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先从两个概念说起:①语文教学内容②文本解读。先说“语文教学内容”——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其他学科中是不存“教学内容”不确定这一问题的,比方数学课,教什么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样一个在其他学科里教师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造成的结果:一是泛化了语文的内涵,‘语文’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二是取消了文本的确定性,文本成为一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浙江师范大学李海林教授认为,这种“泛语文”、“反文本”倾向“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它从根本上把语文教育的实质性内容从内部掏空,使语文教育空壳化、空洞化、空虚化,使语文教育失去了作为一门课程的确定性和实在性。”

  再说“文本解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作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在教学中,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往往无视或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涵的丰富内蕴!一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教参偏离时,常常不能正确地加以评价、肯定和激励,而是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其余。这种文本解读的“概念化”“模式化”行为使语文教学陷入困境,扼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将“发展个性”视之为语文课程本应具有的价值指向,在其实施建议中更是提出了诸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一系列具体要求。

  浙江师范大学李海林教授直言,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而正在于教学内容:“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指出,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

  上述描述引出这样一组问题: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文本?如何才能把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上来?如何有效组织“学”的活动?这些都是指向新课程本质标志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这个课题试图着力解决的问题。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这就是我们课题组提出的解决上述问题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的基本架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主要阅读教学理论

  1、德国的阅读训练:培养能力和创造精神。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探索与创造的精神。一般采用布置题目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的办法,教师与学生平等发表意见并引导学生超越自己。

  2、澳大利亚阅读观:提倡语篇教学和“语义场”观念。避免将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强调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在把握全文意思的基础上寻找重要信息。

  3、英美阅读训练:扎实多样,注重创造性阅读。要求学生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从事阅读,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让学生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并精神振奋。

  4、其他国家的阅读教学:重视思考,评价多样,营造环境。(日本、前苏联、新加坡)

  (二)国内阅读教学理论研究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当代阅读教学过程的改革探索,当以确立单元教学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单位,深入探讨单元教学的过程和模式为重要标志。其中,有这样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1、从师生教学活动的形式考察。2、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考察。3、从阅读心理规律去考察。4、综合型模式。当然从今天的角度去看,或多或少还有知识主体的影子,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四个变化:“阅读教学过程”这一观念扩大了,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联系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活动重心已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诸种活动,已经从外观形式向深层机制发展,比如说对阅读心理的关注;对阅读教学过程表述,已经从描述实践经验向着探索理论规律提高了,比如说建构阅读教学模式。近年来,语文教育理论界与学校围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撰写了不少文章。其中,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方面,一些语文教育专家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论思考,并且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探讨。有研究者从教学效率的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就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对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度的因素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的实际操作性。

  韦志成教授研究提出立足语文教学,依据心理学原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创建语文教育心理学,使高中语文教学有了心理学的回答。伊道恩研究员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具体建构记叙文、说明文、论论文等阅读教学模式,模式的设计强调课堂互动,基于课堂交往等。刘芳、郑正良在《论接受美学视野下阅读范式的现代转型》一文中提出了“多元理解阅读范式”,该范式强调学生阅读主体地位,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梁雪梅用德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的“涌现原则”和“约束原则”观照语文阅读教学,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整体”和“分析”作为教学的双翼。李海林就创造性阅读中要创造什么、用什么创造、怎样创造这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出了创造性阅读教学的途径关键是利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自主性阅读教学方面,“非指示性”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阅读教学主要集中在阅读规律与阅读教学策略讨论与探索上。讨论的话题有文本阐释策略、阅读期待、阅读初感、临读状态、问答对话、互文对读、个性化阅读、体悟式阅读等。同时,从阅读心理切入研究阅读教学受到了重视。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学术价值:①“依学情定起点,据文本体式定终点”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的视觉来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这是落实课程改革精神的关键一环。新课程其实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的活动”这个基点上。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内含着课程的改革的新理念,也使新课程理念的现实化有了一个抓手、一个坚实的落脚点。②过去我们对教学的研究存在以下弊端:其一,往往着眼于教师的教,较少关注学生的学;其二,往往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本课题从教师备课角度出发,提出两个关注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依体式、依学情);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从“学”的角度考量教学有效性)。因此,该课题研究完善了课堂教学研究体系,更为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应用价值: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教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取决于我们基点的改变。本课题对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旨在①帮助一线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革除语文课堂教学流弊,获得正确的学情观,进而在“正式的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课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对自身“教”加以正确的定位。②形成可供借鉴的“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实践案例。

