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东兴初中区级课题

《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的呼唤

21世纪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于是热切呼唤高素质的人才,谁最先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而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技能素养,而且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为语文学科性质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以文为本,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必须同时关注文本特点和人本特点,实现教育目的。

3.改变语文教学弊端的需要

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却与时代的呼唤新课程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甚至背离其宗旨误入歧途,令人堪忧。主要弊端是未能真正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具体表现倾向有两种:一种是贪图眼前利益,穷于应试教育,总是将优美的语言变成僵死的符号,把一篇篇血肉丰富的文章进行肢解训练,机械操作,极尽烦琐之能事,结果把语文课弄得味同嚼蜡,没了人文的踪影;另一种则急于贪功而表现人文性,却总爱淡化甚至放弃语言感悟,企图从每一篇文章中抽出所谓伟大的思想塞给每一个学生,奢望每一堂课都誓言飘飘,让学生一下子脱胎换骨,结果是逐未而舍本,两头皆空。于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语文课未能担当应有的责任。这样的教学其实是失败的。

当然,上述语文教学弊端,无非是千百年教育的历史症结和浮躁的当代社会的现实迷茫之集中反映。但是我们却应该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去弥补语文教学的人文涵养,最大限度的挖掘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让语文教学在最具文本之美与最显人本个性上有机结合,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4.学校发展的要求

我们东兴初中虽然是一所在本地享有盛名的学校,语文教学成绩也连年名列全区乃至内江市前茅,但我们的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染和人文素养的教育重视不够,一些老师仍然片面强调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比较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是传统语文课的余毒,它势必阻碍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因此,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意义重大。

5.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

国内目前对人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在高等学校,高中、初中阶段的人文教育刚刚起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可能会逐步开展人文教育,因此现在进行人文教育的研究带有前瞻性。国内目前的人文教育研究比较多的是提出一些原则,比如,上海七宝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探讨的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原则及其对语文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而对实践的、具体层面的、可操作的方式与途径的研究则比较少,比如《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心小学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可惜是小学课题。而本课题注重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可以弥补以上所述不足。

综上所述,特于20039月提出此课题。

本课题曾先用一年的时间以《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积累教学的探索与实验》进行校级课题的研究,因研究成效显著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20045月经东兴区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审议后批准为东兴区教育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批复文件:内东区教发【200474号),课题也更名为《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人文素养教学”是相对于语文能力教学而提出的,它要求充分开发、积极利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而“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则指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而由这些知识内化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我们的理解至少包含:(1)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2)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即追求心灵的完整性;(3)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并强调人的自然情感与道德理性、审美理性和宗教理性相统一,确立人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唤起人们的宇宙关怀、生命关怀;(4)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5)强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

(二)研究对象

全体参研老师所教语文课的的0405级、06级、07级、08级共五届学生,共一千余学生,其中男生490余人,女生510余人。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关于意志的有关理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关于兴趣的有关理论: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心理学关于道德的有关理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有关道德的行动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即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人具有一定的能力。
  以及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

(四)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本研究一切活动的参与主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与特点,来展开实验。自主在本实验中即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始终,只有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研究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各种途径与方法,都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活动来体现。实践是认识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活动设计的实践性,为主体的有效参与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3、开放性原则: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评价开放,应是本研究遵循的原则。内容的开放,有利于教育综合信息的整合,更适应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形式的开放,有效地拓宽教育的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法的开放,有利于激活思维,使策略运用准确到位,促进实践的深入实施;评价的开放,有利于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形成,推动课题的实施。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1.在研究前,采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先进理论、他人研究成果,并认真学习、分析和研究,吸收其精华。

2. 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综合法(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等方法。

3.在研究后,采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研究效果调查法等。

(六)研究步骤

1.研究周期

3年(20039月——200612月)

2.研究步骤

分三个阶段展开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校级课题研究阶段)(2003.9——2004.9

课题组成员聆听有关专家的教育科研辅导讲座,参加各级教材培训,走近教育科研,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并树立用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先进理念。

课题组组织学习,参研教师自主学习。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新课改相关的理论与人文教育理论。利用图书室、互联网、自订(购)的报刊杂志(书籍)学习,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丰富理论水平。课题组要求参研成员要做好相关读书笔记。

