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陈开懋 编辑: 

课题负责人:陈开懋

一、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1、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碰到的问题。

学校“关键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呼唤课堂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要渠道,更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

中学教学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倒不是它的内容有多难,而是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上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有人说搞素质教育搞创新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而我们的高考关系着孩子的一生,不能因为搞创新而耽误了孩子的升学,诚然,只要我们的高考还存在一天,那么传统教育就会肆无忌惮的存在下去,因为它是对付高考的有效方法,至少家长们很欢迎,然而,笔者认为,高考要改,我们的教学也要改,那种一味的培养知识容器的道路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否则国将不国,我们的国家还怎能前进?

2、目的、意义(为什么研究?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成为世界

的潮流,世界各国纷纷以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 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它是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渠道,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把教学领域改革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因而,教育领域开展了各种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而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可以对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起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使创新教育理论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较好地结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本研究将努力探索高中数学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二、课题界定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本课题是在学校“关键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形势下,努力探索适合华师一的高中数学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1)教学模式

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概括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种,第一种是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教学理论是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可称其为“理论说”。第二种是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可称其为“结构说”,第三种是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可称其为“程序说”,第四种是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俗称小方法,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可称其为“方法说”。

我们认为应该全面地把握教学模式:第一,模式不是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

教学方法不属于同一层次;第二,模式不是计划,计划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仅此不

足以揭示其内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第三,模式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

还内含着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整套方法论体系,它实质上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它既可以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通过理论概括而形成,也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后形成。

(2)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是能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乃至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是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独创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是由富有创造性的教师组织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内容

我们将从高中数学重点章节的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对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内涵、实质、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一些有价值可操作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五、主要创新

在了解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也感同身受了当前教学现状的无奈之后,我想对于目前表面创新实则应试的这种怪现状作一点自己的努力,摸索一些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以利于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六、具体措施

将从高中数学重点章节的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对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内涵、实质、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一些有价值可操作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七、计划步骤

1. 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前期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分解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

3. 中期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展开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

4.后期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后期实施阶段及总结鉴定阶段,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并进行验证性研究。

5. 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召开课题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或其它成果。

八、研究结果——中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没有固定唯一的模式。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结合中学数学的特点在亲自体验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完善,构建出了“引导探索教学模式”,“自学讨论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一)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的引导下,利用材料或依靠己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实践活动(观察、讨论、试误、猜想、推断)主动地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习惯与态度,掌握获取知识方法为目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由于数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所赋予不同的内涵和形式,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下图的多种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学生过去那种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维持学生求知动机和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持久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有助于学生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数学公式、定理、法则、例题等知识的教学,体现了学生参与和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发现知识策略和方法的培养训练;突出了“猜想”和“证明”两大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

(二)自学讨论教学模式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即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再辅以分组讨论为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性和自律性,而教师则是辅助者和积极参与者。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畅通课堂信息交流的渠道,帮助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点,促进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成长;有助于增大学生独立活动的自由度,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能较有效地解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学生养成自学与探讨数学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数学问题情景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加强数学实践的教学框架或教学活动程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优点:第一,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正如罗杰斯所提倡的“意义学习”认为,当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其学习积极性会提高,学习时间会缩短,第二,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选择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感兴趣的典型问题为实例,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第三,典型问题引入,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也不是教会学生如何看书学习,教学的根本任务还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同时将有效的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第四,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改变了老师一统课堂的单向传授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破除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阻碍学生创造力的传统方式,采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的开放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其教学过程是学生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力;有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40一242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1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一7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