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东兴初中区级课题《初中理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是国际日益合作与激烈竞争并存的世纪;是智战与商战交织在以智取胜的信息化世纪;是高新技术开发的世纪;是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化的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那么,基础教育面临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国际教育着眼于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列提出来,没有实践能力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新课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所喜欢,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科背景

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第二点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第三点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要求知道,自然界的物理和化学现象蕴藏着无穷奥妙,认识主体在探索理化现象的过程应充满乐趣,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构初中理化的关键,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理化规律及物质组成、结构,同时还将学生认识到的理化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理化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何其重要。                                                       

(四)学生发展需要背景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从“掌握科学”到“理解科学”的教育阶段,即教会学生理解科学、善待科学、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学生发展看,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有意识学习科学,理解科学,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运用科学进行决策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需要我们从平时做手,从小抓起。

(五)同类国内外研究情况

     02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研究《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广东省佛山市重点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做中学”在初中理化教学中的应用》;江苏省溧阳市南渡初级中学《在初中化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及思考》;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刘永舜老师研究化学实验启导式教学法等课题。以上课题主要从如何将生活中与理化知识相联系的现象和实际问题运用到课内加以讨论和研究,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变。本课题重点将

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

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

在上述的时代背景、新课程改革背景、学科背景、学生发展需要以及同类课题研究的背景下,经过全组人员反复研究,认真思考,提出课题,于20049月申报被东兴区教育局(200474文件批准立项为区级课题。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初中理化知识”即义务教育八年级~九年级物理和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所界定的内容。物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四部分。初中物理知识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知识。化学考试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部分。指自然界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基本的化学概念,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在学习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目标。“生活”合于客观情况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人

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应用”即使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

产。即是初中理化知识及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通过《初中理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让学生体会到理化在生活与生产的实际应用,经历从自然到理化、从生活到理化的认识过程,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亲近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理化的乐趣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2、通过《初中理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使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的对待和应用知识,培养科学、科技、社会的意识。

3、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实践,保持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理化原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初中理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教师基本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研究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教师素质和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

5、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将课堂引向生活、科技和社会,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主人,形成“观察——设计——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

(三)理论依据

1约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基础。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杜威对教育本质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2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四)研究原则
    1全体性及针对性原则:面向每一个初中学生、尊重初中学生间的差异。鼓励每一个初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2、发展性原则:为初中学生终身的学习,更为初中学生学会生活奠定基础。要鼓励初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初中学生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本课题的核心是让初中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初中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导性原则:教师是初中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科学探究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指导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创新能力。
   5、激励性原则:评价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更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采用激励性评价要有助于学生情绪能力的提高。
 
(五)研究方法

本实验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在不干涉对象自然状态的前提下,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指导并随时调整研究计划。 

2、调查研究法:它一般通过抽样的基本步骤,多以个体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

3、实验操作法:通过课堂演示操作,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对学生的课内、外实验进行指导。

4、资料分析法:对学生的实验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5行动研究法:对学生的课内、外实验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方法、措施落实,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

修改,推进课题研究顺利而有效开展。

6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随时对研究的过程中的方法进行总结,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六)研究的对象

在我04级、05级、06级、07级和08级中,每级研究的学生各400余人,分别来源于东兴区各乡镇和部分城区学生,在长期传统的教学观念下,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的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主动探究的能力差,创新精神不够。

三、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39——20049

该阶段主要是研究人员通过思考、分析我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传统的讲授的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学习成了以模仿、训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依赖,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受到约束。介于此情况,课题组通过讨论一致达成共识: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自然界、生产实践入手,通过应用研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课题《初中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研究》

课题组认真研究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一阶段是结合教材中的物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有关的现象。二阶段是培养

学习的动手能力,用实验验证课本知识。三阶段要求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四阶段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活动,应用物理知识开发新的工具能力,制造新产品的能力。

制定方案之后,全体课题组人员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理念》(实验稿)、《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育观》(主编:周小山)、《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主编:张乃文)、《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初中物理新课程对我国物理中考改革的呼唤》、《物理创新题选》、《内江市东兴初中中学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试行)。通过学习,研究人员吸收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使课题有了明确的方向,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一年的课题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学生学习的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所取得的成效在校内得到推广,吸收化学课题小组,进一步论证课题,并在区教育局理论教研员老师的专家引领下,调整研究方案,将课题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把课题调整为《初中理化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研究》。课题组认真研究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在原有的方案上加以改进,补充了“寻找理化知识中的联系点,形成共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要点。                                           

