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指南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

2008年度课题指南

课题说明:本年度课题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与2006年度、2007年度课题相衔接,立足国情,国际视野,全局把握,围绕本年度教育部中心工作,反映当前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破解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注意追踪研究,区别不同类型课题要求,注重观点和方法的创新,重在提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

国家重点招标课题事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为主旨,以教育理论重大创新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为重点,组织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攻关,形成标志性成果,代表教育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水平,为推动教育创新作出重要贡献。申报者应有承担省部级课题的经验,熟悉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合理,运用适切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立论有据,论证有力,结论可信,对策可行,成为精品力作,成果要求出版40万字以上的专著,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3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会议评审课题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围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主题,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应不同地区、民族和学科特点的教育观念、标准条件、体制机制、实践模式和经验案例。此类课题要突出“小、精、深、实、新”的特点,研究要深化、细化、量化,注重学科体系、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成果要求公开发表或产生实际效用。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

研究要点:(1)教育改革重要理论建树;(2)教育重大政策;(3)教育体制改革;(4)教育发展重大历史事件;(5)教育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6)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7)教育科学领域的突破和进展;(8)教育事业面向未来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

2.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研究

研究要点:(1)教育优先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指标体系;(2)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的思路与举措;(3)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4)公共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政策和机制;(5)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政策;(6)政府和社会在教育优先发展中的责任;(7)教育优先发展的国际经验;(8)教育优先发展的地方行动。

3.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研究要点:(1)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教育变革溯源和发展经验;(2)农村教育变革的社会环境;(3)教育政策变化对农村家庭教育消费的影响;(4)农村学校改革路径及其成功案例;(5)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6)教育变革对农村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8)农村学校生源变化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影响。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要点:(1)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状分析;(2)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制度创新;(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路径;(5)发达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和经验;(6)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拟突破的重点难题;(7)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抉择。

5.高校财务管理与资金使用效益研究

研究要点:(1)高校资产评估;(2)高校预算管理改革;(3)高校防范和化解投融资风险能力评估;(4)高校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5)高校收入分配制度;(6)高校教育产业财务管理与效益评价;(7)高校资金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6.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研究要点:(1)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2)一流应用型高校发展方向、培养模式和制度创新;(3)应用型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国际先进经验;(4)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5)高校创新环境和先进文化建设;(6)国际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7)一线工作创新人才继续学习的制度模式和评估机制;(8)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7.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及其保障体系研究

研究要点:(1)研究生教育机构质量标准;(2)不同类型和层次研究生教育师资质量标准;(3)研究生(含专业硕士)教育课程质量标准;(4)不同类型和层次研究生学业成就质量标准;(5)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调查;(6)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评价。

8.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青少年创新能力认知神经基础及其培养研究

研究要点:(1)青少年创新人格;(2)青少年创新思维品质;(3)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认知与脑科学机制研究;(4)青少年创新教育;(5)青少年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教育;(6)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测量研究;(7)青少年创新环境与成才机制。

9.成人学习状况调查及制度保障研究

研究要点:(1)各类成人学习状况调查;(2)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学习途径、时间调查;(3)成人学习资源调查;(4)成人教育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体系;(5)成人学习绩效评价;(6)成人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10.民族教育质量保障和特色发展研究

研究要点:(1)民族教育发展现状;(2)民族教育办学特色;(3)跨境民族教育比较;(4)民族教育发展国际经验;(5)民族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测体系;(6)民族教育融入社会生活;(7)民族教育与文化保护和国家安全;(8)民族教育制度创新。

二、会议评审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1.教育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基本矛盾;现代教育的民生意义;现代教育对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影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现代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非义务教育公益性和产业属性;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文化传承;教育与幸福;特色学校建设;现代师生关系;信息社会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问题(情感、集体观念、公众意识、合作与竞争、防范意识等);当代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学生人文素养影响;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教育学名词术语;教育学研究新方法;教育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等。

2.教育史研究

重大教育历史事件;教育思想流派形成与传播;现代教育思潮;古代私学和官学;中国书院;教育争鸣史;传统教育中的“和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史;课程教材史;学科教学史;教师教育史;地方教育史志;城市教育史;社会教育史;女子教育史;边疆教育史;民族教育史;教会教育史;留学教育史(庚款留学百年);教育社团史;近代国学教育;教育督导史;名校校史;学校故事;教育名人传记;诺贝尔奖获得者成才规律追踪;中外教育交流史;国外中国教育史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国家总体发展中的教育发展战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协调发展;教科文卫体事业协调发展;“大部门制”取向的教育发展;2020年建设教育强国(省、市、县)的战略选择和指标体系;各类学校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与途径;教育体制与劳动人事制度协同改革;不同类型学校教育质量状况;区域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满足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培训投入和学习资助体制;非学历教育学习成绩的评估、鉴定和学分互认制度;都市教育发展竞争力;东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部城市圈(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发展;西部地区后“两基”攻坚发展等。

