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场“学校重建”(school restructur"ing)运动。其共同特征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优质学校模式,把优质学校看作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我国,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期望接受更多的教育,而且希望进入优质的学校学习,建设优质学校因而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经过长期的酝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2002年申报《优质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评为“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该课题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马云鹏教授任组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邬志辉教授担任副组长。

    该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学校教育改革的背景、类型与成果,提出一系列学校改进策略;确定学校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提升学校教育的整体素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使更多的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确立了总体研究设想:以建立优质学校模式,认识优质学校的特征,经历创建优质学校的过程,使更多的学校成为优质学校为目的,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系,形成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互动研究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课题下设优质学校的理论研究和优质学校的实践研究两大类子课题。优质学校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优质学校的基本特征和理念,优质学校的评价标准,国内外发达地区优质学校比较分析和研究等几个角度构建优质学校的理论体系,为优质学校的实践研究奠定方向性的基础。优质学校的实践研究主要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从优质学校管理、优质学校课程与教学、优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优质学校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所中小学校参与了本课题的协作研究,组成了研究共同体,共同探讨优质学校发展和重建的途径。

    课题主要采用合作行动研究。合作行动研究要求大学工作者深入学校,与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互动”,共同建构“学校文化改进”和“教师能量提升”的发展策略,从而推进学校优质化的进程。以“学校本土理念”作为学校研究的生长点,通过“校本合作工作坊”研制学校发展的基本策略,采用“互动”的方式将具体的可操作化的优质学校理念融人教师的生命当中,带进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师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课题自2002年3月启动以来,历经2年多的时间,在总课题组和实验基地学校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已取得一批成果,主要有:发表于《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的马延伟、马云鹏的《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2004年第1l期李洪修、罗丹的《“优质学校建设新视野研讨会”综述》。发表于《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的文章有:邬志辉、陈学军、王海英的《优质学校的概念、建设过程与指标框架研究》;马云鹏、谢翌的《优质学校建构的取向、模式与策略》;林森、李朝辉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孙鹤鹃的《优质学校教师管理的理念与策略》;南浔中学课题研究组的《城镇化进程中综合高中教育优质化策略》。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5期的有:王力维的《开放综合式音乐欣赏课初探》;杨静的《反思性学习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与体验》。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的有:谢翌、马云鹏的《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发表于《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的有:谢翌的《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问题》。

    该课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大学作为理论生成主体的作用,而且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小学校自身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