理念

发展性评价从评价的目的、功能的角度出发,强调有效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功能。其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

(1)评价主体互动化:发展性评价要求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2)评价内容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丰富,注重对评价对象发展的综合性考量,既考虑到评价对象发展的起点和发展的区域, 又考虑到与同类评价对象发展的可比性,还考虑到评价对象发展的量化和非量化的综合表现。如对学生的地理学业成绩评价,不再将历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或主要指标,而是注重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考察,即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及地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地理学习兴趣与正确地理观念等方面的全面评价。

(3)评价目的人本化: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或功能不是“选拔”和“甄别”,而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4)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使用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4.主要功能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

(1)反馈调节的功能: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倡导评价结果并不停留在评价者一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

(2)展示激励的功能:发展性课程评价,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所配合的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也应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反思总结的功能:发展性课程评价更看重个体的参与。参与评价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将有可能促使其认真总结的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

(4)记录成长的功能:在发展性评价体系中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等,而且强调评价的日常化,所以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是发展性课程评价中注重过程这一核心特点的具体体现。

(5)积极导向的功能:发展性课程评价重视评价过程,评价思想将随着评价具体的实施过程渗透到新的课程改革的其他各个环节,从而有助于建构出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课程发展模式与框架。

5.内容体系

图1 

发展性地理课程评价体系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同时又密切关联的组成部分,即以目标为中心的地理课程设计评价、以过程为中心的地理课程实施评价和结果为中心的地理课程效果评价。如图1所示,这三方面的评价具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评价内容上看,高中地理发展性课程评价应包含静态的课程本身的文本评价与动态的课程实施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其主要评价项目如图2所示。读图可知,高中地理课程评价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评价项目不只是课程实施者所能完成的,还需要专业评价机构或人员介入才能完成,如对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评价,更侧重于理论层次的研究,就需要以课程专家为主加以评定。当然,静态的文本评价与动态的活动评价也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有许多交叉与联系,静态的文本评价是在动态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而动态的课程实施与效果评价则需要静态的文本作为支撑。作为一线教师更加关心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及效果评价,所以这也成为本研究的主体内容。

图2 

6.主要方式

发展性课程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技术手段上看,有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从具体方法上讲,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问卷法外,还有档案袋评价法、评定量表法、学生自评互评法、教师自评互评法、师生民主评议法、校外社会评价法、观察法、谈话法、创作、作品成果展示法、行为摘录法、成长日记法、苏格拉底式研讨法、各类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以及个案分析等。总结起来,发展性课程评价方式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3)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4)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二)高中地理发展性学业成绩评价

1.概念

我们认为高中地理发展性学业成绩评价是“依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设计相关的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学习结果进行多元化的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2.评价模型

“多元交互式”发展性地理学业成绩评价模型的核心内涵是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其操作模式为“2×2”的学业成绩评价框架,如图3所示,即两种不同的评价水平、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相结合。两种不同的评价水平是指第一层次的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和第二层次的毕业水平评价,毕业成绩评价同时包括选拔性的升学成绩测评;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是指在两个不同层次的评价中共同采取两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水平以及评价方式相互结合形成的一个有机的评价整体。

高中地理学业成绩的评价从实施的基本路径来看就是一个突出过程性的评价,它不仅包含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形成性测评,还包括学习方法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评定,因此非常重视定性描述方式的应用。在过程性评价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口头评价语、形成性作业是过程性评价最基本的元素;从评价的阶段性看,过程性评价包括单元学习的反思性评价,伴随整个模块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以及在一个模块学习过程中对地理档案袋的评价。

当然,地理新课程也同样重视测试性的评价。测试性评价是采用纸笔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在现行评价制定下,这种易于量化的评价形式依然会占据核心地位。在每个单元结束以后有单元的测试,每个模块学习结束之后也进行一次终结性的测试。在综合过程性评价以及测试性评价成绩之后,对模块整体的学习情况进一步认定,也就是进行学分认定。另外,在高中三年学习结束之后,还需要对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素养进行认定,也就是毕业水平的认定。如图4所示,下面结合实践操作情况,对各种评价方式的测评工具(量表)加以简要说明。

3.三维目标评价

(1)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评价

识记、理解、应用是地理知识评价的三个水平,其评价的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高中地理知识目标评价表

地理知                                                    识水平评 价 要 点
识 记快速、准确地再认或回忆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
理 解1.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和解释地理概念及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原理;                                                    2.利用相关的信息概括说明地理事象的变化及特征;                                                    3.对相关概念、地理事物及区域进行比较;                                                    4.将一种表达方式变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应 用1.准确、恰当地选用地理概念、原理等对新情境进行合理解释、说明、评价;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学生地理技能的形成与运用状况,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

高中地理技能目标评价表

地理技能评 价 要 点
阅读、分析地图与图表1.  认识与判读地图上的方向和常用图例、注记;                                                    2.  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                                                    3.  熟练使用和说明有关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地理统计图表等;                                                    4.  正确理解地图与图表所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义,并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找出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原理和规律。
填绘地图                                                    与图表1.  掌握填绘地图与图表的原则和要求;                                                    2.  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                                                    3.  根据地理统计数据选取合适的形式绘制地理图表。
地理计算1.  根据学习内容合理选用计算公式;                                                    2.  熟练掌握地理运算原理与技巧;                                                    3.  快速、准确地进行运算。