2.国外和境外教育发展战略

美国教育创新和竞争力发展;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英国留学教育发展;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动向;印度IT教育发展经验;芬兰等北欧国家基础教育发展;丹麦等国家成人教育发展;部分国家义务学前教育发展;世界大都市教育竞争力;我国港澳台地区教育发展等。

3.全球化中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

中国与国际组织教育合作;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合作;中国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发展合作;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合作;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开放战略等。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1.教育政策与法律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追踪;非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改革;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政策;受助贫困生资格认定和有效资助模式;国家扶持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政策的成效评估;常住外来人口义务教育后就学问题;教育捐赠制度;出国和来华留学教育政策;城乡二元背景下教育制度和政策特征等。

教育法律体系改革与完善;教育政策法律伦理;教育执法检查机制;教师教育行为的法学分析;学生权益保障;教育法律常识普及;教育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共享机制等。

2.教育经济

学前教育的成本收益;义务教育的家庭支出;非义务教育规范收费;教师合理薪酬标准;研究生资助模式改革;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体制;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成本效益比较;学校布局调整的经济学分析;学校预算管理等。

3.教育管理

“大部门制”取向的教育行政部门改革;乡镇合并下的基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新《劳动合同法》对学校用人机制和学生就业的影响;发展性教育指标在政策和管理中的有效运用;政府教育管理服务绩效评价;政府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创新;学校办学标准与适度规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关联;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教育领导力研究;幼教、社教和外教师资准入制度;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社会教育的政府职责;幼儿园办园标准与评估体系;学校治理结构变革;教师评价体系创新;学生事务管理;学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等。

(四)基础教育研究

1.课程与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新教材特点比较;教材编审出版选用制度;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评价;高中课改推进与发展;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等。

2.学与教

汉语拼音教学有效性;母语、外语、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性;教育教学实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分析;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业成就的关系;师生教学互动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培训模式与实效性的调查;农村教师教学质量调查等。

3.幼儿教育

适龄儿童入园率调查;中西部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幼小衔接教育;民办园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调查;幼儿入学准备与适应性的调查与干预;幼儿课程资源开发;幼儿游戏、童谣、卡通、儿童剧等寓教于乐活动;家园合作等。

4.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师资;特殊儿童教育资源开发;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特殊儿童学习状况;特殊儿童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义务教育后的特殊教育等。

(五)高等教育研究

1.办学模式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模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本科专业调整;通识教育的有效实践模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办学模式;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及效果;研究生培养新机制等。

2.院校发展与学科专业建设

大学组织特性;高校专业和学科建设;高校弹性学分制;高校学术生态;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行为模式特征;高校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与行业职业资格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学科教学;大学师生关系;学科名师;教学评价标准等。

3.教育质量

现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实效性;“211”和“985”高校质量效益;高等教育质量与公平评估标准;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教材审定选用制度;教育硕士质量;学科型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质量分类评价;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评价;大学生介入科研活动;高校社会化服务;高校国际化发展等。

4.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

(六)职业教育研究

1.办学模式

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急需人才培养;职业院校的定位和办学模式;职业技能大赛选拔机制;职业教育实践性办学模式;行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特点;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等。

2.课程与教材

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职业院校实践类教材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变革;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与评价等。

3.学与教

    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职业学校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创新实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教学制度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模式和实训方法;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管理模式;职业院校各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职业院校教师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职业院校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评分方法和评价方案创新等。

4.招生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职业院校招生资格;学生职业性向测试;学生职业心理适应性;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养教育等。

    (七)德育研究 

    1.学校道德教育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媒体时代的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一体化;德育教材的比较;学校道德环境及其建设;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学生励志教育;学生感恩教育;德育实践模式案例等。

2.家庭美德教育 

    新时期的家庭伦理观与家庭道德教育;家庭变革与家庭德育;家校合作的道德教育;家庭生活方式与家庭德育的关系;家庭传统美德教育的案例研等。

3.社会公德教育 

特殊教育对象(如单亲家庭、弱势群体的子女)德育工作;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青少年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农民工子女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社区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等。 

    (八)教育心理研究 

    1.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及评价;学生学科能力发展和学习潜能;有效学习策略与效能感;发展性评价策略与方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等。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研 

