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谷城老街古建筑群美术文化探微》

《谷城老街古建筑群美术文化探微》课题结题报告
2008-05-14 10:39:36  朱林波 阅读:375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其美术教育资源拓展途径研究》子课题《谷城老街古建筑群美术文化探微》

课题结题报告

谷城县第三中学     执笔人:姚海旭

内容提要谷城老街古建筑兼有南方徽派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特征,其建筑特点:采用对称式,前店后寝,明间小次间大,四合院及四合院间用封火墙相隔,临街门面用马头墙相隔,体现的美术价值:线条韵律美、色彩简约美、构造节奏美、雕刻典雅美、意蕴和谐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以及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谷城三中课题组采取理顺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筛选分析,注重开发利用,及时反思总结等措施,对老街美术文化展开了课题研究,有了一定的收获。

关键词谷城老街    课程资源   徽派民居   四合院    前店后寝    马头墙

       明间小次间大    韵律美   简约美    节奏美   典雅美    和谐美

 

谷城地处鄂西北山区,居襄樊市西北边缘,武当山东南麓,汉水中游的西南岸,素有“三水绕城,风景这边独好;双雄聚首,此地人物风流”之美誉。
    谷城有史三千年,文化积淀深厚。西周时为谷国,春秋战国时归属楚国为筑阳,自隋起称为谷城,一直沿袭至今。战国名相伍子胥仗剑离楚的故事就源于谷城。西汉时,谷城为丞相萧何的封地。明初,永乐皇帝巡历谷城时,曾钦命少林高僧觉成重修承恩寺。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在谷城聚首,重举义旗。贺龙元帅曾在薤山建立红军司令部,李宗仁将军在五战区司令长官任上在谷城薤山建别墅,频频前往居住。

历史的悠久,过去的繁华,名人的驻留,为谷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保留至今的老街古建筑群虽历经沧桑,仍能再现明、清时代的繁荣,折射前人建筑艺术的高超、绝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我们今天发掘美术资源,探讨传统美术文化提供了范例。

我校于2005年开始从事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其美术资源拓展途径》的子课题《谷城老街古建筑群美术文化探微》研究,其间得到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历时近3年时间,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结题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美术知识,开展美术活动。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这一需要。

2、谷城老街古建筑群具有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和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谷城老街是现今鄂西北分布范围最广,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街区,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古建筑群的组群布局,兼有南方徽派民居和北方四合院建筑特征,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设计手法巧妙,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对称式,前店后寝,四合院及四合院间用封火墙相隔,临街门面用马头墙相隔,白灰墙,小青砖,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1994年被列入湖北省文物重点保护地带。同时,谷城境内的千年古刹承恩寺、薤山西洋别墅群,周边地区南漳东巩镇苍坪的田家屋场民居、南漳水镜庄古建筑,襄樊古隆中建筑等,都可以为老街古建筑群的研究提供对比参考,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3、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古建筑正在加速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刻不容缓。《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中国民间美术文化,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

4、拥有一支热衷研究的教师队伍。我校是1999年成立的,教师总体比较年轻,工作热情很高。学校现有3名专任美术教师,其中王柳老师是襄樊市优秀美术教师,杨先明老师是谷城县高中艺术中心教研组组长。学校一直十分注重艺术教育,为学生搭建适合其发展和成长的平台,培养多样性的人才。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美术专业班,从2002年至今,平均每年要为高校输送60名艺术生。这些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人力支撑。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谷城老街古建筑群所展现出的线条韵律美、色彩简约美、构造节奏美、雕刻典雅美、意蕴和谐美,对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不是路变宽了,也不是房子变大了,更不是装修华丽了,而应该是地方特色的体现,还应该是精神风貌的展示,更应该是本地文化积淀的再现。谷城石花的仿古一条街、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五山堰河天艺茶庄等地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例证。

