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执笔者   夏红永

《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课题是2009年度批准立项的安徽省省级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课题实施过程中边研究、边教学、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编写校本教材《铜陵铜文化史》,印刷成册,在全校进行选修课的教学。真正将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第一线,形成铜陵市一中的校园特色文化。在市教育局专家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顺利,对学校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课程结构的重建。根据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是改革的必然方向。在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选修课程Ⅱ是校本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新课改背景下发挥本地独特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历史校本课程已势在必行。

2、学校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需求而进行的。我校在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和教学设施在铜陵市是一流的,我们具备条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文化立人、特色立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学校特色,能支撑育人环境,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这样就会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加速学校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学校还没有相应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因此亟需进行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还是省示范高中,是本地区高中教育的龙头,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发挥辐射效应,为本地区其它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3、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它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转变。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之间的精诚合作,资源共享,教师教研从个体走向集体,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学生,教学质量也相应发生变化。它将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焕然一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实施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形成一种开放、竟争、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氛围,从而确定了学生真正拥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在受教育中的自主性与学习自由。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新课程理念及历史学科特点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全面发展。内容选择上遵循科学性、基础性、区域性、人文性、趣味性、可行性原则,以地方史、近现代史为主,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需要,反映地方和学校特色,反映时代进步。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可以从微观角度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高尚情操,树立科学和谐发展理念。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中忽视了本土文化对人文素养的熏陶。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中国生态山水铜都”铜陵铜文化积淀丰厚,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美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旅游资源。铜文化从古至今的螺旋式发展塑造了铜都精神,充实铜陵城市的内涵。铜文化是铜陵的城市徽章和特有的无形资产。作为物质和精神、有形和无形相统一的铜文化不仅是催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而且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对铜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扩大铜陵影响力,强化市民铜都意识,增强自豪感,促进城市发展。

学生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社会即课程,家庭即学校”,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养成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可以促进科研兴校,促进教师成长,树立独特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的互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可以使学生掌握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在未来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本课题选题将乡土文化和校本课程结合研究,视角独特。理论上可以丰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理论,实践上不仅可以为本地区学校、社会提供教育资源和经验,还对全国其他地区的课程改革继续深化提供借鉴。

因此,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核心概念

铜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使用铜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知识水平总的概括,一直延伸到社会结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具体地说,铜文化是指铜器物所包含反映的文化现象及文化内涵。铜制品始终贯穿于我国整个文明史,因而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铜文化。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步发展,形成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铜陵从商周时代冶铜至今,铜文化底蕴丰厚。现代铜工业又创造了新的更为辉煌的铜文化。铜陵市提出打造铜产业“双千亿”工程。中国青铜文化博览会已举办十届,铜文化构成了铜陵城市文化的主题。本课题研究的是铜陵地区的铜文化。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众说纷纭 。概括言之,“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历史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历史资源,提高本校历史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和学生素质,发展学校特色,由学校自主开发和编写,可供学生进行选择学习的课程。本课题是要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2、理论依据

第一: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程改革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一桶水,也不是自来水,只是一个支架。学生踏着教师提供的支架,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之为指导的双主教学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优点,既能让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又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认知能力。

第二:校本课程理论。校本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教师享有课程开发的决策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应有校本性和特色性。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特色性是指校本课程应找到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兼顾到了各地发展的不平衡。

崔允漷提出课程开发的理论,认为合理的课程应是建构包含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意志,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考虑到学校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学校本位课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地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它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理论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认真学习校本课程理论,运用建构主义指导校本教材编写。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创新思路,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把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自觉实施双主式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实践目标

制定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出校本教材《铜陵铜文化史》。进行鉴定评审之后,组织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化时代有效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构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课题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提出“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标准(实验)”。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校、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具体需求,研究“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从学校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学生需求、家庭意见等方面分析历史课程开发条件。如课程设计原则、使用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法、课程评价等。制定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使用对象、开发类型、课程内容选择和教材编写体例以及课程的呈现形式、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等。

2、编写校本教材《铜陵铜文化史》。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搜集和研究课程资源,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确立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社会力量参与开发的模式。运用多种手段挖掘铜文化资源。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问、实地参观等方法搜集资料。《铜陵铜文化史》具体内容纲要如下: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古代铜矿冶

第三章    青铜器鉴赏

第四章    诗人笔下的铜陵

第五章    铜雕塑

第六章    帝国主义对铜矿的掠夺

第七章    铜产业

第八章    生活中的铜

3、校本课程的实施。根据学校安排的课时,在编写出讲义和课件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边教学边研究边修改,逐步完善。教学可以实行多种形式,如学术报告、补充教学、参观考察、小组讨论和出版专题墙报、专题教学等。将学生的学业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创新评价方式。

4、力争公开出版校本教材《铜陵铜文化史》(需要经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走“理论学习———实践研究———教学应用———经验总结”的行动研究路线。通过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积累、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体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解决问题。与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总结法等综合结合运用。

2、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校一线教师的共同合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反思和解决问题。

3、文献研究法:通过期刊、网站论文、图书著作等途径,对近年来国内外主要是国内教育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或实践研究论文、成果进行收集,分析创新。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4———2009、10)

自从2009年4月,开始准备申报课题时起,我们就成立课题组,选题、讨论并制定课题方案,争取立项。课题组成员中职称、年龄合理。我们还请市教研室、博物馆等专家作为顾问指导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

课题批准立项后,召开开题会议,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工,确保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课题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等。

(二)、开发阶段(2009、10———2010、10)