(2)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能力评价

发展性地理学业成绩评价特别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其评价标准: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来看,地理学习方法的评价要求如下表所示。

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评价表

地理学                                                    习方法评 价 要 点
地理观测                                                    与调查1.  掌握一般的地理观测、调查的原则和方法;                                                    2.  制定合理的地理观测、调查的方案和步骤;                                                    3.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地理观测仪器;                                                    4.  在地理观测与调查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记录;                                                    5.  对地理观测与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6.  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地理观测与调查的结果。
区域分析与综合1.  掌握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                                                    2.  根据区域的各组成要素分析区域特征;                                                    3.  认识区域各要素特征之间的关联性与整体性。
地理比较1.  确定地理比较的项目与标准;                                                    2.  运用“比同”或“比异”的方法比较地理事物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3.  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地理实验1.  根据要求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地理实验方案;                                                    2.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方法;                                                    3.  熟练使用常见的地理实验器材;                                                    4.  实验步骤有序,认真记录和收集实验信息。

(3)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候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其评价应该渗透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进行,主要使用观察与调查分析的方法。

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评价表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 价 要 点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1.  具有强烈的地理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2.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3.  认真完成各项地理作业,主动阅读有关的地理课外读物;                                                    4.  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地理科学精神与态度1.  获取的观测、实验数据与调查的地理资料准确、有效;                                                    2.  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做到严谨踏实、条理清晰;                                                    3.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4.  遇到矛盾时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对地理环境的态度与责任1.  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  形成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3.  具有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并转化为自觉行为;                                                    4.  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

4.单元学习评价

以每个学习单元为一个阶段,将过程性评价与测试性评价进行整合,根据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完成“单元学习测评表”。具体看,一方面通过自我反思与教师观察等方式对该单元的学习概况进行检查、诊断,用质性的语言说明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并给出相应评价项目的等级;另一方面进行单元测试,将测试分值及其折算成的等级也填入评价表中,教师也对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表现给予简要的描述性评价。下表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的学习测评表。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测评表

单元名称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学习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等级
自 评教师评
知识内容1.  知道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  理解地理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技能方法1.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或查阅有关资料,说出结果及体会;                                                    2.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3.  掌握在地图上和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1.  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2.  具有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单元测试分值折合等级
自我感悟综合等级
教师寄语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

说明:评价等级采用A、B、C、D四级制,其中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在评定综合等级时,所有评价等级中出现频率最多的等级,就是学生的综合等级;如果相邻等级出现次数相同,本着鼓励的原则,优先取较高的等级;如果不相邻的等级出现次数相同,可取中间等级。测试成绩分值以100分计,90分以上为A,75-89分为B,60-74分为C,60分以下为D。以下各评价表的等级要求与此表一致,将不再说明。

5.研究性学习评价

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表

研究课题合作                                                    成员总结                                                    形式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研究过程评价等级
自 评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经常独立提出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
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是否新颖。
调查体验,实施研究是否有积极的态度、持久的研究兴趣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是否有严谨的科研习惯、创新的观点与合作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能否制定合理的有可操作性的研究计划;
能否根据研究内容设计有效的调查访问的问题,并及时付诸行动。
能否获取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并有条理地加以处理。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能否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
表达、交流探究成果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否将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得出基本合理的解释;
能否用语言、文字、地图、图表、计算机课件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自我感悟综合等级
教师寄语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

6.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方式,也是新课程评价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档案袋评价强调评价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从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认为,地理档案袋的建设与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载体,是过程性评价的物化形式。

档案袋评价具有典型的过程性特征,从评价的整个过程看,大致可分为制定计划、建设、评价与应用四个环节,当然这几个环节并没有截然的界线,在实际操作中,各个步骤有交叉、有渗透,如档案袋建设的过程中就可能实施阶段性的评价,通过评价可能会对预定的方案作出调整等。从本质上看,实施档案袋评价就是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即“装什么”、“谁来装”、“如何评”、“怎么用”这四个问题。

高中地理档案袋评价表

档案内容地理                                                    作业地理                                                    测试卷自绘                                                    地图自做                                                    模型项目设计方案研究                                                    资料研究                                                    报告最佳                                                    作品
量化                                                    等级自 评
同学评
家长评
教师评
质性                                                    评语自 评
同学评
家长评
教师寄语综合等级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

7.模块综合评价

在每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开展与该模块内容相适应的地理研究性学习。为突出评价的发展过程,我们还要求建立相应的地理档案袋,用以收集、整理学习成果。当修完一个模块后,我们需要总结每个学生的过程性测评成绩,给出一个过程性测评的总评等级,也就是根据学生每个单元的综合成绩以及研究性学习成绩、档案袋成绩评定该模块的总评等级。另外,模块学习结束后应该进行终结性的测试评价,也就是以分值作定量的描述,同时把这个分值折算成相应等级。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会对自已在该模块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采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自我评价。最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定性的寄语。

