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与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与教学策略研究
  
  铜山县柳泉镇中心中学  王传果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的确立方法与确立过程,分析了分化产生的原因,防范分化所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化点 分化原因 教学策略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也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产生两极分化的知识点,优生跟上,而学困生感到迷惑、困难甚至放弃的知识点。教学策略即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
  
  研究确定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分析分化的原因,及早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困惑,提高个人成绩。宏观上减少学困生,减少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分化点的确立
  
  1.运用测验统计法确立分化点
  
  对历次测验考试均进行统计分析,正确率较低的知识点即为分化点。1、2两章结束后进行第一次半月考,本次测验满分为60分,平均分为54分,宏观表现为未出现两极分化。由半月考试卷(二)统计分析可知,氧气的性质(燃烧现象)正确率56%;高锰酸钾制氧气(正确操作顺序)正确率48%;环境与空气污染正确率48%;电解水正确率0。出现分化较严重的多是实验题,尤其以电解水实验为甚。对铜山县2008-2009学年度九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统计分析,填物质的序号(物质分类)正确率0;有关化学式的计算(虚增蛋白质的量)正确率0;化学符号正确率12%;由化学式计算化合价正确率20%。对铜山县2008-2009九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统计分析发现,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组合正确率为0;制取收集干燥的SO2的装置组合正确率为0;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的综合计算正确率为0.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率15%;化学符号的意义正确率20%;化学式的书写正确率20-30%;化合价正确率20%。由以上统计数据可知,在前6章知识点中,分化点有综合性实验题;化学用语;化学计算。
  
  2.运用教育调查法确立分化点
  
  教学中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由学生的反应、表情,反馈的信息,确定学生学习的难关,也就是学习的分化点。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确定学生学习的难关。为保证确立过程的可靠性,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学生调查问卷第4题: 你对哪部分知识感觉很难,成绩从此下降(     )
  
  A开启化学之门0% B身边的化学物质0% C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6%  D、元素与元素符号 10% E、化学式的书写 16% F、有关化学式的计算34%  G、燃烧与灭火2%H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0% I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38%J金属与矿物6% K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8% L、溶解性与溶解度20%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学习难点,也就是分化点。其次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溶解性与溶解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化学式的书写。
  
  3.运用查阅资料法确立分化点
  
  查阅资料可以查阅图书、期刊、音像制品,也可以上网搜索,本人主要采用上网搜索的方式来查阅。现在学校开通了校园网,互联网上资源丰富,覆盖范围广,更新速度快,上网搜索学习他人研究成果,不失为一种快捷简便的研究方法。例如在5月10日上午10时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初中化学分化点”显示如下:
  
  《化解初中化学分化点的心路》http//www.myxg.cn
  
  《初中化学分化点与化学实验教学关系的探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提到以下三个分化点:①化学用语的学习②溶液计算的练习③无机物相互关系的学习。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夏南的博客》提出五个分化点,分别是:一物质构成的奥秘,二化学符号,三溶解现象,四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反应,五化学计算。
  
  《初中化学教学中突破分化点的几点做法》一文提到化学用语、溶液计算、酸碱盐及其相互关系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三个分化点。
  
  由上可知,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为: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用语、化学计算、酸碱盐及其相互关系。
  
  二、分化的原因分析
  
  1.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包括许多,主要有家庭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不缺吃,不缺穿,上学何用?有的学生家庭不和或单亲家庭,缺乏关爱,久而久之,小孩慢慢学坏了。看到社会上一些闲杂人员吸烟喝酒上网,开始只是好奇,进而尝试一下,一旦沾染上这些不良习气,极易成瘾,不能自拔。某人大字不识一个,做生意,发了,读书何用?没看到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化学也不例外,而社会媒体的宣传对化学的作用或贡献报道较少,而对化学的危害、污染事件的宣传报道则是铺天盖地,连篇累牍,由此也使人们对化学产生恐惧心理。高考、中考政策的调整,也弱化了化学科的地位,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应也被压缩。学生的个人因素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严重,没有学习动机,没有学习目标,对今后没有任何打算,从没想过以后怎么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是也想过要好好学习,但意志力薄弱,吃不了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玩过了头,忘了学习。凡因上述因素的影响,不是单科成绩不好,而是所有学科成绩都较差。
  
  2.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的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他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演阶段;3.具体运演阶段;4.形式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演,形式运演的主要特征是他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是单纯地处理客体。儿童学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①]
  
  3.学生知识缺陷的影响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化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前面所学知识已经存在着分化,存在着知识缺陷,已有知识经验储备不足,原有认知结构不完整,阻碍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导致产生新的学习分化。如学习酸碱盐时必备的知识有物质分类知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导电性等相关知识,如有一处产生知识缺陷,必定影响后继课的学习。
  
