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报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实施研究(初中化学)》课题组中期研究成果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实施研究(初中化学)》课题组中期研究成果

2007-9-3 16:02:06  作者:济源市实验中学化学组 (阅读次数: 1028)

  半年来全组成员分工到位,积极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对研究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特长,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弥补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对小组进行各种学习方式所需要的方法、技巧等进行初步的指导。半年的研究,我们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看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光明前景。进一步理解了课题研究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真正的课题研究是服务一线教学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下面对半年来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如下总结:
  一、研修过程回顾: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2个方面:
  1、扎实基础、落实计划:
      在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状态和家庭学习背景及其变化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学习小组进行三次大规模调整,实现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优化。加强学习技能的培训、提升,开展广泛的学习实践效的交流,提高学习的效率。每位成员均能按计划要求完成每学期的任务:每期上一节课题公开课,做一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做一次实践评述中心发言人,每月上交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一篇教学论文或反思论文,做一次学习心得交流。
  2、积极进取、初见成效
  初步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实施研究”的框架体系,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初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方法。
  (1)、明确学习任务--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反馈结果。
  明确学习任务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再完成导读提纲中的练习,碰到不懂的题目,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各组员通过探究阐述各自观点,确立学习任务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小组合作,并记录下本节课疑难问题,既便于在班上进行交流时有话可说,又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目标性。教师此时最好能在班中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效果会更好。
  反馈结果:在课堂上,小组就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得出结论,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指导学生逐渐统一认识,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评出最佳学习小组。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各小组互相提问,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分组小结,教师引导补充---练习、巩固。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要让学生讨论学习,就要让他们有东西可议,以事实为据。而不是简单地在一起盲目地乱侃。因此,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以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自学。学生在互相发问的过程中,围绕主题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在学习上从默默听为主变成以动手、观察、思考、讨论为主,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潜能;学生能在同一基础上互相提问、讨论、回答,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要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创新能力。
  各小组互相提问,讨论回答问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不应只局限于点,而要普及到面。小组之间互相发问,讨论探讨、回答,无疑会使学对知识较全面的理解。对较有难度的题,小组可以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也可由教师引导回答,或者由其小组帮助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阔的思维空间,以利于积的强化,鼓励。使学生意识到,这完全是自我能的展示,增强学习,探究的信念。
  学生分组小结,教师引导补充:零乱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也不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梳理”自己一节课当中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加深理解,形成拔高意识。
  练习、巩固: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要融于生活。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会运用知识,这也我们的最终目标。在教授“酸和碱”这一单元时,学生讨论并解决了关于酸和碱的一些知识后,教师提出:“如果要帮妈妈除去水壶中的水垢该怎么办?”并要求结合酸和碱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练习既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挖掘潜能,又能促其抓住重点,轻松突破难点,从而使学生感觉到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要融于生活这一真谛。
  二、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半年多的实验,实验班级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重新找回了自信,变的敢说、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变的敢和别人交流沟通了;变的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了;所有的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半年来,本届的学生实现了整体的滚动发展,在历次学校组织的统考中,18个班级的成绩差别不大,不论是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都相差无几。
  表四:实验前后全年级学生成绩比较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实验前

28.29

57.05%

55.80%

实验后

39.31

73.09%

68.71%

  从上表可知,经过半年多的实验,整个年级化学学科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尖子生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通过半年的研究,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素质。今年我组的马海燕老师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依托,精心准备的她撰写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在2006年6月份《中学化学教研周刊》CN刊物上发表。她撰写的案例反思《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被评为市级一等奖并被发表。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也积累了不少的研究心得等第一手的资料,它们记录了研究过程中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贾恩娣老师的研究心得记录了很多化学疑难问题很好的处理方法,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老师提供了学习研究的材料,她撰写的案例反思《以活动促学生发展》被评为市级一等奖并被发表。张立新老师、郝霞云老师、杨方老师撰写的论文和平时记录的心得体会更是详细的记录了他们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中期研究成果展示一:《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济源市实验中学    马海燕)
  

