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环境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班额环境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结  题  报  告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课题组
  
  摘要:本课题对大班额环境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梳理,探讨在此不利环境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相关关系,初步形成大班额环境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班额 小学科学  实验课 教学 问题 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和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地处城区,现有在校学生4700多人,班级平均人数63人,最大班额79人。较大的班额,常使得科学课教学难以组织,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尤其是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实验课,大班额环境下更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并越来越成为贯彻新课改精神,落实新教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障碍。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要求我们的科学课教学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大班额环境下,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被进一步放大,怎样才能关注到更多的孩子,如何实现班级小环境的教育公平,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或者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然后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大班额环境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因实验材料的不足、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较大差异、实验空间场地的局限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平时的科学实验课教学难以组织。如何在大班额情况一时难以改变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引导更多的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使他们尽量多的通过动脑、动手的实践体验,像科学家一样自行探究和获取知识,也是目前老师们颇感困惑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发生,才能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在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同样老师们急切解决的问题。
  
  基于解决以上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问题,我们决定申报该子课题。
  
  二、研究目标
  
  预期目标
  
  1.摸清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所属类型。
  
  2.系统总结出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学和教的策略。
  
  3.初步构建起有利于促进大班额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三、研究内容
  
  1.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大班额实验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教师的教学存在哪些不利因素?
  
  2.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中的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怎样才能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从而关注到更多的孩子,实现班级小环境的教育公平?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引导学生养成活而不乱、科学有序、互助合作的实验习惯?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评价,构建有利于促进大班额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以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即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研究本课题,同时辅以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
  
  (2)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研”和“教”的内涵,以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4)拓展法:我校积极组建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引领学生积极参加以争当小实验家、小发明、小创造等全国及省市的各级青少年科学实验大赛和科技创新比赛,促进我校的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迈进一个新的里程。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行动、边探究的方法,利用已有经验,及时反思研究过程,提高认识,再改进,再实践。我们采用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协作攻关,听课,评课,说课,学科骨干与教师对话等形式,扎实进行大班额条件下实验课教学的专题实验。
  
  五、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大班额环境下的科学实验课教学研究始终以此理论为基础。
  
  2.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他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本身感兴趣,这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本课题的研究一直遵循这一理论。
  
  六、研究过程
  
  (一)进行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2011.3-2011.5)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大班额环境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申报成功后,我们组织和挑选学校东、西两个校区的科学学科骨干教师,迅速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组长由课题负责人杨业老师兼任,小组主要实验人员包含学校专任科学教师梁淑娥、李明、杨娟、苏银,兼职科学教师李欣、李本鹏共六位教师。
  
  2.组织集体学习。
  
  课题组成员除杨业、梁淑娥以外,都是执教和接触科学课时间较短的教师,他们对于新课程标准没有经历系统的学习,对青岛版科学教材也较为生疏。针对此种情况,课题组在杨业老师的带领下,人手一本《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对课标中的学科理念、三维目标、知识架构、教学建议等进行了深入学习;人手一套三至六年级青岛版科学教材,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材的编写体例,体会编者编写意图,尤其注意体会教材实验课的编写意图。另外,学习和明确课题研究的各项制度,规范课题研究的程序、做法,做好课题总体规划和活动安排。
  
  3.查阅检索文献资料。
  
  针对申报的课题,结合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目标,我们大量查阅了有关大班额学习中问题,实验教学问题,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大班额的环境下科学实验课存在的普遍问题。
  
  4.进行课堂调研。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针对自己或其他教师执教的科学实验课进行跟踪调研,具体了解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5.制定实验方案。
  
  经过全体实验教师的讨论,我们从“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措施”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详实的开题实验方案。
  
  (二)认真开展课题研究(2011.5—2012.5)
  
  1.梳理归纳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题组的统一安排,我们首先对课题准备阶段的资料检索和调查了解进行分析梳理,找出大班额科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简单归类。
  
  结合课题组进行的课堂调研,我们把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四难:
  
  (1)准备材料难。
  
  (2)维持纪律难。
  
  (3)照顾全体难。
  
  (4)有效探究难。
  
  2.围绕重点问题开展研究。
  
  针对实验课教学的“四难”,课题组重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
  
  (1)如何采取多种途经破解准备材料难的问题。
  
  (2)实验课纪律差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养成活而不乱、科学有序、互助合作的实验习惯?
  
  (3)怎样才能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从而关注更多的孩子,实现班级小环境的教育公平?
  
