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课题实验中期评估报告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
课题实验中期评估报告
安庆市第四中学课题组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实验课题自安庆市立项以来,研究工作在校领导的重视下,有了很大的进展。自2001年开展以来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培训了一批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但是由于开始时经验不足,试图将所有的初中课程,制成电子版的教材,将所有的初中物理实验制成电脑模拟实验。在实行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物理教材不断更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资源也就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原来的想法,过于陈旧、过偏,不切实际;更由于在信息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环境有较大发展,教育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态度,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也必须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站在教学的前沿。2003年底,我们课题组集体研究决定,调整实验主攻方向,由教学软件的制作为主,改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为主。
一、研究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实质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物理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主要是针对当前物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存在割裂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物理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技术与人的学习活动整合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将教学内容变得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研究假设
基于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在互联网、校园网资源的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并做到教学教研同步进行,始终保持初中物理教学的前卫性,达到解决广大教师能够用计算机轻松地备课上课,学生能用计算机终端进行初中物理学习,让信息技术真正走进初中物理教与学的目标。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经验总结法,调查统计和全社会参与的方法。
研究中,设课题论坛,进行远程教学尝试,将课题研究公开化、社会化,凸现课题的社会价值,并在实践中接受来自社会各界信息反馈,检验课题研究的社会需要性。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的重点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课题,调整为从五个方面来进行:
1、探究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方式与方法,从理论的高度认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
主要探讨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如何达到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初中物理教学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协作学习。
2、探究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②网络课件的特点、制作及运用
③远程教学的开展与进行
④网络环境下的,课后学生学习成果的发布与网络讨论。
3、探索初中物理实验与电脑模拟实验的关系,使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最优化
4、建立初中物理学习网站,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平台。
5、探索探究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评价理论与实践。
五、实验过程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具体如下:
1、课题的调整、新课题的确立阶段(2003.11-2003.12)
2003年11月——12月,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对照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聘请专家,对原课题中与新课程标准结合不很紧密的研究方案进行调整,确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实验子课题,制定新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案。
2、组织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实施研究阶段(2004.1-2004.6)
2004年1月、2月,课题组成员在前阶段理论学习、计算机技术培训、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教学环境下各学科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异同点进行分析探讨。对课题的调整达成共识。于2004年2月,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活动安排、具体要求都进一步明确和量化。
(1) 课题研究小组每月保证有一次课题活动。
(2) 每学期有两次学校课题组的活动进行总结交流,每位研究教师要提供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课件,上一堂研究课。
