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试评价题型及其功能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历史组2007年11月底向省历史教研室申报了“高中历史考试评价题型及其功能研究”课题,此课题是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历史学业评价研究”总课题的一个子课题,经过两年初步探索,课题组老师和2006级文科班360余名学生[2009年6月高考毕业]都取得了较大收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2007年11底课题申报时,只有李绍贵、王银、刘涛、刘荣芝、李春林5位老师作为课题组成员,李绍贵负总责。当时由于考虑余朝文老师工作繁忙[担任年级主任、班主任],没有把他申报为课题组成员,2008年他主动提出加入课题组,课题组同意。另外,2009年7月,刚从湖北大学毕业分到我校历史组工作的段静、彭博二位老师,也主动要求加入,为使他们迅速走上工作正轨,课题组也同意了,这样,课题组成员就由原来的5人增加到8人。现将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 课题的提出

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其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有利于推动中学教学的改革,二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尽管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但高考的功能并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只是学科试题的命制思路和方法。与高考的功能相对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试题也要符合两方面的目标,一是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促进中学教学的改革;二是有合理的区分度,为高校选拔优秀的人才。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就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依照原有的思路来命题,而必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创造出新的命题方法。

理想状态中的历史科新试题,它必然能够充分体现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闭卷考试中,这些目标能否体现?如何体现?。我们认为,历史评价题型特别有助于对学生三大新目标学习情况的考查,但文献统计分析表明,近年在全国和地方高考试卷中,此题型似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此,有必要重新研究、挖掘此题型的考察功能,研究不同类型的常规考试中评价题型及其功能以及高考试卷中评价题型的类型、功能、缺陷及其改进办法。

二、预想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能够达成以下目标:

1、学生的历史评价水平和解答评价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包括: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科学与美学知识等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学术思想观点、文物或文艺作品等的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学生运用上述理论提供的原则、方法解答评价类试题以及时事评论、时事演讲或辩论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并最终促进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

2、教研组探索确立几种有助于评价能力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评价类试题解题规律讲评课、历史人物评价课、历史观点评价课、历史事件评价课、文物或文艺作品鉴赏课、时事或人物评价为核心的辩论课等等。通过研究提出不同类型的常规考试中评价题型以及高考试卷中评价题型的类型、缺陷及其改进办法。教研组教师能够自己命制典型的评价类试题[试卷]。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更加关注学生在  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发展。其中第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其核心,关系到评价能力的培养。

2、历史教育学、考试测量理论、高考命题理论、SOLO分类评价理论、心理学与学习理论等。

四、研究对象

以2006级入校的文科班5个班360余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联系以前的教学情况,并与相关资料的情况作对比参照。

五、研究过程。

本研究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2007年底,收集研究信息,拟订研究方案;2008年—2009年上半年,按照计划进行研究;2009年下半年,整理各种资料,申请结题。

自课题确立以来,本课题组积极进行理论与行动研究,围绕“四个一工程”(即每学期阅读一本理论书、命制一份评价题型试卷、开一堂观摩实验课、撰写一篇总结性论文),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理论学习。我们组织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考试理论、试卷命制理论方面的著作或文献,主要学习了《历史课程标准》、邓京力《历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吴维宁 《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高中新课程教师丛书》、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黄光扬《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王海芳《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陈伟国等《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辛涛《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测量价值的理论》、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命题的命制》等著作或论文。同时各成员还积极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学习相关理论与文章。

2.问卷调查与文献研究。在2006级文科班学生中进行了关于历史评价的问卷调查,并对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和部分省高考历史卷的评价试题进行了文献分析。

3、实践探索。在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探索训练历史评价能力的课型、命制相关试卷。

3.总结反思,撰写论文。我们积极组织各成员总结经验,形成论文 。

六、研究成效与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推动了本教研组的教育教学,达到了预想目标,取得的成效令我们自己满意:

1、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大大提高,历史评价能力与理论水平进步明显,高考成绩可喜。由于学生历史辩论会、时事演讲会、时事评论撰写等,学生学习兴趣大涨,有的学生甚至发展出文物收藏的爱好,有的学生甚至表示要在大学继续选学攻读历史,学生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2009年高考中,我校5个班360余名学生取得了全州最高分[76分]和平均分第一[平均分53分]的好成绩,打破了以往的历史纪录。事实证明:课题研究能够推动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业也并没有冲突。

2、教研组的做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教研组用课题凝聚人心,大家勤奋钻研、热情教学,教育教学特色在逐渐形成。老师教研热情高涨、理论水平提高、课型得到优化改进,试卷命题水平提高,很大程度上改进了教育教学。课题组成员在校内讲公开课共计20节,余朝文老师被评为历史特级教师,李绍贵老师的1篇论文获恩施州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王银老师在全州青年教师历史优质课比赛中获二等奖,刚刚参加工作的刘涛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公开发表论文2篇。

3、积累了一些宝贵的课题资料。

七、遗憾和思考

课题组本来打算加强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环节,但由于高中教学任务的繁重,老师们时间、精力有限,所以这一方面的研究显得有点薄弱,有待今后继续深入。这个研究课题虽然即将结题,但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包括整个历史学习能力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湖北新课改正在大力推行背景下,深入研究下去,对于接下来2009级的历史新课程教学,必将产生更大助益,因此,我们准备在新一届学生的教学中把这个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借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