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导学案有效编制与使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导学案有效编制与使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盱眙县“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
“高中数学导学案有效编制与使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高中数学导学案有效编制与使用的实践研究”课题是我校独立申报并经盱眙县教科室批准的“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课题于2012年10月进行了开题论证,研究周期为2012年3月—2014年7月。现已完成预定研究任务,特作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目前国内外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都极为重视,这也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的客观背景。
通过“导学案有效编制与使用”,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延伸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延伸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导学案”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基本这样共同的认识,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在开展“学案制”的教学探索,在苏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都出现了将“学案制”教学尝试作为课题在开展研究。甚至也出现了一些学校将“学案制”作为一所学校的统领课题,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研究和探索。说明“学案制”教学确实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比如《南京市秣陵中学关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和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箭桥中学关于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学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临沂市第十九中学关于推行“三步六段三案导学”教学策略的实施意见》等等都对导学案的编写基本原则、基本环节、基本要求,导学案的使用等进行了阐述与要求。就目前来讲学案制教学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很多,比如,杜郎口“三三六”模式、昌乐二中“271”模式,都具有共性,都体现了“自学、展示、反馈”这三个模块的基本程序和共性特征。他们的导学案在学习程序上的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层次梯度性设计,重过程探究式设计,重开放生成性设计,重分层达标性设计。
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由教案、学案走向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巩固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导学案设计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正是由于它的不确定性,才体现出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的编制必须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做学习的主人。使用导学案教师必须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数学素养。
课题组认为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应该充分考虑我们新马中学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情,研究出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导学案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一个好的导学案应该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巩固提高部分。教师在使用时,要充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有针对的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一份好的导学案不仅要体现好的编制,在师生使用方面也要协同配合。
三、课题研究目标
1.编制一套基于新马中学“20+20”高效课堂建设为目标的数学导学案。
2.制定出高中数学导学案编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为其他学科提供参考。
3.研究导学案使用对于发展不同层次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程度。
4.研究导学案编制与使用对于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内容
1.适合文化班和艺术班学生使用的导学案编制与使用研究。
2.新授课与单元复习课导学案结构形式与编制过程的研究。
3.导学案的使用对于培养新马学生学习自主意识、形成学科能力的研究。
4.调查导学案的使用对于新马中学打造“20+20”高效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和范围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新马高级中学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过程及操作要点
(一)研究过程
前期准备:(2012年3月——2012年7月)组建团队,成立“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小组,成员分头查阅文献,收集其他中学导学案的编制以及学生的特点,完成两次问卷调查,提取有效信息,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织人员论证、修改、完善方案,申报立项。
中期实施:(2012年8月——2013年7月)启动课题研究,在专家指导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全面开展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通过教师个体、群体备课等方式,结合课堂教学的事迹和具体实施研究,广泛收集案例、认真分析、反思、调整;作好阶段性总结,根据实施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内容。
后期总结:(2013年8月——2014年7月)以课题研究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地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二)操作要点
1.课时分配和各课时编写分工
根据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确定课时分配。确定每课时导学案的具体教学目标和编制人。
2.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题的编写
让学生在导学案预习题的引导下,借助教材完成本课时基本内容的了解和基本题型的解决方法初步思考,是导学案预习题编写的主要目标,是导学案使用的重要意义。在实践操作中,设计的预习题中必须包括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教材阅读理解的问题,参考教材练习设计简单的有助于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性质的基础训练题。
3.导学案中典型问题的完整呈现
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通过典型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实现的,典型问题的设计必然引领课堂教学的走向与效率。一方面编写者要参考大量资料,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参与讨论。
4.巩固提高题的针对性的考量
巩固提高题要针对课时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巩固提高的目标,选题的目的性必须明确,与课堂教学(典型问题)有很好的对应性,通过批改实现对学生学情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准确评价。
5.对学案使用环节的观测与交流
结合班级导学案使用过程,对课前预习环节、课堂合作探究环节、课后练习反馈环节中导学案的价值作出评估,并形成文字,定期交流。
(三)课题组分工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专长 | 分工情况 |
郭正银 | 中学高级教师 | 新马高级中学 | 教心学研究 | 主持人、课题规划分工 |
赵建宏 | 中学高级教师 | 新马高级中学 | 班级管理研究 | 副组长、研究组织协调 |
刘奎 | 中学二级教师 | 新马高级中学 | 教学管理研究 | 活动组织及资料收集 |
厉娟 | 中学二级教师 | 新马中学 | 数学学科教学 | 子课题研究实施与总结 |
林佩华 | 中学一级教师 | 新马中学 | 数学学科教学 | 实验班教学及课题研究资料分析 |
李勇军 | 中学一级教师 | 新马中学 | 数学学科教学 | 课题研究总结与报告 |
孟祥海 | 中学一级教师 | 新马中学 | 数学学科教学 | 课题论文资料收集 |
陈晓菊 | 中学二级教师 | 新马中学 | 数学学科教学 | 导学案例资料收集 |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现状及趋势,借鉴和发展现有的成功经验。收集、分析相关高中数学练习编制的实施方案,教育教学理论,利用相关的综述、文件等组织引导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及走访这两种调查方法,对所用的导学案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查,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编写与使用环节进行调查。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案使用及学习现状等情况,从而作出适时的调整。
