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评审书

课题名称: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e-Learning业界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本课题组倾向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的观点,即微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目的,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国外的研究中,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国内,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广州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2010年,天津市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2、研究价值

从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也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国内对于基于高中学科特点的微课程的应用设计研究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多,实践反思总结少。尤其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微课程研究实践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基于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如何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正如胡铁生老师所言:“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程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的要求,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通过研究,形成初步的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开发及应用的基本方法策略;初步建成我校的高中历史各年级段的微课程的视频资源库;推动教师提升课程开发意识并提高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初步适应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个性化学习要求。

  主要研究内容:一是调查研究我校各年级段的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关于构建基于我校实际的历史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库策略研究。二是进行基于课程标准、面向学生的各年级段的历史微课程学科知识点体系研究。三是研究微课程资源应用与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之间的关系。重点是研究如何构建一个既符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又能面向学生学习实际需求,同时又能满足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应试要求的高中历史三个年级段的历史微课程资源库。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组先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国内外关于中学微课程(主要是中学历史学科)开发、设计及应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辨析,了解当今中学微课程(主要是中学历史学科)开发、设计及应用的历史、现状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比较研究法,将中外的中学各个学科的微课程开发、设计应用进行比较研究,为历史学科的微课程开发、设计应用提供借鉴。通过经验总结法来总结我校历史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已经进行的微课程开发设计的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并将其有效经验应用到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中。

再进行实践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法,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各方面的实际需求,以及在微课程资源库构建过程中,多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资源库的建议反馈,以便及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改进。通过行动反思法,对课题研究的每个阶段制定详细计划和实施监控并对其结果进行批判性反思。具体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文献搜集、研究,调查学情。

这一过程主要进行有关微课程的文献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摸清学生实际需求,教师的想法。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4年7月)具体实践。

本阶段为具体实验阶段。将立足学生现状,做出针对性的微课程开发、设计和应用。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整合资料,形成结果。

本阶段主要针对前段时间实践研究加以总结,找出经验和不足,全面总结研究结果,撰写相关的课题总结和论文,进行教学实验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高中历史微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对历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同时提供了历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也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本课题以高中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城市重点高中的历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为研究对象,结合学校全面推行的增效减负措施开发校本化高中历史微课程系列资源库。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高中历史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

论文集

20138月

《高中历史微课程资源的开发》

论文集

201312月

《高中历史微课程视频资源》

视频资源库

20142月







最终成果(限3项)

《高中历史微课程的开发应用策略研究》

论文集

201412月

《高中历史微课程的教学开发设计、应用案例》

论文集

201412月

《高中历史微课程视频资源》

视频资源库

201412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研究团队:我校是省内外名校,有较为出色的学生群体和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名列全市第一。课题组成员包括四位中学高级教师,三位中学一级教师,一位中学二级教师。其中三位是全日制硕士学历学位。主持人曾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改进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研究”(1999-2001)的课题研究,该课题获当年市三等奖。其他成员也分别参与学校组织的如“诱思探究”“增效减负”等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中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也是本校历史组内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分子。这是完成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

研究基础:我校已于2012年9月开始微课程研究,学校也成为市微课程研究基地,课题组成员已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录制了适用于高一、高二年级段的微课程视频,已经对高中历史微课程的开发、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经验。

制度、资料保障:我校在2012年9月成为市高中唯一的微课程研究试点基地,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微课程开发设计的评估细则和奖励制度,并在学校网站专门开设了各学科的微课程视频资源库平台,供教师上传。并且学校大力推荐学生上网观看学习,并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此外我校制定了《关于课题研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课题的申报、实施、结题、评估及成果的推广与奖励都作了明确规定。这些制度会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组织协调,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并且可以为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另外,学校多年来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条件,我校图书馆是江苏省中学一级图书馆,馆藏图书达13万册,每年增加1万册图书,并拥有电子图书近1万册。学校共有400多个互联网端口,有多个多媒体教室,还购买了数套资源库及数字化学习平台,为资料检索、数据处理、信息获取带来巨大的方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