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校史激活历史课堂的尝试》课题结题报告

江苏省沛县中学  苗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如何融入这一潮流,深入践行新课程理念,无疑是每一位教师都正在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实处,真正使教育触及受教育者的心灵,则是每一位教师心中的永恒追求。当前,尽管课改已经全面展开,但效果尚不能尽如人意,从历史学科来看,由于教材内容的繁、难、偏、新,面广量大,且远离学生生活,无法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如何构建让学生亲近,易于接纳的历史课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说,校史编研是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研,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新尝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4期刊载了王杰的《校史编研: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该文从学校创办的历史谈起,说到校史编研的迫切性、新颖性,再谈到校史编研的方法,最后到校史编研的作用,旁征博引,有力的向我们展示了校史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当前的缺位状况。《湖南教育·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3期刊载曾桂林、陈华均的《校史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话题》一文则认为:“一所学校办学育人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些历史名校,利用这一笔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展校史教育,对于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凝聚全校人心,彰显学校精神,传承人文薪火,激发广大师生校友的爱校热情和报国之志,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2009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找回“家”“国”的支点》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献上一策:“正本清源,重回乡土”。指出“ 历史知识的进入应当首先从身边、从脚下这块土地始,从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始,而不是从‘国家’、‘民族’这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词开始。” “如果说现代人最大的精神危机是自我迷失,那么,也许最初的、最根本的丢失便是与这种关于“根”的教育之缺失有关。”学校就是“根”的教育的一部分,蕴涵着十分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无论是名校、老校,还是新学校,都有一部或长或短的历史,都与社会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都是社会历史的缩影。遗憾的是,这个思想库、资源库被我们长久地忽视了。今天,名校、老校开发、挖掘自己的校史资源,弘扬、传承学校的精神传统,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基于上述认识,本课题的提出是要寻找一条将校史与高中历史必选修课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将相关的校史资源纳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必选修课的同时,学习了解学校历史,尝试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用校史激活历史课堂的尝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要通过探索研究,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较好的使校史在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上产生实效性帮助,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感知学校传统,并把朴素的爱校之情上升为崇高的报国之志,把对学校的自豪感逐步上升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校风,优育人才。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实例。

2、意义

本课题地提出既弥补乡土教育和校史教育的缺失和薄弱,又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有明显的创新点,鲜明的时代感。

(1)本课题将有助于探索乡土教育、校史教育新途径,丰富新课程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内容。

(2)本课题将相关的校史历史资源纳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甚至高考的轨道上来,是对历史课堂的创新和有效拓展,其研究实施将能为本地区的历史教学提供直接范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教学提供借鉴,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索新的方法。

(3)本课题对校史资源的开发、搜集、整理、研究、运用,将有利于弘扬校风,彰显学校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本地区文化事业的进步。

(4)本课题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较好的使校史在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上产生实效性帮助,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感知学校精神,并把朴素的爱校之情上升为崇高的报国之志,把对学校的自豪感逐步上升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今天我以沛中为荣,明天沛中以我为荣”的沛中人。

(5)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历史教师在历史文化研究、历史教学方面的进步和提高,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教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题的界定

(1)校史,是一所学校诞生、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师生共同前进的足迹,是一所学校精神特质与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本校的历史变迁,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古迹遗存等等。本课题所涉及学校是沛县中学。

(2)历史课堂,本课题所指的是为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安排的必选修课而实施的课堂教学,以及为深化和促进课堂教学而进行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教学测量评价等。

(3)用校史激活课堂,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将相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古迹遗存文化、现实类的校史资源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历史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探究活动和学业评价等各个环节中渗入校史历史材料,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利用校史丰富和补充历史教材知识。把学校的“人、事、物”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2)利用校史知识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采取案例、教学反思的形式进行,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等环节中运用校史。

(3)利用校史参照课标的评价建议和考纲,设计历史新情景试题,应用于学生平时训练,培养和检测学生史料处理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4)利用校史组织探究活动,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主动学习的过程,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掌握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并初步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收集本校历史资源,分析整理,选择与高中历史必选修内容相关联的部分,应用于历史教学。

2.案例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过程中,将力求寻找校史和历史课堂教学结合的切入点,设计若干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以校史提升历史教学,以历史教学实践校史教育。然后并把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形成观点,寻找课堂教学中实施乡土教育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及时整理出来,形成书面材料,力争发表,以扩大课题研究的辐射范围。

五、阅读学习与课题研究的过程概述

1、读书。自课题立项的一年来,按照自己制定的阅读计划,我精读了《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录与反思》(陈伟国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学会教学》((美国)理查德·I·阿兰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创新教学设计》(朱煜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陈大伟著)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自费订阅了《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等多种教学专业杂志,从中及时了解新的研究动态。

2、资料搜集。在课题研究中,我细致搜集课题相关资料,获得了很多珍贵的校史资料。搜集的方式主要有查阅学校校史室、档案室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走访老教师和校志编撰者,实地考察学校曾将的校址所在地,收集整理校史相关的文字等等。先后查找了《沛县志》(江苏省沛县地方志编篆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沛县沧桑五十年》(中共沛县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沛县中学志》(孙伯英、吴运昌主编,1986年),《往事漫忆》(郭影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李昭轩诗文集》(政协江苏沛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1年)等多种书籍资料,获取了大量与教学有关的校史素材。

3、案例写作。搜集到相关材料后,我通过自己的研究开发,,将之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设定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课后对之进行了反思与整理,撰写出了若干案例。