高中地理模块学业成绩综合评定表

过程性测评分类评价等级总评等级
单元                                                    综合                                                    成绩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地理研究性学习成绩
地理档案袋成绩
终结性测试分  值等  级
自我评价
教师寄语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

在以上模块综合评价完成之后,才能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学分认定的原则为:

(1)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均为C以上者可直接获得该模块的学分;

(2)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其中一个为D,而另一个为A,可获得学分;

(3)过程性评价为B或C,终结性评价为D,学生须申请补考笔试,补考必须在C以上方可获得学分,否则应重修该模块;

(4)过程性评价为D,终结性评价为B或C,学生须补足材料后申请重新评价,重新评价不合格者须重修该模块;

(5)过程性评价为D,终结性评价为D,须重修该模块方可获得学分。

如果学生符合获得学分的条件,便给予学生学分评定书,下例为必修1模块的学分认定书。

高中地理必修1学分认定书

8.毕业水平评价

在所有的地理学习模块结束之后我们需要对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水平进行一次评定,下表是高中地理毕业水平评定表。其测评成绩包括学生在整个必修阶段的过程性的测评等级、终结性的测评等级,考虑到一部分学生会选修地理,也有相应的过程性的测评等级和终结性的测评的等级。另外,我们还设计了毕业水平的考试成绩。这个成绩可以结合省地理学习水平的测试成绩,给出相应的等级。

高中地理毕业水平测定表

地理模块测评成绩模块名称过程性测评等级终结性测评等级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1
选修2
毕业水平测试成绩分 值等 级
地理素养评定评定项目评定等级
自 评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
地理科学素养自然地理知识
地理学习能力
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科学精神
地理人文素养人文地理知识
人地关系观点
地理学习态度
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技术素养地图绘制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
区域规划与应用
教师寄语总评等级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

(三)高中地理发展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1.概念

我们认为高中地理发展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指“对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课堂环境、双边活动等运行状态,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与评估,并与任课教师进行协商与沟通,以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与师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2.评价模型

“多元交互式”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即时整体性评价”与“阶段系统性评价”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评价运作模式,其模型框架如图5所示。“即时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 是针对某一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状况的评价,听课、评课是此评价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强调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阶段进行整体性评价。“阶段系统性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在某一学段结束时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已定地理教育方案和计划的落实及地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作出全面鉴定,属于行为跟进式评价。两种评价层次相比,“即时整体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中的个案,其变数较大,侧重反映具体课时的教学效果;“阶段系统性评价”则是对教师教学发展的全过程评价,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根据评价主体进行分类,这两个层次的评价都需要使用教师反思性评价、学生习得性评价、同行研究性评价、领导诊断性评价的方法。

3.评价标准

(1)以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质的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地理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影响着学生地理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状况,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功能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具体分析学生的发展,应该看课堂上学生是否独立发展、是否主动发展、是否个性化发展、是否创造性发展、是否可持续发展。

(2)以促进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于鉴定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不能将评价结果作为奖励或惩罚的依据,而应着重于判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引导教师参与到评价讨论中,帮助老师诊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

(3)坚持“以学论教”与“教学合一”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应该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包括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等。评价过程中要观察、思考学生学会了吗?会学了吗?学得有情趣吗?这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学会”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学”是反映过程与方法目标,“学得有情趣”是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性的课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伙伴。所以,“以学论教”不是将教学过程简单地定位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不能忽视评价教师的“教”,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评价的正确方向,使课程标准的落实难以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中仍然需要评价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评价教师是否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把握。

总之,发展性课堂要求“教学合一”,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的地理认识水平和地理思维习惯,学生的“学”能够促进教学设计的调整与教学方式的改进,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4.评价方法

(1)量表评价法

所谓量表评价法就是事先制定一个关于课堂评价的量表,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根据量表上所陈述的各项教学要求对所听的课进行打分的评价方法。这是应用最普通的一种评价方法。

(2)交互研讨法

交互研讨法广泛应用于公开教学的评课活动中,是由听课者与授课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活动。发展性地理课程评价认为评课者与被评课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应有宽松的和谐氛围,沟通的共享心态。评课过程中应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创造能让老师发展的宽松的评课环境,把听课、评课当作一个协商研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彼此交流,发展观点,受到启发,达

到共同的提高。其程序如图6所示。

图6 交互研讨式评课流程 

(3)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不是针对一节课的教学评价,而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对比与评价,从而更清晰地看出每节课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改进问题的建议,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4)行为跟进法

行为跟进式教学评价法是指对个体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追踪研究,通过对教师一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观察、评价,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5)调查问卷法

课堂教学评价离不开评价工具的支撑,而常用的评价工具就是评价表与调查问卷。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问卷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二是听课者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评价,即听课评价表;三是教师自我反思性的调查表。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会运用到多种方法对教学情况进行诊断,总体上要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5.评价流程

(1)了解学情

一般地说,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从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开始,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其次要了解地理学科在所有课程中的修学能级;再次要了解该校地理学科的文化特征。

(2)走进课堂

与学生一起听课是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项常规工作。听课不是简单的任务,而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是探解任教者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过程。听课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听课者的教学经验和修养是参与的基础;另外,听课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能,要协调看、听、思、记等多种活动,以便将客观、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过程。

