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星辰实验学校化学组  严春  

 2011-12-6   

一、课题的提出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背景。  

第一,从化学学科的特点上看,许多知识与生命教育相关,可操作性强。  

1、化学药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蚀性,有的易自燃,若学生使用不当,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产生各种安全隐患,甚至会危害学生的生命健康。  

2、化学课堂上的探究实验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而实验操作必须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进行,不得随意改变实验步骤,不得任意混合药品,否则有的会发生爆炸事故,危害学生的生命安全。  

3、化学学科还涉及到能源、环保、资源、食品、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如能做好有机渗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处理好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好人生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第二,从化学教师的自身实际上看,普遍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初中化学课程只有九年级开设,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许多化学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自身的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无暇顾及自身的教育研究,这样对化学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极为不利。许多在化学课上发生的安全事故有时是由于化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造成的,有的老师对学生实验要求较为严格,而对自己的演示实验重视不够,教学过程中较为随意,因而产生了一些安全事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化学教师自身来讲,责无旁贷  

第三,从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层面上看,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有利时机。  

每一届的学生都比较喜欢学化学,对化学这门学科都能产生极大的兴趣,做实验时,往往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或觉得现象比较好玩,而忽视老师的叮咛,产生意外事故。另一方面,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往往对老师强调的错误操作,报着试一试的态度,结果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促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  

第四,从现实社会发生的安全问题层面上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作为一种实用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的作用与地位日益显著,它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科学的相互渗透,将会使我们接触到更多的化学产品,科学安全地使用化学物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化学物质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产生各种安全隐患。在现实生产中煤矿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报刊、电视实例报道,让人看了触目惊心,其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安全意识薄弱,有些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了解和掌握的化学知识较少,安全防护能力较差所造成的  

第五,从目前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视角上看,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2、生命教育的实施形式单一。目前把生命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来实施研究的比较多,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较少。  

3、绝大部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节省较多时间;而要单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则要另调整课程时间安排,会比较浪费时间。  

4、从现实来看,生命教育体验和课堂教学渗透研究中仍然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科学教学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凸显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  

因此,本课题以学生为对象,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探究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1生命教育: 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国际上有不同提法,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能够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另一类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我们提出的生命教育属后一种,其界定如下:利用化学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2所谓渗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因此,本课题的“渗透”应该理解为,让生命教育不再作为单纯的德育教育,而是让其“逐渐进入”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学科的魅力,通过有意识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目标。  

2、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教育人本论思想、生命教育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理念等。  

1)教育人本论思想  

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其内涵可概括为三点:①发现人的价值。②发挥人的潜能。③发展人的个性。教育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从而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但是,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特征:其一,生命就其本身来说是自由的、平等的。其二,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其三,就个体而言,生命具有自发的不断向上发展的驱力。另外,生命是完整的,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所以生命教育要协调好身体与心理、学习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使学习与生命相统一,真正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生命教育观告诉我们,生命教育有三个层次。其一,唤醒的生命意识。其二,开发生命潜能。其三,提高生命质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3)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4)注重让学习者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构想,但其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思想,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极大关照。  

4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生命教育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非常一致的,课程改革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降低课程难度的要求,特别是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生命活力的空间。引领学生执着追求生命的意义,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研究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有关生命安全事例与化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有效渗透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2)通过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以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多等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化学资源,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日后面临与化学有关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保护自己并能做出理智、科学的选择,促进人与生态、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3)借助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能力,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技能。  

4)通过研究,拓展课程资源,开阔化学教师学术视野,提高化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9——2009.2)  

拥有先进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发展观,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首先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认真地学习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这为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的支持和保证。课题组先后有多位教师参加省、市继续教育和培训、扬州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有关的文件和文章,研读如《生命化教育》、走进新课程更新教育观念、实践教育创新课程、教材、教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与学等多种刊物以及相关网站的文章,并选取印发,相互传阅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形成了课题初步计划,并先后与区教研室有关专家取得联系,征求他们的建议,在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确定课题为“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生活环境、教学内容制定了实施方案,进行课题分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之中。  

(二)实验阶段(2009.2——2011.6)  

1、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周学习研讨活动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效率,课题组要求每次集中学习研讨一节课,交流个人一周学习心得,积极研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教学设计、教材重难点把握等,通过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研讨,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大增加,形成了一种开放、广泛、交互、平等的课堂学习模式,大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使课堂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  

