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稚化思维教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对初中数学稚化思维教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陆炜锋
1.课题研究缘由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一个弱者,这是新课程以后我们喊了很多年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耳熟能详的话。但是,走遍我们的常态课,观遍名师们的公开课,真正看到的“弱”教师又有几个?一个很有思想的朋友曾经对教师群体(也包括名师们在内)有一个深刻的批判——总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总装扮得自己什么都懂,能不能给点时间让学生去问问为什么,能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什么都懂。这样的话语中包含着太多对老师们教学现状的不满,也包含着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忧虑。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教师不仅仅是要敢于稚化自己,同时也要把握好一定时机,选取较为恰当的方法。比如,可以在学生似懂非懂时稚化,还可以在学生心中有却口中无时稚化,也可以在学生完全不明白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时稚化。当然,教师思维的稚化势必会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把一个问题一步步清晰呈现的时间,如此,教学的时间就会延长。如果一个问题思考讨论了一节课也没得出结论,或者要求一节课完成的教了三节课还没有教完,显然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目标。本课题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3.研究的目标、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求面面俱到的教学必须要退出课堂,教师在备课中要有能力筛选出关键性的问题,有能力把一节课化繁为简;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对将要探讨的问题或者可能探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不仅知道问题的最终指向,而且知道如何在学生思维的停顿处引领学生走向问题的终点。也就是说要有针对关键问题一步步指导学生搞明白的引领力。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稚化自己的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既不能让自己真正的稚化,又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装稚,在逗自己玩,稚化的力度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去把握和体会。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稚化自己的思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需要我们长时间有意识磨练才能达到的境界,也只有在这个境界里,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养成主动积极思维的习惯,才能真正变得聪明起来。
4.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2017.11-2017.12(前期准备) 研究学习国内外资料中的理论知识,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018.01-2018.9(实践研讨) 制定实践方案,以所教班级为主,进行教学各环节中运用稚化思维的实践研究工作,及时上传博客;同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018.10-2018.11(完善发展)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完成教案、课堂实录等研究方法:
重视数学教学中稚化思维的引导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积极进行教学研讨,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将稚化思维教学融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能力的提高过程中,以课本、题目、图形、小作文等为载体,组织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
形成总结评价,即学生之间的合作情况、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自身体验、学生的发展及提高等,都进行总结和反思。
总之,理论与实践研究并重,关注先进理念的同时,以教促研,以研带教。
5.预期研究成果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海门市教育科学规划微课题研究申报表《对…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