  4.化学科特点的影响
  
  首先,化学知识点繁多、零碎,事实性知识较多,属于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如元素化合物中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表达式、注意事项等都需要记忆,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多需要记忆。只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已经掌握,才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初中化学仅是化学科的启蒙阶段,没有一条主线将它们串起来,学生的记忆负担确实较重。其次,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分子原子离子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较强的微观想象力与推理能力,学起来比较吃力。酸碱盐及其相互关系规律性灵活性较强,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举一反三,具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最后是化学用语就像第二外语,对于外语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了负迁移。
  
  5.化学教科书的影响
  
  虽然实行新课程后,新教材对概念的要求降低,理论要求降低,但随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化合价的引入,化合价怎么来的,如何确定元素的化合价,学生就会产生困惑,进而影响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学习。建议将此内容作为拓展视野、不做考试要求,其他像化学式的书写还未熟练就进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未熟练就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均可能产生新的分化。
  
  6.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几十个知识水平和个性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这种划一的要求,必然导致分化的产生。尽管实施新课程已五六年,仍有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活动少,师生配合少,学生极易产生倦怠,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少,学习效率低下。当然,这其中也有班级人数多,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制约,教学时间和教师精力毕竟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建议实行小班化教学体制,分化现象必定有所改观。
  
  三、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验。[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充分挖掘学科特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的特殊趣味所引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具有吸引力,最容易激起兴趣。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既是教学所必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手段。化学也是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将生活中所见的现象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或者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均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加强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其次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小阶梯螺旋形地知识层次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发其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维果思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小阶梯分层次地讲授新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很容易地学会新知识,并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稳定和提高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它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引起的,而这种需要则是社会和教育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③]学习动机对学习有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正相关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对一些聪明而好玩的学生,如果你问他对今后有什么打算,想干点什么,多数回答没想过、不知道,或是眼前的短期目标。没有目标,岂能有所建树。只有树立了人生目标,确立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也就为人生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就会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对一些学生来说,大的目标遥不可及,小的目标更具体可行,有目标总比没有强。教师和家长可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目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努力学习,具备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将来才有更大的发展,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个人才能拥有更高的生活水平。英国政府计划从孩子九岁起就进行职业规划,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二要恰当进行奖惩。奖励和惩罚是两种常用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奖励是指学生获得某种赞许、表扬等。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惩罚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训斥等。[④]从教学实践看,学生更容易接受表扬,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学习动机具有维持和推动作用。对学生的表扬与惩罚要做到客观、公正、及时。不能一味表扬,这样会把他们宠坏了,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适当的惩罚会增强学习动机。但是对学生的惩罚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场合,在惩罚的同时也指出其优点和成绩,使学生易于接受,防止产生对立情绪,否则将适得其反。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或者说,它是意识的能动表现。[⑤]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教学中,用榜样的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对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有较好的作用。例如讲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化学的高峰,除了个人天赋以外,还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从而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克服困难的机会,并积极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初中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教师可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老师始终在关注着自己,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部分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爱抄作业的学生,教师要教育他们认识到做作业的好处和抄作业的害处,教育他们要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生从化学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失败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课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我们要特别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
  
  无论是从实践与认识,还是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来看,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功能。化学实验是落实科学素养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习实验方法,具有方法论功能。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够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教学情景,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⑥]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
  
  (1)在活动与探究中做化学,边做边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⑦]
  
  俗话说,告诉给我的事情,我忘记了;展示给我的事情,我记住了;把我融入其中的事情,我理解了。在化学实验的功能或作用上,化学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做实验、做化学与讲实验、讲化学的教学效果有天壤之别,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既掌握了化学知识,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又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和理解化学,从而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而讲实验、讲化学,学生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索然无味,十遍八遍也不如做一遍。因而,我的理想是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可以在做实验中进行,边做边学,边学边总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热情高,效果好,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总结,教师也得到了解放。
  
  (2)以补充实验化解难点
  
  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理性思考,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功能。[⑧]例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除了课本上的实验以外,还可以补充碘的升华凝华、品红的扩散、水中生牛奶(BaSO4沉淀),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常见的碱与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学生难以理解,我补充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系列实验。如下图:
  
  弹簧夹A
  
  弹簧夹B
  
  石灰水
  
  (1)课前用蒸馏烧瓶收集2瓶CO2气体(盖上橡皮塞,夹上弹簧夹B)
  
  (2)换上带导管气球的注射液瓶塞,用注射器1注入浓氢氧化钠溶液10mL,振荡
  
  (现象:小气球逐渐膨胀,引导学生分析原因,CO2+2NaOH=Na2CO3+H2O)
  
