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区中学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效区中学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莉莉

 

 

一、课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标准》还建议:化学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标准》还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目录和活动探究建议,这些学习情景素材目录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教师如何在相关单元的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初中新课程实施初期来看,我区初中化学教师对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教学上基本还是局限“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和考试。素材性课程资源在我区许多学校短缺,有的学校连最起码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都不齐,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有实验条件的学校对书本上大量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不让学生去探究和体验,无条件的学校根本就不去想方法去解决目前的实验问题,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我区学校开展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还很少,尤其是对实验探究很不重视,总认为与中考无关。因此我们认为,在经济条件薄弱、教学理念落后的郊区初中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如果选题得当,研究得法,开发利用好效区初中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可使效区初中化学教学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使效区学生科学素养有较大的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我区初中化学教育现状和现实条件,针对郊区初中化学校外课程资源缺乏的限制,一方面试图合理开发和运用校内现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挥现有条件下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努力完成教材中与实验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另一方面试图合理开发与运用校外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比如《课标》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资源,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体中与化学有关的STS素材性课程资源。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因此本区校园网的开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界定

课题名称:《效区初中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化学性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与化学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化学家趣闻轶事、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素材。

开发和利用:“开发”是指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并适应效区中学化学教学活动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利用”指导学生因地制宜的使用化学课程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所以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密切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开发的进程本身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的开发。

 

三、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视角  本课题着眼于我区初中化学教育现状和现实条件,针对效区初中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缺乏的现状,试图合理开发和运用校内外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将研究的内容分解为三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化学实验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我区初中校化学实验条件较差,化学实验室投入不够,至今仍有学校开不全甚至开不出化学实验。化学教学中仍存在着“讲实验”、“背实验”、“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而新课程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因此,本子课题研究主要使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现有化学实验室资源,同时倡导教师创新的意识和吃苦的精神,自己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没有仪器自己做(简易的),没有药品自己找(替代的),

完成教材中已有的实验探究活动,改进与创新部分不完善实验,或借鉴他人对实验的改进,或创新设计新的生活化、趣味化、绿色化的实验。本子课题研究能促进本区实验室的建设,发挥现有条件下实验室课程资源的效益。

子课题二:《网络上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由于我区地域宽广,学校规模相对较小,有的学校只有1-2名化学教师,靠一个学校和个人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比较困难;而目前我区大部分中学都已有电脑教室,学校已开通了宽带上网,为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化学素材性资源的充实,只靠个人的辛苦来获得是不够的,还应依靠全体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子课题三:《大众传播媒体中与化学有关的STS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STS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组织学习,使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去认识科学问题,去思考社会问题。那么,哪些社会生活问题是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关注哪些问题?通过这些社会问题的学习要教给学生什么?我区虽地处郊区但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已相当普及。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中与化学有关的STS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可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科学学习背景。第一,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真正的”的背景,让学习者感觉到科学和技术就发生在其中,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第二,为学习者提供可以引发问题的背景,但这种问题一定是学习者都可以理解或回答,或者经过简单的问题解决过程能够解答的问题;第三,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信的”背景,因为学习者只有在充分信任并带有热情的基础上,才可能去面对他们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1)通过化学实验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可以比较好的解决郊区初中实验室素材性课程资源不足问题,同时使郊区化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室素材性课程资源。因此,“坛坛罐罐当仪器”的经验在实施课程时,仍然是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选择之一。

2)通过网络上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比较好地解决郊区初中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扩大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拉紧校与校之间的距离,通过网上化学教学研究活动、学习活动等场合相互观摩、切磋,择优复制或交换使用,分享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经验,通过交流,就会使化学素材性资源不断充实和有效的利用。

3)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中与化学有关的STS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使教师教学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现象作为素材来创设真实的情景,使STS教育内容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将STS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

 

四、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发达国家课程注重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各种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情景素材,倡导学生在探究、解释和解决个人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受发达国家化学课程改革的启示和学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中增加部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目录,然而教学中如何开发大量学习素材性课程资源,如化学问题、化学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图片、影像资料等,有了这些学习素材性课程资源,教学中又如何运用,这是新课程教学需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创新程度  目前研究效区初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课题很少,创新程度较高。

理论意义  目前有关课程资源的理论论述不少,但实证性研究不多。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该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性的经验和资料

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为解决效区化学课程资源不足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可操作的、有价值的经验和资料;对提高效区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效区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研究的方法

1.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了解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借鉴。

2.运用调查法,了解我区初中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在课题总结阶段,了解开发利用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成效。