  四、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一)主要概念界定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研究和解决“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的一种基本理路。依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辨识文本体式。文本体式,即文本的特定样式,好比如一个人,即有作为人的共性特征,又具有自己的个性风采。文本体式包含体变、本性、体貌三个基本要素,辨识文本体式,需要对这三要素加以系统的考量。

  “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研究和解决“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的另一种基理路。学情,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应该包括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三大要素。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关键问题是做好学情分析,从备课层面讲,就要探测和分析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学习起点,而学习起点我们一般认为是指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堂学习时的基础、需要与准备,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以及课堂教学的起点。就阅读教学而言,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起点都应该是具体的,也就是说,教师做学情分析,并不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因此,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备课时正确把握学生阅读“这一篇”课文时的阅读困难。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于使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背景,本课题重点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前者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后者主要指课堂基本教学策略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本课题研究不求“面”上全面展开,力求在“点”上有所突破。研究子课题如下: 1、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定起点)研究。2、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定终点)研究。3、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研究(搭建2-3个阶梯)。4、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的研究(更有结构、更完整)。5、高中语文课堂阅读专题有效性路径研究。6、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教学评价向度研究。

  五、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特定的文本;指导学生在特定体式的文本里,能从重要的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难点:对“体式”这一概念内涵(特殊样式)的把握及对学生具体的动态学 情的分析。

  六、研究手段和方法

  1、研究方法

  ⑴、对比实验法。在高一(3、4班)高二(3、4班)年级分别设立两个实验班进行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探究的实验,并设立平行的对照班级进行比较。

  ⑵、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阅读教学路径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阅读教学路径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⑶、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少走弯路。

  ⑷、行动研究法。根植于教学实践,发现、研究并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实践、总结、研究三方面相结合,及时修订行动方案。

  ⑸、案例研究法。教师运用评价方案,对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失败与成功的案例进行反思,优化评价方案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2、理论假设

  通过实验研究,能够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有效的阅读教学路径,使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水平,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验对象的选取

  选取高一(3、4)、高二(3、4)四个教学班学生为实验对象。

  4、实验变量及其控制

  自变量: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探究教学模式、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因变量: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

  控制变量:为了“纯化”实验研究过程,有效地验证理论假设,要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1)为了避免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同一位教师任教,并按照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探究教学模式的要求提前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树立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育理念。

  (2)为了避免学生因素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年级平行班中随机各抽取两个班,并且采用“单盲法”不对学生做宣传、暗示,避免被试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

  (3)为了避免教材内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选用同一教材中相同内容,严格控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时量,严格控制加班加点,保持相同的课内外作业量。

  (4)为了避免测量题目难度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与后测选用难度相同的题目。

  七、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人员具体分工:

  1、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课题的组织、管理、协调 (邓春江、吴汉生)

  2、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课题资料的汇编,结题报告的撰写 (张良、邱桂平)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教学模式探究

  ⑴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徐永朝、吕国环)

  ⑵探究教学的对比实验 (邓巧、曹铭珍、车碧金)

  ⑶实验结果分析及阶段性总结材料(卢锡勤、吴先文)

  4、研究论文集、案例集、课件库 (杨晓燕、崔华萍)

  八、工作进度计划

  研究的时间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研究周期为2年。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3·11——2013·12)

  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课题计划;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明确实验任务及具体操作方法,明确各自的职责及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2、研究阶段:(2014·1——2015·7)

  (1)前期(2014·1——2014·12)

  在教学中引入“依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依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有关的问卷调查;确定现行教材中可使用该模式的阅读篇目,设计阅读教学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2)中后期(2015·1——2015·7)

  总结第一阶段实验工作的进展与效果,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全面深入地开展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的访谈;每学期完成6-10节观摩课;形成一定系列积件库;总结实验过程的经验教训,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3、结题(2015·8——2015·11)

  (1)推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的实验案例。

  (2)编辑学生的学习活动集,汇集课件。

  (3)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统计,组织实验人员进行成果总结,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九、预期课题成果

  1、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集、案例集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课件资源库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研究》课题研究前期工作计划表

负责人

2013.11-2013.12

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方法,制定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

邱桂平

2014.1-2014.6

课题组成员进行实践培训,学习相关阅读教学案例,研究教材,分析教学切入点。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撰写论文。编制调查问卷。

邓春江

2014.7-2014.8

撰写研究心得。

张良

2014.9

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开展对实验班级的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开始进行对比实验。

徐永朝

2014.10

全面进行教学实验

邓巧

2014.11-2014.12

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总结前期的经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完成观摩课任务。

杨晓燕

2014.12

进行期研究总结,写好阶段研究报告。

吕国环

  广东高州中学语文课题组

  2013年12月23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