2、为老街的修缮、保护提供参考。老街因年久失修,已显破败症候。我们的研究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县有关部门现已做好规划,本着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街区分步骤进行整饬维修。近期重点对10组最具代表性并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进行整修。中远期逐步扩延至中码头街、米粮街和新街等街道。复建位于中码头街西端路口的浩瀚楼(文风亭),让街区重现古建筑景观。保持传统街区整体风貌,将其开发为具有谷城民俗文化特色的观光步行街。

3、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情怀。通过举办图片展览、讲座,开展网上讨论,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写生等形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老街的发展变迁,增强爱国爱家乡的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鉴赏能力,推进艺术校园建设。

4、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普通高中,高考质量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事情。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并不是十分热心,认为费时费力,不像高考那样来得直接,来得明显,戏言“经济上无账算,政治上无光沾”。我们认为,年复一年的教学、训练、备考辅导,很容易让教师产生倦怠心里,不利于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厌烦,就要把教师引向研究之路。”开展课题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展发展空间,提高我校的艺术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资源论提出: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2、现代范畴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应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3、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教师需要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4、现代德育论强调:道德的获得有赖主体的配合和参与,有赖主体对冲突价值观念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有赖道德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已从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是国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在新一轮的美术课改浪潮的影响下,许多地方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已开始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艺术文化资源,以补充美术教学课程资源的问题,已经开展了对地方艺术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并通过教学实验做了教学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谷城老街的建筑风格、结构布局、色彩线条、人文信息等的研究,试图挖掘谷城老街古建筑群美术资源,进行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分层处理,体现层次性、整体性、系列化,并使之转化为美术课程。预期目标是:

1、对老街的美术文化资源的实物、图象、影象、文字等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归类和整理,丰富、完善、填补、发展地方传统美术文化史。

2、分析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构建高中艺术欣赏乡土教材并呈现样本。形成一部分有价值的案例、课例、论文。

3、探索有着丰富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县中美术教育的教育模式。

4、认真贯彻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本土美术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并努力增强他们对本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感悟能力,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美术文化,形成对优秀传统美术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

5、以本课题研究为范例,从中探讨课题研究的模式、规律性,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谷城老街历史久远,发掘、研究其蕴含的美术文化,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组织好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处理、研究。重视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重视案例收集和分析,重视比较分析研究,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综合归纳。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5、11---2006、1)

成立课题工作小组,明确分工及任务,拟定计划、方案,确立主攻方向,举办开题仪式,搞好宣传发动。

2、收集资料(2005、11---2006、6)

调查、了解,收集当地古建筑起源、演变、发展和遗存状况,重点是围绕谷城老街古建筑群的发展演变、建筑风格、建筑艺术、人文信息等方面,进行调查、走访,拍摄图片,广泛细致地收集资料。

3、指导与交流(2005、11---2007、12)

把已收集的材料归类研究,提取课程资源。请专家光临指导并与相关部门交流。

4、教学应用(2006、12---2008、5)

组织指导学生写生,制作古建筑模型;举办讲座、展览;撰写论文、课例、组编乡土教材,丰富艺术欣赏课内容,多种途径应用于教学。

5、结题(2007、12---2008、3)

撰写结题报告,编辑结题资料集;制作课题研究过程与终结性成果光盘;举办有关课题研究经历、成果的展览。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

(一)、理顺工作机制,为课题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对我们学校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但是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我们还是积极向省市教研部门争取到《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美术教育资源拓展途径》课题的子课题,组织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作为一个长线的动态的过程,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不是敷衍应付的,而是要真抓实干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殚精竭虑的;不是领导一厢情愿的,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为了扎实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对课题组人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列出了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制定了相应的课题管理制度和课题会商制度,定期通报课题进展情况,商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与此同时,经常向省市教研部门、县教育局、县文化部门通报课题开展情况,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这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姓名

年龄

职务、职称

主要工作职责

朱林波

46

谷城县第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负责人,统筹安排、把关、监督

杨先明

36

谷城县高中艺术中心教研组组长

谷城三中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课题主持人,具体程序掌握,拟定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

