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及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当代的教育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历史课堂上,虽然学生是主角,但能否做到有效学习,取决于老师的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近年国内已有许多中学历史教师正在努力设计各种教学策略,力求达到构建有效课堂。

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历史教研组确立了《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及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我们教研组进一步搜集和丰富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教育理论,为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性资料。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更新。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历史课堂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我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从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

研究内容:立足于初中历史课堂,寻找、探索、构建有效的教学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具体为:有效提问的策略;有效反馈的策略;

教后反思的策略。

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运用了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9-----------2009.10)

(1)着手开展问卷调查或座谈,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现状。

(2)针对几个典型的学案,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出现效率低的原因。

(3)组内开展研究课,就课堂某一环节出现“无效教学”展开讨论,找出原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11---------2010.6)

(1)这一阶段重点是就出现的问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努力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2)组内开设研究课,实践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不断完善,并注意积累资料。

(3)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变化,及时总结反思。

3.第三阶段:成果总结,结题阶段(2010.7----------2010.10)

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理论性的总结,撰写有关研究报告。同时继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

三、           课题研究情况及结果

(一)准备阶段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国内外相关的教学理论,定期召开课题组研讨会,针对研究内容展开讨论。

2、课题组在部分班级开展了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现状

及想法要求。(见附件一:南京五十中历史学科学生问卷调查表)

数据显示:

南京五十中历史学科学生问卷得分(平均分)统计表(2009.10)

题目1234567891011121314
得分4830425046255228165840445248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堂提问次数较少,提问对象较窄;

2、课堂提问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兴趣,从而不能启发学生思考;

3、在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够;

4、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单一,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疲劳心态;

5、课堂反馈不及时,导致不能及时掌握学情;

6、在教学设计中,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体验;

这些现象的存在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出现低效教学的因素。针对问题的出现,我们展开了探索研究。

(二)行动研究阶段

(1)推进备课改革

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在改进了备课流程。过去我们是各年级组独立备课,只讨论本年级的内容。现在我们是在各年级组独立备课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整个教研组的探讨,就备课环节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课堂上已经发生或可能生成的典型现象进行探讨,即“小组研讨——大组探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在广泛的交流中,集体的智慧产生了。

二是改进了备课设计,我们要求在备课中按照“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开展备课活动,特别强调教案中要有教学后记。

(2)优化研讨课

为了使研讨课真正有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同课异教、互动评课等形式。

①主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就从我们研究的问题入手,如“课堂问题的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反馈”、“课后反思应注意什么?”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②同课异教。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如初三年级

备课组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让三位教师在组内开设公开课。他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他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效果非常好,在全组引起了热烈的探讨。

③提倡互动评课

从2009年9月至今,我们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开设了1-2节公开课。为了能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后反思,探究有效地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求听课教师

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三)成果总结

*有效提问的策略

1、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目标要明确。

(1)设计问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

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考虑的首要条件。我们提问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是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想问题“有效”,必须是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认识能力为依据,即使是超越这一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也要考虑经过学生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使大多数学生能领悟。领悟了就有收获、有进步,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让多数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必须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即使是难点,也可以把它分散成为小问题,由浅入深,简单的问题交给知识水平差一点的学生来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交给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感受了合作学习的快乐,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2)    设计问题要针对重点、难点知识。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围绕着重点知识展开的。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感。

知识的发展本身具有渐进性,选择问题应有层次性,难度层次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前者会使学生感到没意思,后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选择问题应由浅入深,逐步加深提问的难度。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设计问题要有发散性。

新时代的教育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精神的养成源于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总是“是什么?”、“叫什么?”、“对不对?”、“好不好?”,就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如何巧妙地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

(1)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找出共性,从而发现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

(2)提供一些实证性的资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3)抛出现象让学生反思,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最终获得正确答案。

有效问题的设计依赖于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进行设计。只要教师多学习课标、多研究教材,多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的问题就会有效,从而促进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反馈的策略

1、交流互动是一个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信息输向学生,而没有从学生那里回收反馈信息,那么,这是一种单边的教学活动,无益于有效教学。如果说有效反馈是有效教学的基石,那么交流互动是实现有效反馈的关键。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们认为在讲课过程中,教师经常注意学生的眼光,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的。在课堂上学生各种不同的情绪(特别是眼神)上或知识上的反应,不论是热情的期待,或是不安的议论,不论是由衷的折服.或是极度的反感,都会直接地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从而保障有效教学的实现。

