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整合策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整合策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宜川县中学     余海波

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是从2001年7月开始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次改革也被称为新课改。从广义上讲,课改包括两方面:一是课标与教材的改革,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从狭义上讲,课改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现在,乃至全国大多数学校所进行的课改就是狭义上的课改。课标与教材的改革主要是由国家来完成的,作为一线教师,只是使用教材。但是,国家设置的课程标准所针对的是全国的学生,他将课程目标设计成一个公共目标、一个整体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目标空泛而又缺乏针对性,没有发展性,且失去引领价值。而且课程中常有内容不适合某个地区学生学习。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既然能对课程目标进行改革,那么课程内容应该也可以改革,于是也就有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整合》。

我认为,在我们现在的课改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作为我们年轻教师,必须研究教材,进行教材方面的改革。而且从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来看,实现“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不管是教中心还是学中心,都是建立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之上的,对教材没有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做得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从这种意义上说,教材研究比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更为重要。所以,我们现在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也要进行教材的研究和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是从2001年7月开始的,这次改革也被称为新课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面的第八次改革,教育部也特别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中的课程设计思路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内容要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教材整合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年级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教育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他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核心,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让人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激发自我潜能,促进个体健康发展。

2、教学最优化理论。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中的课程设计思路指出,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

整合,就是把相关的一些要素,经过内部或外部的有机联系和链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具有一定功能系统的提炼过程,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达到1+1>2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整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实际需求,适当调整、增删教材内容,从而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出具有科学性,对日常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材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2、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3、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改革主要是由国家来完成的,作为一线教师,只是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教材。但是,国家设置的课程标准所面对的是全国的学生,他将课程目标设计成一个基础目标、一个公共目标、一个整体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目标空泛而又缺乏针对性,没有发展性,缺少生活引领价值。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常有某些内容不适合本地区学生学习情况、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就必须在平时教学中对课程标准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整合。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1、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相符合之处。

2、确定思想品德教材整合的研究意义。

3、探索思想品德教材整合的途径、方法。

4、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整合之后的思想品德教材的可行性,努力创造出不同形式的校本教材。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查阅资料法

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以及前人在教材整合方面的先进经验,寻求方法支持和理论指导。

2、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

(1)了解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在课题实施阶段完成后,通过调查反馈教材整合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实用的有效性。

3、实践研究法

充分利用课改课堂主阵地,将整合后的课程资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检验其有效性,在实践中探索、改进、完善,不断实践、不断改进,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的课堂模式。

4、总结反思法

根据教材整合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课程整合实施过程,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

查阅资料,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品德教材整合的重要性,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清楚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7年6月——2017年12月)

第一阶段:

梳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关于教材顺序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设计调查问卷,调研初中阶段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材顺序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材整合方面分析改进的方法,初步从理论上形成适合现阶段学生的校本教材。

第二阶段:

在教育教学中,验证第一阶段提出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与其他老师互相沟通研究。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稳定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的校本教材。

第三阶段:

设计调查问卷,再次调研学生在新思想品德教材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感受,探讨校本教材实施的可操作性。针对第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汇总,形成理论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1月)

梳理总结研究实验成果,并形成文字性材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完结课题结题手续。教师对整治之后所形成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进行推广,在今后的每一学期固定实用相应校本教材,并影响对其他学科,促进学校各科校本教材的研发。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理论学习

2017年5月,在递交课题申请表之后,我从各方面查阅资料,了解本课题的究现状,学习前人的先进经验。主要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学习了李冲锋的《教师如何做课题》,明晓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同时,学习了徐红兵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教学的有效策略》,刘保荣的《思想政治课中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案例研究》,为课题研究打下基础。最后,认真规划制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二)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通过教师研讨和学生问卷调查发现问题

认真研读初一至初三所有的教材,同其他政治教师交流,梳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关于教材顺序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教材的再次钻研发现,课本存在一些“不适宜”的地方:

1、课本注重了学生生活经历的体验,忽视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理论体系,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碎的,不能形成体系。

2、初中思想品德课设计理念提出,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太相符合。

3、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编写的教材,初一内容最简单,课时很充裕,学生学习很轻松。而初三内容偏向于思想政治,难度增加,再加上中考的压力,导致课时相对短缺,整个初中阶段课程呈现前松后紧的状态。针对这些“不适宜”之处,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