学校班级课型听课日期
授课教师年龄教龄职称
课题
教学资源
教学媒体
重要事件
教学过程评议
主要优点
主要问题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听课记录表

听课人______________

(3)学生评教――学生习得性评价

课堂教学的结束就是评课活动的开始。从评课过程的方便性考虑,最初进行的是学生习得性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应有充分的“发言权”,这种评价我们称之为“习得性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意见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但不能作为评价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学生是非观的片面性与情感的不稳定性,有时不能客观地反映一节课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习得性评价调查表

评价项目习得性评价等级选项
学习内容教材处理的合理性科学精当准确有序有一些合理的加工照本宣科
与实际经验的关联性密切联系实际、趣味性强有联系实际的活动与实际有少量联系无联系、枯燥
重、难点的突出程度很突出较突出不够突出很不突出
学习过程课堂情境的激励性学习兴趣浓厚感兴趣平静接受厌学,气氛沉闷
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非常融洽,双边活动多融洽,双边活动较多双边活动较简单师讲生听,双边交流少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准确、生动、形象准确、较生动较准确、较平淡不准确、平淡
地理思维的积极性思维主动、活跃、积极乐于思考、较活跃有思考但不够主动被动接受
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学法指导科学、效果好学法指导比较有效学法指导不够科学学习不得法、效率差
教学媒体的有效性使用合理、效益高使用较合理、有效益使用不太合理有效媒体单一、效果差
学习效果探究问题的达成度探究中有生成、有成效、有创新探究中主要问题得以解决有一些探究,解决简单问题探究少,问题解决少
课堂检测题的成绩优良良好一般较差
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提高明显提高较明显有一些提高无明显提高
质性评语主要优点综合等级
主要缺点
我的建议
注:评价等级采用A、B、C、D四级制,其中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

(4)授课者自评――教师反思性评价

基于“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的评价思想,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自我反思的作用。发展性课程评价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包括对课前教学设计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自我反思评价表

学校班级课型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课题
评价项目反思性自评意见自评                                                    等级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目标制定
学习情境营造
教学过程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媒体使用
师生交互活动
学生情绪状态
学生思维状态
教学效果知识生成状况
学习能力状况
态度与价值观
综合评价
注:评价等级采用A、B、C、D四级制,其中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

(5)互动研评――同行研究性评价

同行评价是同学科的教师与专家在听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评价,其评价过程是一个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研讨过程,因此谓之为“研究性评价”。在听取了授课教师的反思性看法后,评课者要以新课程理念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现象,看哪些行为符合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哪些行为违背教育的规律。评课时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评课的出发点与归宿,既要指出该课的成功之处,也要有敢于“挑刺”的意识,要诚恳地说明教学需改进的地方。一般地说,同行之间的评课结束后,会提交课堂教学评价表。本课题的评价表(下页表)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指标对教学设计具有导向作用;三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6)反馈评价结果

课堂教学评估的信息反馈,是评价工作中最敏感的环节。评价的目的是诊断和改进教学,只有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才能使评价具有意义。首先要整合来自各级评价主体的意见,疏通反馈渠道,将评价结果全面、准确、及时地反馈给各级领导和授课者本人,使授课教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具体意见。其次,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教师应总结经验教训,认真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真正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

执教者班级课题时间
主导作用评价指标(教师行为)得分主体地位评价指标(学生行为)得分
教学目标(6分)1.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制定指导性强、利于评价教学效果的三维教学目标。                                                    2.用恰当方法在适当时间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学习目标(6分)1.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合理的学习进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10分)3.正确把握教材地位,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学内容选取合理,地理知识和技能科学准确。                                                    4.自主构建教学资源,适时拓展相关背景材料、国内外时事及乡土资料支持学生学习。学习内容(10分)3. 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理解新旧知识间的关联性。                                                    4.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将学习内容与自身经历、周围世界相联系。
教学策略(10分)5.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法,运用小组交流、竞赛、辩论、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6.利用地理图表、资料,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探讨问题的空间。                                                    7.利用板书、板图、实验、模型、计算机等媒体高效地辅助教学。学习策略(10分)5.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建构知识。                                                    6.通过多种形式将搜集,整理、分析出的地理信息资料用于课堂自学、讨论和解决问题。                                                    7.利用语言、地理图表或现代媒体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16分)8.按照教学预设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并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9.尊重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交互活动民主、平等。                                                    10.课堂提问能激发探究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能留给学生充分的反思时间和空间,并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1.体现教师深厚的地理教学素养、灵活的教学机智、鲜明的教学风格。学习过程(16分)8.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究新的问题,知识生成水到渠成。                                                    9.乐于参加学习活动,成功调动手、脑、口等感官参与学习,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                                                    10.能够质疑地理问题,大胆提出不同观点,尤其是开拓、创造性的见解。                                                    11.学习状态表现为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合作意识强、探究层次深。
教学效果(8分)12.教学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教学思想与行为有机统一。                                                    13.进行有效的课堂总结,检测结果表明教学目标达成率高。                                                    14.教学才能充分施展,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效果(8分)12.及时反思认知过程,能够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纲要。                                                    13.形成性测评成绩优良,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4.享受成功的喜悦,积累学习情感。
综合评语总分

