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优质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优质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界定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是追求的目标,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学。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关于本课题的重要概念界定如下:
优质教学: 优质教学是一种教学体系。它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目标卓越、过程优化、效果优质为价值追求,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形成优教优学互动模式,旨在适度负担的前提下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并使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其素质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所讨论的“优质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
其相关标准如下: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学旨在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注教学质量。能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师生互动,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密切联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等。
●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优质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
高中化学优质教学:本课题所强调的“高中化学优质教学”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化学优质教学:以化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研究"优教优学的教学过程;优化课程与教材;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益提升的一切教学行为与策略”。本课题着重讨论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以新课标为基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课堂结构,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过程)还给学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是实施新课程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高低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课程改革越深化,教学研究就越重要,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攻坚战。继而出现了各国关注如何提高教学效益的思考和研究。例如:《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是由美国的史蒂芬森(FrederickJ.Stephen-son,Ph.D.)博士主编,佐治亚大学36位梅格斯奖得主合写的一本有关优秀教师教学成果和教学前景的书。还有就是西方的有效教学研究。例如,以美国默塞尔(Mursell,1954 )为代表的对有效教学含义的研究;以罗姆斯(Ramsden,1992)为代表的对有效教学原则的研究;以及赫斯特(I-iirst)对有效教学表现的阐述,布里奇斯(Bridges)和古默波特(Gumport)对低效教学表现研究结果的阐述等等。但是本课题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品质,探究一种优质教学模式。
国内,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也经历了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的探索过程。其中关于有效教学的探究目前相对完善,例如:陈厚德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但是优质教学目前还是处于优质课堂讨论为主,关于如何建立优质教学模式,如何实施优质教学等都还没有进行完整的探究,本课题就是针对化学学科特征探索如何建立优质教学模式。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安徽省于2006年秋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经过一年多的新课程全员培训,已经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优质教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教学上教师开始关注三维目标的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可喜的变化,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正在逐渐被教师接受。安徽省已经组织了化学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优质教学的研究和发展。但就面上而言,高中化学教学大多数仍然滞留于传统化学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的理念还不能真正的被实施;高中化学优质教学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为了更好地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我们必须加强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优质的教学,实现化学教学的“真正革命”。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区域化学优质教学的资源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树立一批实施优质教学的典型学校,发表一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新型化学教师队伍。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优教优学的教学过程;优化的课程与教材;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益提升的一切教学行为与策略。以下子课题申报指南供参考:
1、高中化学教学优质资源库的建设;
2、高中化学优质教学的主要特点研究:
(1)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用教科书教)
(3)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5)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7)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民主、平等、科学、开放、对话、协商
(8)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
(9)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10).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
(11)体现学科特点
(12)教师素养
3、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典型案例研究;
4、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研究;
5、高中化学优质实验教学的研究;
6、高中化学优质教学评价研究;
7、高中化学各模块教学研究;
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优质习题编制研究;
9、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10、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优质教学与高考的研究。
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创新之处在基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方案、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叶澜“课堂生命说”等理论指导下,结合本区域的化学教学特点,揭示高中化学优质教学的内涵,探究高中化学优质教学的基本特点,建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模式。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等。
1、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 关注影响化学教学因素的存在及其变化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化学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化学教学优质化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基于新课程下的化学优质教学策略。
3、个案研究法。依托实验学校的力量进行分项研究,将同类学校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化学教学的优质基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七、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申报、前期实施、后期实施和总结鉴定阶段。
设计申报阶段(2007年6月—2007年9月):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前期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9月):成立课题组,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后期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对各子课题进行检查验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总结鉴定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召开实验学校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实录,出台区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八、课题组组成
|
姓名 |
工 作 单 位 |
1 |
夏建华 |
安徽省教科所 |
2 |
闫蒙钢 |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
3 |
胡国杰 |
铜陵市教研室 |
4 |
郑文年 |
淮南市教研室 |
5 |
戴錦初 |
滁州市教研室 |
6 |
严增进 |
芜湖市教研室 |
7 |
程素芳 |
黄山市教研室 |
8 |
徐渡新 |
淮南二中 |
9 |
戈益超 |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 |
10 |
任峰 |
安徽省合肥市第26中 |
11 |
胡行忠 |
安徽省滁洲中学 |
12 |
开庆梅 |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 |
13 |
丁大勇 |
安徽省合肥市第24中 |
14 |
许苗苗 |
安师大化学教育硕士生 |
增加中,欢迎有兴趣的学校和教师加入研究 |
九、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成 果 | ||||
序号 |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1 |
2007年9月 |
高中新课程实施状况调查与分析 |
课题申报 |
|
2 |
2008年5月 |
高中化学教学优质资源库的建设 |
网站,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汇编 |
|
3 |
2008年12月 |
高中化学优质教学的主要特点研究 |
论文、论著或研究报告 |
|
4 |
2009年10 |
各子课题研究成果 |
论文与研究报告 |
|
5 |
2008年2月 |
新课程高中化学学业考试大纲 |
文件、研究报告 |
|
6 |
2008年6月 |
高中化学各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
文件、研究报告 |
|
7 |
2008年10月 |
安徽省新课程化学高考考试大纲 |
文件、研究报告 |
|
十、课题管理
1、课题的组织管理
课题的挂靠单位是安徽省教科所。本课题可以和人教社的教材实施、建设和培训结合,可以和省教科所的化学教研工作结合,和安徽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结合。
本课题管理采用总课题组负责、各市教研室或不同层次实验学校以子课题研究具体参与的方式展开。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设计规划、申报、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各参与单位和个人根据自身的实际选取相关的研究内容,在总课题组制定的目标框架中展开实验性研究。各子课题组可以依托现研究内容为核心,单独申报新的省级规划课题。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之间实行资源、智力和成果共享机制
2、课题研究经费的来源与使用
总课题组的经费主要依靠教育部课程研究所资助经费和教科所支持。各子课题单位自行负责本单位子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需的一切费用。
3、课题组工作原则与方式
为了实现本课题预定的研究目标,提高课题组的工作效益,特提出如下原则:
(1) 统一性原则:各子课题都应以总课题组提出的研究目标为出发点,在课题组推出的研究方案下设计自己的课题选题和研究方案,以保证研究成果的一致性。
(2) 协商性原则:各子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应加强与其他成员单位的交流和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遇到问题时,应在互相商讨解决。
(3) 资源共享原则:课题组内部实行信息、资料、专家等资源共享,各子课题在研究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料、心得体会,在课题组内部应互通有无,使其成果有更多的人分享,使其问题有更多的人出谋解决,共同提高研究水平。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运行,课题组内部主要采用以下工作方式:
(1) 总课题组将不定期在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举办有关活动。子课题要按总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开题会、上报学期研究小结、中期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等。
(2) 网上研究工作简报。由课题组主办,汇集各子课题的工作汇报、研究信息、经验总结、学术论文等结集成册,同时介绍课题组工作安排和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