4、开设公开课。2010年12月16日,在全县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上,我开设了一堂公开课,标题是《从沛县中学首任校长李昭轩先生的一生看现代化的历程》,这是高三一节专题复习课,本课以“史料研习”为主要方法,从一个微观视角即李昭轩先生的一生来展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带领学生在对相关史料的解读中建构历史知识,这一视角尽管细微,李昭轩也不是现代化历程的核心人物,但他的生平经历是中国近现代史“全豹”之一“斑”,可以映照出大历史的发展脉络。本课把李昭轩先生的一生与时代潮流、中国近现代的巨大变迁、中国先进人士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对现代化这一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很高。课后,兄弟学校老师和县教研室的老师给予了很高评价,目前,该教学设计已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审阅通过,将于近日发表(因尚未刊出,暂不便上传,下一文章也是如此)。

5、撰写相关论文和结题报告。以本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我将之扩大到乡土资源的范围进行探讨——这也是本校的一个省级课题《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内容,并撰写了一篇校史教学的论文和一篇乡土教学的论文,后一篇将发表于《历史教学》2011年4月上半月刊。

六、课题研究得出的基本认识

1、校史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校史资源可以有效的激活课堂,有效的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校史资料可以充实教材主体知识,可以论证教材主要观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可以拟定试题检测学生学业,可以教给学生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

2、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资源开发部分指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开发学生身边的历史展开教学,既可以使情境更加生动,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亲切感,丰富多彩而又严谨科学。

3、使用校史资源的关键是挖掘史料与课标内容及考点的联系。课堂教学中使用校史资源,不同于校史的专题讲座或校本课程,要遵循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原则,所引用的校史资源要能够找到与课标、考纲的合理结合点,让校史资源的教学运用与高考的要求相一致。比如《从李昭轩先生的一生看中国现代化历程》这一专题复习课,我在设计时把李昭轩先生的一生与时代潮流、中国近现代的巨大变迁、中国先进人士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对现代化这一重点进行了专题复习。既合理开发利用了新的课程资源,又高效的完成了专题复习任务。

4、以培养学科素养为目标选校史的运用方式。选择了好的史料,还要有好的运用方式,就像做菜一样,有了好的食材还要有好的烹饪方法,否则就是暴殄天物。不同的材料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方法的习得,价值观的养成等方面的作用千差万别,为使校史资源更好的提升历史教学的品质,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恰当的运用方式至关重要。

在高考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等四大项十二条要求以外,近年来高考还出现了以考查史料处理的基本方法、历史逻辑推演的过程、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为目标的创新试题。为适应这种形势,使用校史资源时,要根据素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运用方式,资源运用方式的多样和灵活能够使学生的参与更加充分,学习更加高效。

教学中,我所采用的校史运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教师的直接开发并讲述。讲述中运用典型的校史材料能够充实教材主体知识,论证教材主要观点,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这种设计方法既能够丰富和诠释教材,弥补教材纲目化、粗线条的编排缺陷,又能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

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在校史资源中,有些是需要老师去搜集、整理的,也有一些是学生耳濡目染却又熟视无睹的,这些并不需要老师和盘托出,只需在课堂上略作提示,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然后娓娓道来。

三是编制高考模拟试题。编制高考模拟试题是校史和乡土资源运用中简洁高效的一种方式。高考实施分省命题后,试题内容日趋多样化和地域化,各省区纷纷结合本地区特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命题,“乡土地域色彩鲜明”成为了一大亮点和特色。这类试题的设计,究其实质,并不是对地方历史知识的考查,而是以地方历史为史料或切入点,用以反映全国历史的发展面貌,进而体现高考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在考查学生知识储备、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增加了强烈的“家”“国”情感体认和情景的可信度,从而更好的落实试题考查的三维目标立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相关试题,它们既可以用在课堂上,也可以作为阶段检测的试题,使用较为灵活,容易操作,因其新鲜亲切,题目一经使用,就广受同学们欢迎。

四是组织校史探究活动。

5、注重资源的甄别。近年来,在以乡土资源为主的课外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着重开发轻甄别的不良现象,许多教师只顾运用而忽视了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闹出了不少笑话。因此,对于那些存在明显错误的校史和乡土史素材,应该加以纠正,还历史本来面目,而不能以讹传讹。在沛县的革命史上,沛县中学具有特殊的的地位。1929年,共产党沛县委员会就成立于沛中,沛县中学教师朱菊池任第一届县委书记,此后,以教务主任郭影秋(建国后曾任云南省省长兼省委书记、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学生葛步海(建国后曾任驻乌干达、赞比亚全权大使)为代表的沛中师生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的教学中,笔者总是会不失时机的插入那些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先辈事迹。但后来,我们放弃了一则很值得“自豪”的材料——开国上将韦国清在沛中教书并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韦国清曾在沛中任教的说法出现在了一些媒体报道中并被较广泛传播,但查阅韦国清传记,这一说法显系子虚乌有。

总之,基于高中学段的要求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学运用校史资源时,应遵循史料教学的原则,充分关注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程序与方法,搜集、筛选并采取灵活的手段来使用,让校史资源在培养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智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的内容选择从操作层面看比较注重实效,选点明确,研究真实,但从内容上看有些角度小,毕竟一个学校的发展史并不长,与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实现紧密联系的切入点也仅有十余处,要想进一步做大,缺少发展空间。

2、高中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开发新型课程资源有着明显的难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一定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发现真问题,实施真研究,淡化理论层面,注重实践效能,追求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不搞形式,不做样子,用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真的让教科研发挥推进课程改革的作用。

3、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与科研能力提升应是统一的,而不是顾此失彼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是能使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应试能力相统一的,而不是相背而行,这应是每一个高中教师甚至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追求。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