评价者______________

另外,本课题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与高中地理发展性考试测量评价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由于篇辐所限与时间所限,在此不再展开汇报。

七、研究成果

本课题在三年多的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实际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均超过了预期成果目标,两者比对如下:

预期成果形式和数量最终成果形式和数量
课题结题集(1本)课题结题集(2本)、子课题申报书(1本)
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手册(1本)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方案、手册(1本)
调查报告(3-4篇)调查报告(6篇)
课题论文集(1本)课题论文集(2本)
课堂录像案例(3-4个)课堂录像案例(10个)
课堂教学课件(50个)讲座、课堂教学课件(135个)
听课、评课记录(2-3本)听课、评课记录(21本)
学业成绩评价手册案例(10-15本)学业成绩评价手册案例(20本)
学生地理档案袋案例(5-8个)学生地理档案袋案例(5个)
研究成果电子光盘(1张)研究成果电子光盘(25张)

(注:地理档案袋因学生毕业没有保存至学校,提供案例较少)

(一)评价方案与手册

1.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方案

2.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成绩评价手册(试行稿)

3.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成绩评价手册(修订稿)

4.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手册(试行稿)

5.扬州市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手册(修订稿)

(二)省级以上发表论文

编号论文主题作者刊物时间
高中地理发展性学业成绩评价方案朱雪梅课程教材教法、                                                    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5期、2006年9期
高中地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朱雪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年10期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研组的发展性评价研究朱雪梅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第9期
测试命题:从经验走向科学朱雪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6期
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高中地理新课程朱雪梅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2期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阻抗因素的研究朱雪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4期、2007年7期
地理新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舞朱雪梅                                                    陈桂珍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年12期
“探寻天气变化的奥秘”――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朱雪梅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8年2期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窦立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年1-2期
10高中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可行性操作方法窦立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3期
11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设计窦立祥地理教育、                                                    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4期、2007年11期
12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吴春燕扬州教育2007年2期
1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的多元化特征张 君扬州教育2007年4期
14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袋”建立和应用初探罗 定扬州教育2008年3期

(三)专著、教辅

编号专著、教辅名称出版社时间
专著《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选题策划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新课程学习资料《学习与评价》必修1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新课程学习资料《学习与评价》必修2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新课程学习资料《学习与评价》必修3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高考复习资料《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校本课程教材《园林赏析》扬州中学2007年

(四)省级以上获奖论文

编号获奖名称作者等级主办单位时间
论文《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朱雪梅全国                                                    一等奖中国地理学会2006.8
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的多元化特征》张 君全国                                                    一等奖中央教科所等2008.2
论文《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阻抗因素的研究》朱雪梅全国                                                    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2007.11
论文《实施开放式教学,激活地理课堂》王方兵                                                    罗 定省蓝天杯一等奖江苏省师培中心2006.8
论文《力所能及应对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罗 定省盛德杯二等奖江苏省师资处2006.9
论文《例谈中学地理校本评价的策略》罗 定省师陶杯三等奖江苏省教科院2007.11
论文《在天文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丛元高省二等奖江苏省教科院等2007.11
论文《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流淌于地理课堂之中》吕 玲省三等奖江苏省教科院等2007.11

(五)省级以上教学设计与课件获奖

1.在2006年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评比中我市地理教师获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9名。(下表为部分获奖情况统计)

编号教学设计课题作者等级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陈桂珍一等奖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刘广其一等奖
辨别地理方向蒋德美一等奖
城市空间结构叶 慧一等奖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张 君二等奖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陈苏勇二等奖
工农业污染的防治罗 定二等奖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陈赛丹三等奖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罗 蓓三等奖
10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田 瑶三等奖
11常见的天气系统孟德寅等三等奖

2.在2006年江苏省教育学会组织的课件评比中,陈桂珍老师制作的课件《交通运输布局》获二等奖。

(六)原创型调研试卷

不可否认,目前纸笔型测试依然是课程评价中最重要的方式。自2005秋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共研制了高中地理新课程调研测试试卷20份,这些试卷受到了省内外同行及学生的普遍好评。本课题参与成员陈茜、陆群、吴春燕、张君、丛元高、陈桂珍、马莉、薛美云等老师是主要命题成员。

(七)课题研究电子材料

编号材料名称份数
课题文档材料电子光盘1张
国家课程中心培训评价专题录像4课/1张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张
课题研究调查访问录像1张
课堂教学录像案例10课/7张
讲座、课堂教学课件案例135个/2张
优秀教研组申报材料电子稿10张

(八)教师的专业提升

除以上显性的物化成果外,本课题研究对参与成员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应该是本课题研究最大的价值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级各类评价活动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机会与平台,许多教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课题组参与成员中,在2007年有5名地理教师获市学科带头人称号(全市地理学科共7名)、5名地理教师获市骨干教师称号(全市地理学科共7名),在2008年陆群获省特级教师称号,窦立祥、陈桂珍、李鑫林获扬州市特级教师称号,他们均为课题组成员。