    生涯规划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与干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伦理问题;教师工作压力及其应对;教师胜任力与主观幸福感;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等。 

    3.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青少年的情绪调适与学业情绪;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影响学生身心发育的环境因素;学生的记忆机制与记忆能力培养;超常儿童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学生品德发展及评价的心理分析;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等。 

    4.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干预 

    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发展新的特点与教育对策;孤残儿童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其心理援助;离异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与教育对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干预等。 

    (九)体育、卫生和美育研究 

    1.学校体育改革创新 

    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推进策略;动作技能学习原理;学生体育成绩考核标准;体育教学的社会学问题;体育教法与体育学法;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奥运后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与学校体育改革;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化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条件与工作绩效等。 

2.学生体质健康的系统干预 

    有效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原理与方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时监控和实效性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医 

学干预;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学生运动参与对策;艾滋孤儿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预警机制及综合评价;学校健康教育实施模式与效果评价标准与策略;学校卫生人员队伍现状与培养;中外健康教育比较;中外学校卫生管理比较;学校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机制;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等。 

    3.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 

    不同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规律与价值;艺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的继承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开课率、师资配备、教学条件配置等);艺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外艺术教育课程教材比较;艺术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实施美育的保障机制;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特殊儿童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特点;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开展与校园文化建设;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1.教育技术基本问题 

    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国家竞争力;教育信息化与城乡社区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实施;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政策;教育技术应用的规范和管理等。 

    2.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创新 

    e-learning(数字化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现代远程教育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案例;实验教学技术装备研发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环境优化设计及新技术产品教学应用效果;知识工程建设及其教育应用;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用有效性实证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教育信息 

化效能开发与评估等。 

    3.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视野下教育技术促进继续教育方式创新;高校远程教育模式;网络环境下知识传播和教学模式;教师网络教育活动设计;学生在线学习模式与效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社会性软件支持师生教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有效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校学生网络学习等。 

    4.教育信息资源与产品开发 

   著名教育网站核心竞争力;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应用创新;娱教产品的应用与评价;基于Web2.0技术支持的教育资源开发;民族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特色教育网站信息构架调查;儿童绘画书;教育出版物;学具软件开发;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移动教育技术设备开发与研制等。 

(十一)成人教育研究

1.成人学历教育

成人教育学校机构现状调查分析;成人学校教育转型与创新;成人教育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成人学历教育考试和自学考试途径等。

2.成人非学历教育

教育培训机构现状调查分析;教育管理干部继续学习需求和有效培训模式;教师继续学习需求和有效培训模式;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工职业素养和技术培训;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扫盲教育有效模式;国际劳务人员输出技能培训等。

3.成人学习

成人教育与社会流动;学习型社会的区域发展;职场、家庭、社区和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成人学习;成人闲暇教育;成人技能学习;成人发展性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校外教育场所使用状况;社会教育组织发展状况;科普教育与公民科学素质等。

(十二)民族教育研究

1.民族教育特殊政策与保障制度

民族教育执法及施法效果;民族教育特殊政策保障机制;不同类型民族学校发展;民族教育目标选择;民族教育投入效益;跨境民族教育比较等。

2.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标准和特色

民族地区学校建设标准;民族地区校本特色课程;民族学校信息技术配置标准与有效利用;民族学校评估体系;民族教育国家标准等。

3.跨文化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杂居区学生生活方式变迁与心理适应;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对策;传统民族宗教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民族风俗文化与教育互动;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教育策略等。

4.民族地区教育生态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环境与教育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生态观及其教育传承;民族环境维护、民族风俗传承的教育策略;民族学校文化生态等。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1.国际教育与区域性组织教育

国际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国际理解教育;欧盟教育一体化趋势;区域性组织(如八国集团、发展五国、APEC组织、上海合作组织、GMS组织)教育,多元文化与国际教育交流问题;国际教育合作和开发问题等。

2.国别教育

不同国家教育与社会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教育政策发展特征;韩国新村教育运动;国外教育涉外监管体系;亚洲国家教育发展;发展中国家教育移植与创新;福利国家教育改革等。

3.教育专题比较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国际著名教育报告分析;国际教育合作与援助;学前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资源配置政策国际比较;跨境交付的教育质量监管体系;世界大学评价比较;亚洲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模式移植及其本土化;主要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发达国家拓展境外教育的政策法律与实施策略;发展中国家青少年文化认同教育;国际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国际视野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高校教师职业模式的国际比较;外籍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海外教育(孔子学院)办学模式;中国在国际合作教育科研项目中的自主性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