3.行动研究法: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感受导学案的好处。通过实际的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在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
4.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学生课前使用导学案进行预习的过程与效果调查,课堂教学中师生使用导学案对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的评价,学生课后使用导学案进行练习巩固的有效性的评估,不断总结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经验。
八、研究成果
两年来,我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的预期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形成了新马高级中学特色的高中数学导学案的制作模式。
编印了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导学案。在每一份导学案中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即在利用导学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这样的感知:(1)预习是我学习的关键(2)课堂是我学习的主战场(3)练习是我学习的重要手段(4)及时复习是我学习的法宝(5)反复矫正是我学习的利剑。
(二)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认知过程。
对重要知识点的教学有着具体的环节:即第一环节:问题情境第二环节:问题探究第三环节:问题实践第四环节:问题反思。
(三)利用导学案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导学案的有效使用”,一是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导学案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每类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导学案,从而树立了自信,也促进了学习;二是进一步改善了师生关系,尤其是学困生不在认为自己没有用,也同样可以为班级争光,增强了班集体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的凝聚力;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心里健康水平,学困生学生有事可做,不再迷恋网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采取的是导学案学习的方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因为练习效率提高,学生成绩上升,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系统性和全面性。2013届冼慧同学由于在老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导学案,2013年高考数学取得144分的的好成绩,以总分373分摘得盱眙县文科状元的桂冠,被南京大学录取。
(四)导学案的编制使得教师快速成长。
两年来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教师享受幸福的教学生活。在自身努力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成功的方法模式,引起课堂模式的优化带来教学质量极大的提高。一方面通过自身素养的提高,更好地为课题的研究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把它作为建设师资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都得以很大的提高,其中1人参加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省二等奖,2人被评为淮安市优秀教师,2人评为盱眙县优秀教师。两年来课题组教师共发表论文28篇,论文获市一,二等奖12篇,教学设计获市一,二等奖5篇,优课评比获县一,二等奖6人次。
其中课题组的刘奎老师两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
九、问题与讨论
由于高中教学的特点及我们的水平、精力所限,没有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仅以我校几个实验班的学生为研究个案,其他未实验的班级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性,离大面积推广还需一个过程。
十、结论与与反思
(一)结论
我们经过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导学案编制与使用的有效性”工作的认识,营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索出了“新马特色”导学案模式。
(二)课题的反思
1.“导学案编制与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我校的先学后教的策略。而由于多年来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均是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要把他们真正的调动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思考,如何能够把导学案用好用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是我们后期的抓手。
2.课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的研究不会停止。《新马高级中学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制也不是完全的尽善尽美。我们学校的课程改革也还处在一个新的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和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研究。恳请局领导继续给予我们指导和大力支持。谢谢!
(执笔:郭正银2014.07)
参考文献:
[1]战学林;运用导学案解救数学学困生[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2]李忠美,崔运昌,张宗奎;学案编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0年11期
[3]李健;学案的编写与使用[J];教学与管理;2001年19期
[4]李银乐;高效课堂创建的导学案编写策略[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3年第05期
【附件】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课题组教师获奖情况统计表
姓名 | 获奖内容 | 获奖级别 | 颁奖单位 | 获奖时间 | |
郭正银 | 淮安市优秀教师 | 市教育局 | 2011.09 | ||
盱眙县优秀班主任 | 县教育局 | 2013.09 | |||
教学论文 | 二等奖 | 市教研室 | 2012.12 | ||
教学设计 | 一等奖 | 市教研室 | 2012.12 | ||
教学论文 | 二等奖 | 市教研室 | 2013.12 | ||
教学设计 | 一等奖 | 市教研室 | 2013.12 | ||
优课评比 | 一等奖 | 县教育局 | 2011.12 | ||
优课评比 | 一等奖 | 县教育局 | 2012.12 | ||
优课评比 | 一等奖 | 县教育局 | 2013.12 | ||
探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 数学大世界 | 2012.08 | |||
“创新”这把“钥匙”,如何开启? | 新课程导学 | 2012.09 | |||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12.11 | |||
多媒体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 语数外学习 | 2013.12 | |||
赵建宏 | 教学论文 | 二等奖 | 市教研室 | 2012.12 | |
教学设计 | 三等奖 | 市教研室 | 2013.12 | ||
厉娟 | 教学论文 | 二等奖 | 县教研室 | 2013.12 | |
教学设计 | 三等奖 | 县教研室 | 2013.12 | ||
优课评比 | 二等奖 | 县教研室 | 2013.12 | ||
刘奎 | 优课评比 | 一等奖 | 六校协作体 | 2014.11 | |
教学设计 | 二等奖 | 市教研室 | 2012.12 | ||
教学论文 | 三等奖 | 市教研室 | 2013.12 | ||
教学基本功大赛 | 二等奖 | 县教研室 | 2013.10 | ||
抓住试题特征巧解一道赛题 | 数学大世界 | 2012 | |||
这个点很特殊 | 数学通讯 | 2012 | |||
巧解一道几何题 | 数学通讯 | 2012 | |||
三解一道竞赛题 |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12 | |||
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质疑及改进的再思考 |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12 | |||
巧解是由不断地优化与改进而来的 |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12 | |||
一道调研试题的探究性学习 | 语数外学习 | 2012 | |||
一道模拟试题的解法探究 | 语数外学习 | 2012 | |||
一道调研测试题的来源及解法探究 | 语数外学习 | 2012 | |||
找回遗漏的解 | 语数外学习 | 2012 | |||
一个数学命题的加强 | 数学解题研究 | 2012 | |||
数字“1”在数学解题中的妙用 | 数学解题研究 | 2013 | |||
巧用两根乘积关系来解题 | 数学解题研究 | 2013 | |||
林佩华 | 多媒体,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 | 读写算 | 2013.09 | ||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设计中的实践探讨 | 数学大世界 | 2012.08 | |||
数学开放试题的魅力所在 | 数学大世界 | 2012.12 |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