(3) 每学年要求研究教师汇报阶段成果报告。
(4) 每学年要求研究教师要参加信息教育技术的培训与交流总结。
六、实验研究初步成果
一、通过前期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达到了三个目标,为后面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注重对物理学习研究方法的探索创新。而网络学习,它具有的开放性、个性化、灵活性、交互性的特点无疑为学生在科学探究理解物理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环境和平台。
新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主要地位,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评价者。教师由文化知识和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由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总之,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育者也要走出传统的角色,实现角色转变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需要。
2.课题组成员通过前期培训,迅速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课题组成员的所有成员都学会了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大多数教师还学会了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软件,以及其他各种图片、声音处理的软件使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为了初中物理网站的建设,部分教师专门学了ASP语言。对于各种制作软件的掌握,使得课题组成员能清楚的知道,利用电脑能做些什么,每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有什么长处与短处,要达到自己想达到效果和意图,应该选用哪种软件进行制作,才便于实现什么样的功能。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信心,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课题组的成员对于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有了清晰的认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解决物理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不是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提供范例、提供事实、探索规律、强化训练、启发思维等。正确认识了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真实世界,为学生创设体验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创设新型的学习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将学习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里。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1earn with IT),)学生可以将他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
二、课题组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对初中物理的研究,准确的找到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及时的提出了调整方向,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任务,并开发研制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软件、研究论文,并进行了多次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尝试。
为了课题组成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今年年初,有举行了安庆四中物理优质课大赛,并将每节课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评选的重要指标。
李石所授《能源》一课又在全国第三届初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展示会荣获全国二等奖”,梁家龙在全省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与信息整合能力比赛评选中获三等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诸多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课题组的研究,在全市及安徽省都具有较高的水平,享有一定的声誉。
三、课题的研究,推动了学校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在中考和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中全面丰收,成为安庆市各校中物理教学的排头兵。
2002年~2006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学生获奖名单
2002年第十二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获奖等级 |
姓名 |
班级 |
指导教师 |
省一等奖 |
马原 |
三(5) |
王庆生 |
省三等奖 |
刘昊 |
三(5) |
王庆生 |
孙殷祺 |
三(5) |
王庆生 | |
张浒 |
三(9) |
王庆生 | |
王席文 |
三(10) |
柯震寰 | |
代涛 |
三(5) |
王庆生 | |
泰鸣 |
三(5) |
王庆生 | |
王旭 |
三(5) |
王庆生 | |
唐瑭 |
三(9) |
王庆生 | |
赵宏伟 |
三(5) |
王庆生 | |
唐皓 |
三(6) |
梁家龙 |
2003年第十三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获奖等级 |
学生姓名 |
所在班级 |
指导教师 |
学生姓名 |
所在班级 |
指导教师 | ||
省一等奖 |
吴极 |
三(10) |
梁家龙 |
| ||||
省三等奖 |
章俊 |
三(10) |
梁家龙 |
| ||||
市一等奖 |
吴极 |
三(10) |