  (3)夹上弹簧夹A,用注射器2向烧瓶内注入稀盐酸,打开弹簧夹B
  
  (现象:产生大量气泡,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2HCl=2NaCl+H2O+CO2
  
  CO2+Ca(OH)2=CaCO3 +H2O
  
  (4)取另一瓶CO2,重复步骤2,将导管插入石灰水中,打开弹簧夹B
  
  (现象:小气球缩回,石灰水被吸入,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Ca(OH)2=CaCO3  +H2O
  
  该系列实验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碳酸盐的检验,碱与盐的反应,直观形象,现象明显,趣味性强,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还可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3.运用直观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1)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易于激发学习兴趣,适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和加深记忆的作用。
  
  ①多媒体教学可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将酸碱盐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图、文、视频、动画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喜闻乐见,积极性高,印象深刻。在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对于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可利用flash课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演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其它如汤姆逊的阴极射线实验,“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行星模型;离子的形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等,都能以flash课件来展示,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所学知识。
  
  ②仿真化学实验作为实验的预演、再现与补充
  
  一般在新授课中,均以实验引领酸碱盐的教学,在复习课上就不可能将所涉及的实验全部再做一遍。这时,仿真化学实验的优势就显现出来,运用仿真化学实验可以将一些实验再现,也可用它演示一些实验以消除学生的疑虑。利用 “仿真化学实验室”,添加仪器、药品,设置参数就可以运行,使用起来很方便。还有一些flash模拟实验课件也不错,flash课件的制作相对较慢,制作也较复杂,但放映和放大的效果较好,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是用于辅助教学,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仿真化学实验,只是用于实验的一种补充手段,展示给学生,它永远不能代替真正的实验。只要有可能,就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只有在做科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并形成科学素养。
  
  (2)形象比喻,化解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较为抽象的难点,可以利用形象地比喻或类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中,对于极少数a粒子被弹回来”,如何解释,我启发学生弹过溜弹(一种玻璃球)没有,如果用大溜弹打小溜弹是什么现象(小溜弹被打跑),如果用小溜弹打大溜弹,怎样?(小溜弹被弹回来)。学生自己就能推断出原子中存在着质量相对较大的质点(原子核)
  
  再如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中,对于质量分数的概念,学生表现出迷惑不解的神色。“比方说 ,一个班女生30人,男生20人,女生与男生的比例为3:2,女生占到班级总数的×100%=60%,男生占到总数的×100%=40%”,这样一比,学生对质量分数的概念就豁然开朗。
  
  (3)以顺口溜突破记忆难关
  
  一些知识点记忆容量比较大,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而这些知识点又比较重要或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就分外重要。顺口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喜闻乐见,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可总结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的二价最常见。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化合价是它的魂。化合价规律:氢1氧2应记住,金正非负单质零;元素变价能算清,化合物中和为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是铁的冶炼原理的模拟实验,是金属与金属矿物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实验步骤、现象、注意事项都较多,我总结为: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尾气有毒可收回,用于加热不浪费;红色粉末都变黑,磁铁吸引它追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蓝色火焰可真美。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是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基础,我总结为:碱类物质溶四种,盐酸除银和亚汞;硫酸除去钡铅盐,硫酸钙银是微溶;钾钠铵盐全部溶,硝酸盐全溶记得清。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碱盐、盐盐双溶水,酸碱、酸盐可不溶;复分解反应能进行,沉淀、气体、水生成。给出顺口溜后,再解释一遍,学生自己主动去读去记,很快就理解记住了所学知识。
  
  3.采取多种措施化解难点,防止分化
  
  (1)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⑨]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产生有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要的情绪,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创设教学情境,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应注意结合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2)补救知识缺陷,完善认知结构
  
  前文已提到,分化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前面分化点累积效应的体现,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在新授课前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缺陷进行预测、补救,如果是大面积的、典型的知识缺陷可在练习课、辅导课中进行专项补救,少量的可在新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内先行复习(洋思模式课堂教学的前置测评可供借鉴)。如常见的酸中金属氧化物与酸的的反应,先复习Fe2(SO4)3、FeCl3化学式的写法;常见的碱中CO2与NaOH的反应,先复习Na2CO3的写法;中和反应实验前要复习Na2SO4、(NH4)2SO4的写法。
  
  (3)运用其它版本教材作为补充与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有多套教材可供使用,每套教材都有其合理性、精华或亮点,在新课进行中可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选取有互补性的资料予以使用。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化学教科书常见的酸和碱56页【实验10-8】、图10-9、图10-10,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酸和碱的反应56页图10-1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本单元小结,总结的极有条理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4)适当放慢进度,小阶梯螺旋上升
  