同时,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策略研究问卷调查》,调研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材顺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思维能力问卷调查  

调查班级:宜川中学初三3班  参与人数:53人

调查时间:2017年6月14日

下发问卷53张,收回来53张,全部为有效问卷。

调查目的: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有效的改进我们的教学,我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 

1.你对思想品德课的喜爱程度如何?                   (   )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你认为思想品德课对你的成长有什么用?             (     )

A、非常重要,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可以提高自身素质

B、一般,能获取一些理论知识

C、对升学有用                D、学用脱节,没什么用

3.你认为怎样的课堂最吸引你?                    (     )

A、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B、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C、很多游戏活动的课堂           D、严肃、井然有序的课堂

E、其他课堂

4.你觉得老师上课怎样对教材处理最合适               (     )

A、找版教材,一成不变        B、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删减、补充

C、充分挖掘各种课堂资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5.你对教材的阅读情况                                 (     )

A、认真仔细      B、比较仔细      C、一般性阅读      D、大致浏览

6.你认为教材中的案例与你的实际生活                    (     )

A、亲身经历过同样事件           B、身边有同样事件发生   

C、听说过类似事件的发生         D、毫无关系

7.对与你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思想品德事件,你的关注情况是(   )

A、经常关注       B、有时关注       C、极少关注     D、不关注

8.你对教师补充的课外内容,或者删减的教材内容         (     )

A、非常欢迎        B、容易接受        C、无所谓        D、不能接受

9.现在我们都有各个学科的社团组织,你认为需要编写自己的教材吗?(  )

A、应该有各学科的学校教材     B、 使用现行教材就可以了

C、没有思考过

10.你对使用教材还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吗?请写下来。

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54.7%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喜爱程度为比较喜欢,56.6%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非常重要,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就现在的课堂组织形式,80%的学生都认可。但是对待教材的认识还存在问题:50.9%的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只有10%的学生认真阅读,有54.7%的学生对于自己是否需要校本教材没有思考过,课件学生缺乏对教材的深度认识。但同时,对于教材的处理,有71.7%的学生听说过与教材中案例类似事件的发生,有79.2%的学生认为要充分挖掘各种课堂资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需要补充、删减教材内容,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时政了解不清楚。

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教材进行整合是有必要的。据此,初步从理论上分析、探索教材整合的具体方法。

1、单个框题内容的整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框题为基础课时单位,一框题即一课时。而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顺序编写的。但有些课时内容却没有这种关系,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十五课第二框题《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材第一个项目“学习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第二个项目理“解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在第二个项目“怎么做”里面又提出了一个“是什么”的内容——不良行为,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对比区分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为第一个项目学习对比区分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项目理解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思维惯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点,并且不会出现遗漏和混淆。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本上还有个别知识点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十五课第一框题《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中对“”的介绍。“”邪教事件已经过去了13年,危害性已减小了很多,再要求现在的初中学生体会它的危害不太合时宜,这一内容就可以舍掉。

2、一课内容的整合

初中思想品德一课内容大部分都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理论知识,第二课时为青少年学生的做法。但有个别课例外,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知识让人生更亮丽》,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材安排是第一课时“学习——成才的阶梯”,第二课时“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第三课时“学会学习”。第二课时牵扯到法律,难度大于其他两个课时,所以教学中可以先学习第一、第三课时,把第二课时放到最后学习,这样的调整也符合教材从易到难的顺序。

3、单元内容的整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各单元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文明交往礼为先》中有一个项目是文明交往礼仪三原则:平等、尊重、理解他人,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心中有他人》中也有一个项目内容是平等待人、理解宽容他人。两个项目内容意思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放在一起,甚至合并成一节课“文明交往的原则”。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验证、完善理论假设

通过日常教学、公开课、赛教课等,验证第一阶段提出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有效性。本阶段重点研究的课例有八年级的《感受大自然之美》、《我爱你,中国》。

《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我上的一节研究课,这节课当中的 “欣赏美景的方法”不属于考点,而且学生不学都知道,所以具体教学过程中就直接整合删除,把课堂的重点放在通过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课后,听课老师、学生的反映都非常好,认为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特性,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美感教育。

