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申报
高中化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申报
详情见:http://www.guochengzhi.com/sb/gx/200802/175.html
中国教育学会创意法教育研究总课题组
附录:学习参考资料:
《高中化学元化知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 目前的教育现状。
宜昌市课程改革六年来,各学校通过实施新课程,特别是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研究的意识在形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2、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各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学校特色的构建都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积累了部分研究论文和研究案例,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这些形成的成果一般是教师个体的教学经验和归纳总结或局部研究报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具有单一性,研究内容具有局限性,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操作流程,缺乏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更没有有目的、有步骤地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去,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现状
高中化学是高考学科之一,广大化学教师和其它教师一样也正满怀激情地投身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尤其是在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已基本成熟,但对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高考中各种题型均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所占分数比重大,难度高,尤其是元素推断,物质推断,化学实验都是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贮备大量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信息基础上,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一个学校一个教师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加强元素及化合物部分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元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元化知识的方法,加强识记,建立知识网络体系。因此,对元素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品质,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理论支持
1、人本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提倡人的平等,尊重人的个性和需求,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2、建构主义理论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吸收,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因此,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于教学实践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3、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和综合,科学思维可以分为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三种基本形式,而科学创造性思维是在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综合能力,是科学思维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科学思维活动。科学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灵活性品质、批判性品质、敏捷性品质和独创性品质等。
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应使中学生明确科学思维品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其次,抓住科学地训练这个突破口,第三,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科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研究方法,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有了方法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优化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养成教师教学反思的习惯。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探究意识,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高中化学元化知识课堂教学有效途径,构建元化知识课堂教学模式系统和辅助系统,4、应用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创新活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六大块中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元化知识基本上是零碎的知识片断,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更没有掌握学习元化部分知识的基本方法,学生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更没有主动去识记积累,导致元化基础知识运用时就会遇到思维障碍。由于不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化学的热情和信心,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元素及其化合物从狭义角度理解仅为无机知识的七大主族及过渡元素Fe、Cu有关知识,而从广义角度理解还应包含有机物烃、烃的衍生物等含碳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部分,因此元化部分是化学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板块,对高中化学元化知识的课堂教学研究,可以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一套课堂教学操作模式,达到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动力系统——培养师生探究教学的意识和水平。
(1) 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课题研究的自觉性
(2) 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课题研究的能力
(3) 内化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形式。
(4) 把握教学原则,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操作系统——建立不同课型和不同内容对应的理想模型
课型 |
理想模式 |
1、 新授课 |
1、已知问题情景探究式。2、实验发现问题探究式。3、自学探究式。 |
2、实验课 |
1、已知问题情景探究式。2、实验发现问题探究式。 |
3、活动课 |
1、已知主题—活动验证模式。2、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模式 |
4、习题课 |
1、典例—迁移—归纳模式。2、规律—演绎—典例模式。3、学生分组自编习题模式 |
5、评讲课 |
1、自省—研讨—质疑模式。2、归类—讲授—反思模式。3、学生分组评讲模式。 |
6、复习课 |
1、纲要导学质疑模式。2、自主归纳复习模式。3、问题剖析发散模式。4、发散剖析归纳模式, |
突出三条线的课堂教学——①结构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和用途;②性质线:物理性质包含七个方面,化学性质要研究每种元素对应的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盐的有关知识,还要研究每种物质分别与其它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盐作用的情况;③氧化还原反应线;