2、开展“化学与生命教育”月展示课活动  

为了促进课题向纵深发展,课题组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要求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自制多媒体课件,每节课后,课题组教师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校化学学科组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3、开展每学期至少两次的课题组交流活动  

除周研讨、月展示课外,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课题组的集体培训活动,请优秀教师谈研究心得和体会。我们先后请本课题研究骨干教师路建军、盛诗凯、吕元琴、陆卫秀、王晓霞、王全方、严春等就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 和全体 老师做了学术沙龙研讨。及时总结,不断提高,在交流中进步,在研讨中成长。  

4、开展多次的校际交流活动  

通过与常州正衡初中、常州外国语学校、溧阳实验学校、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武进湖塘实验中学、武进前黄实验学校、武进马杭初中、武进湟里初中等校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201012月在我校举行“常州市部分(民办)初中联合校本教研活动”课题组以该活动为契机,向兄弟学校化学组学习宝贵经验,结合我校化学教学实际,完善实验方案,进行改革创新。201011月,课题组 路建军 老师代表武进区赴丹阳参加“五县市区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获较高赞誉,该课堂教学设计获武进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9年 盛诗凯 老师代表常州市参加江苏省农村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获江苏省一等奖,2011年我校承办大型教学开放日活动,路建军、张鹏两位老师两节课节节精彩,另外,我校还在本省、市范围内与一些学校“结对子”,开展频繁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校际交流,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组老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5、采取了“自省——反思”学习方式  

课题组老师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到大家找到满意的答案,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为了更有力地促进课题组教师们在研究中提升自我,课题组还要求组内教师每学期写学习心得、随笔、反思,教师将自己写的随笔定期发至教科室邮箱,一大批教师在反思中茁壮成长。  

(三)总结阶段(2011.9——2011.12)  

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实验论文、反思、教学案例、课件等,并认真撰写研究报告。  

五、实施策略  

1寻找化学课程内容与生命教育的整合点  

化学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合理地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首先从课本入手,筛选沪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课程内容中有关的生命教育知识点,将教案和课件进行收集整合,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王晓霞);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陆卫秀);第三章,构成物质的奥秘(王全方);第四章,燃料与燃烧(路建军);第五章,金属与矿物(张鹏);第六章,物质的溶解(严春);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张鹏),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物(盛诗凯),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吕元琴)。  

再借助报刊、杂志、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素材。将课题中的相关安全知识点分为七个板块:  

①化学实验中药品的使用和实验操作的安全(张鹏、王全方)  

②燃料的使用与防火安全知识(路建军、吕元琴)  

③吸烟和酗酒的危害知识(吕元琴、严春)  

④居室内安全知识(严春、张鹏)  

⑤日用化学品使用安全(王晓霞、陆卫秀)  

⑥食品安全知识(盛诗凯、路建军)  

⑦空气、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及防护知识(陆卫秀、王晓霞)  

并将课本中的有关安全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激活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附:具体内容见化学与生命教育案例集及课件资源库)  

2、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有效渗透,保证课堂生命活力。  

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因此课堂教学就成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渠道。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尤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体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化学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成长。  

我们以媒体点击、知识衔接、探究反思的形式,借助于化学发展史、社会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化学实验、多媒体,来精心设计和渗透生命教育。  

①借助化学发展史进行渗透  

了解我国古代化学思想、化学实用工艺的发展史,感受我国近现代化学化工发展与国家进步的关系,增强公民的文化认同感;感受化学对现代人类生活具有的广泛影响力,理解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化学资源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的道理。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者特意提到了“钋”这种元素,介绍了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 居里 夫人,她把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同时也介绍了 居里 夫人曲折的人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社会责任感,也启发学生如何让生命焕发光彩。诺贝尔、侯德榜、门捷列夫等都是课内或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化学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理解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  

