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

《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接受并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德育教育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网络搭台,德育唱戏”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了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人(包括学生间、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的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的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网络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风毛麟角,且大多是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后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活动者参入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的跨越式发展。

充分论证,综合考虑,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契机展现在我们面前,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将从这里开始,因此,我们在2006年4月积极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并与同年11月获中央电教馆、中央教科所审议通过。

二、课题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校网络德育课题能够健康、有序开展,特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张跃华(洞山中学校长)

成员:徐永中(洞山中学副校长)

徐光满(洞山中学教研室主任)

蒋玉香(洞山中学政教处主任)

方荣(洞山中学团委书记兼大队辅导员)

(二)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张跃华

张跃华,48岁,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7年,先后在北京煤干院参加过校长岗位培训,安徽省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参加过校长高级研讨班的培训,淮南矿务局优秀校长,安徽省电化教育协会理事和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主持参与《运用电教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行·悟德育教育》和《活动式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等省级课题的研究。撰写的《启智于活、扬长于动、韬德于行》、《课改实验中教师行为的转变》等多篇论文获省一、二、三等奖。“活动式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正在得到深化和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在当地名列前茅,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煤炭部标准化学校、首批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安徽省特色(示范)学校等荣誉。全面负责实施本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副组长:杨 齐张毓婧

杨齐,25岁,大学本科学历,中教二级,校报编辑,校团委组织委员。工作时间虽然只有三年,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荣获洞山中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区首届“红烛杯”说课大赛特等奖,课件《沁园春·雪》获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三等奖,论文《语文活动式愉快教学微探》获市论文比赛一等奖,应邀参加安徽省2006年教科研大会,是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和重点培养对象。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网络德育研究工作、电子文稿处理工作等。

张毓婧,26岁,中教二级,学校信息小组组长,网站负责人。曾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所带学生有多人多次在市省乃至全国网页制作大赛中获奖。在本课题中主要负责德育网站的规划筹建及日常管理工作。

成员:徐永中徐光满蒋玉香方荣王琳

高应红邓玉玲秦望辉苏洁莲程雪梅杜娟

成员分工:徐永中副校长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各部门工作,为课题顺利开展广开绿灯,提供一切方便。教研室徐光满主任负责课题的引领指导工作,给予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政教处蒋玉香主任、团委方荣书记、综治办王琳主任负责网络环境下的具体德育活动的开展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信息组组长张毓婧及程雪梅等各信息教师负责德育网站的规划筹建管理。其余各老师具体负责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宜分则分,宜统则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传统教育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上:①.教师不再是口头上生硬的说教者,而是教育的引导(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育人的设计师;②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的自主构建者,成为良好品德养成的主体;③.德育内容由教师强迫命令转变为学生自主行动的对象。④.师生充分互动,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除了言语智能、数理智能、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更突出了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反省智能,它们构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结构。网络及其资源无疑加速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重视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正[2004]第8号文件)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在德育领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资源,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实施德育管理和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的网络德育新模式。实验和研究本课题,对促进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使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内容为:

1)与德育教育模式相适应的网络环境下的软件系统建设与研究。

2)以学校德育网站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为抓手,研究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学校德育途径的网络化,具体有: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团队工作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科教育(思想品德、政治)德育渗透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家长学校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等。

3)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对网络德育进行初步的研究,形成学校特色的网络德育操作模式、评价体系。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1、调查研究法:随机抽样对洞山中学在校学生家庭的网络环境、信息技术水平、对学校德育的同步合作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一些家庭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议。

2、对比实验法:将传统德育模式和网络德育模式进行对比实验,挖掘利用网络资源的巨大优势,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平台。

3、行动研究法:充分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初步形成学校特色的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

4、综合分析法:将理论和实践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探讨不足之处,不断总结、反思、完善。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时间、和具体措施

(一)研究对象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共有61个教学班级,4000多名学生,课题研究在教育常态下进行,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内容、德育策略、评价机制等均面向全校,一方面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重点在8个班重点进行个案研究。

(二)研究时间

本课题计划从2006年4月开始,至2008年12月结束,为期两年零八个月。

(三)具体措施

1、建立专门德育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在学校原有网站www.hkyz.net的基础上,增设特色子网站“德育网站”,拟定设立:德育研究、德育论坛、德育活动、德育成果、校园风采、团队生活、班级主页、家长学校、心灵茶坊等栏目,并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QQ,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设置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和答疑等德育活动。

2、建设一支网络德育工作者队伍,将网络德育渗透到常规课堂教学中去。

德育人人、人人育德,通过课题的开展,使广大老师主动认识,积极学习,了解网络,运用网络,把德育工作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尽快占领网络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使我们的晨会课、班团活动课、思想政治课甚至其余各门课程等更能吸引学生,从而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3、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各项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洞山中学信息技术建设五年规划——《打造数字化校园,为教育现代化奠基》中我们明确提出:继续加强对网络德育的实践探索,变传统的灌输式德育为开放式德育,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开辟网上政教处、团委、少先队专题网页和各班班级主页,发挥团、队、班在德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及时利用网络进行对外宣传和联络,开展网络德育活动。如在网络上开辟专栏对优秀的学生和事迹进行宣传,开展一些网络摄影评比、网络作文评比、学生网页制作大赛等具有网络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尝试、参与管理,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拟开展的特色活动暨子课题有:

⑴网络环境下团队班队活动

传统班队活动,通常是班级同学、老师围坐在一起,在黑板上写好主题活动的名称,节目一个接一个演,活动一个接一个按部就班地进行。班队形式一成不变,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少先队活动因此缺乏吸引力。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网络文化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班会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

