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真诚关注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二)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

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高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高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欲望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当务之急。

(三)对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价值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

2、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学校,主要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并存等带来的新手段,新趋势和新一代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想应用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探索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并为学校德育和其他学科提供可借鉴之经验,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某些实践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

1、通过课题研究实验,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整体提升历史教师素质,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心灵美,还要有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同时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方法、原则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解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进一步了解目前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经验,来分析影响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为历史学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方法上和途径上的指导。

2、行动研究法,研究在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历史拓展型课程、历史研究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积累资料,然后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积累的资料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

3、直观教学法,历史是真实的,也是过去的,如何把过去的东西再现,让学生从历史环境中去感悟历史,升华情感,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授,同时也离不开一些直观教学,如图片、表格、视频、书籍,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根据地。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直观教学。如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秦始皇陵的视频和一尊秦始皇陵陶俑,便于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讲述五四运动时播放视频《我的一九一九》,使学生能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深切体会当时落后挨打之下的学生爱国热情等。

4、比较法,“读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们要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做客观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经常使用比较法,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一是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是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如邓世昌;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如叶志超。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

(二)研究原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2、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研究内容:

1、探索历史教学中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以史为鉴,培养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树立开放意识,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精神;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对学生素质情感教育;以史为鉴,树立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学生的团队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学生进行生态危机教育。

2、探索第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及精神支住,是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永恒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如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至9月)

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学习有关文件,对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以及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分析,确立研究重点和拟定研究课题,提出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⑴制定方案,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明确分工。

⑵开展实验,实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方法研究,并邀请专家进行过程指导。

⑶抓好课题过程管理,适时召开中期推动会和中期成果展示会,引领推动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月至12月)

撰写结题报告,课题成果写成总结性的文章。整理汇编课题成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