课题组制定方案之后,全体课题组人员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

物理课程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理念》、《教学合做一下的教科书》、《走进新课程》、《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037期)新课程试点中几种教学方式的介绍 ;(059期)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人体  丰富的物理资源;(0511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065期)野炊——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报告;中考理科综合试题赏析;《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6期)杂技中的力学知识、《中学化学》(007期)漂白中的化学; 055期)化学与消防;(0512期)食物中各种营养与之间的关系。《中学化学教与学》(048期)浅谈化学活动课中的能力培养等书籍及篇目,每位参研人员都做了近150页的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文章,使每位参研人员进一步地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方法,为课题的正常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实施阶段(20049——20069

1、课内奠定基础                                       

  课内为课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向深层次的学习提供保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提供保障,课内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以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突破口,优化课堂结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教师方面:

   改进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围绕以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中心,尽量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并重视科学探究和鼓励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改革教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老师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以讲授、灌输为主的定论形式呈现的教学模式;结合物理和化学特点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情景教学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验为主的练习法、实验法;以引导为主的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合理利用教具、幻灯片、挂图、录像带、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        

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联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主要是通过物理知识点和化学知识点解释让学生明白物理和化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自然界和理化实验等,并通过应用而服务于社会;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和认识物理和化学规律,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例如:

A、利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知识点,解释鱼儿能听到拍手声;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工作时需要电子通讯设备进行交谈而在舱内可以不用设备直接交谈。利用乐音的三特征解释钢琴、吉他、萨克斯、古老的编钟发出的音色的差异;可以分辨熟悉同学的声音。

B、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雨、雪、霜的形成;生活中的晾衣服、晒粮食的方法;科技中的排除旱情的人工降雨;生产中的我国的大工程南水北调的原因及输送方式;

C、利用光的现象可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影子形成、湖面出现的倒影、雨后的彩虹;自然界出现的奇观——日食、月食的形成;海市蜃楼;困扰学生的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照相机的原理及使用;天文爱好者的望远镜、发射到太空的哈勃望远镜。

D、利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当汽车突然启动时,站立的人向后倒及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汽囊;人在死海中躺做看书及万吨轮船远洋航行的秘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如何使黄金水道畅通无阻的;古代修筑金字塔的秘密和现代起重机的原理。

E、学习二氧化碳时解释:当人们打开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为什么要先进行灯火实验?在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这是为什么?

F、学习铁的知识后,要说明为什么许多化工厂要求工人及来人“不允许穿有铁钉的鞋子”

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初中物理演示14个实验,初中化学演示实验85个,教师从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选择器材实验、对实验结果分析形成结论的各环节进行训练。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观察理化现象,描述观察的现象特征,用文字、图表等手段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概括出结论,并在偶然中变化扑捉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学生方面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习,在课堂中让学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模拟角色,表演理化情景。

②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结合物理和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多种学习方法。

何忠老师在讲解焦耳定律后要求学生展开谈论:如何观察得出电功率相差较大的两只白炽灯泡,谁的功率大?为何灯丝热的发红发光,而与之相连的电线不怎么热?使用的时间久的灯泡比新的时候使用起来是更亮还是更暗?在开灯和灯发光过程中那种情况下更容易烧电灯?烧坏的灯泡搭接起来使用,为何更亮?搭接使用的白炽灯泡在使用时在什么位置更容易烧断?在《机械运动》中学生用词语、诗歌描述运动,用动作诠释运动;用歌声演绎运动,用图画描绘运动。在《分子动理论》中用角色表演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

③注重学生实验

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操作法——初中物理分组50个实验,初中化学分组实验10个,根据教材特点,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工合作、共同协作完成实验的能力。

科学探究——创设一个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试验、进行实验、搜集分析实验数据、表达和交流等过程发现规律和概念,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好奇心得到满足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在交流与协作中发展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成功与失败中锤炼意志,形成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例如: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否是纯金,要求先设计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那一种的可信度高。

学习浮力之后,设计实验验证物体所受的浮力与那些因素有关?与那些因素无关?(学生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完全浸没的深度多个方面突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学习酸碱盐后,学生实验验证蛋壳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2、课外延伸发展

课内教学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对象的限制,不可能长时间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课外的时间,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展,课外活动在时间和内容上都能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1)小实验验证课本知识。