②借助重大事件进行渗透  

社会重大事件中,有许多素材和所学知识有关,适时巧妙地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中,从事件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进行安全教育。如  20071124 上午750 ,上海杨高南路浦三路口,一座正在维修施工的中石油油气加注站发生爆炸,造成2名加油站工人和2名路人死亡,另有40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据初步调查,这起事故缘于油站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在油罐残气没有涤荡清空的情况下启动电焊,由明火导燃悲剧。事故发生时,教师在讲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知识,拓展教育由此展开——涉及到的“爆炸” 、“爆炸极限”、“爆炸事故发生后如何实施救援” 、“如何防止爆炸发生” ……,在分组讨论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这样的教学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借助热点问题进行渗透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可选取的事例十分广泛。在教学中以一些热点问题为背景,选择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如:①新装修的住房甲醛超标;② 安徽劣质奶粉事件;③不法企业以苏丹红冒充食用添加剂辣椒红色素,销售给辣味制品生产企业等等。以上事例,使课本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在生动的生活事例中得以形象化、直观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进而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锻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④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进行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也存在较多安全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给予正确规范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安全操作,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一些有毒的气体的实验进行改进,防止实验环境的污染。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虽很明显,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爆;有些实验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在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若较大的白磷颗粒在锥形瓶里燃烧,膨胀的空气易冲破瓶塞。又如:用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时,如果碳酸钠浓溶液和浓盐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会冲开橡皮塞,喷出酸液,腐蚀操作者的手;任何气体都可以闻,但要用正确的方法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操作,并意识到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一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图进行评价与改进,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对有毒的尾气如CO增加处理装置,防止污染环境。  

⑤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渗透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组成员能充分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广播、电视、网络等收集查找与安全有关的素材,在提高对各种信息资料的筛选和整理能力的同时,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借助于Flash模拟一些毒性较大的、不易操作的实验,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某些化学实验存在一些危险性,若操作不当会给学生带来伤害,而一般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以单向传授为主,来让学生注意正确的安全操作,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往往对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如浓H2SO4的稀释时水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在加热时用不纯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通过动画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3、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掌握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  

4、结合化学课外实践活动,感受生命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网上查询、讲座等形式,开展丰富多采的学生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活动中渗透安全知识和掌握安全知识。  

①开展探究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结合课本化学知识和生产、生活中安全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和锻炼学生探究的能力,使他们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②开展研究性学习,渗透生命教育  

化学学科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老师不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区的化学资源,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深刻理解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安全知识,并能对时实际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作出客观的评价,学会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③重视节日(纪念日)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唤醒学生生命情愫。  

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 65日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 422日 “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5、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化学专题教育,深化生命教育。  

①办讲座:结合化学新教材有关专题的教学,举办一些诸如环境保护、温室效应、自然灾害等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保护地球就是保护生命。  

②出板报:通过化学新教材某些专栏的学习或结合某些纪念日、节日,可让学生利用班级板报,适时地开展一些班级黑板报的宣传和评比。当然,板报的内容要突出生命教育,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  

③采用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化学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演讲、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领会生命教育的含义,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比如氧气这种物质,我们在组与组、班与班之间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氧气的利与弊》的辩论赛,来渗透生命教育。  

④开网站:此外,在学校网站上,结合教材专题中生命教育的题材,开通生命教育专题网页,让学生把对生命的所思、所想、所感说出来,使他们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从化学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都是势在必行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化学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积累、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法等。  

1行动研究法:经常性地召开课题组研究会议,进行专题性地研究讨论与学习,总结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拟订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同时还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积极开展化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课,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边行动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献资料,分析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生命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的论文专著,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3、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的方法,调查当前学校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的现状,并通过一些教师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剖,来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最后用来指导实践。  

七、研究成果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学生方面  

1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生命安全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题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将学生实际生活和课本知识有机的整合,用鲜活的案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体会了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如:学生在购买食品时,学会了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包装上的成份说明,拒绝不洁食品,少食用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注意食品安全;家居装潢时,能建议家长使用环保材料;提醒家长安全使用煤气;了解吸烟的危害性,并向家人和家人的朋友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化学实验时能按要求正确进行操作等等。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了生命安全方法,培养了生命安全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为学生搭建科学探究的舞台,促使了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构建式转变,从一味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安全知识。如:通过观摩消防队员的灭火演练的各种灭火器,并亲身体验灭火器的使用操作,由原来不会使用灭火器到正确使用,正如一位同学所讲的:我以前一直以为一碰灭火器就自动喷气,哪知道使用干粉灭火器前还要拿掉安全栓。借助模拟火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离。又如通过安全教育,知道了常见的安全标志,掌握了常见的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存放知识,燃放烟花爆竹时要注意的事项等等,再如:化学实验室中因操作不当,往往隐含不安全因素,为了防止意外事故时对身体,尤其是对脸部、眼睛等伤害,学生们用容易得到的废气的矿泉水瓶体为材料,设计出了经济、环保、安全的防护面罩,此设计参加校科技活动并获得二等奖。  