⑵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对话交流,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坦率地对老师的教学提意见;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定时地发给学生一些邮件,指出他的缺点,对其提出希望和要求。当然,在节假日师生之间,可以群发邮件、电子贺卡,互送祝福,同学们会感到班主任这里、班级体,是情感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另外可以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变化。

师生共同建立班级网页,一方面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同学们拥有、设计自己的页面,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又和班级步调一致,转移部分玩游戏的同学的注意力。班主任可以在公告栏里,提出阶段性的班级目标、考试动员、好人好事等。学生就是放假了,也可以通过网络,和班级在一起。

新课标倡导采用“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目的是通过档案袋评价展示激励、反馈调节、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的功能,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理念,我校将设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将每一个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数字化、数据化、档案化。

⑶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能体现师生情感交互、最能体现教师和学生交互个性的。学校将抓住网络“交互性”的特点,使学生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上与专家权威具有了更为平等地位的特点,打破了“知识霸权”,让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非面对面地进行“聊天”交谈,建立“心灵茶坊”——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配备专门的教师开展网络访谈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活动。

(4)网络环境下的家长学校

作为淮南市唯一一所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我校一直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家长学校工作新思路。在本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将为每个学生配备电子学生证,及时把学生出勤情况、学生成绩、学校收费通知、家长会通知等以短信形式告之家长。并且在我们的网络家长学校里,我们及时发布家教动态,跨时空开展家教课堂,设立家长信箱,使不便于直接到校与老师交流的家长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也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5)网络德育论坛

学校是学生的,不是老师的;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管理者,是网络德育和评价的主体和受益者。在网络德育论坛上,我们打算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争取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教育。论坛负责人则根据社会发发展现状,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变化,定期不定期召开有主题的、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论坛讨论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成果形式

(一)预期目标:

1、通过平台资源的共享、运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参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我校将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专业发展能力四级培训,使之适应现代教育尤其是网络德育的需要。

2、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树立网络道德规范。

3、探讨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对策,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使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4、通过德育教育平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使德育教育网络平台成为校园德育教育最重要的载体。

5、实践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络德育基础理论、评价体系和操作方法。

(二)成果形式

1、在原学校网站www.hkyz.net的基础上开设洞山中学专题德育网站,并与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扩展德育资源,对广大未成年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2、相关子课题的确立与研究。如:现实空间的德育工作与虚拟空间的德育工作如何有机整合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团队工作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科教育(思想品德、政治)德育渗透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家长学校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等。

3、以课题组为中心,以教研员和实验教师为主体,不断摸索前进,不断总结经验,撰写并推出优秀网络德育论文,参加各级论文评选并向各类期刊杂志投稿,资料汇总为德育活动个案集、网络德育活动集、论文集。

4、各种调查性材料,各种评价性材料,各种记录性材料,各种实物性材料,档案归盒。

5、举行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会和结题报告会,课题实践取得的德育成效归集,作为校本教材。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前期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06年5月----2006年12月)

1、完善校园网平台,充入资源,全校各班安装完毕多媒体演示系统,各教职员工办公室配备电脑,完成可让全校学生分时分批一人一机对话的网络场地等。

2、在洞山中学信息技术建设五年规划——《打造数字化校园,为教育现代化奠基》的文件精神指引下,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构建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3、组建课题研究核心小组,明确小组分工,学习并搜索最新德育资料,进行课题的论证分析以及构建校园德育网络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二)整合充实与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6月)

1、完成对不同层面学生网络心理调查、纪录、分析等,开展活动、促进实验。

2、加强自身理论学习,课题组内定期交流学习体会,认真体会反思,完成各个子课题的撰写工作。

3、课题实践工作阶段性分析、总结、研讨。

(三)反思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1、健全校园网德育载体,形成网络德育评价体系。

2、收集该课题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精炼方案。

3、课题实践取得的德育成效归集,完成结题报告。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我校作为“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淮南市首批“安徽省特色初中”,具有研究本课题的巨大优势:

1、我校于2003年就投资八十万元建立和开通了校园网,全校有47间教室设有多媒体终端,另有4间网络教室,拥有联想机型300余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软件资源和必要的硬件设备。

2、我校教师经过多年的计算机培训,以及几年来广泛使多媒体的实践经验,已拥有相当数量热衷于信息化教研和有一定多媒体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且每间教师办公室我们都配有最新的计算机。

3、信息学科提前介入,我校在一年级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一直到九年级毕业。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机,基本扫除了学生的人机对话障碍,为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普及提供了保障。

4、通过校园网平台,学校已多次对学生进行安全、禁毒等思想道德教育,校园网的资源库中德育天地的创立,为各班级自主开展德育活动提供了信息资源,此外,通过校园网视频直播有效实现了家校互动模式,对构建和谐教育意义重大。

5、2004年6月,由我校杨明哲副校长主持研究的课题《知·行·悟德育实验》经省教育厅结题论证获得一致通过圆满结题。2007年4月,学校承担的省级课题《活动式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成功结题,活动式德育即“韬德与行”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对本课题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6、学校办学59年来,历来十分重视科研兴校的思想,在研究经费上将给予最大支持,保证课题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李铮、姚本先主编:《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正[2004]第8号文件)

4、《试论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顾名远,《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四期

5、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灌输与服从到自主与选择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淮南市洞山中学课题组

执笔:杨齐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