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实施方案

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概述

    良种是基本的、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业技术发挥作用的综合载体,是农业增效最重要的因素。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需要,及应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首先依赖于育种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依赖于品种的不断突破。实施《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其目的是加速我省农作物品种选育及畜禽品种改良,在品种的质量、产量和选育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植物良种,为把农业资源大省转变为农业经济强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目的和意义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年来,良种在全球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占25% 以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达到40%,我国平均达到30%以上。我省是农业大省,种植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60%,良种选育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培育并大面积推广优质、专用、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是调整种植业品种及品质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国目前每年约需优质专用加工型小麦216亿kg,而实际可提供的优质小麦不足20亿kg,每年要花近20亿美元从国外进口;高品质食用稻品种明显不足;玉米品种结构也不能完全适应专用化、多样化消费的需求;棉花缺少纤维长度大于31mm,强度大于25CNtex的品种以及纤维短于25mm的短绒品种;设施蔬菜杂交种主要依赖进口;果品中高档果低于5%,优果率不足30%。解决品质问题,必须在优质品种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从粮食安全出发,预计今后5年我国人口将新增7000多万人,耕地则减少15002000万亩左右,粮食总需求量至少要达到5.3亿吨,总产需增加400亿kg,按照目前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计算,只有在大力提高品质的前提下,单产提高10%以上,才能满足需求。

    (二)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目的和意义

    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据农业部统计,近年来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达30%以上,一些欠发达地区养殖业收入约占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目前我省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5%。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畜禽产品消费量将会逐年增加,养殖业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优良畜禽品种是发展养殖业的基础,也是实现规模效益的保证。10多年来,我国养殖业良种化程度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并育成了一批畜禽新品种(系),但仍存在着品种结构单一,群体规模小,供种能力差,不能适应消费多样化和膳食营养化的需要,也难以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竞争。今后5-10年,是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在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品种上有新的突破,并通过畜禽良种和高效集约化饲养技术的配套与推广,扭转畜禽生产力低、饲料转化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出栏率低和畜禽死亡率高等"四低一高"的现状,使我国畜禽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分析

    (一)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1、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新的育种手段与方法,推动了农作物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一是完善了传统的杂交育种理论与方法;二是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的应用,加速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三是通过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将一些相关野生种的优良基因导入栽培种,扩大了作物所能利用的遗传变异范围,对作物的农艺、品质和抗逆等性状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四是杂种优势育种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玉米、水稻、油菜、芝麻等)产量水平;五是植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分子育种理论与方法的建立,通过对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大大提高了目的性状筛选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植物基因工程将成为未来农作物育种的重要方向。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将鉴定出的功能基因引入作物基因组而达到定性和定量改良作物农艺性状的目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作物育种目标和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培育出增产幅度更大的新品种;二是要求在兼顾产量的同时,改善农作物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三是要求培育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用量;四是要求注重特殊用途品种的培育,为人类的卫生保健、能源供给及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提供新的资源和方法。农作物育种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传统育种方法为基础,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农作物品质性状的改良。如增加大豆、油菜籽脂肪的含量和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增加农作物可食部分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改变农产品的淀粉质量和含量等等。

    在生物技术研究应用方面,我国已培育出了抗病毒转基因烟草、抗虫水稻、抗虫棉花、抗病马铃薯、抗虫玉米、耐贮运番茄和改变花色的矮牵牛等;在抗旱耐盐、品质改良等生物技术育种以及人工创造雄性不育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有些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但整体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应用,良种培育周期明显缩短,品种种类大幅度增加,更新换代速度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农作物育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加速,发达国家培育的种类繁多的新品种将通过正常贸易途径进入发展中国家,许多重要的功能基因和先进的生物技术都已经或即将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对发展中国家农作物品种选育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2、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技术发展现状

    在育种手段上,运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育种方法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运用胚胎生物工程培育出了生长迅速,并能进行性别选择的优良品种;三是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了瘦肉型超级猪、黄羽肉鸡以及改良肉用牛、羊等优良品种;四是克隆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成为未来畜禽育种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初步查明的畜禽品种和类群有596个,并且大多具有独特性。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先后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约144(包括鸭、鹅、肉鸡、蛋鸡、猪、牛、羊、马),对提高我国畜禽生产水平,增加畜禽产品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畜禽品种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忽视地方特色品种保存,降低了我国当地畜禽品种的纯度,原始畜禽品种的数量也随之减少。据资料表明,我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一些稀有品种已濒临灭绝。

