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作者:佚名 来源:《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6日 点击数:
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十五”课题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组
一、 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
数学问题
基于此,我校进行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数学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数学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以拓展和加深。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英、美、法、日、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以及生活学习。
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
三、研究方法
①调查问卷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教师、家长在当前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的情况、认识、态度、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的展开提供科学、真实的依据。
②文献研究法:深入钻研新课程理论,积极寻找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思路,制订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③行动研究法:认真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明显效果。
四、研究目标
①探索出一套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与策略。
②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新模式。
③培养学生“生活数学”“做数学”的意识,增加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研究,促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得到发展,凸现个性,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⑤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对现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正确评价和有效引导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经课题组成员认真探讨后,我们决定采取先分工后合作,再交叉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期形成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模式。
我们的研究内容分三大板块: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思维、数学与信息技术。
(一)数学与思维
a)趣味数学
为使更多的同学喜欢数学,我们在每个班征集数学谜语,数学游戏;举办数学游园会;数学班举行数学联欢会;举办数学文化周;二十四点比赛、拼七巧板,创智力关;
b)数学与英语
英语班间举行“英语中的数学”单词大赛;专题讲座:希望杯中的数学题、GRE中的数学;
用英语教材学数学;综合水平挑战赛.
研究方法:根据各数学老师任课班级学生的不同程度,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类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活动负责
人主要为各班数学课任教师。
(1)利用英语班英语基础普遍较好的优势,开展数学与英语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英语中学数学,
在数学中学英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针对数学班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特点,加强了数学思维方法、技巧等的传授,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度和广度。
(3)通过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大众数学介绍给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与生活
我们通过两个渠道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为课堂,二为课外;通过两股力量来收集生活数学的素材,一为老师,二为学生。
(1)每位数学教师通过自主和发动学生来深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数学原型,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在每周一次的综合实践课中,安排专门教师主持题为“数学与生活”的选修课,每周带领有兴趣于此的同学在课堂、学校、社区、社会中进行有关的探索实践。
在各位数学教师、各年级备课组、全科组及全体学生的通力合作下,我们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系列内容。
(三)数学与信息技术
我们在电脑实验班和非电脑实验班开展了两种不同实验。
(1)电脑实验班普遍电脑水平较高,我们进行了信息技术下数学发现学习的实验(Z+Z,几何画
板)
(2)非电脑实验班同学利用网络教师和家里电脑进行信息技术下数学专题学习、合作学习的实
验。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师生共建的数学网站、数学报纸。
六、研究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广泛阅读和吸收新课程理论,“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特点,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整合的切入点。
②实践性原则。本着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的思想,进行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一套适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③主体性原则。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中求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及人员分工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拟用一年时间完成,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研究准备阶段(2005年3月-2005年5月)
(1)、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教育书刊、资料,并归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研究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并进行开题论证。
(3)、在课题组的总体设计下,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制度,鼓励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方案确立某一方面相应的子课题。。
2、组织实施阶段(2005年6月—2006年6月):
(1)、对学生、教师、家长在当前数学与综合实践的情况、认识、态度、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的展开提供科学、真实的依据。
(2)、成立数学与信息、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思维等兴趣小组,落实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初步构建的校园网络文化,建好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讨论各块研究内容,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4)、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定期交流教研体会及成果,并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3、课题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6年8月):整理数据、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及各数学任课教师
八、研究成果
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教师、家长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认识、态度、意愿等方面进一步的认识。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讨论各块研究内容,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促进了教师的进一步成长。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定期交流教研体会及成果,课题组成员发表了很多的相关研究成果。①论文
思维:《变式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
《知识是你给的,还是你引的》
《开放的教学,放开的思维》
生活:《给正方体做CT》
《小乘方,大数学》
《展开正方体》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教学整合模式初探》
②案例
生活:《装修中的数学》
③录像课
④学生成果
⑤
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学生在各类活动和竞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九、实验后的反思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值的反思的地方。
首先是课程资源的问题。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感觉到课程资源的不足。如何充分利用好目前现有的课程资源,让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其次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的投入问题。中学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面临中考的压力。如何进行相关教师的培训有待研究出一整套方案,让一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同时教师感觉到实验的投入要加大。有些活动开展不起来。因为课题的研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要有很大的投入。目前中学的人力和物力都有限。如何在目前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上,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以及如何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投入有待进一步探讨。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组
一、 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
数学问题
基于此,我校进行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数学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数学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以拓展和加深。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英、美、法、日、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以及生活学习。
在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
三、研究方法
①调查问卷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教师、家长在当前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的情况、认识、态度、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的展开提供科学、真实的依据。
②文献研究法:深入钻研新课程理论,积极寻找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思路,制订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③行动研究法:认真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明显效果。
四、研究目标
①探索出一套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与策略。
②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新模式。
③培养学生“生活数学”“做数学”的意识,增加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研究,促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得到发展,凸现个性,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⑤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对现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正确评价和有效引导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经课题组成员认真探讨后,我们决定采取先分工后合作,再交叉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期形成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模式。
我们的研究内容分三大板块: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思维、数学与信息技术。
(一)数学与思维
a)趣味数学
为使更多的同学喜欢数学,我们在每个班征集数学谜语,数学游戏;举办数学游园会;数学班举行数学联欢会;举办数学文化周;二十四点比赛、拼七巧板,创智力关;
b)数学与英语
英语班间举行“英语中的数学”单词大赛;专题讲座:希望杯中的数学题、GRE中的数学;
用英语教材学数学;综合水平挑战赛.