3.运用行动研究法,尝试研究开发郊区初中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试图找出有效途径和方法。

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试图提炼出可供他人借鉴的、可操作的开发利用郊区初中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

200511月前,我们已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并有栖霞区立项课题《学习情景素材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应用》并结题。

2003年起,我们与区电教中心合作,开展学习情景素材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应用,并在燕子矾中学对全区开设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研究课,目标之一就在探究化学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接着在燕子矾中学黄业照和戴元霞教师面向全市开设化学网络课,受到市电教中心领导、专家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我区不少基层学校教师也在开发与利用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比如栖霞中学张福喜教师利用Moodle平台开设网络课、花园中学、南炼中学也先后进行实验探究课与自然性课程资源相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效好的效果。

200511月—20061月开展调查研究。对我区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区化学教师素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确定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实验学校。

20062月—20089月,按课题计划分三个子课题开展行动研究。

子课题一:《化学实验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一是教师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化学教师素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当我们论及化学实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时候,我区化学教师总是强调条件性资源的不足,而不去创造条件完成应该完成实验。本子课题研究我们首先学习实验素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关理论和其它学校实验经验,通过讲座、研讨、课例、交流等形式转变教师的理念,掌握实验素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关方法。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因此,在化学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开发好化学教师这一资源,使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来,可以说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二是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开发。鼓励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和材料或者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和药品的短缺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用注射器、胶囊药板、药剂瓶……代替量筒、点滴板、试剂瓶……用废弃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三是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任何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实验内容并非都能适用于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所有学校。同时实验内容本身可能也有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改进实验,或借鉴他人对实验的改进,或创新设计新的生活化、趣味化、绿色化的实验。如伯乐中学杨飞老师改进实验《关于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获南京市《第五届中学化学实验调演》二等获;张福喜教师开设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公开课,对教材中实验进行大胆的改革,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孙宁军老师开设《科学探究》时增加烧不坏手帕实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做起来现象不明显,大家就群策群立研究探讨“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怎样做现象明显”……

四是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化学实验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生活生产实际,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关心身边的化学,善于用化学的视角来看待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花园中学胡荣华教师开设的公开课《健康杀手-香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戴元霞老师开设实验探究课利用燕子矾公园当地岩石颜色引导学生猜想和探究所含的成分。

教师们还将化学知识与农业生产中的有关问题紧密结合。例如: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有些现象是我们在化学实验中难以看到的,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农村的这一资源进行教学。比如缓慢氧化放热的现象,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很难感受到,但是在农村不少同学帮助家长翻过农家肥,农家肥的沤制过程是人畜粪便积攒后,用塑料布盖好,太阳晒过一段时间,把一些作物难于吸收的无机物和杂物转化成作物利于吸收的有机盐,农民称作沤肥。当打开塑料布时,用铁锹一翻便冒出了热气,这一现象不仅明显,而且学生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缓慢氧化的放热现象。再如:农村孩子都知道在种葱时,一般要撒些草木灰。学习了盐的性质后,他们知道了这是因为草木灰是显碱性的钾肥,而大葱喜欢在碱性土壤中生长。由此同学们还知道了土壤因施加(NH42SO4而显酸性,可加草木灰来中和碱性土壤,从而利于喜中性的作物生长。在研究溶液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施用清粪使禾苗转青比施用干粪快、如何稀释农药……在认识了pH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测量自家土壤的pH,帮助家长分析是否利于作物的生长。

子课题二:《网络上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一是进行网络上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现在网络上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我区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也掌握了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给实验学校的化学组分配了的任务,要求实验学校承担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几个单元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搜集,搜集的内容主要包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和可供课堂使用的CAI课件以及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音频、视频、素材。各校分头到网上搜集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再定期集中交流归类整理,搜集整理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次我们将各校搜集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加以汇总,发现不少学校对“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只从方便老师教学出发,将网络上相关教材的教案、试卷、课件等搜集起来,我们认为这与我们研究的宗旨不相吻合,不利于老师的教学。于是我们召集课题中心组开会,重申资源搜集的要求并作出了示范,对于不合要求的素材性资源,我们再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重新搜集整理,并上传至学科网站以及公用邮箱供全区教师共享。

二是进行网络上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利用的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同时,课题组成员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化学资源进行教学,课题组通过研究课、展示课、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评比等多种形式开展研究,探求郊区初中化学课堂上素材性课程资源利用的基本方法与模式。

