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研究课题阶段实验报告

恩施市板桥初级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评价的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言语评价应该成为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之一。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主要是指以语音为信号的口头语言。教师包含感情和评判的口头语言,有时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茅塞顿开;有时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感情上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有时还能使学生幡然醒悟,留下思考的余地。正如比利时学者德朗舍尔所说:“在我们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行为表示了他所做的全部事情和他要学生做的全部事情。”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并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与研究,因此存在在很多弊端,主要有:1.评价语言随意,缺乏其激励、导学、明理等功能。2.评价语言单调、贫乏,缺乏感情。3.评价语言多指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过程与方法,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违背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促使语文教师们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我们根据湖北省教研室的课题《语文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综合研究》的开题报告确定了此课题。本课题研究旨在从评价语言的实效性角度探索其对促进师生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从而为“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做一点有意的尝试,想在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属于评价中的重要部分。

二、课题的理论涵义与假说:

(一)课题的理论涵义: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的活动过程。

2.教学评价语言

教学评价语言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按照教学评价的原则进行评价的口头表述。

(二)理论假说

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研究,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的语言评价方式,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对象:

初中学生

(二)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

(三)步骤:

课题研究整体进程,作如下安排:

120069月至20077月以前为组织启动准备阶段,具体任务为:

1)前期调查,形成可行性分析材料

2)召开成员会议,初步论证课题

3)申请立项,撰写开题报告

4)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

5)在大量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确定子课题,并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假设。

220077月至200812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分专题进行研究,搜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信息,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修改假设。20086月底以前,召开阶段成果汇报会,对要达到的目标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征集课例、教学札记等成果,在此基础上,搭建论文框架。

200810月底以前各子课题对论文的框架进行验证、完善,形成初稿并进行验收。总课题完成框架的搭建。

320091月至200710月为总结结题阶段

完成总课题的各项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申请鉴定。

(四)操作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真正发展。

2.平等性原则:教学中,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学习、切磋、启发、激励,共创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3.全面性原则: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全班学生的学习。

4.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为基础,教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五)测评工具:

制定教师教学语言评价表册,通过调查或听公开课等形式检测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一)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完成预期的研究任务

任何一项团体性质的工作,必须要在统一的部署下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最终的成果的质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研究”需要实验教师在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实践,然后再实践中总结经验。2007年春季学期,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安排,完成了准备阶段的相关工作。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归来总结出了以前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评价语言单调,很多教师上课只是简单的说“好”、“不错”、“你真了不起”、“很好”、“太好了”,这些评价语言有的虽然对学生的表现给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很模糊;二是评价语言缺少鼓动性,教师评价语言的随意没有考虑到评价的实质目的,学生麻木与皂白的评价,学习的激情没有被进一步激发,兴趣在学习中逐渐消减;三是缺少启发性,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理解就不透彻;四是评价语言缺少感情,教师的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真诚和肯定的程度。

(二)针对问题进行研究,以研究课的课例进行行为研究

教学的评价语言存在诸多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是研究的重点。课题组从2007年秋季学期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阶段。每位实验教师承担一节研究课,在上课之前设计好一些较好的评价语言,上课后课题组成员一起探究,肯定做得好的,指出不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

李先军老师的《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点滴心得》,强调了鼓励、幽默、商量的评价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黄国武老师在《凸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慎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一文阐述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如何评价的观点;邵德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随想》一文则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如何做的办法……虽然这些成果的表现还不太全面,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和阶段成果,有利于促进后续试验的进行。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业成绩测试及语文能力的调查,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为了比较研究,对照实验是否有成效,每位实验教师在所带的两个平行班级中分别用不同的教学语言精心评价,下面表5是黄国武老师两个班去年秋季学期成绩对照表。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明显,实验后,实验班学业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学有困难学生,成绩进步特别明显。这是由于黄老师在实验班注意多用幽默风趣、肯定赞扬和诚恳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而在对照班对教学评价语言不作设计,随意评价。这样导致一个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另一个班则越来越没有生气。这样的状况,最终就结果十分明显。

5:实验前后语文成绩统计表:

项目

  成绩

班级(人数)

实验前测试成绩

实验后测试成绩(中考)

平均分

平均分

实验班七(1

6846

8593

对照班七(4

7012

7826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增浓,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农村孩子上中学后由于功课增多等原因,学生成绩渐渐下滑。到初中一学期后班级成绩的两极分化就越来越严重,就其原因,责任主要还是在教师。学生课业负担重视成绩下降的一个原因之一,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学科学习的兴趣。要想教学成绩提高,教师光和学生一起把教材啃完时不行的,得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学习的愿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另外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教师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决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这样就会学风渐浓,成绩渐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实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证实了课题的理论假说。但有许多问题还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索。比如,如何适度的表扬学生,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或者结果明显错误,但是又要保护其自尊心,该如何评价呢?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研究。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