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自主解决”课题

高中数学“问题自主解决”课题

南丰一中    李娟

“问题自主解决”是以“疑问”作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的:即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识活动问题情境下,引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从而促其积极自主能动地发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向学生 提供充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问题自主解决”过程中,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上改变了过去偏重结果,则更加重视知识的生成、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和谐的氛围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自身情感去体验获取知识,是一种着力于创造性思维,增强实践能力和自信心培养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我校“问题自主解决”的研究是根据教育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工作问题讲话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精神,确定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实践,以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为方向,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心理认知学和结构主义”以及现实主义数学和人文数学等教学理论为实验课题的理论依据。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在“问题自主解决”过程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积极促进学生在教学中获取学习数学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标

初步确立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研究如何把“问题自主解决”作为教会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确保“减负增效”,推进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三、实验探索

课堂教学是实施“问题自主解决”的主渠道。下面谈谈对“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初浅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会创新的切入点。如何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呢?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内容)与生活的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有了疑问,就会引起好奇心,开启思维,引发探索,为下面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架起了桥梁。

(二)教给质疑方法,诱导学生提问

当接到新班级,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就会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创设情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发质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解决,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地调动他们不断探索真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质疑,进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让学生掌握结构,明确质疑方向

教师要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入手,把握知识之间联系,以此作为指导学生质疑的重点,做好示范提问,教给质疑的方法,为今后学生学法迁移,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2、让学生把握要点,提高质疑水平

学生明确质疑方向,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了一定质疑能力,并不意味着每个问题都能问在重点处、点子上或问得恰到好处。因此,还要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要点。一是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为值得怀疑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二是已经理解的学生可以提问,考考教师和同学;三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即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质疑,即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五是在“认知冲突”中找疑点,即新知识同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矛盾冲突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六是大胆猜想、联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七是从课题、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定律和公式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样一来就为学生提供发展潜在能力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人机会得到锻炼,从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里,就会为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而自豪,学习的积极性势必倍增。

(三)引导、类推、迁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质疑和释疑的关系。质疑是一种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学生有了质疑的能力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生成的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步骤,才能逐渐独立地策划学习活动,自己学习同类知识,从而真正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举一反三,找出规律,高效率地学习,解决问题,而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就会信心百倍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四)加强实践活动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多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体验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①结合学具制作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初步成果

1.培养了教师的多项能力。

教师们基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说课、备课、上课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2.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实施“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能乐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尤其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数学学习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掌握某项数学知识后,引导学生在课后的日常生活实际中认真观察,认识周围景物、事物的运动变化,处处都蕴含着数学知识。如学习数据的整理知识后,让学生举出在工农业、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例子,并课后进行观察,调查统计一些物品或事物的数目,进行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素质的提高具有长远的效应,并将持续发展下去。

我校的“问题自主解决”课题实验工作还在实验探索完善模式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实验方法的改进提高。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