  合作学习对改善课堂内的环境心理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实效令世人瞩目。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本人在化学教学中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小组集体评价为手段,实现了课型多样化。在教学的构建上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从学习目标看,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从教学对象看,全体学生自主参与;从教学关系看,民主、互助、合作、愉悦;从评价方式看,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是化学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1.在知识目标上达成基础性知识和拓宽性知识的互补与转化。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主干知识,这类知识具有稳定性、系统性的特点;另一类是广泛的扩展性知识,这类知识具有新颖性、超前性的特点。当学到有关知识时,这两类知识会沟通,形成宽而实的知识体系。学生头脑中第二类知识越多,他们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速度也就越快,理解能力、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2.在能力目标上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自主,从个人品格方面来看,表现为个人在道德、情感和智力上的自主;从学习行为过程来看,自主是指学生具有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即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形成背景在于“学会生存”的思想,学生学习生涯是有限的,而需要学习的东西是无限的,这两者的矛盾导致了学生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立足于瞬息万变的社会。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学会生存”的一种积极响应。3.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情感包括兴趣、态度、求知欲、学习动机等各种心理特征。情感对于学习的巨大影响已广为人知。因此,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敢想、敢说、多思、敏捷的良好学习素质,培养学生热情、友善、自信等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二.探究组织形式设计
  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性小组中共同学习,通过人际交往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如何组织有效的集体活动过程,正确地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个关键。
  1.确定合作性班级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组织合作性交互作用为主,它涉及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由于面对面交互作用的小团体学习可以保证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和密切的情感沟通,因而,合作学习采取小组学习为主的组织形式,不采取团体规模过大的班级学习。相应地,教师将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和管理转变为以小组学习为中介的指导作用,淡化了班级授课制中师生的单项权威关系,形成了以小组学习为主、同伴合作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班级结构。在这种教学形式中,一方面教师设计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合作性程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组织功能;别一方面,在小组学习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和编导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教师便作为一名特殊的成员参与到集体活动过程中来。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团体规范。要求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对他人的学习负责,为取得小组的、实际也是自己的成功而努力。这种团体规范的形式反过来又会促进同伴间的合作性活动。这样,合作学习一方面组织了学生之间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又克服了由于要不断调整集体内关系面影响活动效率提高的倾向,以协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从学习课题的选定、学习活动的开展、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进程,同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两方面的效果。
  3.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成分。尽管合作学习重视充分发挥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但并不忽视学习的主体性成分,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或在协同活动中所获得的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不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就无法转化为个体自己所具有的主体能力,因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集体活动过程与个体学习过程的有机联系就格外重要。教学中要十分注重个体责任的重要性,并强调小组共同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都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上都应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性。
  4.重视学生学习的途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要体现以下两个途径:一方面,通过协作性同伴交往,使学生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协作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独特贡献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集体活动前后还应组织学生的自我活动,使其直接作用于个体内部主观建构的过程,促使学生成长。
  5.重视改革评价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自主性和共同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个别搜集学习材料与学习成果共同呈现,集体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分工、个体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等都是有益的尝试。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手段性集体评价或目的性的集体评价。手段性集体评价将个体测试成绩累加为小组总分,以此来激发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目的性的集体评价则注重内在合作动机的培养,小组成果作为融个体努力于一体的协作结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协作性;小组评价致力于提高学生合作认知、人际交往技能,也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从而使手段和目的都统一于合作。
  三.教学实践和体会
  1.突出了教学的问题性、实践性、社会性。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改革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整体培养。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评价和合作学习能力均得到提高;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训练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开放教学思路。教学中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注重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亲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能力。由于课型的灵活多变,所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备课任务更重,但学生将受益终身。从应试的角度进行测验,可能新旧教学方法相差不甚显著,但从个体发展来看,有几点不同: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是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得到了全面发展;三是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愉快、乐观、自信等。
  3.充分显示了合作的效能。合作理念是整个教学的主旋律,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让化学教学充满了生气。

中期研究成果展示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例反思 (济源市实验中学    马海燕)