在实验班学生中做问卷调查(抽样)为该项课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设计研究方案,开展校级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04.10——2006.6

1)总结校级课题研究得失,并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支撑、原则方法、研究过程以及预期成果等,展开讨论,反复论证修改而形成深化研究的新的课题方案。

2)按新方案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并收集有关材料。

3)根据效果调整或完善课题研究。

4)总结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2006.9——2006.12

整合有关资料,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七)研究目标

1.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优化语文教学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成为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2.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3.提升语文教师素质和语文教学成绩,进而形成语文教育的特色,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研究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校级课题研究阶段)(2003.9——2004.9

1.成立了相应机构

1)课题指导组:学校教科室(吴英主任)

2)课题研究组:

组长——尤在伦(组织领导、研究设计)

成员——黄群(侧重课堂教学研究) 肖坤秀(侧重课堂教学研究) 林冬(侧重语文活动研究) 邢祖正 (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说明:从第二阶段起,课题组新增加成员林世全(侧重课堂教学研究)、黄淑兰(侧重课堂教学研究)、吴精伟(侧重语文活动研究)、谢礼萍(侧重语文活动研究)、何仕芬(资料收集整理归档),扩大了研究阵容。

2.积极参加了培训

课题组长2004525-26日,参加了在棠湖中学举行的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会,聆听了省教科所专家向伟、何立新的讲座;课题组成员2004720-22日,参加了在隆昌幼儿师范学校举行的内江市中学语文教师省级培训会,聆听了四川师范大学刘永康教授、四川教育学院李菀教授、成都盐道街中学卿平海老师的讲座;200410月,在东兴初级中学聆听了内江市教科所赵主任艾主任和区教科室的老师等有关专家主讲的教育科研辅导讲座。通过参加教材培训和聆听专家的讲座,课题组成员走进新课程,走进教育科研,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并树立了用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先进理念。

3.认真组织了学习

采取课题组集中组织学习和参研教师自主学习两种方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利用图书室、互联网、自订(购)的报刊杂志(书籍)学习,不断开阔知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学习并阅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兼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张扬人文精神》、《语文教师的视界》、《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平等对话,共同发展》、《请学生先行》、《开放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等专著和文章。做读书笔记共计40余万字。

4.深入进行了摸底调查

我们在200310月,对04级、05级实验班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抽样)。主要就是否喜欢欣赏自然风光、是否喜欢阅读名著、是否关心家乡建设、是否乐于与人和睦相处、对科学的热爱程度、人生的目标以及对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等进行了调查。调查后发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非白纸一张,呈现发展参差不齐、表现喜忧掺杂的局面。这更加强化了我们进行该项课题研究的责任和决心。

5.精心设计了研究方案,开展校级课题研究

20039月,课题组参研人员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支撑、原则方法、研究过程以及预期成果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反复论证修改而形成了《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积累教学的探索与实验》课题方案,报批学校教育教科室批准立项为校级教育科研课题,先期进行了校级课题研究。

6.本阶段从事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积累教学的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

课题组要求参研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人文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凸显人格引领,在语文活动中加强学生人文体验。

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探索了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积累教学的的途径和方法,即抓四个“核心”进行人文素养积累教学。其做法是: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理性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以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勇于创造的精神;以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此阶段更新了参与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善了语文课堂教学,迈开了课程改革的步伐,促进了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课题组推荐尤在伦、黄群、肖坤秀参加学校优质课比赛,执教《古诗文的荷花主题》、《纸船》和《狼》, 获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

增强了参与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理论水平也有所提升,写出了多篇有较高水准的论文。尤在伦撰写的《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积累教学探微》,获内江市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评比一等奖;黄群撰写的《点一粒人文的种子让它发芽》获东兴区教师论文比赛一等奖;肖坤秀撰写的《语文教学的弊端与教师的自身修养》获东兴区教师论文比赛二等奖……

7.学校结题鉴定意见

经过一年的研究,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与时俱进,贴合新课标精神,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原课题方案有可行性,目标基本明确,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成效十分显著。于是鉴定为优秀课题,并准予结题。

(二)第二阶段(2004.10——2006.6

1.认真总结了校级课题研究得失,并对课题研究进行了修改设计(2004.10.