课题组成员按照计划进行了理论研究,资料收集,教材编写三项主要工作,提出了“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标准(实验)”,编写了校本教材《铜陵铜文化史》。

1、理论研究

在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编写校本教材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将乡土文化和校本课程结合研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有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转变。

第二,立足校本,突出特色。铜文化是铜陵的城市徽章和特有的无形资产,铜陵铜文化积淀丰厚,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美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旅游资源。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有利于树立独特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

第三,地方历史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对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研究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资料收集

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确立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社会力量参与开发的模式。运用多种手段挖掘铜文化资源。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问、实地参观等方法搜集资料。

第一,网络、博物馆、遗址和雕塑。网络上铜陵市的文化信息介绍,博物馆中的众多青铜文物。大量的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以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为代表的古采矿遗址,青铜文化博览会,国际铜雕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二,企业车间。铜陵有色、铜雕塑工艺品厂、铜制品商城等企业等展示了现代铜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文献资料。如崔允漷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王斌华的《校本课程论》;裘士京的《江南铜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铜源的探索》;许道胜的《中国青铜文化》;陈望衡的《中国青铜艺术鉴赏》;刘诗中的《中国青铜时代采冶铸工艺》;《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志》(1950---1990);《铜陵文史资料》(第1、2、3、4、5、7、9、10、12、13辑);《铜陵文史资料选编》(第7、8辑)等。

3、教材编写

按照分工,编写了专题型章节体校本教材《铜陵铜文化史》,共八章。教材编写出来之后,进行仔细的检查校对,编辑排版然后印刷成书。供后期上课使用。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召开会议,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精心研讨、反复斟酌、群策群力。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合作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三)、应用阶段(2010、10———2011、6)

这一阶段进行校本课程《铜陵铜文化史》的教学实验。在编写出讲义和课件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边教学、边研究、边修改,逐步完善。整理有价值的实验论文。准备资料申请结题。

1、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在知识能力和方法层次上使学生了解铜陵市的发展沿革,在古代铜工业史上的地位,铜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变迁,现代的铜文化与人民生产生活。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学习,不仅可以从老师、教材那里获得知识,还学会从网上、图书期刊上、社会上获得知识。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形成健全的人格,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

2、课程资源的筛选

除了使用校本教材在课堂教学之外,合理筛选铜文化的隐性课程资源,它存在于地方各种载体之中,如历史文物遗址,博物馆,图书馆,史志办,企业,社区等。因此,动用校内外的力量,利用各种文献,互联网技术,田野调查,实地参观考察,访问调查等形式对地方史资源去粗取精。如参观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铜陵博物馆,青铜文化博览会等。

3、教学方式的探索

校本课程的教学是开放的,多元化的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如选修课的专题教学、历史课堂的补充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参观考察、小组讨论、研究性小论文写作和出版专题墙报等形式。如组织参观铜陵市博物馆,观察学校的文物铜冶大炼渣。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发挥调控、引导作用。

校本教材应用教学之后,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整理有关资料,收集有价值的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获奖情况

在编写了校本教材《铜陵铜文化史》后,我们请相关专家进行鉴定。参加了2011年铜陵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优秀校本教材、校本读物评选活动,在95部校本教材中荣获特等奖(附证书)。

课题组成员还针对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论文,共有论文6篇。其中,发表在省级刊物或获省级奖励论文3篇,市级2篇,校级1篇。(见附件)

2、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使教师研究相关理论,改进教学方式,优化了教学模式。拓展了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我校历史学科成绩在全市统考和在全省联考中均名列前茅。课题组科学严谨、合作探索的良好氛围,锻炼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有效地带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全面成长。

3、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教学过程变成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双主教学模式是课改的必然趋势。在我校历史学科校本课程《铜陵铜文化史》的开发和实施中整合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资源制作PPT课堂演示、资源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手段使历史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在课程开发中出现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首先,缺乏理论支撑,研究方法、视角单一。我们运用的是西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国课程开发理论沦为西方课程理论的解释和注释。甚至有些是直接从西方学者文章中翻译过来,没有符合中国文化的沟通、解读和表达,不利于人们接受和运用。“拿来主义”是吸取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必要条件,但只有基于本土的大脑和文化,才能构建真正本土的理论。

研究方法上,基本上都是运用已有的课程开发理论,自上而下地结合课程开发实践,由此得出“成功”的经验。却很难自下而上地从实践中抽象出理论。从研究视角看,多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等视角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局限于教育学、课程论的范畴,很少能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有知识浅化趋势,校本课程变成了活动课。

其次,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课程资源有限。今天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要求过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要具备有教材开发的知识和能力、决策水平与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学校不能给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实践的机会少,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课程开发需要时间规划教材内容,查找资料,选择资料,进行研究,召开会议,教师之间互相讨论、评价和研究可能的方案。中学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时间不足。

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条件。教师日常工作局限于学校,与社会联系面窄,人际交往少,与社会各界打交道获取资源的能力不足。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业繁重,目标是应付高考,对课程开发缺少兴趣,家长也不愿支持。

再次,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激励机制。对于教师来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到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涉及到社会调查、实践等体力劳动,学校为教师能提供的相应报酬很少,教师积极性不高。

可见,要想顺利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首先要有学校的支持,提供资金、人力、物力、时间。要能创造条件通过进修、培训等手段促进教师发展。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加大硬件投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其次,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创造者。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积极学习相关理论,发掘资源,强化能力,因地制宜的编写校本教材。再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课程开发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只有学生参与创造课程并融入其中,才是有价值的校本课程。

总之,通过《基于铜文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研究》课题的科学有效实施,充分证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对于学校教学、学生发展、教师成长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