    (二)目前我省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的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

    1、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

    “九五”期间,我省育成并审定的农作物品种188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34个,获国家后补助品种42个,占全国后补助品种总数的15.1%,跻身于全国育种先进行列。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当家品种均为自育品种,以豫麦49和豫麦54为代表的小麦第8次品种换代正在形成;玉米品种即将进行第6次更新换代;棉花品种已进入以抗虫棉为代表的第7次品种更新。

    品质育种有了较大进展。目前,我省育成的豫麦34、豫麦47 、郑州9023等强筋小麦品种和豫麦50弱筋小麦品种已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被加工企业选为面包粉、饼干粉专用品种;高蛋白大豆品种豫豆25和郑92116 ,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46.44%48优势利用成绩突出。玉米、籼稻、油菜、芝麻、高梁、小麦、西瓜、大白菜、棉花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杂种优势利用领域不断拓宽。选育的杂交棉新品种标杂A1皮棉亩产创黄河流域最高纪录;育成的新组合杂交棉豫杂36,皮棉产量较对照种增产22.76%;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芝麻杂交种,单产创世界最高纪录;大白菜已实现杂种化生产,先后审定了11个杂交种;西瓜品种全面实现杂种化,审定品种12个,抗枯萎病无籽西瓜品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育种方法研究成效明显。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育成了适合不同季节栽培的系列品种,如豫白菜7号(获国家后补助)、豫白菜11号和豫白菜12号等,实现了大白菜的周年供应,居国际领先水平;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建立了完善稳定的棉花基因转化系统,获得了一批抗虫棉新品种(系);已构建小麦超常灌浆基因,小麦淀粉酶基因的分离克隆工作进展顺利,开展了转基因育种。

    在育种条件方面,建成了具有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的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和离子束育种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郑州小麦育种分中心、国家郑州玉米育种分中心。培养了一支以农业科研、教学系统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育种家队伍。

    2、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的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

    我省在畜禽品种选育研究方面,培育出许多河南特色品种。选育出豫州褐壳蛋鸡、郑州红鸡等优良鸡种,蛋鸡品种选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优质肉鸡品种选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选育了淮南猪、泛农花猪、豫农白猪Ⅰ系、Ⅱ系,豫西奶山羊、淮山羊、小尾寒羊,南阳牛胸深系、体长系等优良地方家畜品系。70年代初开始杂交改良工作,现已建成河南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及省级种猪场,建立了8个祖代鸡场,1个固始鸡曾祖代场。

    由于畜禽良种选育周期长、成本高,并要求必须有一定的群体规模,因此我省一直走引进与改良相结合的畜禽新品种(系)选育路子。多年来,从国外引进了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皮尔蒙特、德国黄牛、兰白花、安格斯等优良肉牛品种,品种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引进了波尔山羊、安哥拉山羊、陶赛特羊、南江黄羊、夏洛来羊、萨福克羊和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种猪,以及罗曼、海兰、AA、艾茵、隐性白等鸡种。建立了部分畜禽核心种群,完善、巩固了良种繁育体系,研究出适合我省的杂交改良模式,有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胚胎生物技术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三)市场对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的需求分析

    1、对农作物新品种的需求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品质优、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潜力水平高的新品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我省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芝麻、大豆、西瓜和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名列全国前茅。小麦、棉花、花生、水稻、甘薯、大豆、芝麻、土豆等常规农作物品种每年按三分之一的耕地更换种子计算,年分别需要18000kg1400kg6600kg1260kg6400kg880kg50kg900kg种子;玉米、西瓜等杂交种分别需7500kg12.3kg种子。我省品种具有较强的向周边省份辐射的能力,每年调出种子达1亿多kg

    2、对优良畜禽新品种的需求

    我省是畜禽养殖大省,据统计,全省每年生猪出栏4003.7万头,牛出栏573.46万头,羊出栏2665.33万只,家禽出栏3.98亿只;生猪存栏3556.3万头,牛存栏1440万头,羊存栏2786.28万只,家禽存栏3.96亿只;但奶牛存栏仅4万头,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从调查情况看,近年全省对畜产品消费的主要特点是牛、羊、禽等肉类比重上升,猪肉比重下降;牛、羊等草食牲畜和节粮型家禽发展较快,奶业发展尤其迅速,并将成为今后全省新的畜牧经济增长点。因此,社会对优良畜禽品种有强大的需求,年约需要种公牛200头,种家禽450万只,种猪200万头,种羊28万只。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实施“科教兴豫”战略,贯彻落实全省农业科技大会精神,根据《河南省“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良种培育的突破和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科技含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加速农业产业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原则。主要抓好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水稻、油菜、芝麻、瓜菜和瘦肉猪、肉牛、奶牛、羊、鸡等10多个方面的研究、繁育、示范,根据科技资源状况,全面部署,逐步展开,突出品种选育,强化示范辐射,把品质改良作为重中之重。