八、成果推广与反馈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为与省内外的同行切磋有关评价改革的经验,我们注重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主要通过各级各类研修活动介绍评价实施方案,反思改革的历程。主要推广活动有:

(一)2007年国家课程中心的网络培训

2007年,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网络视频课程,研制了《专题六 高中地理发展性学业成绩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本专题共分两讲四课时,每课时为55分钟的谈话节目。并于暑期进行网络培训指导,受到了高度评价。本专题的研修情况调研反馈如下:

1.对于本次研修的整体反馈:

课程班级数学员数本项反馈人数满意得票数满意得票率
地理2314621200109691.32%

2.对于研修课程的分项反馈:

(1)对于本次研修的视频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班级数学员数本项反馈人数非常满意数满意数总满意人数满意率
地理2314621202434662109691.18%

(2)对于本次研修的课程专家网上指导:

课程班级数学员数本项反馈人数非常满意数满意数总满意人数满意率
地理2314621199480595107589.66%

(3)对于本次研修的课程电子讲稿及拓展阅读材料:

课程班级数学员数本项反馈人数非常满意数满意数总满意人数满意率
地理2314621091391687107898.81%

(4)对于本次研修的全国课程简报:

课程班级数学员数本项反馈人数非常满意数满意数总满意人数满意率
地理2314621188350697104788.13%

(二)2006、2007年课题主持人多次在省级、市级培训中开设讲座

1.2006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江苏省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开设讲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

2.2007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江苏省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开设讲座《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方略》

3.2007年7月,在江苏教育学院举办的江苏省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开设讲座《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方略》

4.2006年7月在宿迁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活动中开设讲座《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

5.2006年8月在镇江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活动中开设讲座《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

6.2006年8月在徐州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活动中开设讲座《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

(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对本课题成果的宣传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了解到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后,主动提出向全国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于2007年第4期刊登了以下启示:

(四)专家、同行、学生及家长对本课题评价方案的评价

1.省教研室地理教研员王必亚的评价: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结合扬州市高中地理教学的设计,把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学习评价的课程理念、基本原则、评价建议落实到具体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的评价实施方案中,这种评价实施方案也就是把国家文本中有关评价的原则性的要求变为了实际可操作的地理学习评价的标准,也可以理解成是评价的准则或者是评价的具体的规范。我觉得扬州市学习评价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初步的尝试,这种做法对其他学校和其他地区也可能会产生某些积极的启示和渐进的作用。

2.天津市地理教师王玉兰的评价:

扬州市高中地理的学业评价案例给了我很多启示。简单的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有家长的参与,这在我们以往的评价体系中考虑的很少。家长的参与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同时也更好的加强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2)每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有一个自我反思评价。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设计的五个评价项目非常全面,与新课程理念紧密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3)该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我们以往的评价体系中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这恰恰应当是评价的重要目的。

3.新华中学陶霞老师的评价:

《新课程框架下的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发展性评价为理念,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测验考试评价有机结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够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强化评价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方面的功能,促进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从而能够指导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认为,发展性评价兼顾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是目前我们接触到的较为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此,我们以《新课程框架下的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的评价模式为蓝本,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制定了各自学科的评价体系。

由于政治、历史、语文、英语等文科学科在教与学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与地理学科的相似性,因此,文科组基本套用《新课程框架下的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评价模式,从实验结果来看,效果是令人满意的。由于评价中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学生上课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回答问题更主动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作业抄写的现象少了,字迹也更工整了,研究性学习更主动,参与各种小论文、作文、英语口语竞赛的人数成倍增加了。

从数学学科来看,过去批改作业先看结果,而现在更注重作业中的解题过程,学生作业的解题过程更严密了,解题的正确率也相应提高了。要求在课堂上上黑板解题的人也更多了。

从理、化、生学科来看,由于增加了实验操作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小组实验操作中的合作性、探索性意识更强了。大家先讨论实验方案与步骤,然后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操作,改变了过去小组实验时一人做多人看的局面。

技术组老师也反映,这几年我校学生参加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科学论文的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获奖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新课程框架下的高中地理发展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的推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将继续努力,将发展性评价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4.参与实验的学生的评价:

评价手册对提高地理素养能力有很大帮助。有些人会认为地理是一个很枯燥的学科,和生活没有太多联系,但是我们用了评价手册以后,发现地理很有用,比如说学会了怎样辨别方向、知道保护环境等。这可以提高我们的地理素养,还可以起到调整思维的作用,因为它还督促我们做查漏补缺的工作,让我们对书本的知识进行一些梳理,所以我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008届学生的访谈整理)

5.扬大附中高二(2)班李木益家长的评价:

通过参与地理学业成绩评价,我们有机会真正了解孩子的地理学习情况,提高和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便于关注孩子的成长。