  (4)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5)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评价,构建有利于促进大班额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3、开展听评实验课活动。
  
  除平时本校区内的自主听课外,课题组多次组织跨校区的相互听课活动,我们分别于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跨校区听课,并在听课后开展座谈交流,共同探讨针对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的突出问题所应采取的应对之策。
  
  每次活动,我们重点突出一个主题,如2011年9月初围绕“破解材料准备难”问题展开探讨;2011年11月初围绕“维持纪律难”问题展开探讨;2012年1月初围绕“照顾全体难”展开探究;2012年3月初围绕“有效探究难”展开探究等等。
  
  4.及时了解总课题组信息,随时接受总课题组调控指导。
  
  2011年12月,我们参加了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的课题培训及实验交流总结会。会上认真聆听了省教研室韩老师对于课题研究的指导意见,观摩了兄弟学校的实验研究课,听取了部分实验学校的先进实验经验,这对于我校实验课题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5.及时撰写经验体会。
  
  课题组要求所有参与人员,及时把开展实验的经验体会以随笔、小结、阶段性总结的形式写下来,近一年来,课题组每人撰写的实验体会或随笔都在20篇以上;2011年12月我们集合集体智慧写出了课题的阶段性总结报告。
  
  6.利用第二课堂弥补实验课的不足。
  
  为更好解决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的照顾全体难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至周四的自主活动时间,从各个班挑选部分学有余力、热爱科学实验的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进行“争当小实验家”系列实验训练,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学生参与了多次省市及全国级的科学实验比赛,均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三)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2012.5-2012.6)
  
  进入2012年5、6月份,进入课题实验总结、结题阶段。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七、研究发现
  
  (一)基本摸清了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准备材料难。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实验课成败的关键,准备材料分两个渠道:一类由教师准备,包括实验药品、实验器械等,主要是哪些学生不容易找到,实验课又必需的材料;另一类发动指导学生准备,主要指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日常用品等。准备材料难,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或者数量不足或者不符合要求。
  
  问题一:过去的旧材料满足不了新教材的需要。
  
  作为一个已有近30年历史的学校,我校仪器室里的大多数器材是过去配备的,如酒精灯、铁架台、机械实验盒、静电实验盒、物体沉浮实验盒等等,这些仪器有的在新课程教学中还是可以用的,比如酒精灯、铁架台之类的。但是另有一些利用起来的问题却很多,像物体沉浮实验盒,虽然新课标教材中也有探究物体沉浮方面的内容,但新旧教材的要求不同,原来的实验材料显然无法满足新的探究活动。
  
  问题二:新材料配备的种类和数量与实际需要相差很多。
  
  新课程实施后,上级有关部门虽然又给我们配备了一些新的实验材料,但相对于变动较大、开放性较强的新教材,这些材料还很难满足需要。
  
  问题三:教师工作量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我校师资缺乏,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量较大,通常每位教师,除带8个班以上的科学课(有时还是不同年级)以外,还要兼带兴趣小组的辅导、副班主任及其他工作任务,而科学材料的准备又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老师就很难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材料的准备了。
  
  问题四:学生自己准备材料的情况不乐观。
  
  除了教师准备科学材料外,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自己准备,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因为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但实际情况与我们想象的通常有较大距离,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常常不太乐观,在六七十人的学生中,总有部分学生忘带材料,或有学生准备的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
  
  2.维持纪律难。
  
  大班额环境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实验教学秩序的混乱。
  
  (1)几个学生挤在一张实验桌上,做小动作、小声说话的现象时有发生。
  
  (2)实验开始后,个别学生急于动手,抢着操作,其他学生要么意见纷纷,要么游离于实验之外。
  
  (3)实验过程中出现学生窜位、争吵、打闹等现象。
  
  (4)该终止实验时,尽管老师一再发出信号,学生仍静不下来。
  
  (5)交流汇报时,有的学生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的发言。
  
  3.照顾全体难。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要求我们的科学课教学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但大班额环境下的实验课教学,因教学时间、空间的有限,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和个别学生的活动所占据,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众,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减少,不利于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 不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
  
  4.有效探究难。
  
  大班额环境下的实验课,因教学组织的难度较大,探究目标的落实往往大打折扣,常常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里收获寥寥。
  
  (二)针对问题,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破解策略
  
  1.因地制宜,多渠道准备实验材料。
  
  (1)调整、搭配,发挥现有材料的最大性能。
  
  学校仪器室现有的实验材料,虽然不能满足现在科学课教学的实验需要,但对那些常规器材,如酒精灯、烧杯、铁架台、放大镜、水槽、弹簧秤、温度计等等,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充分的筛选、整理、调整,就能尽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原来的杠杆实验盒、热学实验盒和光学实验盒等,虽然盒里的材料不全能用上,但通过整理,我们还是会发现里面有许多科学课用得着的好材料。
  