    二是实用性与超前性结合原则。针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瞄准当前生产上急需的品种及类型,加速品种选育进程;根据农业良种选育周期长的特点,通过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开展超前研究。

    三是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原则。既充分发挥传统育种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育种手段,形成大协作、大联合的育种机制,提高育种效率。

    四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结合原则。既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新品种与新技术,缩小我省农作物及畜禽品种选育工作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差距。

    五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衔接原则。根据品种选育需要,适当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根据应用基础研究需要,适当开展基础研究。

    四、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利用5年时间,选育出100个左右符合市场需求,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良,适宜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熟制、不同加工要求、抗逆能力强、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10%左右的农作物新品种(系);主要农作物选育出5-10个突破性的新品种,推动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次。保存利用畜禽地方特色品种,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建立优良品种核心种群,加速优良品种的扩繁;建立区域联合育种体系,开展畜禽品种的杂交改良,选育3-5个生产性能好、品质优良的主要畜禽配套系。力争使我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科研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部分研究达到国内领先,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品种保障,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基本任务

    1、培育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及畜禽优良新品种(系)

    1)选育10-15个小麦新品种、810个玉米新品种、810个棉花新品种、35个花生新品种、68个大豆新品种、46个水稻新品种、6个左右油菜和芝麻新品种、57个甘薯和马铃薯新品种、12个烤烟新品种、46个小杂粮新品种、40个左右蔬菜、瓜类、果树新品种;

    2)筛选3个肉牛和5个肉羊优良杂交组合,建立5个高产奶牛核心群,选育出3-5个瘦肉猪和鸡配套系。

    2、保存利用畜禽地方特色品种,积极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创建符合农作物及畜禽品种改良要求的新种质,为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1)开展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保存、评价、利用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对生理生化、品质、抗逆等性状进行多学科的系统鉴定与评价,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保存,建立资源库,保存利用畜禽地方特色品种8-10个;利用分子标记方法作出遗传多样性评价,建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

    2)保存、评价主要农作物特(优)异种质资源,突出抓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利用地方和引进的种质资源,通过传统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利用价值的农作物优良新种质材料500份,拓宽农作物优良基因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品质、产量、抗病虫及抗逆能力。

    3、开展农作物及畜禽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

    加强动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农业高新育种技术的研究。

    1)完善提高花药培养、游离小孢子培养等细胞工程育种体系(中心);建立重要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和基因转化系统。

    2)建立转基因畜禽和克隆动物培育体系。

    4、建立新品种育、繁、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通过育种单位兴办种子企业,或与企业联合,以及吸收社会资金入股等形式,推动新品种育、繁、加、销一体化经营;建立完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种子企业集团,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育种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五、进度和目标考核

    进度安排:

    2001年制订《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实施方案》,并启动小麦、玉米、高产奶牛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攻关和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

    2002年启动花生、番茄、黄瓜、特色西瓜、甜瓜、烤烟、油菜、谷子、高梁、苹果、桃、樱桃、梨、猕猴桃、鸡等新品种选育重大重点科技攻关、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通过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相关种质资源创新;

    2003年启动棉花、高淀粉玉米、芝麻、大豆、水稻、甘薯、马铃薯、椒类、大白菜、甘蓝、花椰菜、青花菜、猪、肉牛、羊等新品种选育重大重点科技攻关、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通过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相关种质资源创新。

    2004-2005年,根据各类项目实施周期,做好项目执行情况年度检查、中期评估、择优继续支持以及结题验收工作;根据需要,开展其他相关研究,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良种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育种周期长的特点,新品种选育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

    考核指标

   ()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

    1.选育出35个适合于大面积种植的强筋和弱筋专用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指标达到国家推荐粮食标准《优质小麦—强筋小麦》或《优质小麦—弱筋小麦》1级指标;选育出56个适合于大面积种植的高产稳产品种,质量指标达到国家强制粮食标准《小麦》2级以上,品质指标达到河南省品种审定要求的中筋水平,大面积产量水平达到500kg/亩以上,适应性广,抗条锈、白粉和纹枯等种植区域主要病害。