姚海旭

38

谷城县三中办公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日常管理、部门协调、报告撰写

 

27

谷城三中美术教师,襄樊市优秀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资料收集与整理,编写课例、教案、论文、教材,讲课

曹福山

25

谷城三中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资料收集与整理,编写课例、教案、论文、教材,讲课

孙朝霞

31

谷城三中计算机教师

中学一级教师

资料收集与处理、录像、拍照、文字处理

(二)、深入调查研究,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掌握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开展好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资料收集方式上,我们主要采取实地查看、拍摄照片、录像、走访、查阅典籍、网络搜索等形式进行;在内容上,明确收集重点在建筑艺术方面,同时兼顾其它,资料尽可能丰富、充实、详尽;在时间上,距离较近的老街课余随时去观察、拍摄、走访了解,距离稍远的,双休日去收集。资料收集回来后,由

由于准备充分,分工明确,资料收集虽然用了近半年时间,总体进展很顺利。先后实地考查谷城老街,谷城承恩寺,薤山天主堂等地,走访老街居民50余人,文化部门8人,查阅谷城志等资料。在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对老街1号、35号、38号、55号、66号、70号及三神殿等有代表性的民居进行了重点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我们还去南漳东巩镇苍坪,实地考查了田家屋场等几处保存较好的民居大宅,收集了南漳水镜庄建筑,襄樊古隆中建筑与承恩寺的部分资料,以便对老街古建筑群的研究提供帮助。在收集过程中,课题组几位同志不畏天气变化,克服种种困难,在文化局、文联,文博馆等单位帮助下,掌握了许多第一手宝贵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声像资料,为下一阶段整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认真筛选分析,提取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namespace prefix="v"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namespace-->

谷城老街位于汉水南岸,新县城东部,由三神殿巷子、米粮街、五发街、五福街、中码头街、老街、新街和河街等八条

 

街道和200余座古老民居组成。老街保留着明清时期古建筑群的组群布局。谷城老街建筑的风格特色,很多专家都曾做出很好的描述和艺术概括: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等。

 

其他

家人

天井3

其他

家人

 

一楼: 厅

二楼:闺阁

天井2

一楼: 厅

二楼:闺阁

 

 

天井1

 

 

店面

过道

大门

店面

1、建筑特点:谷城老街民居总体上是以徽派(南方)风格(天井院、马头墙、白墙黑瓦)为主,兼有北方四合院的民居特点和本地特征(前店后寝,而且前店与后寝间隔有塞墙)。

1.1前店后寝

古时以河为道,河埠之处多为商业繁荣之地。老街原是商业街,此处商贾以家开店,前堂置铺,后堂住人,中以一道砖墙分隔,称塞墙。街面门点称前厅,大多为三开间;亦有因地制宜作一开间或二开间。豪门富院则为五开间,但为数不多。前厅门板称铺板,可拆卸。柜台沿檐柱至金柱处呈L型拐弯,明间为通道。第一进天井依附前厅,两侧厢房多为雇工居所。厢房直撞塞墙。第一进天井直对塞墙有一双扇门,称二门。古时青年女性受封建规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指此门。进二门有一厅称小厅。小厅为披屋形式(披屋即单坡)与二进厢房及大厅形成二进天井院。大厅及两厢的铺板均为灵活隔断。大厅两侧有门通向三进院,古时多为子嗣及家眷居所,楼上则为闺阁。这种布局形式较为普遍,并颇具规模。

三进天井平面图(如右图)    

天井1与天井2间粗黑线代表塞墙,二天井与三天井门前有一屏风。大门两边是黑色木制铺板门,经商时拆卸方便。塞墙、邻里间墙及后墙是青砖白灰墙,十分坚固。塞墙后院的一楼和二楼都有环状楼道相通,上下楼梯相连,十分畅通。
    1.2塞墙
    将一进院与二进院分隔开的砖墙称塞墙,该墙划分了不同的功能空间,是“前店后寝”格局的分界。该墙还突出屋脊形成风火墙,其墙面仅开一门即二门。二门为双扇平开,门板结实可靠,用于防匪防盗;门板面层为铁皮

