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常用方法

课题研究常用方法:

  • 结构化观察——行为表现。
  • 问卷调查——态度反应。
  • 实验研究——教学活动(手段、方法、内容、过程、模式)。
  • 评价研究——工作水平、教材质量、教学效果、素质能力(技能)                              
  • 行动研究——教学模式、培养模式。

一、调查研究方法

  • 调查研究法特点

所谓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如下:

1、适用性广

   调查研究是以间接的方式研究客观现象,而不是直接研究对象行为本身。如父母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儿童的方法,只能通过向家长调查间接了解。   

2、效率高、范围广 

调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研究涉及范围广,收集资料速度快,效率高。

3、形式灵活,手段多样

   调查研究既可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第三者或当事人了解情况,又可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来了解情况,从而掌握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4、自然真实、简便易行

调查研究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有利于了解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同时它主要是通过考察现状而不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的,因而不需要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实验的对象,比较简便易行。  

  • 调查的类型

调查,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调查对象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的类别,根据不同的标准,有种种不同的分法。但每一次完整的调查,都包含目的、对象、内容、范围、方法等诸多因素,而每项因素又会体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从而形成比较明显的界限。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的不同,调查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作用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类型

分类方法

种类

作用

目的

常模调查

了解一般情况,寻找一般数据

比较调查

比较两个群体、两个地区、两个时期的情况

内容

事实调查

掌握现有的事实与数据

态度调查

了解对问题的看法、倾向性意见与态度

对象

全面凋查

对调查对象的全部都加以考察

抽样调查

在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加以考察

范围

综合调查

涉及到多类问题或某个问题的各个方面  

专题调查

仅涉及某个方面的问题  

 
二、问卷调查法
  • 问卷调查的特点

问卷,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而编制的一套问题表格,它是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问卷调查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调查对象是经过思考之后才对问卷作出反应的

这有助于获得真实、准确的资料。但是,往往由于受试者发现了某些属于敏感性的问题而加以回避,从而拒答或回答不真实。这就会造成问卷回收率下降,或者资料可靠性下降,而研究者又无法作进一步的追索,单从回收的答卷上又无法判断答案的真伪,使回收的问卷失去了价值。因此,设计好问题,合理地安排问题顺序是问卷设计的重要任务。

2、问卷调查适应于大样本或小样本的情况

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情况不同,访问调查必须面对面地提出问题,收集口述材料。由于人力、财力的原因,调查的样本数不可能太多,调查的地域不可能太广。而问卷调查是依赖调查对象自我填答,问卷可以通过邮寄分发,也可以面对面分发。因此样本数可多可少,有时仅选数十人作问卷调查,有些课题,样本则多达数千以至过万人。

3、有利于获得定量资料

问卷调查不仅能取得数量标志的数量资料,还可以获得有关属性、品质、态度为标志的计数资料。这些资料都能通过统计处理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使结果更为客观、真实、系统、科学化,提高了研究结果的水平。

  • 调查问卷的类型
在收集资料中,最基本而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课题性质和目的的不同,问卷可分为结构型问卷和无结构型问卷两大类。

  (1)无结构型问卷,又称为开放式问卷,它的特点是在问题的设置和安排上,没有严格的结构形式,受试者可以依据本人的意愿作自由的回答。无结构型问卷一般较少作为单独的问卷进行使用,往往是在对某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的调查时,和结构型问卷结合使用。通过无结构型问卷,我们可以收集到范围较广泛的资料,可以深入发现到某些特殊的问题,探询到某些特殊的调查对象的特殊意见,也可以获得某项研究的补充和验证资料。有时候研究者可以根据受试者的反应,形成另一个新问题,作进一步的调查,使研究者与调查对象之间形成交流,使研究更为深入。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文字表达有一定困难的调查对象,不宜采用无结构问卷进行调查,而且问卷所收集到的资料也难以数量化,难以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研究分析能力,才可能从回收的问卷中作出判断和分析。因此,这类问卷多适合于作进一步深入调查时使用。

2)结构型问卷,又称为封闭式问卷,它的特点是,问题的设置和安排具有结构化形式,问卷中提供有限量的答案,受试者只能选择作答。结构型问卷,由于已设置了有限的答案供受试者选择作答,因此它适用于广泛的、不同阶层的调查对象;同时有利于控制和确定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易于量化和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因此,这类问卷被普遍使用。