    2.选育出23个超高产新品种。适合于大面积种植,高产多抗,产量水平达到600kg/亩以上,质量指标达到国家强制粮食标准《小麦》2级以上,品质达到河南省品种审定要求的中筋指标。产量结构协调、抗倒伏能力强,抗条锈、白粉和纹枯等主要病害。

    3.选育出12个特殊适应性新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且在抗旱或耐盐碱、抗病虫等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质量指标达到国家强制粮食标准《小麦》2级以上。

    (二)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

    1、选育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68个。优质、高产、广适、高效,生育期适中,其籽粒单产比区试对照种增产10%以上或增产幅度达显著水平,超高产组合要求增产12%以上;抗大小斑病、青枯病、病毒病等3种以上主要病害,抗倒伏,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青秆成熟,籽粒营养品质蛋白质9%以上,淀粉70%以上,脂肪4.2%以上;秸杆蛋白质含量达7%以上。正常年份夏播制种单产 200kg左右。

    2、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选育甜玉米新品种12个,要求甜、香、脆、口感好,普甜含糖量10%以上,加强甜20%以上,超甜30%以上,比对照种增产10%以上。选育糯玉米新品种12个,要求粘、香、口感好,支链淀粉含量99%,比对照种增产10%以上。选育爆烈玉米新品种12个,籽粒膨化程度高,膨化系数v/w大于40hl/kgv/v大于35,籽粒属珍珠型,呈深黄或金黄色,爆米花呈磨菇状或蝴蝶状,具有松脆、香甜的风味,产量比对照种增产10%以上,在农艺性状和抗逆性方面同普通玉米。

    3.选育高淀粉玉米品种12个。淀粉含量74%以上,比对照增产58%,抗性与普通品种相当。

    (三)棉花新品种(杂交种)选育研究

    1.选育13个优质棉新品种(或杂交种)。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纤维长度>31mm,比强度为24CNtex左右,麦克隆值3.5-4.5,籽棉产量水平达200230kg/亩;

    2.选育中熟(中早熟)棉花新品种34个。产量水平比对照品种增产10%,杂种一代比对照品种增产15%,二代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绒长2831mm,比强度21CNtex,麦克隆值3.84.8;枯萎病指<10,黄萎病指<20。中熟品种黄河流域棉区生育期135天,中早熟麦棉套品种生育期 125130天,霜前花率85%以上。抗虫品种,高抗棉铃虫等l2种主要害虫,减少农药投资二分之一以上,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抗病品种,枯萎病指<5,黄萎病指<15,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

    3、选育早熟短季棉品种23个。夏套短季棉新品种,5月中、下旬播种,生育期110天(特早熟棉生育期100天以内),霜前花率80%以上,绒长 2729mm,比强度2021CNtex,麦克隆值 3.84.8,枯萎病指<10,黄萎病指<20,其他抗性指标要求同中熟品种。

    4、选育13个彩色棉新品种或杂交种。纤维长度、强度和细度与推广的白色纤维品种相当,色泽稳定,新品种籽棉产量水平达180kg/亩左右,杂交种籽棉产量水平达230kg/亩左右。

    (四)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

    1.培育出优质加工型专用花生新品种(系)1-2个。生育期110-135天,产量较同类型对照种提高8-10%,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高脂肪品种脂肪含量大于55%。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大于28%

    2.培育出优质出口型专用花生新品种(系)2-3个。生育期110-135天,产量较同类型对照种提高8-10%,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小果型品种油酸/亚油酸>1.2;大果型品种油酸/亚油酸>1.4;超大果品种百果重320g以上。

    (五)大豆新品种选育研究

    1.选育出高产稳产品种45个。高产稳产新品种,较对照品种增产 10%以上,单产在200kg左右;超高产新品种,亩产潜力250kg以上,较对照种增产15%以上。生育期105天以内,抗花叶病毒病或孢囊线虫病,同时兼抗l2种其他病害,蛋白质含量42%以上,不裂荚、籽粒品质好。

    2.选育出专用优质品种23个。生育期105天以内,适应性广,较高产对照品种增产5%左右,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45%以上,高油品种脂肪含量22%以上,抗花叶病毒病同时兼抗12种其它病害,不裂夹,籽粒外观品质好。

