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张红霞、叶新年 

一、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1、研究的背景及现状的分析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2009年“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开班,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桢学院”等等。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承载着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历史重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局限性,使得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完全忽略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或者培养模式单一,导致“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如何使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是高中阶段在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2、目的、意义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为了向高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也是为了实现我国伟大“中国梦”的需要。目前在我国的中学界,还没有形成公认的、成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课题也是实现将华中师大一附中发展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中学,并朝着建设世界一流中学的目标奋进的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以华师一附中2013级理科实验班50名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合华师一附中2007级和2010级理科实验班入选各学科冬令营的所有学生为辅助(比较)研究对象进行跟踪研究。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什么样的学生属于创新人才。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突破,包括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做出创造性的应用。概而言之,创新就是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或者创造过去不存在的事物。所以,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的创新素质。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人才。而本课题中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校高中生中的佼佼者。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出拔尖创新人才在中学阶段各方面的品质特征、行为习惯和评判标准;

2、提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意见和建议;

3、初步形成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4、提出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

5、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促进教师团结协作,造就集教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四、研究内容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科学素养的培养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素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华中师大一附中“两把两重”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五、主要创新

利用案例研究法,结合过去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探索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比较“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各种教育方式的优劣,得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具体措施

以华师一附中2013级理科实验班全体学生为主要研究和培养对象。通过设计科学有效的问卷表调查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分析拔尖创新人才的品质特征、行为习惯。对华师一附中2007级和2010级理科实验班入选各学科冬令营的所有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讨论和演讲比赛了解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他们的人生目标。通过组织各理科学科的小论文比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他们对科学的严谨态度。通过组织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结合具体学科的某种具体能力制订一系列要求,通过达到这些教学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教师的灵活性提问和布置作业,教师掌握和应用一些创造性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创造创新的氛围,从中得出更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进一步确定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研讨和确立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搜集资料,对课题作初步分析,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按序推进研究,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分析和总结,反思得失、优化策略。积累资料和实践经验,及时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所得资料、数据、体会等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写出研究报告。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综合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2、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课题中的群体性问题做出调查,分析结果,归纳信息,得出结论。

3、案例研究法:利用本年级现在和已往的有效案例,进行缜密分析和对比,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更有效的培养模式。

九、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卓越

迄今为止,数学已有八人进入湖北省冬令营,其中的白宇川同学于2015年5月入选国家集训队,2015年的8 月张嘉琦同学在全国女子竞赛中荣获女子竞赛的第一名;现有八名入选省冬令营的同学正在准备国家集训队的选拔;物理组共有十人次进入湖北省冬令营,其中王心宇同学于2015年7月在第46 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张添诚、戴月坤、李博瀚均已入选物理国家集训队,正在准备第47届物理奥赛国家队的选拔;化学已有五名同学入选湖北省冬令营,正在备考国际集训队的选拔,生物有五人获得省一等奖,三人进入国家集训队。

二.对创新拔尖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

理科实验班顾名思义是理科成绩突出的学生,人文知识相对欠缺,人文素养的培养课程也相对稀少。但在培养全才的二十一世纪,如何既面对现实又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里,见缝插针,提高理科实验班的人文素养,就需要创新思维,选择办法。

1.以活动为载体,潜移默化渗透人文知识

开展祖国山水知多少知识竞赛, 分组进行墙报板报制作,新闻播报展示, 英语课前报道,语文话剧表演及书法比赛。布置教室文化墙, 设立读书角,在开展以上活动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吸收人文知识并传播给全班同学。

2.以主题为酵母,引发人文素养碰撞。

观看各种启迪人文意识的视频,让人文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如观看感动中国,分享感动自己的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开展重见辉煌,再创奇迹,寻梦,一站到底,脱口秀演讲等主题班会,培养团队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十、课题研究的思考

本课题立足于课堂教学,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结合实验操作和序列实践活动,培养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健全的思想品德,高中阶段的拔尖人才的人文素养, 文理兼容,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时间有限, 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 研究模式仍然不够系统,还有待进步理论系统化,但是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因课题研究任务结束而终止,它将始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不懈的追求,我们会不断地完善和与时俱进, 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

课题结题论文:《创新拔尖人才人文素养的渗透和分组分层精英培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