子课题三:《大众传播媒体中与化学有关的STS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我区虽为南京郊区,但农村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已相当普及。课题组对不同类别的媒体资源按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等进行归纳整理,并选择相关校进行方案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边研究,边总结。课题实验学校南京炼油厂中学、花园中学、伯乐中学等先后向全区开设了相关研讨课,并且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这些课的教学中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现象作为素材来创设真实的情景。如:“温室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吗?下雪天在城市的街道上喷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凉拌的紫白菜怎么变红了?通过大量的、具体的、真实的事件引导学生来感受、体会和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树立STS的观念。再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对本地的环境状况、空气污染状况、污水处理情况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关注,这种方式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极大兴趣,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的学习情景素材为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在与学生已有经验密切联系、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学习有关的主题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

200810份,围绕本课题开设的研究课已达到50多节,课题组有多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获省市区级奖项。

20089月—200812月,结题总结。

汇集课题研究的论文、课堂实录、案例分析、课件、网络资源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迎接结题鉴定。

 

七、主要研究成果

(一)通过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栖霞区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本区76名化学教师,其中部分教师还进行了访谈、听课等方式了解化学教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1.访谈、听课等形式对课程资源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下面是笔者与一位教师的访谈片断:笔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能让学生自己完成吗?老师:不可能,学校仪器不够,只能我演示实验。笔者:您能按学生的需要提供实验仪器吗?老师:那不可能!怎么能让他想用什么就用什么。连上课用的食盐、纯碱、大理石都没有,还是我从家里带或自己找呢!笔者:跟学校提啊!老师:等它?你需要用,你还能等它?等它来了就晚了。

通过访谈了解到,我区教师比较过分的关注条件性课程资源,而忽略了对于教育质量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和学生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大多数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舍近求远,不能将身边的充分的利用起来。导致大量素材性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加工、转化和进入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之中。

通过听课,了解到我区80%以上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仍比较狭隘,教学上基本还是局限“教科书”,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课堂教学有的是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和考试,出现由“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进入“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教师而是用不变的思想、不变的视野、不变的知识、不变的方法,年复一年,届复一届地开展片面淘汰式的化学教学活动,总认为提高质量还得靠时间加汗水。

2.对现有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

在“开展实验教学”问卷调查项中,在完成教材中与实验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实验时,69%教师采用演示实验方式完成,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仅占45%,按实验册要求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占16%,讲实验的占10.5%。而在“不经常开展学生实验的原因”老师的回答是:“学生实验效果不如教师演示好”,“教学时间不够”、“实验条件不允许”。这说明了我区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新的教育观念还没能完全形成,“应试”教育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导致了教学行为与新教材所需的行为不能同步,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的阶段,师生、生生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不能将实验探究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回答“情景素材在教学使用情况时”21%教师回答是不使用,“一般不使用”的教师占79%,也说明了我区化学教师对课标中知识与技能教学很重视,而忽略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在回答您觉得使用新教材的难点在于”,93%的教师选择缺乏教学资源,这种情况在郊区和农村的学校中显得更加突出。

3.对化学资源收集和利用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

在回答“备课常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资源”时,96%的教师选择了“教材”,83%教师选择了“教师教学用书”;在回答“通过网络、大众传播媒体获得教学资源情况时”,89%教师回答是不使用,11%有时使用,而在“不使用网络、大众传播媒体获得教学资源的原因”时,老师的回答是:“浪费时间”、“资源不会识别”、“不会使用”等;在“备课需要资源时或遇到困难时,通常会通过什么途径解决,87%的教师选择了“与同行交流讨论”。

基于调查得到的结论,课题组认为化学实验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在本区的开发相对比较容易,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开发利用;网络上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化学与STS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则主要依靠本区教师合作完成。

(二)积累了大量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素材性化学课程资源

鉴于开发素材性化学课程资源的工作量巨大,因此我们首先确定把课程标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与教材的整合作为资源开发的重心。课题负责人采取校际合作的办法,给本区实验学校的化学组分配了资料搜集的任务,要求实验学校承担实验教材几个单元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资料搜集,搜集内容主要是可供课堂使用的CAI课件以及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等。各校由子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分头到网上搜集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再定期集中交流归类整理。对于各校交流的不合要求的素材,总课题负责人则要求相应学校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重新搜集整理。经过两次修改完善,该项工作已经完成,并上传至“栖霞教育”的学科资源主题网站以及公共邮箱,让全区化学教师资源共享。