    (六)水稻新品种(杂交种)选育研究

    1.常规稻新品种选育。(1)选育出适合豫南地区种植的优质籼稻品种12个,生育期与对照种相当,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指标达到部颁2级。(2)选育出适合豫南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1个,生育期与对照种相当,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抗稻瘟病,兼抗当地另一种主要病虫害或耐一种不良环境,米质指标达到部颁2级。(3)选育出适合沿黄种植的优质粳稻品种12个,生育期与豫粳6号相当或早熟,产量比黄金晴增产10%以上,与豫粳6号相当,米质达到部颁1级标准,抗稻瘟病和当地另一种主要病虫害,抗倒伏或耐不良环境。(4)选育出抗旱、节水直播稻品种12个,适合麦茬直播(水田、有灌溉条件旱地)品种,产量较对照种增产10%以上,抗稻瘟病,根系发达,耐旱性强,米质指标达到部颁2级。

    2.杂交稻新品种选育。选育出杂交水稻组合12个,生育期与对照相当,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以上,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杂种优势明显,适应性广,米质指标达到部颁2级标准。

    (七)油料新品种(杂交种)选育研究

    l.选育出高产、优质、抗(耐)病油菜新品种12个,芥酸含量小于1%,硫苷含量小于20μmolg,种子含油量40%以上(高油45%以上),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高油增产5%);杂交种12个,杂交种F1恢复率90%以上,芥酸含量小于1%,硫苷含量小于30μmolg,种子含油量40%以上(高油45%以上),产量比对照种增产10以上,或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非优质油菜杂交种产量相当。抗病毒病、抗(耐)菌核病,适应性较广。

    2.选育出常规芝麻新品种1个,杂交种1个,特早熟新品种1个,芝麻不育系1个。区域试验中较豫芝4号增产8%或增产达显著水平;杂交种区域试验中较豫芝9号增产8%以上,较豫芝4号增产 15%以上,制种产量 30kg/亩以上;特早熟品种熟期较豫芝4号提前34天;产量与豫芝4号相近;纯白,含油率54%以上,达到出口要求;抗茎点枯、枯萎、病毒、叶斑病4种病害中2种以上。

    (八)薯类新品种选育研究

    1、选育出适宜炸条、炸片的专用型马铃薯品种12个,鲜薯出口和鲜薯食用的专用型品种1-2个。炸条、炸片品种薯形长圆或圆,芽眼浅,白皮白肉,还原糖收获时不高于0.25%2个月贮藏回暖,还原糖低于0.4%,比国外引进炸条、炸片品种增产5%;出口和鲜食薯薯形外观好,芽眼浅,食味优良,薯皮光滑,商品薯率85%以上,比对照种增产5%;耐旱、耐盐碱。

    2.选育出高产兼抗兼用型、食品加工用、淀粉加工用甘薯新品种各1个。高产兼抗兼用型品种,鲜薯产量或淀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干率同徐薯18,抗当地2种以上主要病害,综合性状好,适于淀粉加工或食用、饲用;食品加工用品种,胡萝卜素含量 5mg/100g鲜薯以上,鲜薯可溶性糖含量 3%以上,鲜薯产量高于对照种,干率22%以上,抗当地1种以上主要病害,食味及加工品质优良,薯形美观,食味良好,其它综合性状较好;淀粉加工用品种,淀粉含量20%以上(高于徐薯18两个百分点以上),鲜薯产量不低于当地对照种,淀粉产量超过当地对照种10%以上,抗1种以上当地主要病害。

   (九)烤烟新品种选育研究

    选育出兼有国内外品种主要优点的优质、丰产、多抗、广适和安全性烤烟新品种12个,产量达 150175 kg/亩;均价比对照种增加510%;上等烟超过对照种5;内在品质和评吸鉴定均优于对照种,其中化学成份含量分别达:总精1822,还原糖1518%,总氮l.52.5,烟碱l.52.5%,蛋白质 810%,K2O1.52.0%,氯 1以下,施木克值为2,总氮/烟碱为1:1,总糖/烟碱为810:1,钾/氯为 4:1,焦油含量 1525mg/支;烤烟外观质量优于对照种;抗(耐)黑胫病、赤星病、根结线虫病、TMVCMV等主要病害的2种以上。