九、问题与思考

我们关于新课程评价的行动研究充满了困难与阻力,有困惑有迷惘有失败,但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思与改进。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发展性评价工作加重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地理教师的周课时数较多,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如果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则需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课题研究中最大的障碍乃是来自于一线教师的质疑:发展性评价方案好是好,但我工作太忙,我哪有时间给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每当我听到类似的问题,我就增加一份改革的决心与责任心。这个疑问其实是现实应试制度的产物,我们的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埋首于题海中,将大量的时间培训学生的答题技能,但却疏忽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也疏忽了自身价值的需求。所以,我呼吁广大的地理教师将自己从繁重的应试籓篱中抽出时间去思考去实践更有效更有意义的评价方式,那才是一片多姿多彩的教育天地。

另外,研究具有超前性。我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刚刚走进课堂,我们一群年轻教师常常为制作课件通宵达旦,一个多媒体课件几乎占用我一个月的时间!于是校园内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何在?支持者的呼声远远弱于反对者的嘲讽声。我当时怀揣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让计算机像粉笔一样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仅仅十年,这个梦想早已成真,没有人再怀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梦想:“让我们的评价行动为教师、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我坚信,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发展性课程评价不再是阳春白雪的理想,而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能够寻寻常常地渗透在教育生命的每一个环节中。

2.分数主义、升学主义的评价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课程专家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提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但是,这往往是理想化的评价观,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却常常击碎我们的理想。不可否认,当前评价教育教学效能的主要依据依然是升学率与测试分值,对学分的认定重结果轻过程,终结性考试成绩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这确实是难以突破的藩篱。从许多事实可以看出,当一切都仍然向学生考试分数看齐的话,新课程所要求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就难以建立,课程改革就注定不会有实质性进展。所以,我们见得更多是教师们依然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操练考试要点,学生依然埋头于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试卷中。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但是有识之士决不会不甘心这样的现实,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研究才能摸索出一种真正能够促进学生、教师与课程共同发展的评价方案。

3.学分认定制度面临着诚信的拷问

正是受“唯升学率”评价思想的影响,新课程倡导的学分认定制度面临着诚信的拷问。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对一个模块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的终结性测试成绩和过程性评价成绩都合格时,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事实上,这个制度在很多学校是形同虚设,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依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唯一指标。由于学校拥有学分认定权,因此不管学生的过程性学习状况与测试成绩如何,其学分总是被授予的,这便是廉价的学分。另外,校与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导致同样的学分存在着不等值的问题,有部分教师认为这是新课程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也是一种诚信问题。这充分说明课程评价体系的滞后性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

4.网络互动评价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任重道远

要真正实现课程的多元评价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这不仅是观念更新的问题,也有技术支撑的问题。实际上,基于网络的魔灯平台(Moodle)是一种功能非常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它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相互结合起来,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平等地交流与讨论,使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迄今为止已有近百个国家的2000余个机构采用了魔灯网络教育平台(陈晓岚,陈志云,王行恒.Moodle系统中的教学评价.计算机教育.2007,4)。不过,魔灯平台在我国还是个很陌生的领域,其课程开发也不是一线教师目前能够达成的,它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学科专业人员的共同合作。但是我们坚信,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在地理教学领域的应用,魔灯平台一定能够带来教学评价的一场革命。

十、结语

目前,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课题研究无用论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研究参与者没有将课题研究成果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结合起来,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缺少转化,是“两张皮”的关系;或者是还没有深入研究,所获得的认识还很肤浅;或者是急功近利,只看眼前利益,不能守望教育的真正价值。当然也就出现开题热热闹闹、过程冷冷清清、结题空空洞洞的现象了。

实际上,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面对纷繁的工作与生活,我们的思维常常是杂乱的,但是课题研究却能唤醒我们的思维意识,不断产生思维兴奋点,也才能使思维落点清晰可见。所以,我认为课题研究就像是思维的跑道,让你的专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以我个人的成长来看,是课题研究让我逐渐走向成熟。回想“九五”期间,因为课题研究,我觉得自己的教学世界变得宽广起来了,多媒体的使用,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机,我建立了“交互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提出了“课堂学习超市”的概念。此间,我记不清开设了多少公开课,有多少课件、论文获奖,只知道自己迅速成长。可以说,课题研究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也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当然,这其中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与精力,还要忍受孤独与嘲讽。我们可以记住这句话:坐得冷板凳,做得真学问。

现在,为了这个课题,我读的专著不下30本,编写的《高中地理学业成绩评价手册》四易其稿,记录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手册》有20多本。这期间我也很有收获,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有8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路漫温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觉得这个课题为我的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并有志于在此方向上作出更深入的探究。当然,课程评价改革的困难与障碍很多,我想只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三年来高中地理发展性课程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我获益匪浅,在此告白自己的心声:

“评价是一个过程,

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协商共建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穿行的过程!”