利用课外小实验验证理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亲近生活,热爱自然,体会理化知识融在生活中,在做与玩中掌握知识。例如:利用 “纸盒烧开水”来验证沸腾的特点;烧不死的鱼来说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取50mL酒精和50mL的水混合,来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乘坐公共汽车,感受惯性的无处不在;气球说明物体在空气中受到浮力;皮碗实验验证空气的“力量”;验证人在呼吸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验证普通的纸张中含有碳元素。

2)利用信息窗收集资料

利用理化课本中信息窗中提供的自学材料、科学家的小故事以及现代物理和化学发展的信息为线索,通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书籍、期刊杂志;收看科技节目、上网查询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扩大学生视野。例如在神州六号放射与回收成功后,学生收集宇宙飞船发射的有关数据,宇航员生活的相关资料,与用理化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在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后学生收集关于时钟的演变有关的资料。学习摩擦力后收集磁悬浮列车的相关信息。

3)参观、访问,了解生活。

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学生到工厂、农村、电站参观访问,了解理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处在的问题,提出实用的方案。例如:要求学生到水电站中了解发电的原理及发电过程;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让学生了解农村电网改造;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废品处理情况,提出分类处理的建议。

4)举办知识讲座

开办科技创新讲座,何忠、解江龙两位老师都参加四川省的科技创新辅导员培训,提高理论指导水平,在学生中开设了科技创新讲座,并聘请了高级教师马隆隆老师到学校进行了科技创新讲座,让学生学习发明创造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要领,培养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全体参研人员在各自的实验班开设物理、化学竞赛辅导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初中物理和化学应用知识竞赛。

5)利用理化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为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做准备。

①、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挖掘教材内容,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A、学习杠杆后,了解自行车中的杠杆,正确使用自行车,对自行车进行维修和维护。

B、学习颜色之迷后,能解释彩电、计算机显示器的艳丽色彩是如何由红、绿、蓝三基光合成;能在调色板利用红、黄、蓝三原色调出所有的色彩。

C、学习照相机,能正确使用照相机,学生中的相册近300套。

D、如何利用流体与压强的关系打出乒乓球中的上旋球、下旋球,在足球比赛中如何提出“香蕉球”。

②、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A、学习酸碱盐后,能利用发酵知识制作馒头;从花草中提取指示剂。

B、学习碳后,利用活性碳、木炭除冰箱中的异味。

C、魔术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原因是什么?(将手帕浸在2体积的95%的酒精与2体积的水混合液体中)

D、用PH试纸测定实验、肥皂水、矿泉水、鲜牛奶、石灰水、雨水、洗发剂和护法剂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③、寻找理化知识中的联系点,形成合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A、如何利用干冰(二氧化碳)排除旱情人工降雨和制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

B、在一杯水中放入糖后,搅拌后糖消失了,为什么?

C、根据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人如何完成呼吸的?你如何验证呼出的二氧化碳?

3、课内与课外的整合

教育其实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开放的过程,应消除课内课外的明显界限,教育不应出现间断点,让学生从书本上去挖掘,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寻访。这样,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了延伸,课程内容也得到了拓展。

1)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

课外时间除了课外活动外还应该包括校外的活动,学生在校外的活动教师不易控制,但如果能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可以取得校内活动所没有的效果。

①根据教材内容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将理化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在学习《压强与压力》时,要求学生调查公路损坏情况,在学习了《眼睛与视力矫正》开展中学生近视眼调查及预防;学习《新材料》调查当地常见的塑料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提出治理的合理建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让学生演习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利用理化综合知识,可以让学生调查沱江水质的调查。

②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比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明的奥妙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利用废旧材料制成潜望镜、潜水艇、土电话、液体压强的演示器、自制橡皮筋测力计、弓箭、净水器;自制葡萄酒、柠檬汁等。 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的四驱车、航模等。会唱歌的苹果(水果电池与音乐片的组合)、智力浇花器、自动金鱼供氧器的小发明

③开展小论文比赛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及社会实践活动或科学想像写

成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如果重力突然消失》、《如果生活中没有摩擦力》、《如果我是环保局长,我将用什么办法、重点整治什么污染》、《我家中的合成材料》。

2)课外资源课内整合

挖掘生活、生产中理化教学素材,成为课内资源。如将照相机、遥控器、电表、吉他、鸡蛋、洗发水、护法剂、盐、酒精等带入课堂,作为教学仪器。利用矿泉水做罩子,驱蚊药片制造烟雾,激光小电筒做光源,来显示光传播的路径。利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代替反应器。将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或图片带到课堂中,如学生将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门捷耶夫等科学家的故事收集整理在课内交流;将查阅的宇宙飞船的相关资料与同学共享。