  在新课进行中不能追求教学进度,不求量,但求质。可适当放慢进度,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给学生消化吸收练习巩固的时间。新授课练习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课要起点低,小坡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际上,以上补救知识缺陷、补充同类反应等多种措施,都会使教学进度慢下来。如果教学进度过快,学生还未理解巩固就向下进行新课,做成了夹生饭,即使再回锅也不容易蒸熟。学生尚未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又会产生新的认知障碍。
  
  (5)运用分层递进策略,小组合作互助
  
  教学中即使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班级中人数较多,也不可能全都照顾到。班级中学生的特点多种多样,有的反应快,一点就透,反应慢的,怎么讲他当时都不明白,需要慢慢琢磨、领悟。有表现欲极强的,也有比较沉稳的。表现欲极强的,想到就说就做,快人快语,抓住机会就不让人,却常常有些疏漏;表现沉稳的,有把握了才不紧不慢地去说去做,往往句句在理,思路清晰,让人信服;也有早就会的,但就是不说不善于表达,只有提到他才会回答,学生通常拿他的练习去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准许一部分学生先会,一部分学生慢半拍,可以按照成绩和性格特点,划分学习小组,实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实行“兵教兵”的方式,增加了更多的“老师”,教人者(是同龄人)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思维盲点,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掌握的更牢固,被教者领悟所学知识,得到进步,最终达到统一要求。
  
  (6)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前文提到分化的原因有化学知识点繁多、零碎,事实性知识较多,应对策略是适时归纳总结。对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揭示相关知识间的隐含条件及相互转化规律,使之条理化、规律化,构建知识板块或知识网络。对知识或概念的异同点、区别与联系,可以列表比较。对知识的相互联系、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采用结构图的方式予以概括。可以是树形结构,也可以是横向或纵向链接,链接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和应用。只要触及一个知识点,就能迅速地反应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
  
  4.强化练习,指导解题
  
  学会知识的关键在于运用,要想提高成绩,解题能力必不可少。
  
  (1)总结题型,培养能力
  
  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在练习与复习课中,适当总结题型,练习并归纳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则十分必要。每种题型有例题分析和巩固练习,总结解法,帮助学生形成解题能力。教学中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典型错误,及时矫正。然后给以同类型题或变式题练习巩固。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学也是一样,在设计题组(例题、练习)时,应注意步伐要小,阶梯要小,学生攀登不感到困难。注意变式练习,变式练习可以使学生排除无关的非本质因素抓住本质的核心因素,灵活应用,举一反三。预设学生的易错点,不断地呈现矛盾,解决矛盾,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最终熟练掌握。
  
  (2)指导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题意
  
  现在的化学计算题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一些问题情景也较长,学生读题时不能筛选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物质推断题有明显条件或隐含条件,有物质特征或反应特征,能否敏感地发现有关信息,并与所学知识、题目要求建立联系,直接影响解题过程。有些题目含有图表、图像,学生不会分析图表、图像,不能由数据间的联系变化,找到解题所需关键数据。有的学生读题时抓不住题目要点,甚至读不懂题。教师带领读题,稍加分析,就能领悟。这就要求教师指导他们学会读题审题,学会分析方法,读题时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给了哪些数据,哪些数据可用,哪些数据不可用,是纯物质还是含有杂质;哪些是明显条件,哪些是隐含条件,哪些是问题情景,哪些才是题干。先是教师带领学生读题分析,之后由学生读题分析,教师或学生评价补充。学生学会了分析方法,才有可能自主解题。
  
  理解了题意,还需加上理清解题思路才能正确解题。解题思路既可以是逆向思维,采用逆推法,由完成题目要求需要什么条件,如何满足这些条件,直至题目所给条件。也可以是逻辑思维,由题目所给条件,能够求出什么,直到完成题目要求。解题过程呈现的是逻辑顺序,由已知到结果。指导学生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答题时认真细心,按格式书写,学生就能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
  
  (3)注重落实,加强督查
  
  以上措施还仅仅是从教学层面上教师所采取的积极行为,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学过程仅有教师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使学生行动起来。只有学生积极有效地行动起来,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有空没空总想着玩,再加上社会上各种诱惑因素的影响,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也就少之又少。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督查也就显得分外重要,布置的作业练习要及时收缴、批改、反馈。施行定期抽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发现问题及时找学生谈心交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练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形势在不断变化,分化点的原因在变化,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只有因时制宜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减少分化,提高总体成绩,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①] 《学习论》,177-183页,施良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②] 〈〈心理学〉〉第428页,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
  
  [③] 《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第90页,郑友训、谢宁生等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④] 《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第93页,郑友训、谢宁生等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⑤] 〈〈心理学〉〉第299页,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
  
  [⑥]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251-256页,郑长龙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⑦]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第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⑧]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郑长龙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50页
  
  [⑨] 《教学方法应用指导》,郑金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198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