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立项申报书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立项申报书
中国教育学会
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科研课题·申报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2008年4月
填表说明
四、每个课题限报负责人一名。
五、填写中如栏目篇幅不够,可自行加页。
一、课题名称和课题组成员
课 题 名 称 |
中学物理基本课型建模及其教学规律的研究-中学物理基本课型的活动设计 | |||||||
预期完成时间 |
| |||||||
预期研究成果 |
C D F |
A专著; B教材; C论文; D研究报告; E电脑软件; F其他; | ||||||
课题组主要成员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学位 |
工 | |
顺序 |
姓 | |||||||
1 |
禹桂芝 |
女 |
1968.10 |
中学一级 |
物理教研 |
本科 |
|
大庆市杜尔伯特教师进修学校 |
2 |
杨伟星 |
男 |
1970.11 |
中学一级 |
物理教研 |
本科 |
|
大庆市杜尔伯特教师进修学校 |
3 |
包晓春 |
男 |
1967.04 |
中学一级 |
物理教育 |
本科 |
学士 |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 |
4 |
陈彦章 |
男 |
1971.06 |
中学一级 |
物理教育 |
本科 |
学士 |
大庆市杜尔伯特第二中学 |
5 |
王明柱 |
男 |
1975.9 |
中学二级 |
物理教育 |
本科 |
学士 |
大庆市杜蒙白音诺勒中学 |
6 |
鞠立卫 |
女 |
1974.10 |
中学二级 |
物理教育 |
本科 |
|
大庆市杜尔伯特腰新蒙中 |
7 |
刘国秀 |
男 |
1975.9 |
中学二级 |
物理教育 |
本科 |
|
大庆市杜尔伯特江湾中学 |
8 |
顾艳丽 |
女 |
1974.2 |
中学一级 |
物理教育 |
本科 |
学士 |
大庆市杜尔伯特敖林蒙中 |
9 |
霍忠金 |
男 |
1975.10 |
中学一级 |
物理教育 |
本科 |
学士 |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 |
10 |
李子民 |
男 |
1972.11 |
中学一级 |
物理教育 |
本科 |
|
大庆市杜尔伯特第四中学 |
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著作者 |
成果形式 |
报刊名称或出版单位、年代 |
二OO九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物理试题 |
禹桂芝 |
试题 |
2009年《黑龙江省物理仿真试卷》 |
中学物理CAI课件制作的实践与思考 |
禹桂芝 |
论文 |
2009年5月 黑龙江创造学会创新学习专业委员会 |
改善教学方法做一名优秀教师 |
包晓春 |
论文 |
2008年第二期《黑龙江蒙古语文》 |
《资源与评价》九年级(上) |
包晓春 |
试题 |
2010年8月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 |
《中考第一方案》 |
陈彦章 |
试题 |
东北林业大学 |
《仿真中考冲刺》 |
陈彦章 |
试题 |
延边出片社 |
《资源与评价》九年级(上) |
陈彦章 |
试题 |
2010年8月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 |
浅谈物理实验之后的反思 |
鞠立卫 |
论文 |
2008年12月 八省区物理协作小组 |
浅谈创新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
鞠立卫 |
论文 |
2008年7月黑龙江创造学会创新学习专业委员会 |
浅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鞠立卫 |
论文 |
2009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 |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策略研究 |
刘国秀 |
论文 |
2008年6月 省教育学会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刘国秀 |
论文 |
2009年3月 |
压强 |
刘国秀 |
教学设计 |
2010年4月 省教育学院理科教研部 |
电流的磁场 |
刘国秀 |
教学指导 |
2010年5月 省教育学院理科教育研究部 |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
顾艳丽 |
教学设计 |
2008年12 月 八省区工作协作小组 |
浅谈农村初中在新课标下的物理教 尝试 |
顾艳丽 |
论文 |
2008年12月 东北三省蒙古族教育教学研究会 |
例谈初中物理课的导入艺术 |
顾艳丽 |
论文 |
2010年1月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 |
谈物理创新教学 |
王明柱 |
论文 |
2005年12月《中华素质教育与实践新探》 |
|
|
|
|
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著作者 |
成果形式 |
报刊名称或出版单位、年代 |
中学物理CAI课件制作的实践与思考 |
禹桂芝 |
论文 |
《教师报》 |
电功率 |
禹桂芝 |
教学设计 |
省教育学会初中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7月 |
温度计 |
禹桂芝 |
课件(光盘) |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06年10月 |
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
包晓春 |
论文 |
《黑龙江蒙古语文》2006年3月 |
注重实验探索,强化能力培养 |
鞠立卫 |
论文 |
《中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2007年12月30日 |
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探究 |
鞠立卫 |
论文 |
东北三省蒙古族教育教学研究会 2003年12月20日 |
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
刘国秀 |
论文 |
东三省教育学会 2001年9月 |
新时期对班级管理工作思索 |
刘国秀 |
论文 |
东三省教育学会 |
新课改形势下怎样进行课外活动 |
刘国秀 |
论文 |
省教育学会物理学专业委员会 |
大气压强 |
刘国秀 |
教学设计 |
东三省教育学会2005年8月 |
物理学习中思维错误及原因探讨 |
刘国秀 |
论文 |
东三省教育学会2005月8月 |
谈物理创新教学 |
王明柱 |
论文 |
《中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新探》 2005年12月 |
中学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讨 |
杨伟星 |
论文 |
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创新学习实验中心2004年5月 |
浅谈评价物理课堂教学的几个新标准 |
杨伟星 |
论文 |
省创造学会创新学习专业委员会 2007年7月 |
搞好素质教育要重视引导 学生做好课外物理实验 |
顾艳丽 |
论文 |
省创新学习委员会2002年12月10日 |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优化课堂结构 |
顾艳丽 |
课件(光盘) |
东北三省教研会2003年12月20日 |
安全用电 |
顾艳丽 |
课件(光盘) |
东北三省教研会2007年11月28日 |
阿基米德原理 |
顾艳丽 |
教学设计 |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2010年4月12日 |
三、课题论证
1. 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基本内容】 实验教学的目的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实验步骤研究、实验数据研究。 【研究重点】 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 【研究难点】 1.合作探究 2.达标评价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是我们初中物理老师面临的新问题。结合新课标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实验考查情况,认为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加大实验考查的力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有效途径。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而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往往以验证为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不会主动去思考换一种方法实验,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相适应。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他还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室为探究性的教室,为此,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的明了化和教案,而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施瓦布特征,并力图在教学中引进现代科学的成果,使学生把握学科的结构,体验作为探究的学教授试图以“科学的结构”和“科学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为前提,揭示探究过程的本质及其 如果说布鲁纳是从教育内容的侧面,展开他的“发现学习”理论的,那么,施瓦布则是从教学方法的层面,展开他的“探究学习”理论的。