粱家龙 |
章俊 |
三(10) |
粱家龙 | ||
市二等奖 |
任杰 |
三(10) |
梁家龙 |
喻嘉 |
:r10、 |
粱家龙 | ||
章健 |
三(1O) |
梁家龙 |
李雷 |
三(10) |
粱家龙 | |||
叶志民 |
三(10) |
梁家龙 |
陈铖 |
三(4) |
王维林 | |||
夏字飞 |
三(5) |
柯震寰 |
宣成 |
三(1) |
粱家龙 | |||
王曙 |
三(10) |
粱家龙 |
路姚 |
三(10) |
粱家龙 | |||
市三等奖 |
邢璐 |
三(10) |
梁家龙 |
李鹏 |
三(10) |
粱家龙 | ||
沈简 |
三(10) |
梁家龙 |
杨艺 |
三(10) |
粱家龙 | |||
刘辰 |
三(10) |
梁家龙 |
王子凡 |
三(10) |
梁家龙 | |||
张宁 |
三(10) |
梁家龙 |
葛威 |
三(10) |
梁家龙 | |||
吴涛 |
三(10) |
梁家龙 |
周杨 |
三(3) |
李石 | |||
吴思 |
三(3) |
李石 |
范音 |
三(6) |
李石 | |||
程璐梓 |
三(6) |
李石 |
陈龙 |
三(6) |
李石 | |||
陈泽 |
三(5) |
柯震寰 |
陈稀 |
二(5) |
王庆生 | |||
梁甜 |
二(5) |
王庆生 |
李渊博 |
二(12) |
王庆生 | |||
吴娟 |
三(9) |
王维林 |
童鸣庭 |
三(4) |
王维林 | |||
张磊 |
三(1) |
梁家龙 |
|
|
| |||
2004年第十四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获奖等第 |
获奖学生 |
所在班级 |
指导教师 |
获奖学生 |
所在班级 |
指导教师 |
省一等奖 |
粱甜 |
三(5) |
王庆生 |
张波 |
三(5) |
王庆生 |
陈稀 |
三(5) |
王庆生 |
陈阳 |
三(5) |
王庆生 | |
李渊博 |
三(12) |
梁家龙 |
|
|
| |
省二等奖 |
程磊 |
三(5) |
王庆生 |
江磊 |
三(5) |
王庆生 |
叶旸 |
三(7) |
刘扬庆 |
|
|
| |
省三等奖 |
王晴瑜 |
三(5) |
王庆生 |
桂杨 |
三(5) |
王庆生 |
李廉 |
三(5) |
王庆生 |
黄杰 |
三(5) |
王庆生 | |
曹旷 |
三(5) |
王庆生 |
叶闯 |
三(5) |
王庆生 | |
程晨 |
三(12) |
梁家龙 |
|
|
| |
市一等奖 |
粱甜 |
三(5) |
王庆生 |
张波 |
三(5) |
王庆生 |
陈稀 |
三(5) |
王庆生 |
陈阳 |
三(5) |
王庆生 | |
李渊博 |
三(12) |
梁家龙 |
|
|
| |
程磊 |
三(5) |
王庆生 |
江磊 |
三(5) |
王庆生 | |
叶旸 |
三(7) |
刘扬庆 |
|
|
| |
王晴瑜 |
三(5) |
王庆生 |
桂杨 |
三(5) |
王庆生 | |
李廉 |
三(5) |
王庆生 |
黄杰 |
三(5) |
王庆生 | |
曹旷 |
三(5) |
王庆生 |
叶闯 |
三(5) |
王庆生 | |
程晨 |
三(12) |
梁家龙 |
|
|
| |
市二等奖 |
刘俊 |
三(14) |
张春生 |
江新磊 |
三(10) |
王庆生 |
盛洁 |
三(5) |
王庆生 |
何靖 |
三(12) |
粱家龙 | |
肖逸君 |
三(17) |
丁云萍 |
何健 |
三(5) |
王庆生 | |
叶梓 |
三(5) |
王庆生 |
樊凡 |
三(17) |
丁云萍 | |
方子健 |
三(12) |
梁家龙 |
左蕊 |
三(12) |
粱家龙 | |
张浩 |
三(5) |
王庆生 |
|
三(5) |
王庆生 | |
洪北川 |
三(9) |
柯震寰 |
李珑 |
三(5) |
王庆生 | |
李洪庆 |
三(3) |
刘扬庆 |
刘字 |
二(5) |
梁家龙 | |
吴成杰 |
三(10) |
王庆生 |
张强 |
三(4) |
王庆生 | |
魏敏 |
三(9) |
柯震寰 |
刘欣霆 |
三(16) |
丁云萍 | |
方儒牛 |
三(5) |
王庆生 |
李星光 |
三(5) |
王庆生 | |
孟炎 |
三(2) |
刘扬庆 |
饶奔 |
三(17) |
。丁云萍 | |
余俊 |
三(10) |
王庆生 |
吴师意 |
三(12) |
梁家龙 | |
市三等奖 |
蔡瑾钊 |
三(5) |
王庆生 |
陈伟 |
三(11) |
张春生 |
高鹏 |
三(9) |
柯震寰 |
彭庆龙 |
三(8)· |
柯震寰 | |
姚敏. |
三(16) |
丁云萍 |
赖杰 |
三(5) |
。王庆生 | |
|
三(5) |
王庆生 |
方昱 |
三(5) |
王庆生 | |
余欢 |
三(5) |
王庆生 |
余志伟 |
三(5) |
王庆!生 | |
袁方 |
三(10) |
王庆生 |
钱江 |
三(5) |
王庆生 | |
路春毅 |
三(5) |
王庆生 |
黄涛 |
三(5) |
王庆生 | |
施卉 |
三(5) |
王庆生 |
张亮 |
三(10) |
王庆生 | |
汪逍 |
三(16) |
丁云萍 |
胡波 |
三(12) |
粱家龙 | |
吴昊 |
三(12) |
梁家龙 |
|
|
|
四、确定了初中物理教学网站的框架,并着手进行了网站的初步制作,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接受实践的检验。
八、展望
前阶段的努力和及时的战略调整,有专家组的全面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随着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理论的不断完善成熟,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实验课题的全面展开,取得电后的成果充满信心。计算机辅助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能熟练操作电脑,还得学会各种多媒体制作软件,这长期制约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这一瓶颈因素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会得到完美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处的运用。我们将更加注重以下方面的实验研究:
1、探究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远程教学的开展与进行。
2、建立初中物理学习网站,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平台。形成有利于教师备课、学习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环境;最终建立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活动主题网站、主题资源库。
安庆四中《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课题组
执笔 : 梁家龙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