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中心学校课题组 邓骄健

一、课题的提出

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最难实现的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变革其难度尤甚于教学观念的变革。由于改革中否定了一些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后,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可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培养创新意识深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开展本课题研究,必须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创新是素质教育永恒的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很难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系统性、巩固性和难度高,形成了学生应试能力相对较强,动手创造性能力明显薄弱的特征。致使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常常处在被动、维持的状态,往往由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设计一个个步骤,让学生按步行事,遵问而答,而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提出来的,基本上不知道。没有也无法获得提问的能力和养成提问的习惯。尽管教师的讲问极具艺术性,学生的回答也大致不错,但学生一旦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与所提的“问题”,独自面对材料便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入手,如何理解,如何思考,如何把握学习重点,更谈不上深入剖析了。因而形成了只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问题的提出。

针对目前的这种教学状况,课题组提出了“创新意识”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即根据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让教育者通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主动发展精神,自我完善意识,善于与人合作,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创新”,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有一种自主求知、兴趣盎然、不懈努力、孜孜乐学的情怀。

所谓“创新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活动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创新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这是指狭义的“创新学习”。广义的“创新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性发展。

创新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它强调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习,即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过程,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本课题的研究,既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获得正确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创新仅仅是一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由于他们的年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有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不可能取得惊人的发明和创造。但教会学生从小学会创新学习,培养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对他们将会终身受益。这便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落脚点。

三、理论依据

1、“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世界变化,不断探求新知,主动开创未来的跨世纪的公民和人才。我们试图在教学实验中探索以学为本,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所有的学习领域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并在活动和交往中充分发挥“创新性、主体性”,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社会人。

2、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创新性作为一种潜在的可能,在现实的人身上“它或被掩盖,或被歪曲,或被抑制,或受到任何可能的阻碍”,在这里教育的功能使这种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人的创造性有赖于教育功能的发挥。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和反思,开拓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独特经验去建构知识,并努力为学生的建构知识提供大量的认知工具,不断为学生开拓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使之获得学习的成功。叶圣陶先生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教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深刻揭示了教学的目的和本质,概括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改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创新学习可以改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互助关系,从而形成平等、合作和民主的相互作用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领导力度应不断减弱,变传统集体教学的“权威”角色为“顾问”、“同伴”角色。使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得到增强,由对教师的被动服从向配合、协同转化,学生的创新程度得以提高。通过教与学的交往,学生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自尊、自信,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新意识。

3、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教学交往,使学生与教师、同学等在不同交往对象中发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交往与沟通,可促成合群性、利他性的社交意识、社交技能等都得到发展。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与他人的竞争与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了成就期望值,激发并增强了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习创新性的发展;

5、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学交往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与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与场所,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增强,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

6、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心。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完成学习任务,每个人都要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教师需要关心每个成员的情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和爱心。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借助国内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理念,探索符合我镇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走向。

1、以现代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为指导,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2、努力探索一条扎实、有效、利于学生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开展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实证性研究与实验。

3、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学校为基地的,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研究方法:以校本教研为主,并根据研究内容采取有效的科研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4、研究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对象为光照镇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研究使用的工具为:教师教学评价量化表;学生学习评价量表;多媒体工具等。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探索与实验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前期准备)

成立课题组,制定与论证课题方案,采用文献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活动,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调研,通过调查、测试、座谈等形式了解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有的放矢地制定实验计划。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2月(实验研讨)

1、细化课题

课题组结合我校各科实际情况,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语文、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学科整合,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保障。

2、具体实施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数学创新学习的尝试,教给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习的技巧。在研究中,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研究论文,进行优秀论文和课件的评比。

3、定期研究。课题组每周集中一次,进行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研究,交流探讨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2013年1月——4月(总结分析)

进入总结与结题阶段,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形成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和研究的基本经验,以教学实例、课题报告、个案分析等作为成果汇报形式,接受课题组的结题验收。

七、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和交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研究者素质;注意总结和反思,逐步积累经验,优化研究过程;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加强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保证研究过程顺利进行。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研究,由邓骄健同志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领导,相关学校教研员亲自担任课题组研究员。课题组成人员认识统一,明白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3、时间保证 :相关学校把平时的教研、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有机的结合,研究时间得以保证。镇中心学校将对各校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

4、经费保障:本课题作为镇级中心学校重点课题,课题组所需图书、计算机等由各校优先提供,必需经费从实验学校的教研经费中支出,还可以从学校的继教经费中补充一部分。学校在图书资料上,给予充分的支持,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培训、调研等经费能得到充分保证。

八、课题组的组织机构

课题研究组织机构(课题组成员大部分是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学力素质水准新课堂教学与研究》的研究员)

课题组顾问:

杨 杏(县教研室主任、中小学一级教师、州级兼职督学)

胡建树(县教育局政工股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县级教研员)

课题组组长:邓骄健(贵州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晴隆县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县级兼职教研员)

课题组成员:

陈永辉(贵州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光照镇中心学校教研员)

舒佰康(县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光照镇中心学校教研员)

孔 杰(州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光照镇白果冲小学校长)

张友芬(县级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光照镇白果冲小学教务主任)

林 敏(县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光照镇东方红小学教务主任)

周 丽(镇级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光照镇白果冲小学校长)

九、预计研究的成果

1、实验报告。

2、研究论文。

3、实施经验。

4、教学设计(教案)。

5、教学案例

6、其他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