    (十)小杂粮新品种选育研究

    1.选育出适合我省早、中、晚不同生态气候类型的优质、高产、多抗型谷子新品种23个。适口性好,小米含粗蛋白10%以上,粗脂肪3.5%、赖氨酸0.25%;产量比对照增产10%以上(特异性状增产6%以上),小面积亩产达450kg以上,大面积亩产达300kg以上;经谷瘟病、谷锈病抗性鉴定达中抗以上,自然鉴定兼抗白发病、黑穗病等病害,且抗倒、抗旱、抗除草剂。

    2.选育酿酒用高粱品种1个,以提高籽粒产量和淀粉含量为主要育种目标,籽粒产量比对照种提高10%左右,淀粉含量70%以上,其它指标达到国标要求。选育工业性配合饲料高梁品种1个,以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赖氨酸含量为主要育种目标,籽粒产量比推广种增产10%左右,蛋白质含量提高40%,赖氨酸含量提高60%以上,单宁含量不超过0.2%。选育青饲高粱品种1个,以提高生物产量、含糖量和粗蛋白含量为主攻目标,茎秆产量单产5000kg以上,粗蛋白含量占茎杆干重的14%左右。

    (十一)瓜、菜、果新品种选育研究

    1.选育出12个小果型有子或无子西瓜新品种(系),外形美观,单瓜重12kg,皮厚小于0.7cm,果实中心折光糖含量1112.5%,亩产20002500kg。选育出1-2个三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单瓜重5kg以上,皮厚小于1.5cm,果实中心折光糖含量12%,平均单产3000kg以上,果肉红色或黄色。选育出适合保护地栽培的西瓜新品种1-2个,耐低温、耐弱光,果实发育期28天以内,果实中心折光糖含量11%以上,单瓜重4-7kg,与砧木的嫁接亲和性好。中抗枯萎病、炭疽病、病毒病等主要病害。

    2.选育出13个光皮或网纹厚皮甜瓜新品种(系),外形美观整齐,单瓜重1kg,肉厚不小于2cm,果实中心折光糖含量13%以上,早熟性好,抗病性强,风味独特,单产2500kg以上。选育出抗病性较强的适于小拱棚或半露地栽培的优质厚皮甜瓜新品种1-2个。

    3、鲜食大果番茄新品种培育。春秋大棚品种1-2个,温室越冬类型品种1-2个。固形物含量4.5%以上;12低温条件正常结果;对光照强度不敏感;比同类推广品种增产10%以上;抗灰霉病兼抗病毒病、叶霉病、枯萎病、早疫病等2种以上病害。培育鲜食专用樱桃番茄品种1-2个,优质美味可口(固形物含量(8%,甜酸适中);比进口主栽品种增产10%;耐低温弱光,1214夜温能正常开花结果;抗(病毒病、叶霉病、枯萎病)2种以上病害。选育露地栽培的普通型番茄新品种(系)12个,商品果的畸形果率、裂果率均低于1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4.5%以上,糖酸比达4以上,硬度高于0.4kg/cm2;单产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兼抗(TMVCMV、叶霉病、早疫病或枯萎病)2种以上病害。

    4.黄瓜新品种选育。春秋大棚品种1-2个,温室越冬类型品种1-2个。兼抗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疫病、黑星病2种以上病害;腔心指数小于1/2,瓜把指数小于1/713低温条件下能够发芽,1315夜温能正常生长;高于同类推广品种10%以上。

    5.椒类新品种选育。羊角形果类(辣味)、牛角形果类(微辣)、灯笼形果类(甜味)品种各1-2个。早熟、耐低温弱光,果面光滑、连续坐果能力强;抗TMV,中抗CMV,抗青枯病、疫病、炭疽病;单产4000kg以上,比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早熟品种适合日光温室越冬或塑料大棚、小拱棚春提早栽培;中晚熟品种适合春露地、麦套恋秋栽培;晚熟品种耐高温、越夏坐果好、恋秋,耐贮运。羊角形果类果长16.022.0cm,横径2.83.5 cm,单果重3060g,果肉厚0.250.3mm。;牛角形果类果长13.016.0cm,横径4.05.0cm,单果重4580g,果肉厚3.04.0mm;灯笼形果类果横径7.09.0cm、纵经9.011.0cm,单果重80200g,果肉厚0.35-0.5MMVC含量均在85MG/100G以上。干椒类(朝天椒)品种1-2个,果面光、果肉厚、次采收和干制,抗病毒病、疫病,而高高湿,亩产干椒150KG以上,比主栽品种增产10%。彩色椒品种5-6个。(1)灯笼形(甜味):红色、橘黄色、黄色、紫色、白色,低温下着色好,其它指标同灯笼椒。(2)牛角形(甜味):黄色、橘黄色,指标同牛角椒。(3)羊角形(甜或辣味):黄色,指标同羊角椒。

