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案:《“自主探究、启发导学、双案合一”中学物理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启发导学、双案合一”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教育已成了时代的新宠,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重视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走向了素质教育的前台。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而是包括教育理念、评价制度与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教育要素的改革。尽管“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是不争的社会现实,尽管打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尚需时日,但我们坚信,素质教育那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一定能够、而且正在融化这块“应试教育”的“坚冰”。
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重视结果多,强调过程少;重视知识多,重视能力少。在课堂上,教师已习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习惯于滔滔不绝的讲解,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按教师的“指令”行事,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而成了学习的“奴隶”。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是“知识”,学生成了贮盛知识的“容器”。教师关心的是学生知道了多少“是什么”,很少要求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更不会让学生去探究“怎么办”,教师对学生常常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学生始终无法在学习中去学会学习,更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去质疑、去探究了。学生的思维被凝固了,学生的手脚被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扼杀了。应试教育产下的是“高分低能”的“怪胎”。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畏难情绪比较普通。
近年来,我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高考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高考进线人数的增幅居全市9所省市重点中学之首,学校在全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家长和社会都对我校有了更高的期待。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但经过“大换血”的师资队伍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急剧扩大,更多需要有一个促进和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的环境。我校高中段的班级,有重点班,也有普通班,考入我校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且差距较大。如何针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教学,做到“因人施教”,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已成为我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课题。从2001年到2004年4月,我校物理教研组对“九五”期间我校承担的省级课题《课堂教学素质化》在物理学科教学中作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构建了“启发导学,自主综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于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实施素质德育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就是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适应学生的身心进一步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学是不能被教师的教所取代的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学生的素质在学习中得到了培养,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启发导学”,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之门。通过启发,使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思考的同时,为了防止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此时教师可通过设疑,吸引思考,引发讨论,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在课堂的目标达成时,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另外,学生的答案往往带有主观性,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还必须及时点拨,使学生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双案合一”,就是在教师备课时,既要设计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教案”,又要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学案”,并且要在课前分发到学生手中,然后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尝试性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发现难点。同时,通过“教案”和“学案”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活动,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多边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对《自主探究、启发导学、双案合一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构建以学定教,学教合一,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师生平等,多边互动的全新物理教学新模式。
三、研究假说
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实现教师的“启发导学”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有机融合,科学而又合理地用好这种方法,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掌握方法,以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将外部结论式知识强硬塞进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产生的过程的理解从而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即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靠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从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式认识。通过活动丰富认识结构,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儿童探索、发现知识。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更直接、更深刻、更灵活,而且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一方面能使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能使他们的能力、智力、精神、习惯、思维方式都得到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并形成一个物理教学切实可行的“操作样式”,丰富课堂的有效策略。
2.提高学生素质。
通过三年的实验,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将来不光成为“知识型”人才,而要成为具有综合性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3.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通过三年的实验,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他们在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六、研究内容及操作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着力研究如何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定教、学教合一,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师生平等,多边互动,注重探究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⑴ 加拿大学者珀全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教师的多重职责,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教师是一把钥匙”,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激趣下,进入积极的思考之中,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能力。
⑵ 教师必须以主体性发展原理为指导,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实践是学生主体发挥、发展的中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活动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内容,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如自学、讨论、交流、表现、动手、实验、质凝、围绕课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等),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不仅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⑶ 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现象(包括实验现象、创造性的发现、解题错误等),此时,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作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的思路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使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思路能放得开,同时又能收得住。此时再去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样自主探究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⑷ 在学生个体的学习探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地组织全体学生合作总结规律,把个体的独立探索拓展到个体探索与主体间的交往相结合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克服了知识上的不完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⑸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机械重复的巩固练习,充分利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条件发散、过程发散、问题发散,使学生懂得,知识在不同的习题中有相同的作用,相同的习题由于知识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解法。同时又要注意进行比较归纳,收集最佳答案。在这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中,使知识得以组合,并产生新的认识,实现求异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知识内涵,逐步洞察知识的内部境界,从而对知识有一种深刻的认识。
⑹ 双案的设计和实施,要充分展示初探→深究→运用→评价这一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和注重实践的学习过程,凸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⑺ 要重视知识的整合、知识结构的构建、学习内容的提炼和学科思想的升华,通过运用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总之,要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我评价和对教师在不同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的研究,构建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样式:
设计教案制定学案——设疑激趣自主发现——引导定向自主设计——聚焦重点自主求证——引发交流自主建构——反馈训练自主应用——评价反思自主体验
七、研究原则
1.探究性原则。
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认知行为的主体,而教师是行为的主导;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经验世界和建构活动发生作用;学生从原有的经验世界中,组织起相应的建构原材料,自己去提出问题、选择方法和探索验证,并去进行表达、交流和修正,从而有效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应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一个好的建构活动应建立在问题——解决的原则上。
2.活动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在教学中不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同时坚持学生活动的互动性,师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建构。
3.主动性原则
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这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索知识发生过程及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过程。坚持主动性原则,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动机,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创设成功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二是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八、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操作法等研究方法。
九、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4年9月)
根据课题,部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⑴ 召开骨干教师会议,商讨课题,构建实验方案。
⑵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提高科研理论水平。
⑶ 在物理组进行动员,组织课题组。
⑷ 填写江苏省《课题申请书》。
⑸ 对课题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
2.实施阶段:(2005年元月—2007年7月)
⑴ 根据实验方案,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
⑵ 分阶段进行实施。
⑶ 每学期举行1—2次校际交流活动。
⑷ 组织教学观摩活动。
⑸ 搜集本课题的教学个案。
⑹ 录制本课题课堂教学录像。
⑺ 制作多媒体课件。
⑻ 分阶段进行总结。
⑼ 根据实验情况,调整实验策略。
⑽ 做好实验台帐。
⑾ 搜集各科资料、台帐、数据等。
⑿ 撰写有关实验论文、实验报告等。
3.总结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按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整理并制作课堂教学典型课例10例,编辑一套实验成果汇编,为推广和扩大研究成果作准备。
十、保障措施
1.学习制度。
2.研讨制度。
3.激励制度。
十一、课题组成员
组 长:陈 敏(校长)
副组长:凌良才(副校长、物理教师) 张志安(教科室主任) 谢继超(物理教研组长)
成 员:周建明 副校长
江庆农 教务主任
周华勤 教务员
马建军 政教主任、物理教师
朱小宜 物理教师
郑 勇 物理教师
史静操 物理教师
史梁辉 物理教师
史建强 物理教师
任志初 物理教师
庄 燕 物理教师
赵云良 物理教师
邵才龙 物理教师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