研究方法:根据各数学老师任课班级学生的不同程度,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类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活动负责
人主要为各班数学课任教师。
(1)利用英语班英语基础普遍较好的优势,开展数学与英语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英语中学数学,
在数学中学英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针对数学班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特点,加强了数学思维方法、技巧等的传授,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度和广度。
(3)通过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大众数学介绍给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与生活
我们通过两个渠道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一为课堂,二为课外;通过两股力量来收集生活数学的素材,一为老师,二为学生。
(1)每位数学教师通过自主和发动学生来深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数学原型,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在每周一次的综合实践课中,安排专门教师主持题为“数学与生活”的选修课,每周带领有兴趣于此的同学在课堂、学校、社区、社会中进行有关的探索实践。
在各位数学教师、各年级备课组、全科组及全体学生的通力合作下,我们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系列内容。
(三)数学与信息技术
我们在电脑实验班和非电脑实验班开展了两种不同实验。
(1)电脑实验班普遍电脑水平较高,我们进行了信息技术下数学发现学习的实验(Z+Z,几何画
板)
(2)非电脑实验班同学利用网络教师和家里电脑进行信息技术下数学专题学习、合作学习的实
验。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师生共建的数学网站、数学报纸。
六、研究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广泛阅读和吸收新课程理论,“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特点,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整合的切入点。
②实践性原则。本着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的思想,进行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一套适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③主体性原则。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中求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及人员分工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拟用一年时间完成,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研究准备阶段(2005年3月-2005年5月)
(1)、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教育书刊、资料,并归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研究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并进行开题论证。
(3)、在课题组的总体设计下,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制度,鼓励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方案确立某一方面相应的子课题。。
2、组织实施阶段(2005年6月—2006年6月):
(1)、对学生、教师、家长在当前数学与综合实践的情况、认识、态度、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的展开提供科学、真实的依据。
(2)、成立数学与信息、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思维等兴趣小组,落实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初步构建的校园网络文化,建好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讨论各块研究内容,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4)、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定期交流教研体会及成果,并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3、课题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6年8月):整理数据、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及各数学任课教师
八、研究成果
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教师、家长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认识、态度、意愿等方面进一步的认识。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讨论各块研究内容,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促进了教师的进一步成长。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定期交流教研体会及成果,课题组成员发表了很多的相关研究成果。①论文
思维:《变式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
《知识是你给的,还是你引的》
《开放的教学,放开的思维》
生活:《给正方体做CT》
《小乘方,大数学》
《展开正方体》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教学整合模式初探》
②案例
生活:《装修中的数学》
③录像课
④学生成果
⑤
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学生在各类活动和竞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九、实验后的反思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值的反思的地方。
首先是课程资源的问题。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感觉到课程资源的不足。如何充分利用好目前现有的课程资源,让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其次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的投入问题。中学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面临中考的压力。如何进行相关教师的培训有待研究出一整套方案,让一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同时教师感觉到实验的投入要加大。有些活动开展不起来。因为课题的研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要有很大的投入。目前中学的人力和物力都有限。如何在目前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上,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以及如何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投入有待进一步探讨。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