(2)设计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最快捷的办法。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手段,设计有效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后面的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有效课堂得以实现。

(3)组织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活动是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课堂活动可以是集体讨论、也可以是个人展示。教师通过参与其中,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后面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4)适当训练,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课堂作业的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能全面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对教学作出及时调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及时反馈是一种手段

一般来说,及时反馈比延迟反馈效益更高。因为及时反馈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上的不足,有利于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3、巧妙捕捉是一种策略

真实的教学课堂是无法完全预设的。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他们反馈的信息有时会超出了教师的预见。但这确是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因而,把握这一部分反馈信息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以智慧启迪智慧,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有效评价是一种激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产生了不成功感,也会使学生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操作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是教学手段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要让评价“有效”,需把握以下原则:  (1)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不可挫伤学生。  (2)评价时要避免“公式化语言”,诸如:“很好”、“正确”、“不对”等。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使用的“个性色彩”语言,应该是帮助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学习成果而进行的合理归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后反思的策略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这个公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的教师。

课题组成立之后,我们就要求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后反思。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教后反思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抓住重、难点进行反思

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设计了一些问题,让教师根据教学效果去反思:

①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的?

②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口是怎样选择的?

③采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

④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

⑤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⑥练习设计是否恰当?

⑦学生当时的思维活动是否积极有效?

⑧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反思变得具体、有效,每一位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后反思,会对教材的处理定位更准确,对课堂的驾驭会更自如、有效。

2、抓住亮点进行反思

教无定法,每一位教师都有他自己的教学风格。所谓亮点,就是自己教学中的独特、新颖、成功之处。它可能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精彩的教学设计、一次对偶发事件的成功处理、一次思想上的激烈碰撞…… 凡是让教师感到激动兴奋,感到得意之处的,都是值得反思的亮点。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让教师去反思:

①本堂课我最满意之处是什么?

②有没有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

③我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

④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⑤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

教师通过自我剖析,总结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以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3、抓住盲点进行反思

所谓盲点,就是事先没有想到或估计到的,在教学时才发现的情况。事后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行为与经验进行总结反思。为此,我们设计的问题是:

①学生在课堂上有无出人意料的表现?如有,原因是什么?

②对于学生的独到见解,我的态度是什么?有没有及时对学生提出赞赏?

③有没有令我措手不及的问题?我是如何处理的?

④有没有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抓住疑点进行反思

《礼记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太完美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疑点可能来自于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手段;也可能来自学生的异常表现 ……,这时教后反思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对自己提问,才能找出问题所在。

①备课中有无遗漏疏忽或理解上出现的偏差?

②备课时有没有考虑学情、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③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

④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

⑤有没有教学设计上的不完善?

以疑促思,有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最终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

四、实践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010年9月,我们又在实验班级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南京五十中历史学科学生问卷得分(平均分)统计表(2010.09)


题目1234567891011121314
2009得分4830425046255228165852445248
2010得分7066727674627258507672687072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学生上课爱思考、爱发言、爱参与课堂活动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究”。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做法符合了新课程的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习能力。从而体现了我校尊重教育中尊重学生的发展的精神。

2010年6月的中考中,我校历史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历史学科均分达52.6分(满分60分),超出市均分近5分。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积极地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2、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了教师专业共同体。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教研组7位教师团结协作、分工明确,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和合作,在合作中对改进教学和自身学习不断进行反思性的专业探究,如同事之间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相互听课、交流新的观点和信息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更好的改进教学。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可以说,我们历史教研组真正做到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持续学习。

2010年6月,课题组的乔建老师被评为“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郑宁老师的《地方民俗资源在“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被立项为南京市2010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刘凌老师被评为鼓楼区2010年初三教学先进个人。这些成绩将激励我们全组教师在教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进取。

3、更新了教师理念,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初步改变了教师教学行为。

通过课题研究,全组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在教学过程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更注重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探究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精神,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孙静辉老师所教班的同学说:“我们在一起互相研究、探索、思考、团结一致得出许多问题的答案,让我们都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韩继华老师所教班的同学说:“老师,你设计的问题太具挑战性了,我们的思维跟着你从古到今穿越时空,太神奇了!”。我们看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让我们的课堂更有趣、更有效了。

五、问题与反思

1、本课题按研究方案,定期完成了总结,但由于水平有限,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尚处在起跑阶段,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需进一步去完善。

2、本课题是一个应用型课题,是紧紧围绕解决我校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的研究,理论支撑不够。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理论框架的构建与研究,从而使类似的应用型课题研究有创新性的突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