(三)总结阶段(20069——200612

1、在此阶段继续开展各项课题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做的改进和调整。

在很长时间内学生对小发明、小制作没有积极性,敷衍塞责,上交的作品数量少,质量不高,课题组研究结合学校的科技活动开展全校性的科技创新大赛,由学校对质量高的作品评奖,给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在两届创新大赛中涌现一批高质量的小制作和小发明。学生在小论文的书写上立意不高,用纸不规范,不便于装订,后来统一用学生的作文本或作业本,而且通过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方法带动大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对研究过程的所有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

全体参研人员将资料分类整理,由解江龙老师收集整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黄太贵老师整理物理课本中的解释现象的知识点,钟传伦老师整理化学课本中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高玉海老师整理学生小论文,邓永胜整理物理课本中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张宗秀老师收集整理化学课本中的解释现象的知识点,吴大军和钟常坤老师收集整理学生小制作、小发明,余琴先收集学习资料,解江龙和李岱高负责展板设计,结题报告由何忠老师负责撰写。

4、提炼研究成果

对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学生的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整理,提炼出研究成果。

四、研究成果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施,无论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学生应用理化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

1)学习兴趣明显提高。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理化知识的认识过程,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的探索兴趣。

2)学生表达能力加强: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敢于发言,善于表达。通过科学论文评比活动,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明显提高。

3)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善于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具有批判性的观察;通过前后现象的仔细对比,深入的对比观察;具有在偶然变化中扑捉信息的洞察力。

4)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重视学习的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关注物理和化学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关注社会问题——噪声污染、水污染、交通运输等方面。《污水之源》、《关于对沱江河水质的调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被评为市一等奖。

2、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

1)学生实验能力增强: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按实验操作的步骤规范操作的能力大大加强,我校在会考中物理和化学操作考试居全区首位;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能力明显提高。

2)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的水平明显提高,从无从着手到自选题材,自行设计发明创新的能力都明显提高。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在05年内江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市一等奖8人,三等奖的4人;06年的内江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市一等奖5人,其中今年07.1班罗文飞的小发明“智能浇花器”被评为市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四川省科技创新大赛。

3、有效优化学法

课题实施,使原来的模仿、训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被动学习、接受学习得到转变,多采用了调查法、讨论法、实验操作、科学探究法等多种自主、探究合作型学习方法,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4、优化课堂教学

从生活、生产中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亲切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将课堂引向生活、科技和社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主人,形成师生互动的现代教学模式。

5、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参研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课题阶段成果分别在第二届和第三届内江市教育科研阶段成果评比中获二、三等奖;该研究组中所涉及的物理和化学教研组组连续三年被评为东兴区综合优秀教研组,主研教师何忠老师被评为省、市骨干教师,被东兴区教育局聘为理科教研员,在每年的东兴区毕业班复习会上做专题发言,在东兴区的新课程培训会上做了专题讲座,067月何忠教师被四川省基础教育改革物理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会被聘为培训专家,对八年级物理教材做了分析提出建议,得到到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撰写《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让学生动起来》、《开放的课堂 创新的舞台》等多篇论文获市一等奖。钟传伦、吴大军、张宗秀三位教师分别在东兴区的毕业班会上做了专题发言和区新课程培训会上做了专题讲座。解江龙在内江市第六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教学大赛中《平面镜》一课获市一等奖,全体参研人员所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市、区一、二等奖;辅导的学生多人获全国、省、市的奖,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6、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组织开展物理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物理和化学应用知识竞赛获国二等奖的2 人,三等奖的2人;省一等奖的1人;省二等奖的1人;三等奖的3人;市一等奖的40人;二等奖的14人;三等奖的3人;区一等奖的13人;二等奖的11人;三等奖的1人。

2)在会考中学生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居东兴区首位。如下表()

3)在期末考试中及格率、优生率、人平分各项指标居东兴区第一名。如下表()

7、在研究中建立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自主设计方案,并对现象进行讨论总结的“观察——设计——实验——讨论”的应用知识的教学模式。

8 学生在课题实施中形成“调查——讨论——实验”学习方法。

9、探索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

五、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的发明创造的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

2、在学生关注的物理和化学新科技、新成果的深度不够。

3、综合利用理化知识开发的成果不多。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