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想政治课实践性,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我国已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发生根本性了变化,就思想政治方面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承包制、股份制得到进一步推行,成本、利润、贷款、股份、风险评估、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等一系列经济词汇频繁出现和使用,已远远超出教材本身,更多地给思想政治赋予了效益、创新、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涵义,社会对普通公民也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标准。

(1)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的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要把我国十分巨大的人口压力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把教育的终极目标定在提高民族素质上,这是非常正确的。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2)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也必须遵循和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否则,思想政治课教学将因空洞虚幻的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远离现实的教学效果失去说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症结在于重课堂的知识教学而轻社会实践,重校内训导而轻校外教育,始终停留在“说教式”的层面上。我们不仅要改革课堂教学,更应该把课堂教学向两头延伸,课前-课内-课后相互协调、统筹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增强实践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2)思想政治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条途径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自主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

(3)教学中的“实践性”的内涵。国外理论界: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克德洛尔等著)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方案,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访问、通过一定媒体收集信息等活动;一种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一思想政治一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政治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人文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政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科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通过研究和实验,改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寻求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如自主探究性教学研究、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增强实践性研究等。

(2)增强课堂教学生活性的研究:生活与经济、生活与哲理、生活与政治及生活与文化等。

(3)时政内容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研究:如政治小论文、每周新闻点评、时政辩论赛、时事沙龙等。

(4)开展专题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写社会调查报告、趣味经济学、围棋与哲理、趣味哲学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要求:

在研究过程中,“增强政治课教学实践性”具体包括如下:第一是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第二是寻找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形成课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三是把研究性学习的某些环节和课堂教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把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渗透到政治课堂中去。

1、开展政治课自主探究性教学的研究

自主探究性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和指导下沿着一定的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自主掌握知识、获得方法、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对独立,各自承担的功能不同,但它们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在三个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要通盘考虑。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来增强课前、课堂、课后实践性,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2、增强常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

(1)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整合。

与生活整合,包含生活与经济、生活与哲理、生活与政治及生活与文化等方面,也就是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现实性。如可以与时政结合:学生每天用书面形式收录重要的时政内容,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作业,并从每天所收录的新闻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设置的“厦门要闻”处,再指导学生针对重大的时政内容,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同时,根据学生收录新闻的情况,并予以表扬、奖励与评价。

(2)课堂教学中增强实践性

课堂教学中重视实践性要求,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简单的传递式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的感性活动,给学生以较多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把知识掌握、能力获得与过程、方法相统一。

如自主探究活动和过程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实践探究法和理论探究法。由于实践探索的具体方式不同,实践探究法又分为实验探究法、体验探究法、经验探究法和现象探究法。

(3)学习活动中增强实践性

课前增强学习活动实践性,就是指针对新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学生围绕问题去观察、去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课本知识,尝试解决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于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组织学生针对问题去观察、收集材料等。这种实践性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实践能力。

3、开展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性比较强的学习活动,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认知、研究的过程。如社会调查报告,其基本的操作步骤:第一步,选择专题,明确任务——第二步,从事实践,收集材料——第三步,整理材料、分析问题——第四步,形成作品,交流评价。

把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增强政治课实践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扩大政治课教学的活动空间,丰富政治课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能力,进而促进日常的政治课教学。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社会的一些新现象(如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些现实性强的题材等),力争写出具有新意的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

六、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形成

(一)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基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写出一系列优秀的课题实验报告和小论文。

(二)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转变教师观念,促使全体政治教师的迅速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并通过实验和研究,改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增强教学实践性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组教师在本课题的理论指导下,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并茁壮成长。

2、完成资料收集、论文和成果总结工作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几篇优秀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并推广等成果。

(三)通过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

形成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真实情境体验教学、模拟情境体验教学、自主探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主要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从2004年9月至2004年12月。这一阶段是课题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教改课改动态,了解相关其它课题研究情况,在全体整体政治老师形成共识。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的撰写、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容与计划等。

(二)第二阶段为初步探索阶段。从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该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是按照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开展初期实验,根据实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调整,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研究计划。选择几个专题进行初步探讨,如:生活中漫画哲理板报集、趣味经济学讲座、围棋与哲理、时事沙龙等,总结经验。集中几次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上观摩课,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三)第三阶段为深入研究阶段。从2006年2月至2007年6月。该阶段为深入研究阶段,着重做到两个结合:课题研究活动和常规教研活动相结合;集中课题研究活动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增加课题的子课题的研究,形成几个与学科密切有关的专题研究,为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服务。主要工作是经常性的召开课题组会议,举办各种教学活动,经验交流会,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并做好资料收集、论文和成果总结工作。

(四)第四阶段为总结与反思阶段。从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主要工作回顾总结课题阶段,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对研究活动成果进行提炼,上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成果,撰写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多途径多方位进行公开课展示实验成果,完成结题的准备工作,并推广经验。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分工和保障

    组  长:邱世良(年段长,中学一级教师)

副组长:陈枝财(总务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组    员:王秀云(中学高级教师);苏昆明(中学一级教师,高中部备课组长);陈亚萍(中学二级教师);张建平(中学一级教师);陈建丽(中学高级教师);林伟东(初中部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王燕尔(中学二级教师)

    工作责任到人:课题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其它成员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负责业务指导和实施情况监督。其它中心组成员分工做好具体的实施、落实、评价等工作。

    课题组半月或一个月召开一次研讨会(因具体实际情况而定)。讨论和研究当前工作的进程和存在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