  (2)注意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不少科学材料的准备是不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或得到的,需要科学老师要做个有心人,乐于做“破烂王”。平时注意材料的收集整理,变废为宝,积少成多。如饮料瓶、包装盒,对于其它学科的老师来讲可能是垃圾、废品,但对于我们科学课教师来讲却是宝贝,许多时候都要用到它。
  
  (3)动手自制,弥补专用材料的不足。
  
  对于那些仪器室里没有的实验材料,我们就要根据实验的设计自己来制作准备。如学习《通电的线圈(一)、(二)》两课前,我就买来30多根长15厘米以上的大铁钉,用燃气炉烧红后自然冷凉;再找来一些单芯的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截成80厘米和150厘米两种规格,以备上课时使用。
  
  (4)周密安排,鼓励学生自备材料。
  
  如学习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实验中的现象,每组必须准备食盐、白糖、小苏打、洗衣粉、食用油、高锰酸钾、木屑、粉笔末等各一份,水槽一个,杯子八只,玻璃棒一根,滴管一支。这些材料如果全由教师准备,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多数材料还要去商店购买。于是我提前布置,把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1位小组长,安排小组长督促大家按要求分别去准备,并在实验前一天提醒组员按时带来。
  
  对于一些特殊的材料,如学习五年级“生活中的材料”一课时,我发挥大班额环境下家庭资源丰富的优势,安排个别学生借用家长的的万用表,并让家长教会学生使用方法,以便上课时用来检验干湿木头的导电性,教学效果就非常的好。
  
  2.对症下药,多举措加强实验课纪律。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不但影响课堂纪律,而且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①课前背诵科学儿歌的习惯。
  
  受其他学科课前唱歌、背古诗的启发,我们引导学生在课前背诵节气歌、四季观星歌、科学谚语等。长期坚持,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科学常识知识,又具有稳定学生情绪,维持课堂纪律的作用。
  
  ②材料摆放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把课本和文具盒按T字形放置,所有带来的材料尽量收在抽屉里,需要的时候才取出来,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被材料吸引,影响教学效果。
  
  ③认真倾听的习惯。
  
  大班额的科学实验课更需要学生能耐心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教师的指导。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对发言进行评价,各小组用“开火车”等形式轮流回答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④良好的沟通交流习惯。
  
  科学课堂需要良好的沟通交流习惯,如轻声的进行讨论,对同学的发言有看法应举手再说等等,需要教师不断反复的提醒、强调,这样学生才能渐渐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习惯。
  
  ⑤理智的处理矛盾的习惯。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小矛盾,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就容易出现吵闹的现象,这时教师再来调解就晚了。因此,我们经常提醒学生,要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同学,理智的面对问题,互相各退一步,矛盾自然小了。我们在学生中树立大度理智的榜样,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2)制定管理规范。
  
  要充分考虑实验课开放性较强的特点,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探究。我们给学生分配角色或任务,指定某学生担任实验小组长或小组同学轮流担任小组长,给每个同学编上号,按编号规定每个同学做什么,使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如有负责检查小组自带材料情况的,有负责操作的,有负责观察的,有负责记录现象和数据的,有负责交流汇报的……。另外,我们还制定了简单的小组实验纪律和实验情况评比标准,用明确的标准规范学生的行为。
  
  (3)巧用教学具,调控课堂纪律。
  
  教具学具用得不恰当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但教师如果能反过来利用学生对教学具的兴趣,那么,教学具反而可以成为管理学生课堂纪律的“利器”。如上《各种各样的矿物》这节课,学生对老师提供的矿物标本充满了兴趣,往往迫不及待的想进行观察操作,无法静下心来听观察实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就利用学生这种心理,提出纪律好的小组先领取标本盒,果然学生都努力的争取表现好,课堂纪律马上改观很多,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了。再如实验中,学生往往很难耐心细致的去弄清楚实验的步骤,或者磨磨蹭蹭的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这时我们就让实验设计检查合格的小组先去拿实验材料,这样,学生的实验设计做得也变得又快又好。因此,巧用教学具,不但帮助我们很好的调控课堂纪律,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倾情关注,让全体学生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1)周密做好课前准备。
  
  科学实验课的有些学习内容探究难度较大,我们布置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并把不易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反馈给小组长,教师及时从小组长那里获得信息;有些较难或较复杂的小组活动,老师课前先“培训”小助手;有些比较复杂的操作演示过程,课前把它制成课件,上课时通过屏幕展示;有些学具,要求学生课前就动手制作。
  