包镶用于防火。塞墙一般置于第一进院与第二进院落之间,将公共活动的店堂与私密空间寝院分离。

在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有高高的塞墙相隔,塞墙是店与寝的分隔处,它主要是起防火防盗功能

1.3明间小次间大
    中国传统建筑的规范形制为奇数开间,明间大、次间小。谷城民居却反其道而行之,明间小、次间大。究其原因大概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尽可能扩大商业使用面积的结果。因为明间部分为家庭通道,即为穿过或交通作用,为交通牺牲沿街面商业面积这对寸土寸金的老街的居民是不可接受的。这是民族商业资本主义规律影响下的产物。至二进天井院建筑即恢复为明间大次间小。这种形式上的变异也体现出民宅形制的灵活性与平民化。

1.4天棚

天棚亦称抱亭,谷城民宅第一进院子上空常架设一个天棚(多为四阿顶),有的覆以黑瓦,后有人采用明瓦(玻璃瓦)。天棚与披檐间的缝隙可用作采光通风,天棚以木构架承托,这样一来,天棚下室内空间就能得到更好利用,使入户处有一遮避,亦使商业空间更为扩大。

1.5遵循规制 (用色)

谷城民居的沿街色彩大多属清代遗留,但沿袭了明代的建筑特点。铺板与梁上垫板均用黑,柱与梁用青蓝,建筑外墙为青砖勾白缝,瓦为布瓦。这应为明代旧制的遗留。现存大量明代建筑均为黑柱黑梁,以黑为主调。这是对普通百姓的一种等级规范。在谷城老街这种用色方式仅限于三开间及三开间以下的建

 

 

 


筑上。老街现存两栋五开间建筑,其用色则为红栗色,应为官宦世家所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朱色即为该色。这里我们可感觉到封建等级制度不仅反映在建筑的开间上,还反映在建筑的用色上。

1.6太平门

谷城民居在其三进天井院或后院一般设有一后门,该后门通向邻家居宅。门为双控式,两边各家均有插销,只有两家同时应允,才可开启。该门的作用为防匪防灾。体现一种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

 

 

谷城老街上人来人往,青色的小布瓦,错落的马头墙

 

 

 


四合院

徽派

谷城老街

特点

 

 

 

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四合院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昆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

房间主体采用木制框架结构,分上下两层,由柱、檩、梁(柁)、槛、椽以及门窗等组成。

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房间主体采用木制框架结构,分上下两层,由柱、檩、梁(柁)、槛、椽以及门窗等组成。

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居住建有祠堂

没有马头墙、没有塞墙

只有一层

居住建有祠堂

只有马头墙没有塞墙,马头墙形式较多

两层

经商和居住不建祠堂

二院间有塞墙;明间小、次间大;有的天井上建有天棚 ;店铺间太平门开启

两层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这种院落,一般都采用封闭性的组合形式,成为我国北方农村的代表性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特色的构件,每间住宅的两侧,都有高出屋面的山墙,它沿着屋顶的斜坡而逐次分层跌落,而且一律都涂上粉白色端部都砌上黛青色的马头形(武官家)和官印型(文官家)。这样一种墙体造型,给人以动感,好像骏马奔腾。从远处观望徽州的村落,错落的马头墙, 形成一种万马奔腾的景象。

徽派建筑的另一特色就是三雕,即木雕、石雕和砖雕。

 

谷城老街古建筑群中每家每户的房屋主体与北方四合院、南方徽派建筑的主体结构是相同的,在平面布局上规模宏大、井井有条,又间有变化;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搭配黑白相间,独具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丰富多彩。且雕刻的内容寓意深刻而含蓄。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底部垫一柱石。门窗、隔板等多出雕刻。

