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与地方课程开发结合》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地方课程开发成果:

①修订乡土地理教材《宿州地理》(附书,已出版)

②编著乡土教材《我的家乡宿州》(附书,已出版)

③编著校本教材《埇桥区地理》(附书,校本教材)

④校本课程资源:新课标下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资源库(宿州市及埇桥区)(附件)

2.中学地理教学与地方课程开发结合的研究成果:

①省级科研课题《中学地理教学与地方实际结合的研究》(编号JG04138)结题。(附成果鉴定书)

②省课改试验区宿州市埇桥区2002年以来开设新课程情况的调查(报告见附件《中学地理教学现状调查》)

③中学地理教学与地方实际结合的教学案例(附部分教案,部分PPT见光盘)

④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论文(见附件)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课程改革。新课改试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造就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公民,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是较大的提升了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新课标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教育教学实际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也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教育观认为,凡是具有地理教育意义,有利于实施地理课程或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和条件,都可以作为地理课程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再创造,进行本土化处理,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所接触、感知的社会现实,根据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修订,对于深化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自近代区域地理学诞生之日起,就奠定了它在地理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十七世纪,夸美纽斯就曾强调地理学习必须从乡土地理开始。1992年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区域学习选自下列范围:当地社区、本区、本国、本洲、其他大洲和空间组合、全世界、全球结构。”“所选区域应使学生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所选区域应包括从本区到全球大小不同的规模……”这就规定了乡土地理教育教学的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并指出:“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强调了开发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及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价值。另外,在新课程的“活动建议”部分,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探究活动所占比例很大,充分体现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我们调查后发现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乡土教材,乡土地理教学资源获取的途径也很少,同时教学任务很重,业余时间有限,无法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教学的困惑使我们萌生了研究的想法,教学的需要成了我们研究的动力。

三、研究过程

1.乡土教材《宿州地理》的编写与修订出版

教学的需要,同时伴随着宿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一套符合时代发展的乡土教材,于是,2004年我们课题组第一项任务就是对《宿州地理》进行了重编,于2005年出版,作为乡土地理教材,一直供宿州市四县一区八年级学生使用,作为教学资源,成为中学其他各年级教师重要的备课资料。

2.乡土教材《我的家乡宿州》(地理部分)的编著出版

随着新课改逐步深入,乡土地理教材多元化的需求,我们课题组有着手乡土教材《我的家乡宿州》(地理部分)的编写,于2006年12月出第一版,共八年级学生使用。

3.省级课题《中学地理教学与地方实际结合的研究》的立项研究

本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院课题办立项,课题组由刘海勇任课题负责人,省教科院吴儒敏老师、宿城一中陈曙光、武根华为课题组成员,于2004年开题,在研究过程中,又补充宿城一中高级教师高勇为课题组成员。本课题最终于2009年8月通过结题。主要工作有:

①省课改试验区宿州市埇桥区2002年以来开设新课程的情况的调查

我们选取省级课改实验区宿州市埇桥区为典型研究区域,先后对该区2002年以来开设新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该调查分为该区学校调查、地理教师调查、七至九年级学生调查等三部分。此调查具有调查范围广,调查人员多、调查项目多、调查统计复杂的特点。最后形成了《省课改试验区宿州市埇桥区2002年以来开设新课程情况的调查报告》

②《新课标下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资源库(宿州市及埇桥区)》的建立

既然是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与地方实际相结合,那么搜集整理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对宿州市乡土地理资源展开了社会调查、野外观测观察,同时充分利用地方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站上的有效信息,及对所获素材的筛选整理利用等工作。课题组曾先后实地进行过新汴河流量、水位等基本水文特征观测观察,五柳水库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宿州本地四季物候观测。市四县一区土特名产资源调查,全市人口发展状况调查等,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拍摄了一大批实景照片。我们把搜集整理的资料编为《新课标下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资源库(宿州市及埇桥区)》,包括地图、图片、文字材料。资源库作为动态资源,可实时更新。为编写《我的家乡宿州》地理部分和校本教材《墉桥地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大大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

③编写了《埇桥地理》

在搜集整理校本资源库同时,我们按照教材体例编写了《埇桥地理》,现样书已成,作为我校校本教材和埇桥区地理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

④把乡土地理资源融入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搜集整理乡土地理资源的同时,我们作为一线地理老师就积极的把乡土地理资源融入的中学地理教学之中。不仅在八年级开设乡土地理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尽可能的使用乡土地理资源编制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突破难点,形成地理思维。(部分案例见附件)

四、研究成果的实践成效

本研究成果中的几本乡土地理教材出版后,已先后被宿州市数以万计的初中生使用过,成为他们认识家乡的重要途径。广大的高中教师也把这些乡土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使他们的课堂更生动、更有效。本研究成果也成为宿州市对外宣传的重要资料,为宿州市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本研究过程中,研究成员教学业务、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研究负责人刘海勇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陈曙光、高勇老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本研究组成员数篇有关本研究的论文或公开发表或获奖。①课题负责人刘海勇《地理新课标与乡土地理》被评为安徽省优秀论文一等奖,收入全球华人地理学家论文集。②课题组主要成员武根华结合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调查结果,研究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些新变化的论文《浅谈如何突出地理新教材的“新”》,荣获市级论文评审一等奖。③课题组主要成员武根华利用现实地理素材进行乡土宣传的文章《宴喜台》,在《皖北晨刊》发表。④课题组成员高勇《高中地理必修Ⅰ难点突破》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就谈到了如何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突破难点。

本研究受到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2004年时任宿州市市长唐承沛亲自给《宿州地理》作序,2006年时任宿州市市委书记唐承沛又为《我的家乡宿州》作序。

本研究成果在2009年宿州市首届教科研成果展评获奖。

五、研究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1.研究成果实用性强

本研究是在中学地理教学需求中产生的,因此研究成果一经形成便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实用性非常强,应用效果也非常明显。

2.乡土教材结构新颖

根据新课标“内容标准”、“活动建议”,通过本课题研究,按照乡土教材的时代性特征等一般编写原则,我们把地级市乡土教材宿州市地理设计为七大板块。“我们的家园真美丽”,说明家乡主要自然条件、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物华天宝话宿州”,介绍家乡在自然生态、自然资源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情况。“充满活力的经济活动”及“迅速发展的交通和城建”,介绍家乡的社会生产活动,改革开放成就及巨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前景。“名优特产遍宿州”,学习家乡的土特名产。“各具特色的区、县”,分别说明各县、区的基本概况。各版块名称意境优美,用词贴切,题意明了,结构新颖。

《我的家乡宿州》地理部分和历史部分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能从时、空两方面认识自己的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真情实感,陶冶了情操。

3.研究过程具有良好的示范性

现在地方乡土教材多为地市级教材,而更为广泛的地理现实材料在各县域中也有很广泛体现,该课题研究将为县域范围地理现实素材搜集、应用,县级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起到示范作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