导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的第一框内容。

1、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教育主题,帮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相依为命、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与大自然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主要包括“感受大自然之美”和“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两课。“感受大自然之美”是第一课第一框题内容,主要帮助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自然,增进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让学生了解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本框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美丽的大自然”,分别从“神秘的宇宙”、“奇妙的生物世界”、“秀丽的自然风光”描述了大自然之美;第二部分分别从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想象力来鉴赏自然之美,让学生掌握鉴赏自然之美的方法。

2、学情分析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精神消费要求的提高,人们走进自然、回归自然,在游山玩水中享受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但不同的人面对共同的自然景观,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尤其是人们审美能力的差异,对自然美的鉴赏水平千差万别,既影响到自己的精神享受,也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八年级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鉴赏自然美的能力,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课时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特点,以“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我心中的自然美——美的感悟”等环节来实施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当中体会自然之美,在感悟当中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这节课重在情感的培养,所以把情感目标放在第一位,同时也符合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学科特色。

2、过程与方法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这节课的能力目标设置为,初步培养鉴赏自然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

感受大自然之美,了解鉴赏自然美的方法。

4、多媒体教学

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难点分析

“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既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本科的教学难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回归大自然、享受自然之美的需求日益提高。由于审美能力、鉴赏水平的差于,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景物,有着不同的感受。提高人们鉴赏自然美的能力,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更有利于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关于鉴赏大自然之美,涉及美学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呈现直观的自然美,以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理论上的准备,即了解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教学资源方面的准备,即一些典型的风景图片、动画、视频等。

学生课前准备,一是收集并整理自己觉得美的东西,二是简单预习本节课知识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导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反思,进行创造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这节课时,外面的天气非常好,借着天气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植物视频,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各种美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们的祖国风景秀丽,江山如画。身在其中,我们无处不感到自然之美带给我们的愉悦和享受。可是,多彩的大自然到底美在哪里?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题——感受大自然之美。播放教师课前准备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自然之美。

(二)展示我眼中的自然之美

课前我们共同搜集了“美在大自然”的各种资料,在你眼中,大自然美在哪里?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你眼中的大自然之美,注意欣赏美的方法,体会大自然的美。教师做以简单的点评,补充学生展示中没有提到的欣赏美的方法。

(三)感悟我心中的自然之美

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大家对大自然的美也有了自己的感悟,下来,与其他组员分享你的感受。教师参与学生的谈论,指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拓展思维,突显价值观的提升。讨论结束后,自由展示自己的感悟。

(四)学情检测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回归课堂主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利用最后的五分钟时间,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自己的感悟记下来。

课后反思

本节课设计充分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从学生的兴趣、能力、生活实际和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设计多元化、多层次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体验、自主思考和交流的平台。引领学生从欣赏、合作探究中感悟大自然的魅力,亲近、热爱大自然,进而达到情感教育。

在第一堂课对教材整合的基础上,我又更进一步验证一课内容的整合,上了一节公开课《我爱你,中国》。这节课包括两方面内容,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科技成就和民族团结。关于民族团结,在第二课时里面会详细学习,而且跟第一个问题关联性不强。所以,教学中将民族团结放在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爱国情感的提升上。

导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

2、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祖国可爱的表现和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本课的基本目标,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祖国的可爱之处,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之美,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结合历史,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2、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理解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

3、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课堂展示表现相关教材主题的资料,从而感受祖国的可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学法:课前搜集、整理反应教学主题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歌曲、诗歌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展示、交流、探索,从感性知识入手,以知导行。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反应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团结的相关资料,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准备展示,要求体现出自己的爱国热情。

■教学活动设计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大中国》,由歌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快速导入新课“我爱你,中国”。

(二)展示成果

1、用3——5分钟时间,学生准备自己要展示的自学成果。教师随机给个别小组简单指导。

2、自学成果展示

学生自主有序地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可以用多种形式,比如:图片讲解、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要求体现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尽量能体现出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环节分为三个部分:祖国壮丽的河山、灿烂的文化和各民族的团结互助。教师起一个过渡衔接作用,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最直观的图像、声音感受祖国的美丽,为后面的情感激发奠定基础。

3、能力提升

学生对自学成果展示完成后,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两个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来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个别同学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从情感表达和实际行动两个方面考虑。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前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并能将这种爱国之情转化为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实际行动,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

