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一、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在新课标的目标中,有几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其中之一,它是几种转变的中心,而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改变,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本次课改的效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所有化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是以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引线,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化,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发展,提高素质进行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从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且进行研究的探讨,在有关教学报刊上看到了一些关于学生学习方式转为的文章,大家都处在研究的探讨上,特别是对初中化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各抒已见,所以对此学科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从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四、课题指导思想
本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下发的《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有关事宜通知”的要求,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利用现代教育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呼中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新课标要求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是以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为背景提出的,以大兴安岭地区《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为背景提出的,它是以新课标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教育学等理论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进行研究的。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根据初中生的情况和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用新理念将学生从原有的、陈旧的学习方式,向新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
2.根据初中化学课的目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力求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方式体系。
3.根据初中化学课目标内容和初中生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探索初中化学学习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理论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骤:理论学习阶段(2005年3月—2006年8月)
主要是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涉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文章和现代学生学习方法论等有关文献,为研讨本课题打好理论基础。
第二步骤:探索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利用各种方法和手
第三步骤: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以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总结成果。
八、课题研究人员的组织机构和分工
指导研究顾问:刘焕华 于志成 张振林
组长:董秀娟
成员:董秀娟 刘焕华
具体分工:董秀娟、刘焕华负责协调和全面工作。董秀娟在教学中实施具体的课题研究。
九、现有基础
研究指导顾问:刘焕华:呼中区教委中教部主任兼化学教研员,
高级教师。
于志成:校长、高级教师。
张振林:业务校长、高级教师
课题组长:董秀娟:1992年函授毕业于哈师大化学系(本科),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研经验,一直是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曾多次参加校级、区级、地级教研课题,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地、区级奖励,也曾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在区、地、省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奖。辅导的奥赛学生也多次获(国家、省、地)奖,总之,我们具备研究这一课题的能力。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行动研究”课题结题…
- 下一篇:初中化学课题申请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