  设计背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而现状是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因此,我在新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体验轻讲授、重过程轻结果”,倡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发展,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建立综合化的课堂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题的知识,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学生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归纳延伸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气体的制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课本没有对实验做过多的叙述,学生就算对教学内容作了充分的预习,对实验现象也只是作出推测。因此,我将本节改为实验课,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片断一:
  ㈠迷团大派送(导入)
  师:表演“能灭火的茶壶”这个魔术。问:“谁知道其中的奥妙呢?”
  生:(经过交流,得出结论)“噢,原来是二氧化碳搞的鬼呀!”
  师:(乘胜追击,继续提问)“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取这种神秘的气体呢?”
  生:“想。”
  从而自然过渡,引出课题。
  (反思:我根据初中学生有很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点,以魔术“能灭火的茶壶”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伊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
教学片断二:
  ㈢体验无极限
  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验证。
  1、给定仪器设计实验装置。
  师:老师将实验仪器分成了十套,每个实验台上的装置都不同,请同学们按给定的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验证收集的气体。
  (因本节课仪器较多,一下子全给学生,学生会毫无目标,无从选择。)
  生:各组成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交流,设计出了实验装置。然后进行实验,制取并验证气体。(按照平时对实验课的要求,组长明确分工,组装仪器、观察现象、记录现象、讨论分析等,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探究实验结束。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一下各组实验成败的原因,并讨论所设计装置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实物投影各组设计的装置,展示交流。
  (交流展示优秀的设计方案,让成功的同学体验到创新发现的乐趣,使思维受阻的同学豁然开朗,并激发思维的共鸣,提高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争抢发言。(因为是自己亲自动手实验,自然感受颇多。)
  生:我们组虽然制得了二氧化碳气体,但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们组装置的优点是将破旧试管重新利用,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我们组没有收集到气体,因为用的是普通漏斗,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浸没到液面下,气体从漏斗跑了出去;
  ……
  (反思: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我采取了“设计方案----交流展示----反思改进”的群体探究方式,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一环节中,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小组提供器材让学生实践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和技能,又锤炼思维,同时还张扬了个性,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2、自选仪器、设计多种合理方案
  师:大家设计的制取装置各有千秋,大家能否综合各组装置的优缺点,设计出更为科学的实验装置呢?
  生:(信心十足地说)能!。
  师:下面请同学们到实验室的“仪器超市”中自选仪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装置。
  每组实验台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仪器超市”中的仪器为: 


  (反思:按照我以往的思路,上一环节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总结,给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装置,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实验装置只此一种。为了开拓学生思路,我让学生在“仪器超市”中自选仪器,开放式设计多种合理的实验装置,强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中期研究成果展示三:《以活动促学生能力发展─《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分析》(济源市实验中学   贾恩娣)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如何以活动促学生能力发展呢?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努力改进实验,力争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下面我就从《燃烧和灭火》一节课教学中的两个片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着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一、引入新课
  师:火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变得更聪明和强大,大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有了火,粘土烧成了瓷器,矿石炼出了金属…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说到火大家联想到了什么?
  生:燃烧,火灾,取暖…
  师:对,燃烧,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播放一段录像:火的应用历史和两面性)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想呢?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多鼓励学生)
  教师引出本节内容:燃烧对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影响,但从化学角度来看都是一样的,燃烧是有利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加以控制。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和灭火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是学生回顾燃烧的功与过,体会到化学是一柄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的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 化学的学习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产生注意,并进行思考和研究,
  二、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师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一些现象,如点燃柴草时要用纸片引燃,柴草要架空,堆得太紧容易熄灭;煤块很难被引燃等。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怎么才能让燃烧顺利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能燃烧的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课件出示一些物质:木条、蜡烛、石子、纸片、玻璃、布、毛线)
  学生判断哪些物质能燃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
  然后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分成三个小实验来进行,课件出示实验步骤:(1)在滴定板的凹槽中分别滴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2)将直立于桌面的两支蜡烛点燃,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小木条和煤块。学生按照步骤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学生讨论交流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比较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之后教师追问:燃烧的发生是否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石头能燃烧吗?课桌上的书本为什么不燃烧?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追问: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事实果真如此吗?然后教师演示红磷、白磷燃烧对比实验:(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2)如何让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学生做小助手,教师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思考: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水火为什么可以相容?学生讨论分析后轻松得出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的热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从狭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探究的效果。同时发展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给定实验目的,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演示实验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也进行了规范安全实验操作的教育。
  教学反思 :1、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本节课中不再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引导学生做验证性的实验。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较充分,参与面广,学生的积极性高,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课堂效益高。虽然课堂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水平或层次不是很高,但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老师则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就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3、教学中我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讲台、事物、图片及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但要注意:不能过于追求教学形式的花架子,要力争学生学会了的不讲。这点课堂上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视。多媒体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素材收集需要费时费力,对于一线教师是个难点。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新教材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将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扎扎实实做好初中化学课改实验的教学工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