(二)教师方面  

1、强化了安全意识,提高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体成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家居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安全和吸烟问题的知识,积极地从电视、报刊、杂志上收集资料,利用网络手段及时整理素材,将他们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如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实验安全,对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内容,课前能认真设计好实验安全的预案,以防止学生在操作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  

2.优化了教学方法,开发了课程资源,提高了科研能力。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手段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实践中总结了经验,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教,课本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通过研究,教师拓宽了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并与我区的一些厂矿企业、环保局、质监局和市消防支队等单位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让生活走进课堂,结合生活中的安全案例,开展探究活动,优化了教学设计,激活了课堂的生命力,为今后的新课程的实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课题组取得的成绩:  

1)课题组取得的相关荣誉  

自从课题开展研究以来, 全组 老师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教研能力得到提高,在学校学期量化考核中取得了较好成绩,2010年被评为“先进学科组”,2011年被评为“校教科研先进集体”,课题组多名老师被评为校教科研积极分子。  

2)课题组成员教学成果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市精品课评选,其中201010月 路建军 老师的《金属的性质》获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携课赴丹阳参加五县市区优质课观摩获较高赞誉。20105月 盛诗凯 老师代表常州市参加江苏省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获省一等奖。  

成果形式

时间

成果内容

参与人员

优秀实验教学课

2008.12

市一等奖

路建军

优秀实验教学课

2008.12

省二等奖

路建军

常州市七所民办初中校本教研主题活动

2008.12

市级观摩课

路建军

江苏省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2010.5

江苏省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一等奖

盛诗凯

江苏省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展演活动

2010.5

江苏省第二名

盛诗凯

武进区教学开放日活动

2011.11

区级研究课

路建军

武进区教学开放日活动

2011.11

区级研究课

张鹏

优质课评比

2010.12

区一等奖,携课赴丹阳参加五县市区优质课观摩

路建军

精品课程创新实施

2010.12

常州市优秀奖

路建军

常州市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2009.11

二等奖

陆卫秀

中考化学复习研讨

2010.4

《气体的净化》区级观摩课

王晓霞

3)课题组成员发表与获奖的论文:  

三年来,课题组老师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撰写教研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共发表论文7篇,在省市化学论文评比中共有6篇获奖。  

成果形式

时间

成果内容

参与人员

论文发表

2009.6

《“十字路口”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发表于《科技与教育》

路建军

论文发表

2009.10

《常态课堂 呼唤生本教育的真实回归》省级发表

严春

论文获奖

2009.12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获全国二等奖

路建军

论文发表

2010.12

《再议化学教学中的“学习档案袋评价”》发表于《化学教与学》

路建军

论文获奖

2008.3

《网络在化学探究教学中的尝试与启示》获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陆卫秀

严春

论文获奖

2008.8

《认知冲突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获省三等奖

陆卫秀

论文获奖

2008.8

《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一等奖

严春

论文发表

2010.8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发表在省刊《时代学习报》

王晓霞

论文发表

2010.

《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发表在《考试周刊》

王晓霞

论文获奖

2010.12

《浅谈交互电子白板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获区一等奖

王晓霞

论文发表

2009.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绪言”课教学策略》发表在省级刊物《林区教学》

盛诗凯

论文发表

2009.12

《深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化》发表在《学习报·教育研究》2009.12439

盛诗凯

论文获奖

2008.12

《化学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获省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吕元琴

(4)形成了《化学与生命教育案例集》和课件资源库。  

八、课题研究的思考  

经过全体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尚有一些不足部分有待改进。  

1、因本课题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资料不多,研究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渗透安全知识的形式还不够灵活。  

2、由于初中化学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在渗透过程中有时会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老师们有所顾虑。  

3、课题的某些内容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等。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全体成员达成以下共识:  

1、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研教学水平,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逐渐使本组教师掌握较科学的教研方法和较有实效的教研手段。  

2、要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将课题分为若干个子课题,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们在探究中体验过程。  

3、将本课题探究的成果即时总结与整理,开发化学学科的校本课程。  

4生命教育不是阶段性的教育,而应是终身教育。  

我们在实施生命教育后,发现很多的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确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的生命观不再只是关注自身,而是能够关注他人的甚至其它自然界的生命。但是,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处在动态的环境中,这种观念的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要长期开展下去,我们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各个领域。  

总之,要确保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对社会、自然、生活的体验,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真正价值———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