    6.大折菜新品种选育。选育中晚熟结球大白菜新品种1-2个,抗抗病毒病(TuMV)、霜霉病、黑腐病、黑斑病、软腐病中3种以上病害,人工接种条件下表现抗病级;产量超过当地同类主栽品种5%以上;软叶率50%以上,净菜率70%以上,品质优于原主栽品种,叶球紧实,风味好。选育出夏播耐热结球大白菜新品种1-2个,生长期45-55天,收获期在9月中旬之前;耐热性好,能耐32OC高温,结球紧实;田间鉴定抗病毒病,抗病、黑斑病、黑腐病、软腐病中1种病害;品质优于当地主栽品种;产量超过当地同类主栽品种5%以上。选育出春播耐抽薹结球大白菜新品种1-2个,春季栽培时,在气温13OC条件下播种不先期抽苔(抽苔率低于10%);抗病毒病,兼抗霜霉病、黑腐病、黑斑病、软腐病中1种以上病害;产量超过当地同类主栽品种5%以上。

    7.甘蓝新品种选育。选育优质、耐抽苔、耐寒的春甘蓝新品种1-2个,早播7天以上抽苔率不超过5%,抗干烧心,不易裂球(晚收3天裂球率不超过10%)。较耐寒,苗期可耐短期-2OC的低温。品质优良,叶质脆嫩,帮叶比小于30%,叶球紧实度在0.5以上,中心柱长度不超过球高的1/2,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高5%以上。选育抗病、耐高温的夏秋甘蓝新品种1-2个,抗TuMV、黑腐病、CMV、根肿病中3种以上病害,可耐33 OC的高温。品质优良,叶质脆嫩,帮叶比小于30%,叶球紧实度在0.5以上,中心柱长度不超过球高的1/2,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高5%以上。选育优质、耐抽苔、耐寒的越冬甘蓝新品种12个,越冬栽培可耐短期-13 OC低温,品质优良,叶质脆嫩,帮叶比<30%,叶球紧实度在0.5以上,中心柱长度不超过球高的12,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高5%以上。

    8.花椰菜新品种选育。选育出春秋早熟花椰菜新品种12个,花球紧实、雪白,品质优良,质细嫩,味甜,口感好;耐热性强,耐未熟抽苔;抗TuMV、黑腐病、黑斑病、霜霉病、根肿病中2种以上病害;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高5%以上。选育出中熟花椰菜新品种23个,花球紧实、雪白、品质优良;较耐热,耐寒,耐未熟抽苔,散球慢;抗TuMV、黑腐病、黑斑病、根肿病中3种以上病害;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高5%以上。选育出晚熟花椰菜新品种12个,耐寒性强;花球紧实、雪白、品质优良;耐未熟抽苔,散球慢;抗TuMV、黑腐病、黑斑病、根肿病中3种以上病害;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高5%以上。

    9.选育出优质抗病青花菜新品种12个。花球紧实,品质优良,质细嫩,味甜,口感好。耐寒,耐热。抗TuMV、黑腐病、黑斑病、菌核病、霜霉病2种以上病害。产量比同类主栽品种高5%以上。

    10.名优果树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桃(含油桃、蟠桃)品种3-4个,油桃要求优质、外观美、果形大(早熟品种100g以上,中熟品种150g以上,晚熟品种180g以上)、不裂果、耐贮运;蟠桃要求果形较大(100g以上)、不裂顶、不裂核、品质优、丰产;设施栽培专用品种要求特早熟、果形大、高糖低酸、需冷量低(500600小时)、耐低温、高光效、抗病。甜樱桃品种1-2个,单果重6g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以上,盛果期单产1000kg以上,常温下货架寿命7天以上。砧木品种要求嫁接亲和力强、矮化效果明显,抗根癌病,适应范围广,易繁殖。苹果新品种1-3个,其中:果实风味浓甜,肉质脆,着色好,抗性强的早熟品种1个;优质、红色、大果、丰产、耐贮运、短枝型晚熟新品种1个;含酸量高、果汁多、丰产、抗性强的加工专用品种1个;梨品种1-3个,早熟品种要求抗黑星病能力强,果实发育期短于“早酥”,平均单果重200g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以上,综合经济性状优于“早酥”;中熟品种要求果实发育期140天以内,平均单果重200g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上,品质上等,外观艳丽,果皮阳面覆红晕,自花结实率高,高抗黑星病;晚熟品种要求果实发育期170天以内,平均单果重230g以上,外观艳丽,果皮阳面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品质优良,果实在常温窖内可贮4个月以上,抗寒性强。猕猴桃品种1-2个,早、中熟品种要求单果重85g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贮藏期和货架期长;晚熟品种要求综合性状超过“海沃德”,单果重100g以上,果形端正,风味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以上,Vc含量100mg/100g以上,3年结果,5年生单产1000kg以上。