附录一:课题研究成员构成

课题主持人:朱雪梅、陆群、朱慧

指导、顾问:王必亚、于蓉

主要参与成员:蒋锋、马骏、武万友、全恩朝、李鑫林、罗定、赵春宏、陈桂珍、刘广其、蒋德美、杨德勇、窦立祥、陈茜、吴静、张君、徐飞、朱杰、丛元高、薛美云、孟东红、吕玲、李梅、王倩、马莉、茅娉婷、袁冲、孪福喆、吴春燕、郁邦雷、朱勰、卞爱燕、高广泰、孙平、唐长林、孙进、刘永桂、周洋等。

附录二: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2.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 [2002]26号

3.       钟启泉,崔永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崔永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理解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8.       陈昌文.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与学生选课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领导、组织与推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9.    杨九俊,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0.    杨九俊,周宇,赵宪宇.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1.    杨九俊,彭钢,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2.    杨九俊,董洪亮.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3.    杨九俊,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4.    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5.    高凌飚.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6.    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7.    [美]吉尔伯特·萨克斯.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第四版) .王昌海,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8.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9.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0.    丁朝蓬.高中新课程评价.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1.    马兰.合作学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2.    段玉山.高中地理教学评价.长春:长春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测量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4.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5.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6.    孙根年.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7.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8.    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9.    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0.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1.    周军.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2.    陈澄,陈昌文.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3.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4.    陈敬文.评课.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5.    郑金洲,蔡楠荣.生成教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6.    郑金洲,丁念金.问题教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7.    王枬.智慧型教师的诞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8.    杨启亮.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教育研究.2005(9)

49.    冯生尧.课程评价含义辨析.课程教材教法.2007(12)

50.    朱行建.国际教育评价中的科学探究能力测评简介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7(2)

51.    胡中锋,黎雪琼,刘桂秋.论新课程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课程教材教法.2002(2)

52.    宋明钧.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举.课程教材教法.2006(7)

53.    孙钰柱.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54.    胡中锋,李群.学生档案袋评价之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55.    胡中锋,董标.教育评价:矛盾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8)

56.    熊士荣,吴鑫德,肖小明,张庆林.科学探究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6(3)

57.    刘启迪.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6(6)

58.    邬向明.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6(6)

59.    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6(6)

60.    刘志军.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7(1)

61.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1)

62.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8)

63.    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1)

64.    丁朝蓬,郭瑞芳.20世纪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述评.课程教材教法.2005(4)

65.    李子华.和谐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5)

66.    王本陆,骆寒波.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者.课程教材教法.2006(1)

67.    杨启亮.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几个因素.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68.    杨小微.在评价过程中重建对话机制.课程教材教法.2004(5)

69.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课程教材教法.2004(5)

70.    黄光杨.关于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5)

71.    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课程教材教法.2007(12)

72.    王斌华.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比较.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73.    王毓珣.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74.    张雨强.开放性活动质性评价量表的开发与应用.上海教育科研.2000(4)

75.    罗国忠.基于纸笔测验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有效性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76.    罗国忠.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77.    施铁军,王仁甫.当下评课中几个焦点的思考性辨正.上海教育科研.2006(4)

78.    汤林春,傅?建.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79.    石柏忠.高中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的思考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80.    胡庆芳.教师成长档案袋发展的国际背景与实践操作.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81.    宋洁,赵雷洪.SOLO分类评价法及其应用.上海教育科研.2005(10)

82.    林瑾娜,许明.英国KMOFAP评价促进学习.世界教育信息.2006(10)

83.    杨聪聪.美、日、英中小学学业评价前沿探究.世界教育信息.2007(1)

84.    高洁,蔡敏.美国教育评价的元评价及其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7(6)

85.    唐霞.学生评教:师、生、校之间的平衡.世界教育信息.2006(10)

86.    林珑.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哲学思考.基础教育参考.2007(10)

87.    英国评价改革小组.教师在终结性评价中的作用.袁莉,译.基础教育参考.2007(10)

88.    杨春芳.浅谈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评价制度的缺失.基础教育参考.2007(10)

89.    武世兴.美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测量.基础教育参考.2007(12)

90.    辜伟节.关于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建议.基础教育参考.2008(3)

91.    陆松.新课程视野下传统教育评价的问题与成因.基础教育参考.2007(9)

92.    于纯.英美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动向及启示.基础教育参考.2007(4)

93.    韩立福.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教育督导.2007(1)

94.    刘继忠.中学教师评价中的几个问题.基础教育参考.2006(2)

95.    柳国辉,谌启标.国外教师绩效评价的理念与实践.基础教育参考.2006(2)

96.    严文?.正确处理新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中几种辩证的互补关系.基础教育参考.2006(2)

97.    杨晓.加强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参考.2006(2)

98.    王兄.概念图评价应用分析.基础教育参考.2006(6)

99.    王汉灵.反思课程评价.当代教育科学.2003(4)

100.李雁冰.走向新的课程评价观.全球教育展望.2001(1)

101.张元贵,李巍,王鲁捷.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江苏教育研究.2007(11)

102.褚慧玲.澳大利亚南澳州中学地理课程学业评价.地理教学.2007(4)

103.欧阳宇,易森林.关于中国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初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04.李有发.课程评价理论述评.比较教育研究.1990(2)

105.林少杰.什么是发展性评价?.现代教育论丛.2003(6)

106.林春惠.泰勒课程评价模式述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07.方向阳.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评价研究.教法研究.2007(11)

108.王影.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9)

109.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1(6)

110.高凌飚.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上) .中小学管理.2004(6)

111.高凌飚.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下) .中小学管理.2004(7)

112.高凌飚,吴维宁,黄牧航.开放性试题的编制与评分.人民教育.2006(1)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