4、总结

教师点评本节课展示情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歌曲《爱我中华》中结束课堂。这一课后,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从以上两节课,以及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第三阶段:

设计调查问卷,再次调研学生在上整合之后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感受,通过分析学生的问卷调查,看到学生也能接受这种整合。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思维能力问卷调查  

调查班级:宜川中学初三4班  参与人数:52人

调查时间:2017年11月5日

下发问卷52张,收回来52张,全部为有效问卷。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大家对整合教材之后的使用情况,以便于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材教学而设计的。。

调查内容: 

1. 你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                               (     )

A.很重视      B.比较重视        C.一般      D.不太重视

2. 你目前在政治课中遇到的困难是                            (     )

A.自己不愿听  B.不认可老师的讲课方式  C.对政治课不感兴趣 D.其他

3.你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态度是                              (     )

A.积极接受、理解并主动践行老师所授的知识    B.被动接受且只是强记

C.厌烦这种课,但还是会听以应付考试          D.上课马虎听,考前突击

4. 你喜欢的思想政治课课后作业形式是                        (     )

A.做练习题     B.查阅资料或看书     C.主题研究       D.社会调查

5. 你对与政治课相关的社会热点时事的关注情况                (     )

A.经常关注      B.偶尔关注        C.几乎不关注        D.从不关注    

6. 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     )

A.电视      B.报刊        C.老师讲解       D.上网         E.其他

7. 你认为对思想政治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     )

A.联系非常密切    B.有一定联系     C.很少有联系    D.基本没联系

8.你对教师补充的课外内容,或者删减的教材内容                (     )

A、非常欢迎        B、容易接受        C、无所谓        D、不能接受

9.课外兴趣活动参与情况                                      (    )

A、至今不知道自己有何兴趣  B、 如果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一定会参加

C、老师要求参加就参加      D、平时注重发展个人兴趣

10.你对使用教材还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吗?请写下来。

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尝试,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提高到38.5%,对社会时事热点的关注度也提高到52.3%,对整合后的教材认可度也提高到88.4%,有88.5%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86.6%的学生想通过参加课外兴趣活动体验教材理论知识。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整合后的教材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学科的认可度,也带动了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

最后,针对第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汇总,形成整合思想品德教材途径的理论成果。

除了本册书内容的整合,还有其他形式的整合。

1、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基本上都属于国情教育,可以整合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九年级学生将书变“薄”,形成知识体系,便于理解记忆。这种整合多用于复习阶段。

2、三册内容的大整合

教材的编写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我们在进行大整合时则反其道而行,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经,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纬而进行整合。这也是绝大多数学校在中考复习阶段专题复习中常用的形式。比如,复习法律时把七年级下册法律、八年级下册法律、九年级第六课进行整合,让学生对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法律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3、与时事的整合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基于学生生活而开展的学科,它源于生活,而指导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将时事渗透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特别是九年级时事热点专题复习时,必须实行时事与教材的整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

4、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自古“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政治与历史的内容有很多是相近的、相通的,甚至是一样的,只是所站的角度、落脚点不同。例如,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各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则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学习这一课时,就可以考虑将史的整合。这样的整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相关知识点,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与主题班会课的整合

每天晚上各年级各班都有半个小时晚点或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和晚点和主题班会整合在一起,特别是道德教育中的孝敬父母、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法律教育当中关于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自我保护等内容。这样的整合就更能凸显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特性。

6、其他形式的整合

初中政治是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安排上可以根据本地的特色调整课时内容。例如,初中学生每次无人监考考试,各班班主任都强调考场纪律,要诚信考试,而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个框题《与诚信结伴同行》就是让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节课就可以提前到期中考试前。在植树节就可以上八年级下册第六课《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或者九年级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内容,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比赛后,不管输赢,学习八年级第五单元第十课《我与集体共发展》的内容,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梳理成果,延伸推广

梳理总结研究实验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完结课题结题手续。通过示范课《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和专题讲座《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整合》等形式向校内、校外推广,推动各学科教材的整合。

导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统编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节的内容。这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七年级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继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之后,对学生最重要的一个权利——受教育权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

■学情分析

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条件都好了,身边辍学的现象也很少了,但不爱学习、不想学习的现象确变多了。这与时代的发展不相符合,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上好这一堂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学生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难度:勤奋学习,终身学习