    (十二)优良畜禽新品系选育研究

    1.优良瘦肉型猪新品系。分别选育12个优良父系和优良母系,开发12个高效配套组合,供种能力达到年20万头以上,使我省的育种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建立起区域联合育种体系,建立58个良种繁育基地。父系: 155160日龄体重达100kg30100kg饲料转化率2.7:1;胴体瘦肉率60-65%,无不良肉质。母系:160170日龄体重达100kg2590kg饲料转化率2.93.1:1;经产母猪产仔数12头以上,瘦肉率6062%2个母系的肌内脂肪含量达到3%以上;配套组合:155165日龄体重达95kg30100kg饲料转化率3.0:1;瘦肉率6063%。肉质良好。

    2.肉牛良种繁育。开展杂交改良,筛选出3个优秀杂交组合;建立优质肉牛生产技术体系;应用胚胎生物技术快速扩繁良种肉牛,其指标为:供体牛超数排卵头均可用胚胎68枚,受体牛胚胎移植受胎率:鲜胚60%以上,冻胚45%以上,胚胎移植后代占纯种公牛的20%以上。

    3.奶牛良种繁育。在全省建立5个高产奶牛核心群,每个核心群高产奶牛200头以上,头均年产奶8500kg以上。建立高产奶牛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利用胚胎生物技术快速扩繁高产奶牛,指标达到:活体采卵每次头均68枚卵母细胞,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囊胚发育率4050%;胚胎性别鉴定准确率达95%以上,胚胎冷冻-解冻后发育率95%以上,鲜胚移植受胎率达60%以上,冻胚移植受胎率45%以上。

    4.肉羊杂交改良。重点开展波尔山羊和小尾寒羊的良种扩繁,进行杂交改良,筛选出5个优秀杂交组合。建立优质高效肉羊生产技术体系。通过胚胎生物技术进行肉羊新品系选育和波尔山羊快速纯繁。

    5.优质鸡新品种选育。培育特优型肉鸡配套系12个,其中选育父系12个,母系23个,上市日龄在110天以上,上市体重1.25-1.5kg,耗料比3.0-3.21以上。培育中速型优质肉鸡配套系1--2个,其中备选父系2个,母系3个,上市日龄70-90天,上市体重1.5-2.0kg,耗料比2.2--2.81。选育优质蛋鸡新品种12个,年入舍鸡产蛋200-220枚,料蛋比2.5-3.0:1

    六、措施

    (一)加强对《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的投入

    省科技厅设立《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实施专项资金,支持新品种选育工作;加强“十五”期间各类科技计划与《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的衔接与集成,突出支持纳入科技工程项目的实施。

    (二)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育种立项要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逐步扩大课题招标范围,择优委托,并对择优委托情况进行公示。项目实施实行首席专家(主持人)负责制,探索课题制。

    加强项目跟踪管理,实行3+2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每年对执行情况检查1-2次;执行3年进行中期评估,对执行好的延续支持,对执行不好的中止支持;项目结题后,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建立主持人信用档案,对项目执行情况及主持人的科研能力等记录在案。

鼓励育种者快出品种、出好品种,对在省级以上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农作物新品系,按照《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系育、繁、扩资助项目的通知》(豫科农字[1998]22号)要求 进行“中加力”资助并给予荣誉奖励。

    (三)加速育种成果的产业化开发

    对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有重大突破、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品系,通过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科技示范乡镇、农业科技园区等进行试验、展示,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重大突破性品种,通过产业化项目,组织企业+科技+基地+农户,进行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开发,加速育种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加强育种科技合作与交流

    根据育种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动植物新种质和育种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经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扩大对外学术和人才交流,加强技术合作,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我省育种水平。

    七、组织形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