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  刘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是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职业发展策略的行动研究,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关注的教学改革热点之一,最初起源于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日本、美国、新加坡、伊朗等国家把课例研究当做"21世纪教师发展的强有力途径"。


   1999年,上海教科院倡导课堂观察技术与课例研究方法,将“基础理论+课例研究+实践考察”的模式运用于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学科培训。提出了“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理念,为了提升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确立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


2007年以后,课例研究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广泛应用。北京、香港、上海等地的教育工作者对课例研究十分重视、并进行了引进和改造。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自觉不自觉的以各种形式进行课例研究活动。形式各异的课例研究活动,极大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与形式,拓宽了语文教学研究的视域和和影响对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艺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杂志充分地认识到了课例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语文教学通讯》中小学各刊的“同题课例”与“课例点评”“名师课堂”“大赛专题”等板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品鉴名师”“课例点评”专栏,2012年第三期新开辟了“课例研究”等,以及《人民教育》等杂志都发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及其评议。


  然而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相比较,语文课例研究则明显滞后,无论在研究的方式上还是在研究的内容上,都有很大的改善的必要,其学术含量和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善的功效,需要有较大的提升和进一步彰显。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例研究”创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思考空间”。有助于打破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藩篱,是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中介。


一般来说,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中,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出现,有时会让教师目不暇接,难以统整。所有这些都会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望而却步。如何让理论深入到实际情境中,成为一种易于被教师接受和运用的理论,并真正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课例是其中的中介。


  2、“课例”研究能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也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智慧传递,可使教师团队成果共享。


课例为教师提供了典型的、集约性的实践。它主要以叙事的形式再现和描述教育教学问题,在教师的经验世界和理论世界中展开问题的反复建构与思考。通过课例讨论所解决的问题,不是以个别问题的解决而告终,而是在一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又在实现其背后的更大问题的展开,旨在谋求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结合。


  3、课例研究促使教师在探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中发展,促进老师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提升了教师,也就发展了学生。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要求教师围绕具体课例进行合作探究,大家一起商量怎样把一节课上好,七八个人的智慧变成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智慧又变成大家的智慧,使得成果共享,促进老师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


教师在探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中发展。提升了教师,也就发展了学生。


4、课例研究可促进教师观念的改变,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校本教研的进一步发展。


在课例研究中,既要涉及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观察,又要涉及到教学评价。课例研究的好处首先是“培养观察学生的眼睛”。而促使教师换一个角度去思索:“我的学生将从这一课中学到什么。”促进教师观念的改变,从而落实新课改理念。


课例研究以案例为平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立足课堂研究,体现在参与活动者的全员性、主动性,体现在释疑解惑的针对性、深入性,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可行性,体现在活动过程的生成性、连续性。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5、我们选择这个课题,就是想通过开展课例研究,进一步促进我校年轻教师的成长,促进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我们十九中是市级的示范性高中,我们学校在申办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级中学,这对我校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研究,就是想通过开展课例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让我们的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水平有一个有效的提升,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为我校各学科的教学提供可供借鉴的科研成果,促进我校校本教研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以推进高中语文高效教学为重点,以优化高中语文典型阅读课教学模式为抓手,以打造高中语文阅读课精品课例为载体,加强有效教学课堂实践与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我校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执行力及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


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高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素养;以课题组活动为平台,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艺术,打造一套高中语文典型阅读精品课例;开展高中语文典型阅读课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探索高效的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策略,提升教师有效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语文科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是通过高中阅读课典型课例研究,提升我校教师上优质课、上让学生满意的课的能力,提高语文课效率,提高我校语文科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我校语文组教师的教研意识,提高教研水平,进一步促进我校年轻教师的成长,促进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课例研究的对象是课堂;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教师,包括执教的老师,也包括观课的老师。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的五本必修教材,和本市教研中心推荐的三本选修教材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阅读文本以及其它版本的高中阅读教材。课题组要选出不同类型的经典课文作为课例研究的文本。我们把高中阅读课例分为五部分:现代文文学体裁类(现代诗歌类、散文类、小说类、戏剧类)、现代文其它类(传记、科技文、杂文等)、古典诗歌类、文言文类等课例。


我们拟从教学法、学习体验、学习环境的氛围、评价、教学内容等角度对高中语文典型课例分别开展研究。


我们拟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探讨以下问题:


教学思路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课堂活动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课堂提问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朗读教学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语言教学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教学手法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教学细节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学法实践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课型模式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教学方案的设计如何促成高效阅读课堂;


课例研究如何促进青年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例研究如何促进经验型语文教师转化成为专家型教师。


等等。


我们将采用一课多轮、同课异构、一主题多课等研究方式,围绕课例主题或课例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研究,通过上述课例研究活动,教学课例的文本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成为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成为今后借鉴、学习和研讨的对象,成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手”。


