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各科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各科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江苏省高淳县第二中学“生活作文“课题组

一、 课题的提出。

1、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21世纪这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 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放力度的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开展以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为主的实践研究,旨在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有现代素质的实用人才,这对中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与世界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2、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面向全体,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以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为主的实践研究,将为中学各科素质教育找到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使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二、 课题的界定。

中学各科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研究,是以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标志,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将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与中学各科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中学生读写能力主要包括中学各科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两个方面,重点指中学语文方面的文学赏析与写作能力,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中学人文科学阅读和人文小论文、调查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中学自然科学与科学小论文、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 研究内容、目的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积极摸索中学各科教学中读写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具体为:

1、中学生读写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心理研究。

2、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实践研究。

3、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实践研究。

4、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实践研究。

5、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6、社会科学类(人文)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实践研究。

7、自然科学类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实践研究。

8、资料收集整理,整合各科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手段,建构中学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模式。

9、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研究目的。

 中学各科教学中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实践研究,以全面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为目标,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作业布置等实践研究,使中学生在文学、英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阅读能力和中文写作(主要指中、高考作文写作和文学创作)、英语写作(主要指英语短文写作)、实验报告写作、调查报告写作、人文小论文、科技小论文等方面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从而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努力构建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积极为全国同级同类学校提供一个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的理论和实验检验。

(三)理论依据。

 

1、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是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刻、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下工夫。”(《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3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国正先生说:“语言天然是和生活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反映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它们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刘国正文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知识思维活动的动态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的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新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要求,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与积极学习的发生。”(陈东编《开发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4、现代教育思想与新课标理念。现代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倡导的理念精髓是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意学科体系、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互动性。

四、 课题的实施。

一)搜集资料,组建队伍,建立课题研究网络,选取实验对象和选用研究方法。

12002912月,确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积极筹措科研经费,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子课题负责人。

2、实验对象:200315月,随机抽取非毕业班级四个班为实验班级,进行调查研究。抽到的班级为当时的初一(2)、初二(6)、高一(3)、高二(7)。

3、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分析数据,寻找突破口,拟定对策。

2)、行动研究法:确定行动目的,通过调查、采访、阅读活动、写作实践等行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实验对比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验证,探索中学各科教学中读写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途径和方法。

4)、经验筛选法:结合子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撰写文章,定期召开研讨会。

5)、资料积累法:积累相关资料作为研究的参与资料和研究成果。

二)、开展“学情”调查,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调查的对象是全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合计864人。调查的内容是中学生写作的态度、能力、习惯、存在问题等方面。调查的方式是问卷式匿名调查。调查后写有调查报告。

三)、开展多种研究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新模式。

20036——20051,本课题通过举办课题讲座、开设研究课、示范课、课题研讨会等形式,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座式。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讲授写作方法。

2、演绎式。教师先讲授有关写作方法, 并结合教学具体内容,指导学生仿写。

3、诊治式。教师向学生提供诊治的文章,让学生自主批阅,改错别字、病句,找美词、美句,写评语等。

4  交流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写作心得,通过生生互动,提高写作能力。

5、渗透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活动式。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查资料,参观考察,做实验,掌握写作素材,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四)、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辐射。

20052——20056,本课题组将研究成果推广到非实验班,在师生中获得了一致好评。多次向全县乃至南京市开设研究课,现县内其他兄弟学校均表示要借鉴本课题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成果。

1   通过课题研究,广大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加强,这种影响并已辐射到其他教师身上。过去我校教师只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理论的积累,不大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过去教师把写作仅局限于文学作品,忽略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现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发散了学生写作的思维。

 

2   涌现出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各个子课题的负责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教育科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由原来的不自觉或半自觉状态,转化到能自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带动了其他教师的科研,有力地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3   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有所增强。由于本课题立足于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原来大部分学生一直以为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事,现在明白了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每门功课都需要写作,因而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加强了写作训练,提高了写作能力。

 

4   写作指导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果。

 

1)、通过实践研究,本课题组探索总结出了一个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模式,即:积累——感悟——练评——反思。积累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要学生积累生活材料,二是要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三是要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感悟,即让学生对自然、生活、实验等现象进行探究,领悟其中的奥秘。练评即一方面让学生去练笔,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反思,有教师方面对写作指导的反思,也有学生对自己写作各方面的反思。

 

2)、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大胆实验,撰写了100多篇经验总结和论文,分别获得了县、市、省级论文评比奖,并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还有不少课题组成员上了校、县、市级观摩、示范课。

 

5   教师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大面积提高。近三年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写作能力普遍提高,在省、市、县举行的教师论文和中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中,在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中,在其他诸如实验器材征文、环保征文、“依维柯”杯征文等活动中,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附:部分教师论文和学生作文获奖情况。)实验班的语文大考成绩也高出非实验班3——5分。