■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出示两组云贵山区孩子和我们的上课环境,提问学生有何感受,引导学生得出珍惜受教育权利的结论,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一,开展一个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小调查,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对比,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我应该要好好学习的想法。

活动二 ,分析材料“心灵对话”,通过对“自己”放弃受教育权行为的批判,总结出我们该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学生不会运用专业术语,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谈完自己的做法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明确规范的、具体的做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生应该怎么做,培养义务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活动三,分析情景“辍学帮父母做生意”,让学生提出维护受教育权的方法。学生考虑不全面,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来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该如何维权,培养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

活动四,了解“高考狂人”的事迹,引导学生知道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活动五,畅谈收获。

总结,以 “青春寄语”的形式重申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在对教材知识的处理上, 对教材内容整体上做了一定的整合,打乱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重设了教学重难点,将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放在第一位,做为本节课的重点处理。这样的安排目的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原则,解决学生自己的、身边的问题为导向。同时,课程内容属于法律常识,知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较多,涉及到的地方就通过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再看教材,最后教师总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整节课以“对比明己之短——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合法权利——终身学习”的思路进行的,这样的调整是将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从整节课学生的反应、听课教师的反馈来看,可以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整节课能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新的观点,有了思维的碰撞,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课堂上,教学过程以多个活动为载体,将学习目标渗透到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情感,树立正确学习观、人生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教材整合,设计适合学生和贴切生活的场景,就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查阅大量的资料,同时要设置合理的教学程序和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整合教材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脑中有课标

课程标准是我们课本设计的依据,更是我们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在进行教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研读课标,把握其精髓,要清楚课标对每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任何改动都不可偏离课标,做到有系统性。

2、心中有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是教学过程的载体。教材的整合,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内容进行优化,不可离开教材空谈整合,更不可舍弃教材。所以,在整合过程中,必须深挖教材,理清脉络,做到有针对性。

3、眼中有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接受者,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教材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做到有实效性、经济性。

总之,一堂课的成败不仅仅体现一个老师的自身素质,更重要的是能体现这个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及灵活运用程度。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九、课题研究成果

自本课题确立后,我认真扎实开展各项实践研究活动,并及时进行梳理总结,现形成的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问卷调查,摸清了学生对现行思想品德教材的认识和看法,看到了整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为教材整合找到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方向。

2、为了全面探索、严格验证教材整合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了三节公开课,探索教材整合的不同方法,跟政治备课组其他教师研讨,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六种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具体的、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整合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有:单个框题内容的整合,一课内容的整合,一单元内容的整合,一册书内容的整合,三册书内容的整合,以及与时事生活的整合,与历史的整合,与主题班会的整合等。这些教材整合的方法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快速结课、理论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和方向。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加快了复习的进度、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也为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4、本课题的探索研究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是一个更新、再生的过程。从教师课堂上整合教材内容,以更符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的顺序、形式、教材内容来授课,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一种“灵活使用教材”的观念,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5、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论文、专题报告、公开课、示范课等,为其他学科的教材整合、课堂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比如,在这一课题影响下,语文学科开始了“主题单元教学”的研究;数学学科开始了“章头课”的研究,甚至是各学科的初高中衔接,一体化研究等。

十、课题研究结论与思考

回顾本课题的研究历程,收获良多,也有一些遗憾。

(一)研究结论

成功之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了六种整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快速结课、理论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帮助。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整合教材内容,加快了复习的进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同时也助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

2、通过课题研究中理论的学习、公开课、专题报告等,客观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得到了学校领导、其他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好评。

3、在课题实践探索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了灵活读书、“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论文、专题报告、公开课、示范课等,为其他学科的教材整合、课堂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身的理论学习深度还不够,研究中理论运用水平不高。以后要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在课题研究的中期突然遇到国家教材的改革,《思想品德》教材变为《道德与法治》,鲁教版教材统一变更为部编版教材,导致课题研究出来的整合方法现实意义降低,只能为初三的复习提供帮助。

(二)今后的设想

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品尝着成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有进一步的思考。学生好的习惯逐步养成,但任何一种好的习惯需要持之以恒,这也就要求我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出新的教材整合方式,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不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