(三)尝试探索郊区利用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正如前文所述,我区地处南京市郊区,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对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化学教学往往就是教师一本教材翻来覆去地教,学生翻来覆去地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不少教师还没有课程资源意识;二是不少教师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作为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三是我区总体经济条较为薄弱、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化学课程资源还比较匮乏。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利用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操练,学生不会思考,科学素养低。本课题研究开展后,各实验校通过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利用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

1.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人的学习活动总是在某种情感环境中进行的。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适宜的情感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很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

《分子结构》课题很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很大,学生学起来没兴趣,燕子矾中学李自华利用Moodle 平台面向全市开设《分子结构》,平台上搜集和自摄了大量的体现化学分子结构美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望。

初中化学学习中《构成物质的奥秘》等课题也很抽象,学生对此学习没有兴趣,一般是由教师叙述性的教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课题组教师认为要充分利用搜集到的素材性课程进行教学,陆娟、汪国丽、王娟进行在大胆的实验,她们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图像、动画资源创设学习情景。下列是《原子构成》情景创设案例。

人类为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投影:科学家的猜想(如下图)、卢瑟福的疑问及研究、动画演示: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同学讨论、归纳:得出可能的结论。

 

 

 

 

 

 

 

 

 

 

 

 

 

 


通过以上情景创设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家的猜想、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推理,自然得出原子结构的结论,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再如《溶液配制》教学中,杨飞教师利用音频创设学习情景,播出学校一则广告,化学实验室现在招聘小实验员,帮助化学实验室配制溶液,招聘要求(即本节课学习目标),为了帮助同学们应聘,本节课进行有关技能的培训。这样学习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溶液配制的兴趣。

2.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研究证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景中时,才能体会到学习情景的意义,才能做到所学知识在其情景中再应用的可能。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让他们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张彩玲老师在上《分散系》课题,自己用照相机拍摄豆腐制作过程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再如在学习化肥时,利用搜集到常见化肥的包装袋和部分使用说明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碳酸氢铵说明书猜测碳酸氢铵可能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测。通过此真实情景创设,使学生围绕情景展开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3.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从学生学习的性质来看,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虽然接受的是人类已经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认知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他们有必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如张爱莲教师开设的质量守恒定律课题时,利用波义耳和拉瓦锡的设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验图片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成败原因,再设计下列实验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1.铁和硫酸反应2.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3.白磷和氧气。最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戴元霞教师利用Moodle平台开设酸碱盐复习课,自己拍摄学校操场等金属生锈的视频,还有燕子矾公园岩石、栖霞山千佛岩、六朝石刻里放在Moodle平台供学生学习。严晓梅教师开设《燃烧与灭火》课题时,利用了大量学生身边视频资源创设学习情景,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4.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化学与STS内容,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情景学习素材运用中要有效的落实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学习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的同时,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王娟教师在《爱护水资源》课题时,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丰富存在及淡水资源的贫乏视频创设学习情景,用秦淮河水被污染的事实-污水和死去的鱼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我身边的水污染,并淡淡南京市在治理秦淮河水污染工程对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邵晓华教师开设公开课金属材料,通过配音播放一段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的大量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知道的金属有哪些?……再通过配音播放一段新型金属材料在各方面的应用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知道的新型金属材料有哪些?……通过上述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对金属制品有一定的感知,并了解金属材料的广泛用途及其发展、应用的前景,激发学生进一步对金属的性质的探究。伯乐中学杨飞教师开设《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使用能源情况的调查创设学习情景。再如杨海东教师在《身边化学物质》教学时,充分利用“神舟7号”视频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火箭中使用的燃料燃烧、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利用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的重要性。

5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改变长期以来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的倾向,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敢于突破陈规,不因循守旧。栖霞中学张福喜教师开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课题时,对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所有实验室都由学生实验完成。

 

八、课题研究成效

教师方面: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确立。

历时三年的课题研究让本区化学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是教师合作意识增强,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素材性课程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减轻了各自搜集资源的负担。第二,伴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本区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越来越多。从日常视导和公开课教学设计两条途径看,化学教师有较明显的资源开发意识,在课堂上能注意到使用图像类资源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并尝试使用学习情景素材创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课题负责人利用公用邮箱、教学博客等途径随时将搜集到的素材性资源提供给全区教师共享,全区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2.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本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教师待遇低,师资力量跟富裕的城区相比也相应薄弱很多。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主持人利用搜集到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分别围绕“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三个学期的系列研训活动。每学期教研活动,课题主持人选择一个主题设计系列教研活动的总体框架,采用微型讲座和公开课、集中研讨、中心组交流、网络平台评课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把化学课上好。为了让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课题负责人组建了课题研究的中心组。随着系列研训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改变,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在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成长。三年以来,中心组培养了1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得区级化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3.全区化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本区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师资和生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化学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化学的中考成绩也难以提高。进入课题研究之后,本区的化学教研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课题负责人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中心组成员在指导之下发挥各自在校内乃至全区的辐射作用,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学生的化学得到相应提高。每年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水平得到一定提高,本区初中化学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4.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有所提升