课题组认真总结校级课题研究得失,并围绕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支撑、原则方法、研究过程以及预期成果等,展开了讨论,反复论证修改而形成了深化研究的新的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主要研究工作要点:

①进一步强化课题研究者的科研意识,重视在研究中提高个人的理论修养。

②深入学习有关人文素养的理论文章和著作。

③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内容,让每一项研究都有所突破。

④将研究中得到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汇成论文,或交流或参赛或发表。

2.深化课题研究:根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课题组不断探索,构建了一套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基本模式(2004.112006.6)。具体做法:

1)采用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理念之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课题组要求参研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努力摆脱传统语文教学“让学生屈从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理念之二,“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理念的具体实施要求:

解放教师——放手发动学生自主阅读,给其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机会,营造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提倡一种“百花齐放”的结果。

尊重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不同读者对同一文章就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体验,珍惜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

创造机会——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展示空间鼓励随时提出问题引导自主探究精心组织探究,要学生明白“能读”不是终极目标,“创新”才是最佳结果。

于是,我们在充满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理念,通过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领略其背后的人文意蕴;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再现了作品的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还关注语文课堂的人文交流,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充满爱心的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对教师而言,上课是对话交流,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单纯是传授;是探索真理,而不单纯是展示结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既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进行培养的,它通过对话,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使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独立自主、坚忍不拔,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理想教育。

【教学案例】黄群老师在教学《乡恋》时,设计了五种学习方法,由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①读——喜欢读的同学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感情;②唱——喜欢唱的同学可以唱一首与诗人感情相似的歌;③写——喜欢写的同学可以仿照诗人的写法写两三句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④讲——喜欢讲的同学可以给大家讲一讲你学习这首诗感受最深的地方或者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情景;⑤问——你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问同学、老师,请求帮助解答。于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积极投入,激烈讨论:有的探讨出朗读诗的方法,并大声示范;有的唱起《月之故乡》、《七子之歌》;有的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李煜的《相见欢》;有的竟然动笔写起诗来,“曾记否/故乡的明月/是我与母亲在欣赏/曾记否/故乡的池塘/是我与伙伴在嬉玩/我多想/化为明月/夜里与家人畅想/我多想/化为太阳/永远与家人不分散/乡愁/是一首永无止境的旋律/只有一个音符在那儿永久回荡……

 (2)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第一步,钻研教材,挖掘人文内涵。

此阶段主要自学《语文课程标准》与九年义务教材中初中语文教材。研究成员通过自学,明确课程理念及要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归纳总结。

第二步,集中讨论,明确人文素养教学目标。

在此月中课题组分别进行了两次大讨论,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确定了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的人文素养为:

①爱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爱人类,有对人的尊重,价值命运维护和关怀之心。

爱真善美,形成健全的人格。

爱科学,有严谨的治学事实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爱自然,有一颗将自己融入自然的诗心,并增强环保意识。

爱艺术,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同时还讨论了实施中的具体方法主要概括为:阅读理解法、情景设置法、合作讨论法、活动探究法、文献资料收集法等。

第三步,立足课堂,进行人文素养教学

实验的课堂操作过程,具体分四步,即:

反复读文,整体感知文意。

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历史背景和写作心境,积累各种文化观点。

挖掘文中的情感及价值观。

调动生活体验理解人(作者、读者、文中的人及生活中和文中相关的人)

【教学案例】肖坤秀教学八年级六单元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教学中如此实施:

师范读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自由读文,并结合注释进一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展示有关苏轼的各种资料,了解苏轼的经历、爱好、性格、作品,写作此文的背景等,并积累了苏轼的代表作名句、典故等。

挖掘苏轼在此文表现的情感及价值观:虽因被贬谪而悲凉,却能发现月之澄澈空明、清丽淡雅而倍感欣喜;虽因壮志难酬而成闲人却能在悠闲的漫步中形成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联系学生当前学习中所感受的压力、痛苦,理解欣赏苏轼,学习他的自我安慰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排遣生活的种种烦忧。

小结分析:通过研究实践,此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改变了以前只重视所谓语文能力培养的偏狭功利倾向,转而凸显语文课的人文性。比如,尤在伦《古诗文中的荷花主题》一课,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许多与荷花有关的诗文名篇,而且在激情的朗读中更让学生了解了古人的“荷花”精神及文化内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