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与发展的研究》研究方案

(执笔:周正华)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已不仅仅是帮助人们取得成功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塑造人格的一个过程。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情感,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现已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主题和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一般只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了情感功能对教学工程中师生情绪的调控,忽视了学生情感的教育,使得师生关系普遍紧张,尤其当学生考试屡屡失败、缺乏信心,形成严重的心理挫折时,往往得不到鼓励,受到的却是老师的批评、谴责甚至奚落和白眼,这种日益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从厌恶老师到厌恶该老师所教的课。以致学生普遍厌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现状,为早日走出这一困境,扭转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重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以初中历史课这一受应试影响较小,师生关系相对缓和的阵地,实施情感教育,力求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路子,近而辐射到其他学科,最终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假设

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的具体方法问题,而且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它首先是教育哲学问题;它不仅是手段问题,更是目标问题。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相辅相成,成“三足鼎立”之态。在当前进行情感教育,是把情感理解为一个包括情绪基调,情趣爱好、意志、动机、态度、心向、体验、价值观等较为广泛的领域,而不仅仅指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情感。我们把情感教育既看成对完美理想教育的追求,又看成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人格的引导,即对人在情绪基调、情绪爱好、动机心向与态度进行引导,让人在伦理亲情、认识兴趣、合作愉快、创造冲动、审美体验、理想憧憬等方面一再获得情感体验,以最终形成一种情感发展上有价值遵循和旨归的“定势倾向”。

初中历史情感教育是完整的学校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目标。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范围内,历史教师通过自己情感基础上的投入,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题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的价值与个性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情感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情感教育的确立与实施提供了哲学基础。

2、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辩证关系

人的精神世界存在着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因素与理性活动,正是人类具有理性,人才能进行认识和思维活动,并创造出人的精神产品和精神文明,人的理性至关重要,但是在理性因素以外,人类还有无意识、直觉、情感、情绪、欲望、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和活动,非理性具有不自觉性、自发性、偶然性、突发性与非逻辑性等特点,是调节人类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协调人类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情感是非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自发性与冲动性等特点,是人的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活动的能量强弱,影响并调节实践活动的速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3、系统科学基础

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应从整体、综合的观点设计教育目标,并为之努力,教育目标的设计要把对象(内容)始终放在完整的、整体与环境以及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对象(内容),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目标达到最优的效果。然而实际教育实践中,只重视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因此教育的系统变得无序,整体功能降低,达不到教育目标应有的效果。情感教育的目标设计就是重视情感与认知功能的统一,使教育目标完整化、综合化,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4、脑科学基础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完成特定任务时,只有一个半球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如果只有抽象的、概念式的教育,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情感教育,而影响学生右半球的激活与兴奋,那么必然产生压抑,甚至损伤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利用其本身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情境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调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有效地训来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潜力。

5、心理学基础

情绪心理学的理论是情感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情绪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人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认知过程。因为情绪、情感体验所构成的稳定的心理背景和一时的心理状态,都对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与协调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交往方式,情绪通过表情的传递,使人与人之间彼此了解,产生共鸣,情感交流使人们相互受到感染。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培养其移情、情绪辨认以及情绪体验和情感调控的能力。“情感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快感体验向高层次的审美和创造的快乐体验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与风气,借助各种手段来为学生建立情感方面的认知能力。

5、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本原理、教学基本原理与原则以及课程原理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相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态度,因此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而教育又要适应这种发展动力的发展规律。所以,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要针对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四、研究的目标、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培养出姚桥中学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学生,爱心对人、信心对己、恒心对事的教师。力求以初中历史课堂情感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从而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情感教育的方法模式,全面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的新发展。

具体目标:

1、积极探索我校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乐情、冶情、融情原则的手段与方法。

2、研究我校历史教师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操作规律。

3、创设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环境、人际环境和活动情境,以及如何形成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多向折射心理场。

4、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情感活动促进、优化认知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操作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查阅文献资料和有关教育理论,掌握与本课题研究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借鉴和吸收。

2、以调查、观察、经验总结等方法及时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状况。

3、注重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实现“学习-实践-学习”的研究思路。

(三)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4──2006.6):研究准备和初始阶段。根据学校办学宗旨,进行全面探索、尝试。回顾总结已有经验,分析实施情感教育研究的方向,搜集了相关的研究资料。成立课题小组,制订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6.6──2008.6):全面实施方案。主要工作有:①组织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积累理论材料。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渗透的课改实验。③接受专家组的中期评估,进行阶段性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的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④并及时总结研究经验,全校推广。

第三阶段(2008.8──2008.10):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结题报告,完成论文结集,接受课题坚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并提出深化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

(1)课题组成员:

组长:周正华 副组长:魏婷

组员:张风华、谢珍华、夏明静

(2)研究小组明确分工,主要任务有①讨论活动的组织;②课题活动的组织;③理论学习活动的组织;④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⑤活动内容的记录及其它相关事宜。

2、健全研究制度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方案,相关理论并邀请其他老师参与讨论,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高理论及认识水平,实现对课题实验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

(2)保证课题组成员的相对稳定,要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实验操作水平,增强实验的责任感。

(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矫正、调控实验过程。加强实验资料的建设、积累、整理和分析并能及时反馈到实验过程中去。

(4)实验期间尽量少接受检查或参加其他活动,以排除干扰。

(5)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要坚持耐性,要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实验氛围,以确保实验的效果。

(6)健全实验机构,加强实验过程中的组织领导。

(7)研究经费保障,所需经费有校行政直接拨发。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