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途径和方法研究》课题申报表

二、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如本页不够用,可另附纸。)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历史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在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社会中,在一个对各种价值观充满怀疑和嘲弄而又缺乏真正批判性建设性的时代里,在一个轻视民族历史文化,不屑人文教养的现实中,社会对于重塑人文精神的呼唤日益迫切和重要。科学与人文始终是人类进步的两面大旗,一架马车上的两个车轮,不可偏废,否则社会发展这辆马车就要出问题。现实中我们过于强调科学理性与技术能力,应试教育本质上讲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人不应该是被技术与科技异化了的工具,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应更多增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2、实践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通过对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研究,使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识,并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时代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反复陈述“死”的社会发展历史,而是为提高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其价值的一种全新历史课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教学开拓时,如何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新课标考试大纲,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最近几年高考在命题时,加强对能力考查,注重史料分析,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对人文素养考察。这一变化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同时也为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的,越是重点高中其教育教学目标越是整齐划一,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常常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课堂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课堂更多追求的依然是记忆与分数,配合以大量的练习,甚至有的学校校长也认为文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临时搞突击,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能回避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主导目标是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做得不够。诚然,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多时候举步维艰,许多学校建立学生档案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不与高考链接起来,也只是花拳绣腿。其实,我们忽略了目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简单地把应试与素质教育截然对立起来,更没有深入思考怎样在目前适应高考要求的前提下,去探索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实质,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历史教学之路。同时,教学实践中,历史人文素养功效的培养方法单一、无系统明确的计划与目标,也必然使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提出的“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途径与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概况及趋势

课题组通过网上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网搜索,并通过翻阅图书藏书等多种途径对期刊、报刊等资料的收集,发现与该课题研究方向相关的中外文章及论述较少,特别是专门论述“历史素养”方面的文献资料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说明“历史素养”概念的提出是新课改以来的产物,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研究普遍欠缺,而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词汇的地位决定了该课题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及研究价值。

“历史素养”的提出及描述更多体现在各级各类新课程方案文件的规定中,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中均明确地把历史素养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及课程目标,这也成为我们该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

赵真臻《品牌理论版》2010年10期中撰文《怎样提高中学生历史素养》,强调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并就课堂内外的开展做出了描述,但缺少全面深刻的论述,更没有对概念做出相关界定,也主要是基于初中生而言。田华《科技信息》2006年第6期中撰文《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的培养》,针对历史学科特点谈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并突出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其把“历史素养”概念简单等同于历史思维能力,未免过于偏颇。魏虹《考试周刊》2008年11期撰文《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历史素养培育》,指出:“历史知识和历史观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要成为一名在学习、工作、家庭中都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社会一分子,不可以没有历史素养。”该论文指出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但缺乏系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途径与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经查阅,没有发现关于历史素养专业论著,但与该课题研究相关或接近的论述较多,如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等著作中均有或多或少论述。在论文期刊方面论述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人文精神等较多,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展不无借鉴意义。

国外一些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不同的学习观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为“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研究”,中学生这里主要指的是高中生,“历史素养”,简单来说指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与修养,它一定是在长期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历史素养的构成要素:

(1)历史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历史素养的整体结构。

(2)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历史素养的内容和层次,把历史素养分为历史科学素养、历史知识素养、历史人文素养三个部分。

(3)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态度与历史思想、历史意识与历史品质。知识素养含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历史能力、历史态度与历史情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的意识、人文的态度、人文的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的价值取向,侧重于教人求善、求美,它不属于能力层次,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强调确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六、研究重点及难点突破:

重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现状及培育途径。

难点突破:

1、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历史素养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现代学科教学论修养、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高质量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突破途径:

一方面,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历史素养,具体来说,如唐朝的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即“才”、“学”、“识”,三这三方面下足功夫,同时要拥有将教师素养传递于学生的方法与能力,运用新的课程观于实践教育教学当中,即“观”。

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渠道来实现。在知识素养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储备与积累,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立足于学生思想力的培养,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呼唤课堂要有生命力,在培育方式上我们提倡在活动中学,把历史素养的培育拓展到课堂内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人文素养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走进历史,活化历史,感受并把握历史的深邃与博大,对历史充满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预期目标: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人类激情与智慧的文化宝藏,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旁,等着我们去开发、整理和运用。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素养,能真正感悟历史的真谛,那历史就不仅是一门课程了,而且是我们终生追求的一种文化品位、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追求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因为“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国学大师钱穆语)

预计创新之处:

1、“历史素养”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培养核心目标之一,不应只是一个抽象或虚化的概念,本文力从理论与实践中找到一条能够具体落实该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大程度有效化,使“历史素养”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整体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2、鉴于目前还很少有该问题研究方面的专著,课题组冀望于以本次研究为契机,运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撰写出研究报告或专著,形成一套系统理论与方法,填补该项研究空白。

3、该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与代表性,有不同群体学校教师参加、学校教务处主任参加,兼有市历史教研室副主任共同完成,可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与广泛性、全面性。

 

三、课题研究程序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课题具体实施步骤,研究工作的人员分工与资料准备情况等。(如本页不够用,可另附纸。)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与实验,对新出现问题进行辨别,选取最佳行动方案,开始新的研究和实验;