   我们课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每个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促使经验型语文教师向专家型语文教师的转化。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有关”少教多学”的研究资料主要见于各种相关的谈话与学术文章中,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通过知网等论文专业检索手段,查询、收集、分析、整理和归纳有关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调查研究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研究的基础和样本。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启发和指导下,对中小学语文学科各种类型的阅读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成败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和可借鉴性。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的是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以期引导、改进和评价自己的决定与行动。参与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不断改进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5.实践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新课程背景下优化阅读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可资利用和借鉴的规律性东西,为优化阅读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六、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我们拟定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三年,研究阶段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表,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8月。


设计课题方案。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课题内容,明确研究思路,成立课题组。按照乌鲁木齐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通知书的要求,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论证。


组建课题队伍。确定实验教师,召开开题论证会,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开展培训活动。


第三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8月。


大约有近五个学期。按既定的方案组织实施,开展专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拟研究30个左右课例。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汇总各项资料,总结各项成果,完成结题报告,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初步成果


课题研究的进展: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工作已完成,现正开展第三阶段的工作。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


完成的任务: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表,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


完成的任务:


1、完成了课题开题报告。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课题内容,明确了研究思路。         


2、按照乌鲁木齐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通知书的要求,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课题开题报告论证。


3、组建课题队伍。确定实验教师,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以及课题组公约。


4、积极开展培训活动。


(1)课题组定期给子课题组印发培训资料,子课题组在备课组活动时间开展学习。


(2)课题组不定期给课题组成员邮箱发培训资料或推荐书目,供课题组成员自学。


(3)课题组召开课题培训会。就本课题研究的各方面内容开展培训。


(4)课题组不定期请专家指导工作,培训课题组成员。自治区教研员王耀芳老师,市教研员岳学贤老师,水区教研员专家都亲临我校,指导我们的课题组工作。


5、积极外出参加学习活动。


第三阶段 (实施研究阶段):


任务:按既定的方案组织实施、开展专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具体做了三方面工作)


1、课题组成员牢固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渗透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的子课题组就是学校的备课组,备课组结合学校、水区、市上的各类教研活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各级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和课题组活动。


2、我们课题研究已开发出以下四种课例研究方式。


“课例研讨”(课题组组织观课,上课老师针对一定的问题上几遍课,然后根据观课老师的意见和自己的改进过程,写出课例研究报告,如王建鸿老师的《故都的秋》,围绕的问题是“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才能有效”。杨凯老师的大赛课,围绕的主题是“学生活动、教师行为、师生互动怎样结合才合理”)


“课例评议”(子课题组组织,就组内公开课进行研讨,成果包括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备课组评课,如段希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齐玉等老师的课例研究,围绕的问题是“各类文体的阅读课怎样上才能更有效”)       


“课例兼评(集体个人均可操作。如吴靖、王建鸿、刘红的《兰亭集序》获了各级奖项,把她们的课综合起来进行评价就是课例兼评,围绕的问题是“怎样的课才是优质课”)。


“名课研习”(集体个人均可操作。如课题组成员去研习特级老师余映潮老师的课,围绕的问题是“语文课到底要怎样上,要教给学生什么”)


课例研讨时,从上课老师的角度,我们采用了一课多上(杨凯老师的市级大赛课,李娜老师的水区课题展示课,至少上三次才拿出去。);同课异构(2012年11月黄莹莹组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组都上);多课一题( 2012年10月份齐玉组围绕“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这一主题上不同的课)。从听课老师的角度,我们采用了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课例研究形式。


3、按子课题组,给每个实验教师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要求实验教师的研究成果及时上传归档。


子课题组长及时收集整理了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课例研究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评课稿、论文、课件、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等),组长负责记子课题组大事记,使各项工作有案可查,便于总结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2011年11月至 2012年4月15日课题组实验教师上交成果初步统计:


课例研究报告 36份,教学设计37 份,教学实录 20 份,教学反思 15份,评课稿 15 份录像课 6 节,课件40个,音频资料8份,论文:15篇


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获奖成果初步统计:


大赛课:全国二等奖1节,市级一等奖一1节,水区级一等奖1节,三等奖2节,校级一等奖1节。


录像课:自治区一等奖1节;市级一等奖1节;二等奖1节。


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7人次;二等奖1 人次。


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人次。


教学论文:全国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 3人次;市级一等奖2人次,市级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6人次。


教学课件:全国一等奖 1 人次;二等奖 1 人次。


九、课题初步成效


1.实验教师对课例研究的本质、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2.实验教师对高中语文阅读文本的解读能力有了提高。


3. 实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有了提高。


4.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提高。


5.实验教师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


6.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教研意识,坦诚合作的课题研究团队。


十、课题研究的展望


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内容,及时收集各种资料,为课题组验收工作做好准备。


2.组织课题组老师积极参加课题活动等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积极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和论文等,为最终形成的《课题组课例选》《课题组论文集》做好准备,并动员老师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


3.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形成可推广和交流的经验和成果,在学校乃至水区逐步推广应用。


4.继续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不断调动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克服工作中的不足和困难。


 


 


 


 十九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课题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