  但是,正因为限制性的选答,所以通过回收的问卷也难以发现特殊的问题,难以获得较深入、详尽的资料,因此,通常在结构型问卷为主的情况下,可以加入一两个无结构型问题,两类型式的问卷结合使用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 问卷的构成

(一)问卷的构成

问卷是以书面的形式,根据研究假设而设计的问题表格。对于结构型问卷,它的基本成分就是由问题与限制性答案两个方面组成的。问卷通常包括前言、个人特征资料、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等四个基本部分。如图1所示。

1 问卷的构成

  1、前言部分

      每一份问卷的开头,必须有一段简短的前言,说明研究的目的,指导受试者如何回答,作某些必要的说明,以解除受试者的思想顾虑。

  2、个人特征资料部分

  在问卷设计时,个人特征资料往往是作为自变量中的变数而被使用的。

  教育技术研究中常常以下列的一些个人特征因素作自变量,在问卷设计时,可根据研究课题和研究假设选择使用。

  XA=个人基本因素(年龄、性别、工作所在地、职业,岗位或职务、工作年限)

  XB=教育条件因素(教育程度、在学年级、成绩等级,、业余爱好、接触媒体习惯)

    XC=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人口总数及构成、父母职业、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

3、事实性问题都分

    事实性问题是指要调查了解客观存在或已经发生的行为事实,它包括存在性事实和行为性事实两个方面。

    存在性事实问题是用于调查“是否有?”“有多少?”这方面的事实的。

  行为性事实问题是用于调查曾经发生过的行为,包括发生行为的时间、地点、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4.态度性问题部分

  态度是人对某种现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为了研究人的态度,因而要对态度进行测量,但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无法进行直接测量,只能从人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他方面加以间接的推断。通常较多采用里克特态度量表作为工具进行态度测量,设计态度测量量表时,必须注意两个态度指标:

  (1)态度的方向性:即喜欢或不喜欢、肯定或否定的正负方向。

    (2)态度的强度:即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的程度。态度的强度以态度等级来衡量,通常分有几种不同的等级。

    两等级式 如:同意/不同意;

    三等级式 如:同意/无所谓/不同意;

    四等级式 如:很同意/同意/不同意/很不同意;

    五等级式 如:很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很不同意。

还有分得更细,如七等级、十一等级的。每个等级都给以不同的分值,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其一,打上记号,便可了解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所持的态度的强度。通常,态度性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了解受试者的意见。

(1)情感性意见

    这是指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好恶及情绪等行为事实性问题,通常用喜欢/不喜欢,有兴趣/无兴趣等一类词语表达。

  (2)评价性意见 

  这是指人对人,人对事、物的某种品质的判断。通常用很好/好/不好,优/良/中/差等一类词语来表达。

  (3)认同性意见 

  这是指人对某一事物或对别人的某项意见的赞同倾向,通常用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等一类词语来表达。

  (4)认识性意见 

  这是指人对某种事物认识、了解所表达的思想与信念。例如对某项成果的意见用“这是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的语句来表达。

()问卷的提问与回答的方式

问卷的提问与作答方式有:自由记述式、填答式、判断式、选择式、评等式、排序式、分配式。

  • 问卷设计的程序

问卷设计的一般程序,可用图2来表示。通常包括如下几个基本步骤:

2 问卷设计的一般程序

  1、确定调查研究课题和调查对象。

2、根据假设确立变量XY的数目和关系。

  3、确定反映变量的变数项目。

  4、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5、问题的排列组合。

  6、试测与修订。

  • 问卷调查的实施

  1、调查对象数量的控制

对于问卷调查,我们必须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是问卷的回收率,即发出问卷后,经被调查者填答并能被研究者收回的问卷比率。回收率的大小是与问卷的发放方式与问卷设计质量有关。第二是问卷的有效率,凡未作回答或者不按要求填答,都属于无效回答。有效率等于回收问卷总数减去无效回答数再除以回收总数,即

 

考虑到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和有效率一般都不可能达到100 %,因此选择调查对象时,其数目应多于根据抽样要求的研究对象数,即

n0———通过抽样确定的研究对象数,

  R———预测问卷回收率,

  K———预计问卷有效率。

例如,假定通过抽样确定研究对象有n0100人,邮递问卷回收率一般在30%60%,取R=50%,预计问卷有效率可达K85%,则应发出问卷数

2、问卷的分发与回收

  问卷的分发方式有多种,在教育传播研究中最常用的有三种方式。

   (1)邮政投递式

  就是研究者通过邮局向被选定的调查对象寄发问卷,并要求被调查者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填答问卷,然后再通过邮局将问卷寄回给研究者。邮递问卷有利于控制发卷的范围和对象,有利于提高被调查者的代表性,回答质量较高,可节省时间。但问卷的回收率较低,约在3060%左右。

