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提高预习活动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申报

高中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提高预习活动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申报

标签: 教育分类:课题计划和制度

1.研究问题的由来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前预习应该是学生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就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入推广的背景下,研究新课标、新课堂模式、反思新问题等各种活动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开展。我们学校在这大背景下,倡导“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和”文化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我校是农村学校,受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生活学习条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上农村学生的性格内向、封闭、思维不活跃、缺乏自信心、竞争参与意识不强等心理特征的制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责任心不强,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效率不高。正是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教与学的现状,课题组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指导高中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前预习,实现在教学中的有效参与,同时也给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3.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第一、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做好心理准备,降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有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3.情感与态度目标。三维目标的实现,又是以情感与态度目标为基础。学生预习后,表现在心理上的主动性和准备性上,并为对新知识的接受作了良好的铺垫,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二、预习可以作好知识的准备,并及时复习补救,实现新旧知识的良好过渡。数学认知结构是以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当新知识能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时,那么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知识很容易被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若新知识,在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没有适当的知识与它相联系,就要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调整(或部分调整),进而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再把新知识纳入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预习,在知识上做好准备,是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环。

第三、预习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掌握与巩固。预习可以明确学习的重点、关键、难点等中心问题。这些问题,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学生会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因而学生易于突破知识难点,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

第四、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就是学生课前自学,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预习过程中,既有知识与方法的准备,也有学习方法的加深与创新,预习日久,自学能力便会形成和提高。

4.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可能性:

(1)作为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学习。面对现实,我们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差,数学学习的成败几乎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而在进入高一级学府前他们也必须经历高考的考验,我们从研究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及分析预习作业的有效性入手,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最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一路径是符合农村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的。

(2)有良好的教研组活动基础

我校数学组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案的编制与学案的使用,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通过每周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交流各自的教学心得,有着良好的研究氛围。

分享: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