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光照镇东方红小学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它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我县从2002年秋开始了新课程的实施。经过十来年的探索,我们深感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新课改课堂教学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既评教又评学的新的课堂评价体系。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以期通过与广大课改教师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终身化学习正成为必然趋势。尽管全球多媒体网络为人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但离开了人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便无从谈起。面对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衡量现代人的能力已不仅仅在于他有多少知识,更在于他有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创新能力。我们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并试图以此为抓手,用评价促教学观念的转变,用评价促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一方面,我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现有教学班8个,这就对学校、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抓手,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这就需要我们要走一条规模型、科研型的教改之路,促进我校在这次“课改”实施中进一步提升内涵发展。为此,我们选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作为课题,以期产生新的教学发展增长点。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地倾向功利,倾心知识、分数。具体表现为:

       1、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2、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现行的教育评价把教育评价定位在甄别功能上,与之相应教育评价内容主要是智育,注重知识和技能,其标准是单一的。这种单一标准,不仅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等尤其缺乏重视。

       3、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试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观念的方法和手段。

       4、教育评价主体“错位”:评价主体多为单一源,而忽视了评价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现行的学校评价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试图改变应试教育理念下产生的上述弊端,探索并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比较突出,但由于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出现程式化、表面化、低效化,甚至无效化以及“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效率低下化,教学方式的程式化,教学本质的淡化等现象,可见提高课堂教学的评价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3、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有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新课改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机械训练,提高教学的评价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优化教学过程,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教学的理念,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效率的课堂应该让师生双方都受益,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永恒目标。

       4、提高课堂教学的评价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理论依据。新课改给课堂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空前提高,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但是,课堂的教学的本质追求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任何教学的方式最终要在效果上得到体现,作为最基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大保证,所以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无疑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实现理想化的课程目标提供了可能。

       三、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引导教师重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改革精神,明确自己在课改实验中的地位、任务,真正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

       2、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引发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转变,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探索并构建新课程标准下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从而让参与评价成为学生的一种优化的学习手段。

       4、本课题的研究,能较好地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学习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符合国际课程改革趋势。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1、学生方面: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方面:

     (1)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有助于深化我校课程改革,符合教学现代化发展趋势。

     (2)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课堂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3)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有助于我校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理论、业务和科研水平,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发展的优质的教学科研队伍。

       3、办学方面:

     (1)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可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评价资源,规范学校的课堂教学手段。

     (2)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可提高我校教学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4、社会方面:

     (1)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是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2)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课题的界定

       “新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让学于生。从表面看,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有兴趣学,主体学习,实际上就是“生本”;从实质看,课堂教学是基于学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获得发展。

       本课题是指从特定的目的出发,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事的工作进行检测,找出反映工作进程的质量或成果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工作的质量或成果的水平做出全面的判断的准则。

       教学实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生本”课堂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

       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研究是什么:是指从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目的出发,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检测,找出反映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工作质量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水平做出合理判断的原则或标准。它既包含对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达成状态)的评价,又包含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活动、教材处理、课堂组织等)和教师基本功的评价。

       五、支撑性理论

       1、主体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合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学的评价应当就这一方面为核心展开。

        2、多维互动理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就要教得活,学得活,思维活,这样既活又动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才是对人的教育,人与人交往的教育,人与人互相学习的教育。多维:是指“师生、生生、组组、生师”等多向教学评价信息的传递、互动局面的再现;“互动”是指师生通过认知和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途径,生成教师评价和学生参与的评价,实现学生主动、生动、全面的发展。

        3、现代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保证每前进一步都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课堂教学评价可使教学系统的运行处于最优状态。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这个系统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它处于最优状态,就必须对教学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调整控制。调控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而教学评价恰恰能起到这个作用。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强化教学成果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中取得的成就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差距,从而激发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探索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多元指标,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口头回答或书面测验、考试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探索和建立运用成长记录袋、成长手册等多种方法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评价重心的转移。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构建和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语文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接受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实践。

      3、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及其在评价中的效能

       探索并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本课题试图通过:

       1、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促进学生教学评价的研究;

       2、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研究;

       课堂教学发挥评价激励性功能的研究。

       以期在新课程教与学的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

       八、课题研究方法

      ⒈ 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教学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再通过问卷、座谈和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

       3、个案研究法  研究学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4、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5、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同时重点写好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或教育论。

        6、实践体验法:在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施计划与方案,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本课题的研究更趋完善。

       7、观察对照法:通过纵向对比,观察分析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所取得的不同效果。

       8、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九、课题实施步骤

      (一)具体举措

        本实验周期为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

      (1)组建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 确定课题选题,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

      (2)组织课题组成员阐述自己对课题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学习教育理论,选定申报,搜集研究资料。

      (3)调查分析目前学校各年级语文课堂现状及存在问题。

      (4)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5)邀请专家论证课题、调查分析、撰写开题报告,上报课题申报方案。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2)确定试点班级,确定主题。

     (3)拟订实验计划,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不断完善方案。

     (4)学习相关理论、邀请专家作讲座、问卷调查,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初步设想。

     (5)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作好个案记录及分析工作,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讨论、交流及小结。在校内开出探索课,并选取优秀的课、论文在县、镇汇报交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方法。认真分析数据、收集实验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策略,提炼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案例,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6)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和谐课堂的典型课例,对照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和总结。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总结体会及成果,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7)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的形成成果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

        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鉴定汇报活动。

     (二)课题组的组织机构及保障

      1、课题组的组织机构

      课题研究组顾问:

      邓骄健(贵州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光照镇中心学校教研员、晴隆县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县级兼职教研员)

       陈永辉(贵州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光照镇中心学校教研员)

      课题组组长:舒佰康(县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东方红小学校长),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方案的起草、修订、收集,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并撰写实践与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

       白春智(县级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东方红小学副校长)

       林  敏(县级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东方红小学教务主任)

       李  芳(州级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梁  英(镇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学校语文教师)

       黄春叶(镇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学校语文教师)

       均负责积累案例,成果展示。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具体实验内容、计划,并在实验班级组织实施。负责课题的实施,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协助撰写阶段计划总结。

        2、完成研究任务的有力保障条件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研究顾问是省级骨干教师、镇中心校负责人组成,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教学领域起着“传、帮、带”作用。本课题核心成员由以州、县、镇语文骨干教师及学校教务主任、语文教研组长组成。课题组核心成员大都曾经参与过课题研究,业务能力强,科研意识浓,他们曾多次参加了镇、县、州各项参赛课并获奖,均撰写了有关教学论文和案例,受到同行们的好评。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文章,进行了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的认识和界定,并进行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工作,认真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

      (3)课题经费保障:

       学校在课题开展研究的三年中,保证所需的各项经费,包括资料、印刷费、研究人员外出交流学习费、研讨会议费等,并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设备。

     (4)制度保障:学校建立激励机制,特别对课题组制定了激励措施,同时鼓励全体语文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并以此作为评优、评模和晋级的主要依据。学校为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时间、政策及其它条件的保证。每学期给教师推荐相关教育理论,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并不定期抽检学习情况。要求每位教师不仅有理论学习,更要有结合教学实践谈反思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万明华:《有效的语文教学》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出版

    4、王海芳:《学生教学评价的操作与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5、陈旭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张贵新 《中小学教师教育专题研究》 2001年1月

    7、柳海民 《现代教育理论进展》 2001年1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