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实验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为应付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我国的数学教学过于注重结论和证明的方法、技巧。这是陷入误区的数学教学,是忽视学生内驱力、数学能力、数学文化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也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

因此如何使学生由“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已成为老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这正是产生本课题实验研究的背景。

1.我们发现许多数学课对知识的结论比较重视,而对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问题设计,失去了许多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误认为课堂教学时间紧,能力培养见效慢,不如“精讲多练”实惠。教师在备课时,更多的是思考对知识的巩固训练的设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往往只停留在知识内容的要求上,不能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更不能教会学生学习。

2.以片面追求分数为特征的“应试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盛行,初中生作业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加上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学生只能做录音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发展。

因而,我们进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为己任,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习知识成为一种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接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才能得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地提高,达到身心和谐的发展。

因此,确定《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这一课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课题界说

1.我们认为自主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前提条件,学生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自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是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生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共同解决、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究知识,培养自身认识、分析、整理、综合、协作、创新等能力的一种学习策略。从而形成具有在共同特征下的个体独特性的学习风格。

2.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习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第一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要处理好学习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取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理论依据

1.认识主体说: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个性丰富的能动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既注重讲科学、规律,注意学生的活动,又要注意情感受心理和创造,注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学”的能动上。教师要下放手中的权力,创造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探究。

2.动机理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学说,他认为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我们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3.集体动力说: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没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其次,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得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从而使集体行为改变成学生集体、小组、个人等认识主体的行为。学生学习不能只限于接受来自教师的单向住处传递,应该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评价的过程。美国教育学家卡乐罗杰斯大林认为,教学是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体验过程,它没有既定的目的,只是通过学生自己产生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影响行为。

四、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日益迫切,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并运用这种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既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成为符合“三个面向”的开拓性人才。

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培养

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因此,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良好个性,就必须以学科为载体,实施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指导策略。

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树立帮助学生学习的观念,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不仅让学生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主动地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应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与其它学科教学资源和课外相结合,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和情感体验,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其主动创新、积极探索、相互协作共事的良好个性。

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促使学生在理智、情感、体验等三方面能得到良好发展。我们认为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全作是自主的形式和途径,培养探究精神和能力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云贵地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既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的特点,又反映数学特色和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发展“以人为本”和“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扩展构建主义的理论内涵。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是,通过模式的构建和实践,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和大脑,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完成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的心理活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教学结构,并提出了一种基本教学模式:

    探索性学习——反馈性质疑——自主性学习——导引式总结

本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参与数学活动(主要是心智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变“教书匠”为“创造者”,课前要加大备课投入,钻深研透教材,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课中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学生一起研究、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课后要有效控制课后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

4.建立合理的自主合作学习评价体系

依据评价的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努力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具体化、学习方式的活动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全。根据数学习中学生个体存在的明显差异,因此把学生评价的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我们课题组设计了以下评价表:

五、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是实施教育行为的指南,课题组人员学习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如《教学心理学》、《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收集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并进行明确分工。

2.课题组成员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并在各自的实验班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讲话等形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制订课题研究的详细的总体计划和实验步骤,上报课题方案。在此期间,我们经常外出学习先进的数学教学经验。课题组负责人孟波是市课改中心组成员,经常参加省、市级的新课程培训及课改讨论,其他成员分别到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常州市第一中学、武进前黄中学、丹阳中学等学习、取经,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2.初步形成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一系列良好习惯:如预习、复习、善于质疑等。在课题组内部,每次活动时,都有一位成员教师开设公开课,听课者一起探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严格按活动计划行事,每月固定活动一次。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议题并由专人记录,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间断性总结。

总结第一学年课题研究的实验情况,逐步完善课题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一定学习能力。根据各种课型、学生的掌握情况等,调整模式中各环节时间分配,训练思维的深度、广度,改进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法。

课题组各成员分别以自己所任班级为实验对象,严格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对测试成绩进行量化分析;共同研究模式运用的评价问题,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制度,从而完善教学模式,形成模式运用的操作方略和成功经验。

3.对课堂模式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交流总结、相互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开设研究课和示范课,推广成功的做法。请有关人员作理论、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指导,改进、调整、完善课题的研究,不断检验实验班的效果,同时课题组组织教学调研,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掌握详细资料;最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总结,完成中期报告。

六、成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课堂上举手提问的同学更多了,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人与日俱增,更多的同学愿意把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与大家共享。

1、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一年的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到解决数学问题,全方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

2、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学习数学,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把数学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口,既用眼看又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操作演示、自我探索、互相学习的训练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增强了,良好的数学品质也在这种训练与学习中逐步形成。在历次期中、期未全市统考中各年级的平均分均名列全市前茅。

3、 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探索“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实践中,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也提高了自身教科研素质。通过系列研讨活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参加专家专题讲座的学习,课题组成员在理论素养上得到了提高,有25篇论文,并在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其中,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论文《中学生性别与数学学习的相关性研究》获“师陶杯”论文评比江苏省二等奖;论文《创设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放飞学生的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反例教学》、《情商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获“师陶杯”论文评比江苏省三等奖;论文《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反馈与矫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论文《初中数学“建构主义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构建与实践》、《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反例教学——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闪光点》、《浅谈素质教学下的“分层教学”》、《浅谈数学教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直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对素质教育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论文《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获“师陶杯”论文评比溧阳市一等奖;论文《利用情商,发掘学生的潜力》获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获溧阳市一等奖;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下的数学建构主义学习》、《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运用尝试教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溧阳市年会论文二等奖;论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初探》、《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直觉思维》、《也谈“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获溧阳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有12论文《数学文化》、《浅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分别在溧阳市数学年会或校内交流。有4篇论文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其中,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发表于《常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9期;论文《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树立初中数学教学的素质教育观》发表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论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在《希望月报——教育论坛》上发表。共参与编写了7本教辅用书。其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标创新活页课时训练七年级上册》和《数学学习指导七年级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点击名师》;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随堂金四导》和《四步导练》;黄山书社出版的《一课三习》八年级上册、下册两本。同时教师们还积极参加了校、片、市的公开课和优秀课评选,并获得较好成绩。如:陈红参加的溧阳市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中荣获市三等奖;周萍娟、周九星两位老师开设的市级公开课也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孟波、周萍娟、杨金花、方晓、周九星五位老师分别被评为溧阳市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进一步确立,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对自身地位变换的认识,逐渐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学生主体的选择、适应和可能,尊重学生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悟、体验、发现和探索。使教师能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正确地教学定位,合理地科研接轨,主动地吸取教学科学提供的新知识、新理论,深入地开展各类教改实践和课题研究,加速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并使我们的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