2、实验研究法:通过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具体实验历史素养的培养,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的和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体系;

3、案例研究法:在高中历史的不同模块之间,不同的具体案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同年级不同班级、同类群体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探究的最佳效果;

4、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验证证据。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了搞好课题实验,我们课题组系统筹划,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0月)   准备、启动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召开课题申报研究会,广泛搜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提高对课题内涵的认识,设计研究计划,落实具体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确定课题研究方案,搜集课题研究学习的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的理论学习。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初步研究阶段   

各课题参与人员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历史素养培育相关课程的资源开发,形成典型案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探索有效途径,,及时总结经验,研讨下一部继续研究的方案。

阶段成果:编写课例(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每人至少两篇,收集学生历史素养提高方面活动成果或作品,均须独创,每位教师至少五篇。

第三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继续研究阶段

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二阶段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再学习,展开反思,继续相关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历史素养有效途径的探索,形成典型案例,并开始撰写论文。并在课题小组内进行说课、讨论、上课、研讨,阶段研究分析,资料整理等。

阶段成果:由历史教师合作利用工具书、Internet网、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等,挖掘、开发、整理出校本课程《高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及《学生历史素养成果展示集》。 

撰写专题论文。

第四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深化研究、总结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相关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历史素养有效途径的探索,形成典型案例,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时段特点,整理高中三年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教学建议,形成经验性总结论文,撰写结题报告。编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素养的教学典型案例集,召开成果鉴定会。

三、研究机构与人员分工
(1)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余文国、王世营

组员:贾明霞、王艳、路静、刘志远、冯媛媛 
(2)课题组分工,主要分配任务 
   ①余文国、王世营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包括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制定,课

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协调、课题研究保障等工作。 
②贾明霞负责课题的日常组织活动安排、管理工作。 
③路静、冯媛媛等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 
④王艳、刘志远等人负责课题资料的汇编,撰写实践经验和实践阶段性报告。 
⑤冯媛媛负责活动内容的记录、活动过程的拍照、摄像、外出参观考察的行程和食宿安排

等事宜。 
⑥余文国、王艳、刘志远主要负责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工作。 
⑦王世营负责全市中学历史素养开展情况调查、组织与其他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交流研讨等

活动。

四、资料准备情况参考文献:

(一)内部资源:

(1)2003年1月,《中华上下五千年》新华出版社 7-2011-6075-9,余文国任编委,40000字左右;

(2)2009年12月,余文国著《谈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一文获省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3)2010年3月,余文国著《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爱与智慧》一文在《管理学家》CN11—5630/F杂志发表;

(4)余文国著《略论资本主义发展离不开的“一个前提,五个要素”》一文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CN62—1182/N发表;

(5)余文国著《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一文在《考试周刊》CN22—1381/G4发表;

(6)余文国著《师生课堂问答开展的方法与策略》一文被《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现代教育出版社全文收录全国发行。

(二)相关著作:

1、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出版

3、李庆忠:《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

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全一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10、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6月

11、《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美]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

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9月 
13、[美]Joanne M.Arhar著黄宇等译《教师行动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相关文件: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

2、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2008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

5、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2008

6、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相关论文:

1、《怎样提高中学生历史素养》赵真臻《品牌理论版》2010年10期

2、《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历史素养培育》《考试周刊》2008年11期

3、《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的培养》田华,《科技信息》2006年第6期

4、吴晓棠:《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探索》,南京师范大学硕士专业论文,2007年

5、《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历史新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力的人”》,蔡志中,2010年

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荃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7、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08研究生院 何修明《浅论历史素养在中学生人文素养结构中的作用》

8、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9、严玉娇:《历史教学的“活”是历史教育走出困境的拐点》,《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NO33

10、查阅相关工具书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相应文章

电子文献: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中国超星图书馆网站http://www.ssreader.com

中国维普网http://www.cqvip.com/ 

能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思考网http:// www.cersp.com

其它类:

河南省安阳市区各中学历史学习情况调查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外部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并将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总之,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内部条件

课题负责人余文国有十四年教学经验,市级骨干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曾十数次参加校、市、省级优质课、观摩课比赛,并获得过2004年市优质课决赛第一名、2009年省优质决赛一等奖,省教学技能二等奖,获得过市五一劳动奖章、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勤于思考钻研精神,先后有5篇专业论文在CN刊物发表,在新思考网上办有个人博客,独创文章计100余篇,点击数已超过三万。科研意识强,2007年至2011年1月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已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课题为《中学历史生命课堂探究》,获硕士学位。同时,做过七年班任工作,四年政教处主任,目前任学校教务处主任,对学校学生、教师等各项工作动作较为熟悉,并在市级历史教研活动中十数次作为中心发言人,有一定知名度,这些均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方便。

课题负责人王世营有二十年教龄,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工作成绩突出,曾长期任安阳市三中政教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市龙安高中校长助理,现任安阳市教研室副主任,兼做市历史教研员工作,对我市初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课题研究提供极大便利。

同时,课题组成员有不同学校历史教师,拓展了研究对象与范围,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富力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能够胜任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