两者的共同点是,强调创造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习。 美国的课强调以做和玩为基础的学习,设计和开发了大量游戏(实验)、制作了很多的器材为教学服务。 国内的理科教学理论上也很重视实验,师范院校专门开设专业实验课,开设教学法课程等,但对实验的研究、实验的开发虽有所实施,但还很缺乏,尤其对中学物理教学实验的研究还显得很薄弱。 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目前,国内外都很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尤其近年来,国内各地在探索实验教学模式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我们结合各地经验和自己的实际,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成功的创设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开拓学生思维,激励学生放大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 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实践意义】 鉴于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仅应该重视实验,而且应该在理论教学中认真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原则。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观察能力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明确的实验目标要求实验者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往往只凭一般的兴趣和爱好,在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目标不明确,分不清重点,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有的以局部代替整体,有的放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对多种并存的现象,不能抓住本质现象。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2、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要经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等一系列过程。为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实验技巧,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长期坚持,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得到初步的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切实感受这些现象……学生会有很高的积极性,效果也会很明显。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特别对一些探索性的实验而言,学生的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就能从观察到的许多物理现象中,产生一个个问号,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促使他们找到理想解释;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并得到更多锻炼。 在实验教学时,我们知道,课外实验题材广泛, 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开放实验室,进行物理小制作比赛,使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撰写科技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地去分析思考(可以让学生将物理小实验编成小故事或者小品来讲或者是演给同学们看,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其动手能力还能增加和同学的交流,大家同时在实验中获得乐趣,更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践活动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
2. 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研究方法;总课题组人员分工。 |
【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即长期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又担任着初中物理教研员,理论和实践结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研究时间充分保证 【参加者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都拥有中学物理教学、教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的经验,大多都参与过课题研究,核心成员都有参与或主持省级、市级科研项目的经历,都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多项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课题所研究的内容是均为课题组成员本岗位工作内容,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时限内,精力投入、时间容量都可以得到良好的保障。 【资料、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参加者及其所在单位,都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良好的网络环境 1.调查研究法——对多区域、多层次、多类别、多特征的课型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与研究。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课型的大容量相关文献作以收集、梳理、研究和综述。 3.理论建模法——对课型的理论加以系统性研究,对课型的模型加以系列化构建。 4.资源推广法——开发课型优秀资源,对课堂问题与现象加以集成,为课型实施与优化搭建平台。 5.实证分析法——把传统课型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多样本实证研究中完善课题成果。 6.网络动态法——通过课题研究网,呈现研究过程、开辟课题博客、动态修订成果。 【总课题组人员分工】 1. 2. 3. 4. |
四、预期的研究成果
序号 |
完成时间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1 |
2009年5月—10月 |
二OO九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物理试题 |
出版 |
禹桂芝 |
2 |
2009年3月 —8月 |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 |
论文 |
禹桂芝 |
3 |
2008年9月—2009年5月 |
中学物理CAI课件制作的实践与思考 |
论文 |
禹桂芝 |
4 |
2008年4月—8月 |
改善教学方法做一名优秀教师 |
论文 |
包晓春 |
|
2010年3月——8月 |
《资源与评价》九年级(上) |
出版 |
包晓春 |
6 |
2010年3月——8月 |
《资源与评价》九年级(上) |
出版 |
陈彦章 |
7 |
2009年3月—8月 |
《仿真中考冲刺卷》 |
出版 |
陈彦章 |
8 |
2008年7月—12月 |
浅谈物理实验之后的反思 |
论文 |
鞠立卫 |
9 |
2008年4月—7月 |
浅谈创新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
论文 |
鞠立卫 |
10 |
2008年9月—2009年3月 |
浅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论文 |
鞠立卫 |
11 |
2008年8月—2009年3月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论文 |
刘国秀 |
12 |
2009年9月—2010年4月 |
压强 |
教学设计 |
刘国秀 |
13 |
2008年5—12 月 |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
教学设计 |
顾艳丽 |
14 |
2008年5月—12月 |
浅谈农村初中在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尝试 |
论文 |
顾艳丽 |
15 |
2009年9月—2010年1月 |
例谈初中物理课的导入艺术 |
论文 |
顾艳丽 |
16 |
2008年4月—12月 |
浅谈评价物理课堂的几个新标准 |
论文 |
杨伟星 |
17 |
2009年3月—10月 |
图片处理 |
课件光盘 |
杨伟星 |
|
|
|
|
|
|
|
|
|
|
|
|
|
|
|
六、学会审批意见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