 

1)、教师方面

 

摸索出了如何在中学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经验;如何发挥文学社团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中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一些较具体的、带有规律性的作法:强化自身活动,找准“辐射”载体,使社团的“影响”作用,能有效的施展。具体说,就是要搞好文学社团自身的活动,努力做出点成绩,以增强她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在班级里组建起“兴趣小组”,作为施展“辐射”作用的载体,建立起一条“影响”的渠道,有效地发挥文学社团的带头作用与促进作用。

 

其次,通过实验教学自身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或以理论或以实践的形式体现了实验中的所得。本阶段的实验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写出了论文和总结一百五十余篇。其中张学龙、唐杏芬、孔维斌等一大批教师荣获学生作文写作优秀指导教师,余一鸣老师(现已调往南京外国语学校),除以前常发表小说外,实验阶段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了近十篇相关的论文;程启荣老师,一面积极撰写实验方面的论文,一面坚持自己的写作,在报刊上发表近二十余篇随笔。课题组其他成员,如张祥淳校长、吴强辉老师、王军老师、倪正胜老师等撰写的几十篇课题研究及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级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学校文学社团被评为南京市优秀社团,文学社团的课题研究中期评比荣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评比二等奖。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校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部分课题论文获奖或发表不完全统计如下:

 

余一鸣老师(现已调往南京外国语学校),发表中短篇小说集《流水无情》一本,实验阶段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了近十篇相关的论文;

程启荣老师,一面积极撰写实验方面的论文,一面坚持自己的写作,在报刊上发表近二十余篇随笔。

张学龙老师《浅谈语文阅读和写作训练》2003年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吴祥辉老师《从我与地坛走向史铁生的心灵》2003年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苏剑波老师《织密网络、优化阅读理解》2003年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倪正胜老师《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之我见》2003年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2003年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陈新华老师《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反思及认识》2003年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赵树华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艺术》2003年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廖文红老师《浅谈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2003年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邢来赋老师《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功能培养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2003年市论文评比三等奖

倪正胜老师《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和改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教育》2004年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张祥淳校长2004年论文《怎样走最近》(《中小学数学》)《数学教改中的几个问题》(《新课改教育研究》)《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中小学教材教学》)《怎样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初中生数学学习》)《巧用对折与旋转》(《初中生数学学习》)《数学新教材与数学用书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中小学数学》)《怎样熟练地找全等三角形》(《初中生数学学习》)《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龙庚花老师《让你的文章有一双美目》《中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之我见》2004年县论文评比二等奖。

赵庆国老师《让生命渴望倾诉》、《 “因声求气”与阅读教学》2004年论文评比省二等奖、市三等奖

李纪鸿老师《作文指导课,走生活教育之路》、《 “中国戏曲大看台”综合实践活动》2004年市二、三等奖

魏云龙老师《〈春〉教学设计》

孔维斌老师《“诚信在我身边”征文》

张学龙老师《人气 大气 文气》发表在《江苏教育》上,《关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方法的实践和思考》市二等奖

杨国顺老师《英语教学与学生英语写作》、《语言反馈研究》2004年论文评比市一、二等奖。

程启荣老师《一蓑风雨任平生》省级发表

唐杏芬老师《语文阅读的三维空间》、《提高作文写作的阶梯》省、市论文评比二、三等奖。

2)、学生方面

实验初与实验中期,我们分别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了读写能力的考查,并对读写兴趣等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相关数据如下:第一次考查,实验班均分为:阅读均分37.5,写作均分为26.2,总分为63.7,而对照班合计均分为61.3。实验中期测试成绩,实验班为69.1,而对照班是62.3。很显然,实验班的读写能力,较之对照班有明显的提高。而在问卷中的有关数据则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文学社成员的带动之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克服了以往对读写对文学的怕的心理,在一百分问卷中显示,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同学对读写产生了浓厚兴趣,表示愿意加入文学计团;而对照班则只有百分之十一的同学有这愿望。

其次,在文学社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文学社成员的读写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文学创作与参加作文竞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多人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累计三十多篇,如赵英的《写给田雪的信》及刘春蕾的《护花‘小子’》发表于《成才导报》,王慧霞同学的《总想有间小屋》发表在《南京日报》上,杨志平的《我‘尊敬’的老师》发表于《少男少女》,林煜梦的《初恋情怀》发表于《男孩女孩》等等;近百人在县级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如袁苑的《面对长大》、范怡《家乡的季节》等发表于《南京日报·高淳版》;在省市县级甚至国家级的读写大赛上也有多人次获奖,如:朱丽同学在2002年首届全国中学生读写大赛中,被授予“江苏省五百强”的荣誉称号,而李苑同学在这次大赛中获A级优奖,王鸣同学获B级优奖;2003年南京市中学生“好家长”杯作文竞赛中,端木彦青获市一等奖,孙骞、陈清、孔文君获市二等奖;魏波虹同学在2003年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上获三等奖,是那次我县获奖的最高级别。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校部分文学社成员竞赛获奖情况不完全统计如下:

20025 “走进科学宫”江苏省青少年科普征文活动获奖情况:

  杨云等同学      获省二等奖

     魏波虹、邵明亮、马丽丽、史丽菊、王敏、蒋涯滨等同学  获省三等奖

200210  南京市“走进科学宫——我们爱科学”征文活动获奖情况:

李苑、陈蕾、李力等同学      获市一等奖

王梦等同学      获市二等奖

戴翔等同学      获市三等奖

20035   高淳县“走进科学宫,我们爱科学”科学征文活动获奖情况:

孙辉、杨晨等同学      获县一等奖

张俊、陶雯等同学     获县二等奖

费蓓、史剑、杨景晖等同学     获县三等奖

20035 “希望书库杯”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获奖情况:

孔翠芸等同学   少年组市级银奖

邹天宇、汪浩、胡煜等同学    少年组市级铜奖

谷亚萍、董雨亭、葛雯、张庆芳等同学   少年组县级一等奖

李辽苑、谷亚萍、谷亚萍、蒋莉莎等同学    少年组县级二等奖

武萍萍等同学    青少组县级一等奖

陈霞、邢萍、王红坤、张伟、李芳兰等同学  青少组县级二等奖

200310    全省中小学生“绿鸽行动”环保书信比赛中杭爱平、魏波虹、卜琴琴等人获“优秀书信奖”

200312   高淳县青少年“科技创造未来”科普征文比赛获奖情况:

朱丽等同学      获县一等奖

王慧霞、汪伟等同学    获县二等奖

赵景晖、范怡、王玲俊、王鸣、邢明辉、吴咏梅、罗蓓、候来华、张文娟、杨国魁、马燕等同学  获县三等奖

200312秋枫文学社”被评为“南京市优秀学生社团”

2003.12在南京市《好家长杯》征文活动中我校孙骞、唐云、赵泽楠、刘倩如、孙旦、蒋祥姝、夏玉婷、李纪、李慧、史丹、赵雷富、邢丽萍、诸伟珍、陈叶菁、孙琦、张熙、孙琦、马明等同学获市一、二、三等奖。

04.3在高淳县《实验操作教材征文》比赛中我校杨振、杨琪、李慧、吴彤、蔡霞、孔文君、时瑶、吴迪、孙淑雅等同学获县一、二、三等奖。

04.5在全国《希望书库杯》征文比赛中我校邢宪平、史悦、夏銮禛、杨亚君、孙旭、赵丽雯、孙玉双、潘霞、虞龙、沈璐、陈茜、陈娟、夏玉婷、孔玲玲、周建娟、史丹、李晓峰、傅行玉、端木彦青、陈清、黄子杨、姜德义、魏晶晶、陈非等同学分别获市一、二、三等奖。

04.5在高淳县《寻找身边科学》征文比赛中我校陈卉、吴庆亭、史丹、傅行玉、李红梅等同学获县二、三等奖。

04.5在高淳县《英语口语大赛》比赛中我校王丽萍、孙旭、赵泽楠、芮雪儿、端木彦青、陈姝甜、孙鑫等同学分别获县一、二、三奖。

04.12《好家长杯》作文竞赛中我校刘娅琪、杭璐、夏昕、杨珍叶、芮睿、王骏、陈敏育、孙旦、蔡文、杨琪、杨琪、王翔、谷亚琦、袁慧敏、孔蕤吾、甘冷燕、徐雯、孔云志、吴悦、徐莉、华筝、江璐、王惠萍、端木彦青、孙琦、孙骞、芮雪儿、蒋祥姝、朱贝贝、许眸盈、邢丽、史可欣、刘国骏、陈晨、孔海平、刘嫘、赵泽楠、陈晨、刘琴、赵羽乔、邹恬、史珩瑜、谷桂香、袁玥、李媛媛、王昆、夏人杰、沈欢欢等同学获市、县一、二、三等奖。

六、课题研究体会及心得。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和创新之处

在课题研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科教学偏重于知识点的教学,导致了多数教师的课堂缺少了人文性和趣味性,变得面目可憎;再加上进入高中部以后,学生的数理化作业训练等抢占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导致学生花在阅读和写作上的时间大为减少。而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这一点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充满了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就是在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究,强调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然而,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要写好生活作文,学生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较自由的时间和较广阔的空间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讨。

 

2、在现行的中、高考制度下,如何激发学生增强各科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如科技小论文等)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尚需进一步研究。

3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执笔:袁江涛 张学龙)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