文化内涵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

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集中反应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学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 ,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徽州人对“天井”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寄托,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徽派建筑外墙几乎不设窗户,主要靠“天井”采光通风,据测试,时至冬至,阳光可照射到大堂的椅子上,尽管外部高墙封闭,人们可通过“天井”晨沐朝霞、夜观星斗,这与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不谋而合。徽派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粉墙、黛瓦,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由于谷城老街古建筑群处在鄂西北地区,以长江、汉水为伴。这里的建筑受地方楚文化的影响,基本建筑形式为简单四合院。又因为南来北往的商贾在谷城经商,带来了当地文化,特别是徽商的加入,把天井文化带到了谷城,并且溶入了谷城的商铺建筑中,久而久之形成了既有徽派特色又有四合院特点的谷城老街古建筑群。

 

2美术价值

谷城老街从整体上看,纵横交错的小道和相对整齐的建筑物构成一个具有整体布局感强的建筑群,黑瓦白墙,飞檐翘角,层叠有序,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找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

2.1、从造型艺术来看,建筑线条具有韵律美。

谷城老街古民居以建筑顶端马头墙所构成的屋顶结构线型为代表,高低错落的平行线,流动的波纹线,圆润的涡线,使沉重呆板的高墙具有了动态的美感,同时建筑内部结构粗细,长短不一的直线(柱、梁)具有庄重威严感,又具有秩序感。

2.2、具有独特的色彩简约美。

老街古民居的色彩基调以灰白包为基调,又辅以青色,从远处望去,灰白色的村落闪现在一片葱笼的绿树丛中,又有绿水,青山的映衬,显得它格外的平和、安祥、宁静,独具一格,简约,朴素的色彩,却有了最耐人寻味的欣赏价值。特别是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长期的日晒、风吹、雨淋,墙面上的白粉早已斑驳,在金黄色阳光的普照下,冷暖相交,对比,产生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2.3、构造具有节奏美。

老街古民居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高矮起伏的天井院、用料粗细搭配的木框架、高低不一的木质雕窗,总体给人一种协调、紧凑的感觉,象弹钢琴一样富有节奏。而充分合理的对空间的利用,又使人感到当时的人们有很强的商品经济意识,生活节奏很强。

2.4、工艺装饰雕刻具有典雅美

谷城老街古民居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雕,工艺精美而典雅,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内容广泛,题材众多,手法多样,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反映当时的人们祈望美好的现实生活,并将这种祈望延续在现实物象环境中,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物象进行加工,变形,提炼,装饰在门罩、窗楣、石狮等上,如象征吉祥的龙凤、蝙蝠、梅花、鱼等。

 

 

 

 

 

 

 

檐角雕

 

 

 


2.5、人文意蕴具有和谐美:

意蕴,是艺术形式所表现的深刻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从哲学看,意蕴是思维内化的延伸。通常采用内向的、含蓄的、象征的、寓意的方式,表达人们对幸福、安祥、和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谷城老街的建筑和装饰充分的体现了人们的这一祈求。

天井的地面部分

天井的上部分

 

 

 


天井讲究“四水归明堂”,水被理解为财,水不外淌,即四方之水终归落到天井这个洼地,寓意“流银”。

 

阳光从天井洒向院内寓意“洒金”,合称“洒金流银”,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

(四)、注重开发利用,发挥乡土课程资源的功能

我们在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着手进行建筑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一是举办2期专刊,1次讲座,组织了12节公开课,向学生传播古建筑美术文化,让学生参与保护与发掘,共同完成这一课题的实验过程;二是筹划编写谷三中美术校本教材,纳入《天骄路》校本教材体系,以图文教材及光碟形式,宣讲老街古建筑特色,发扬光大建筑艺术;三是组织学生实地写生,感悟老街建筑美术文化;四是组织撰写相关论文、调查报告,印发给学生供阅读参考,动员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节假日进行走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