  (2)专门递送式

  这是研究者派专人将问卷送到选定的调查对象,待被调查者填答完后,再派专人收回问卷。这种方法最适合于有组织的、集体协调查对象。例如参加某次会议的代表,某一单位部门的成员等。这种方式的问卷回收率达90%以上,而且回收时间迅速、整齐。但由于被调查对象过于集中,范围较窄,代表性较差;而且由于过于集中,被调查者之间可以互相询问,互相影响,回答结果容易失真,甚至可能出现请别人代答的现象。

  (3)集中填答式

  这是研究者亲自到被调查对象的单位。据调查对象集中起来,由研究者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答问卷的方法,被调查者即时填答,然后由研究者把问卷收集起来。这种方式的回收率可高达100%,有效率也高.但是.这种方式费人、费时、费钱,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如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调查便较常用此法,而且这种方式被调查者的填答容易受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通常为了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可以三种方式同时并行结合使用。三种问卷分发方式的比较如表3所示。

3 三种问卷分发方式的的比较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在社会调查上还有报刊问卷;也就是把问卷印在报刊上,随报刊的传递分发问卷。但由于报刊问卷被调查的对象只限于报刊的读者,其代表性差,回收率低,因此,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极少使用此法。

  随着因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在许多单位把调查问卷发布在网站上,这种问卷的回收数量较大,但回答者主要具有上网条件的用户,其代表性受到限制。由于目前大多学校都建立有网站,因此,部分教育技术研究的问卷也可以发布在网站上。

  3、对回收问卷的审查

  对于回收的问卷必须进行认真的审查,对一些回答不完整、不按要求回答和回答不正确的问卷都应作为无效问卷。在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加工时,不能把无效问卷的数据算入。否则会造成降低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后果。对问卷的数据处理,必须建立在有效问卷的基础上,才能保征问卷调查结论的科学性。

  • 问卷调查案例分析

1、使用"阳光通"家校互联系统进行家校合作教育的效果调查问卷(家长回答)。

2、使用"阳光通"家校互联系统进行家校合作教育的效果调查问卷(学生回答)

3、使用"阳光通"家校互联系统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的状况调查报告。

三、 行动研究法

  • 行动研究的概念

   “行动”和“研究”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以说明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的活动。

——“行动”即实际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

——“研究”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讨。

行动研究——就是指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的研究过程。

  •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

1、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

    这是指出行动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2、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这是指出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做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3、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

    这是指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及反思,如图3所示。

3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1、计划

计划是以发现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

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

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计划是允许修正的。

2、行动

是指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行动中,要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行动调整。

3、观察

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而且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

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

观察是反思、修正及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

4、反思

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

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

  •  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

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如图4所示。

4 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

1、拟定课题,明确目标

课题的目的不是探讨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是具体如何有效教学并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极其解决办法。

2、提出总体实施方案

包括确定试验对象、试验周期、实施环境、教学资源的选取和确定研究的人员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课题负责人——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与学生——行动的实践者和参与性观察者;

研究者——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同时也是参与性观察者;

教育行政人员和其他任课教师——观察者之一。

3、设计第一次行动“计划”并进行行动

根据实施方案,设计进行教学实践的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并在实验班中实施第一次“行动”(不是只局限在一节课,可以是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

4、对第一次行动进行“观察”纪录

组织其他任课教师和研究工作者一起,对行动过程和行动后教师学生的反应进行考察:

课堂行动观察,如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录像纪录。

学生作业分析。

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

各任课教师以教学日记方式写下感受。

5、对第一次行动“观察”结果进行内容分析

对不同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像资料分析。

对教学日记的分析。

对学生作业的分析。

6、对第一次行动的“反思”评价

任课教师与其他参与观察者(教师)座谈,交流感受。

研究者与学生座谈。

研究者与行动者交流。

7、制订第二行动方案

根据第一次行动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修正意见,设计第二次行动方案。

8、进行第二次行动(行动实践、观察分析、反思评价)

    通过若干次循环,逐步发现和总结出优化教学的措施和步骤。

  • 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