强化识记及评价——元化知识是其它板块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识记大量的元化知识,知识信息达到一定的贮备量,才谈得上综合运用,这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和基础。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探究性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化学情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扩宽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和容量,搜集元化部分最新前沿技术及应用资料,加强STS综合运用教学,一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元化部分资源包,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增大课堂容量;二是让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感性认识,体验知识价值。
加强实验教学——增加和改进教材中元化部分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分三个层次进行学生实验(物质制备实验、性质验证实验、探究式实验)通过切身实验感受知识,领会大全世界之奥妙,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严密细致的思维习惯,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
元化部分知识综合运用——元化知识综合运用是元化学习的最高境界,是研究的难点,也是我们研究的落脚点和目的之所在,高考试题中元素推断、无机推断、实验评价对元化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综合运用研究包括课堂教学设计,例题和习题的精选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3、支持系统
培训体系 |
教师培训 |
培训内容 |
现代教育理论 |
探究程序方法 | |||
探究教学策略 | |||
模式操作培训 | |||
培训方式 |
会议集中培训 | ||
材料自学培训 | |||
校本分组培训 | |||
外出专项培训 | |||
培训资源 |
专用教材指导 | ||
网络分散交流 | |||
课堂观摩研讨 | |||
校外专家讲座 | |||
学生培训 |
培训内容 |
学习热情培训 | |
研究课题提炼 | |||
探究程序方法 | |||
培训方式 |
教师教学渗透 | ||
研究性学习课程 | |||
专题讲座学习 | |||
专用教材自学 | |||
管理体系 |
行政管理 |
领导小组宏观管理 | |
课题组日常管理 | |||
专题小组整合管理 | |||
课题组成员具体研究 | |||
网络管理 |
校内网人日常管理 | ||
课题网过程管理 | |||
资源库上传下载 | |||
表册管理 |
资源登记表 | ||
课题呈报表、计划书、阶段性总结材料 | |||
研讨课登记表、量化评价表、课后研讨记录表、 | |||
实验班成绩对比表 | |||
教师论文、学生习作(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探究案例) | |||
资源体系 |
资源类别 |
电子教案 | |
探究案例 | |||
辅助教材 | |||
资源管理 |
教师上传资料的审核 | ||
网站专题的分类展示 |
2、 评价系统
项目 |
评价细则 |
评价的原则 |
综合素质评价原则(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探究素养发展、意志品质、态度情感等和对教师应用理想模型的意识及水平) |
评价指标 |
1、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设计的原则把握、情景创设、程序设计、教学创意;教学组织的角色把握、课堂调控等;学生发展的情景感知、探究意识和能力;教学效果的目标完成、知识技能的形成;教学反思的创新) |
2、学生素质评价(包括感知情景的意识、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探究意识、交流合作的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成果表达能力、学习化学的情感) | |
评价方式 |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过程检查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我们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以文献分析,比较借鉴、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理论构建等为主要的研究方式,重视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重视案例收集和分析,重视教师的教育叙事和比较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际的交叉点上进行研究,同时我们将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实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六、基本条件
1、我校化学教师现状:
我校现有化学教师十三人,其中中学高级二人,中学一级教师八人,区级骨干教师三人,校级骨干教师四人。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6人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学质量奖,几十人次获得区级优秀教学质量奖,8人次在区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几十篇教学教研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4人参与多本教学资料的编写。我校化学教研组是一个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集体,具有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
2、经费预算:
前期准备和资料费 2000元
学习交流 6000元
七、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
工作内容:元化知识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确定研究主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2、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10年12月)
工作内容:按照实验方案各组成员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中期检查。
3、实验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8月)
工作内容:实验总结评价,课题验收评审
八、课题组人员分工及预期研究成果
1、指导组:蔡宏发、李超、杨闵卓、郭晖
2、业务组:
①专家组:刘四方、刘运才
②工作组
|
序号 |
研究起止时间 |
阶段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责任人 |
阶段性成果 |
方案制定 |
2008年5月 —8月 |
实验研究方案 |
实验方案 |
杨闵卓 肖同富 |
研 究 过 程 |
2008年9月 —2010年7月 |
元化部分新授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举办研究课、示范课 |
新授课有效性研究报告 研究案例 |
黄海洲 周三明 | |
元化部分实验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举办研究课,示范课 |
实验课有效性研究报告 研究案例 |
杜正国 胡兆华 | |||
元化部分活动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举办研究课、示范课 |
活动课有效性研究报告 研究案例 |
宋成艳 聂家培 | |||
元化部分习题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举办研究课、示范课 |
习题课有效性研究报告 研究案例 |
陈能斌 陈宏 | |||
元化部分评讲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举办研究课、示范课 |
评讲课有效性研究报告 研究案例 |
卢祥成 郑明才 | |||
元化部分复习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举办研究课、示范课 |
复习课有效性研究报告 研究案例 |
肖同富 李超 | |||
后期总结 |
2010年7月 —12月 |
高中化学元化知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汇报材料 |
结题报告 |
杨闵卓 肖同富 | |
最终研究成果 |
2011年1月 —2011年6月 |
元化知识资源包 |
李超 | ||
课件 |
宋成艳 聂家培 | ||||
论文及实验报告 |
肖同富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