(五)、及时反思总结,把课题研究工作延伸开去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注重实验档案资料的积累与完善,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严防出现“脚下踩个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一方面便于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与提高,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今后开展同类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受城镇化、市场化的影响,加之人们的认识不一,谷城老街遭受的破坏很大。如何把我们的研究成果用于老街的修缮和保护,并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我们想除了利用校园主阵地进行宣传和弘扬外,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把老街的美术文化及其价值拓展开,使之深入人心,并开花结果。从这个角度讲,对老街的研究并不仅仅因为课题工作的结束而终止,还任重道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在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克难奋进,初步取得了一下成绩:

1、课题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地方美术史。本次课题研究,从学校角度来说,开全县之先河。研究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地方志中谷城老街的内容,尤其是对老街建筑特色和美术文化的研究,首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表述,虽然不一定十分科学,但毕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项工作已引起政府文化、

文物部门的重视,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为老街今后的维护提供了参考。

2、充实了校本教材。这些年,我们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结合实际开发校本教材(包括乡土教材),诸如《经典阅读》(古代文、现代文各一册),《风景这边独好》,《千年基业――红色谷城》,《薤山与外国传教士》等,初步形成了《天骄路》系列校本教材体系。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谷城老街主编了《走进谷城老街》的校本教材,内容包括:老街建筑特点综述、天井、塞墙、马头墙、雕刻艺术、方形天空、老街皮影、书法等共9节。付印之后,想必会对我校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教科研成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随时总结研究成果,生成课程资源,也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4、在县中美术教学模式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以往的美术教学基本是拘泥于教材,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组织课堂教学,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呆。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我们觉得应该对课程标准进行再认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结合起来,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方式为:

理论学习  实地考察  总结反思  编写教材  现场写生   交流评估

5、丰富了校园生活。通过课题的开展,尤其是讲座、专刊、公开课等的举办,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艺术兴趣,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层出不穷,每月一次大型活动。“火红五月才艺展示”,“天骄路”艺术节等校园精品节目不断推出,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的艺术素质正在养成,艺术鉴赏能力普遍提高。每年为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近百名。在2005年的“希望杯”全国中学生书画写作大赛和2006年 “谷城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中,我校学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推动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深入发展。

6、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课题的开展也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打破了古板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教学,去学习,去调查,去思考,去提高。王柳老师的公开课《老街印象》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并被市教研室授予“优秀美术教师”荣誉称号,杨先明老师的论文获省二等奖。这些必将促使教师在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就越来越大!

回顾我们开展的课题工作,虽然做了一些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成果,最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还任重道远,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热情关心,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全体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

成果名称

获奖级别

发证(发表)单位

       

杨先明

<<校本教材>>

学校应用

谷城三中

姚海旭

<<校本教材>>

学校应用

谷城三中

  

<<校本教材>>

学校应用

谷城三中

曹福山

<<校本教材>>

学校应用

谷城三中

孙朝霞

<<校本教材>>

学校应用

谷城三中

谭宏志

<<校本教材>>

学校应用

谷城三中

     (教学设计) 

杨先明

姚海旭

谷城老街美术文化探微

二等奖

省教研室

朱林波

古建筑艺术之谷城老街

 

 

 

谈“把谷城老街古建筑群作为高中美术教学资源的几点尝试

 

 

曹福山

中国传统艺术之古建筑

 

 

杨先明

谷城老街古建筑群建筑与设计的美学价值

 

 

孙朝霞

传承传统美术,构建人文课堂

 

 

        

 

谷城老街印象

一等奖

省教研室

     

 

谷城老街印象

一等奖

省教研室

郭德义

书法作品

 

中央教科所体卫艺处

杨先明

指导教师

优秀

谷城“书画大赛”

主委会

 

课件

二等奖

省教研室

杨先明

论文

二等奖

省教研室

姚海旭

谷城老街美术文化探微

二等奖

省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主编:尹少淳  《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作者:向莉  《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美术教育资源拓展途径》 湖北省教研室

6、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7、中国文化网:徽派民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