课题实验学校的老师,特别是中心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致力于化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比以往大有提高。部分中心组成员一方面参与子课题的研究,同时也以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为基础申报了市区的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开设了近60多节研讨课,撰写了50多篇教学案例,有70多篇论文获得省市区各级奖项。

5.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性资源,是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此课题实验,现在我区教师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验开出率几乎达95%以上。在2008年南京市初中化学优秀《实验教学课》评比我区获一个二等奖,五个三个获。在我区的多次教研活动中,就开设了实验探究课课型,如胡珊教师面对全区开设的科学探究,孙宁军教师面对全市开设的科学探究课,还有很多公开课利用实验的创设问题情景,这些课都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评价。

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了提高

三年来我们的研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在“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与实验能力竞赛”获奖的学生人数在较往年有所增加。

 

全国一等奖

省一等奖

省二等奖

省三等奖

市二等奖

市三等奖

05年竞赛

 

2

10

19

7

13

06年竞赛

2

2

7

16

27

37

08年竞赛

 

2

6

13

17

17

然而在实验中,我区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只是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的好名次或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些潜在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养成、生活能力的提高才是学生一生发展都受用不尽的。

2.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一定提高

通过化学有关的STS教育,学生能从综合的观点去学习和认识有关的物质,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加深对社会生活问题的认识,并做出思考和决策,使学生直接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价值。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农村学校学生能用化学知识澄清“鬼火”和“天火”的迷信说法。在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解释农村挂锄时,农民就把不用的锄头、镰刀挂在房屋外壁的墙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思考,全面认识铁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铁生锈的方法。在用化学知识解决农村家庭生活的有关问题。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与化学密切相关,城市里的人们很重视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但在农村却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常识。冬季农村为了取暖方便,一般都在屋里放一盆碳火,人们时时会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能主动回家指导家长制定安全的取暖方法,同时自己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在学习甲醇和亚硝酸盐的毒性时,学生能列举在农村由于人们知识的贫乏而造成中毒的事件,启发学生探究一些常见的食物中毒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养成不断用化学知识来指导家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2008年我国发生一系列重大事件,学生能从这些重大事件注意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

3.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加强

化学实验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观察、分析和操作后,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有较大的提高,此时他们往往已不满足于了解书本实验,而是想进行一些自己设计的创造性实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或未知的实验问题。教师应抓住时机,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活动,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化学实验对于一些在化学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或天赋的学生,丰富的化学实验课程资源能够为他们提供亲自动手实验、自学,进行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或场所。如开展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活动等,就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化学方面的需求,引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发展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的特长。

新课程大力倡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化学实验室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和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不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九、问题和困惑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把已开发的资源利用好,也为了继续开发更多更好新资源,我们在总结课题实验收获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稍好的学生择校现象严重。有的农村学校班额不足三十人,多数是学困生,这样的学校老师干劲不足,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靠我们的实验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

2.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化学教师对化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缺乏热情,认为这些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无关。如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资源还有待于评价方式的改变。

有些教师缺乏思考的意识,把课题组搜集到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当作现成的教案、课件,照搬照抄地拿去上课,由于学生学情不同、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思路不同,这样生搬硬套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学校不收学杂费了,学额少,国家按学生数下拨的经费,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投到增加仪器药品上来,学校已有的仪器药品很难满足学生实验探究的需要,老师只能在黑板上领学生搞探究或用废弃物代替正规仪器,但怎样认识标准仪器?

4.由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在引导学生开发资源这方面明显显得精力不足;再有出于安全考虑,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参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想办法克服的问题。

 

十、研究展望

本课题虽然临近结题,但是本课题引起的思考以及后续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的着眼点是在学生身上,教师开发和利用了大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了农村学生的视野,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仅以2007年底为例,我们就先后围绕身边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展开了系列的研训活动,活动中教师自觉地利用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图片、视频、动画、文本等等,帮助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致。

现在课程资源的确是丰富了,但是教师怎样做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效用?我们必须在日常的研训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我们对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先期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而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一种珍贵课程资源的教师本身,我们该如何发挥其作用,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研训辐射网络,让更多的农村教师能通过全区的和校本的教研活动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这些是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问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