  (2)随时捕捉反馈信息。学生预习、课堂探究时,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疑难点,然后组织学生着重对疑难点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时,教师要重点参与一两个组的活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便抓住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点评。教师有意识地捕捉到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就使得大班额教学也能各方兼顾,有的放矢。
  
  (3)重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在小组讨论时,要引导小组长尽可能让每个成员发表意见。容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先讲,潜能生补充;难的问题让潜能生先讲,后进生学着讲。有些学习内容还可以各组分头探究,然后分别汇报探究所得,做到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4)注重培养骨干“助教”。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培养小助手,引导他们课前协助收集教学资料、准备教具;在小组讨论中,负责讨论的组织和安排,在课堂上协助教师实现“主导”;课外协助教师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状况,做好个别辅导。
  
  4.善用策略,切实提高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1)理清思路,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小学生爱上科学课,更爱上实验课,对实验课有着极高的兴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实验课好“玩”,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正因为如此,在大班额的环境下,往往会出现部分学生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拿着实验器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地实验,对于要探究的问题,关注不够或一会就忘记了。结果进行实验汇报时,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有什么发现,学生所答常常偏离主题,不知所云,最后结论就只能由老师代作了。当然这样的实验既没有质量,又使得课堂秩序混乱,只能流于形式,为实验而实验。因此,要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关键要解决好为什么而实验,如何做这个实验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动手实验之前,要理清实验的思路,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对实验作好全盘考虑,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实验的盲目性。
  
  (2)删繁就简,把握探究的重点。
  
  大班额环境下的实验教学组织困难,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除要保证课堂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清楚、衔接自然有序之外,心中还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和探究重点。
  
  首先,教师设定的探究目标要基于学生现有的基础,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简洁明了、操作性强等特点。例如在学习《纸》一课,研究纸的特点时,我们可以直接强调探究目的:“纸的特点很多,我们接下来重点研究纸的吸水性和结实程度”,这样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避免陷入漫无边际的盲目探究活动中。其次,把握探究重点,抓住探究关键,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环节,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是有效探究的关键。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可能往往会安排好几个探究活动,有时一个活动还要经过二次探究或三次探究,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环节过多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
  
  (3)调控指导,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护航。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大班额环境下,我们更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创造条件、引起和激励学生的探究发现上。学生探究时,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及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点拨,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
  
  大班额环境下的科学实验课,经常会出现“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不良现象。因此组织好整个教学过程,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学生探究时,我们可以用适当的评价来吸引学生,也可以采用口令,树榜样,呈现新鲜材料的方式来调控课堂。
  
  除了调控,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指导也影响着探究的有效性。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最佳的方法,择清思路,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于不同的指导,甚至手把手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保证探究的实效性。孩子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付出了努力,获得了成功,期间不论教师给予多大的帮助,多数都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都会感到非常高兴。相反,如果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去,由于其年龄较小,加上认知水平有限,学生的科学探究就有可能偏离方向,甚至导致失败,长此以往,就会对探究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4)科学分组,合作探究。
  
  在科学实验课中,几乎所有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因此,实验小组的划分与管理也就成了有效探究的关键。
  
  实验小组的建立要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尽量使小组内的学生个性互补。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齐心协力,合作探究。
  
  5.持续开展以”争当小实验家”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
  
  尽管学校一贯重视实验教学,又在省市县教研室的领导下,开展对于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探索研究,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对于因材施教地开展实验教学产生的制约作用是无法回避的,更何况是大班额环境下的实验教学。为此,开展课题研究后,我们及时组建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类别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召集那些热爱科学研究、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每周一致周四下午的自主活动时间,认真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系列实验活动,以此来巩固拓展科学实验课学习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开展活动近一年的过程中,学生先后参与“山东省第六届争当小实验家科学实验大赛”、“济宁市首届科技节”、“济宁市第二届争当小实验家科学实验大赛”、“全国第二届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学实验嘉年华活动”。在一系列的比赛中,先后获得山东省第六届争当小实验家科学实验大赛物理团体冠军、生物团体季军,6名学生获个人金奖;济宁市首届科技节上,获科技创新发明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济宁市第二届争当小实验家科学实验大赛上,获物理、生物团体银奖;全国第二届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学实验嘉年华活动中,5人获个人金奖、2人获个人银奖、2人获个人铜奖。
  
  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弥补了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各级网络、报纸及时对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宣传报道,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6.建立与大班额环境相适应的实验课教学评测体系
  
  在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约束,课堂上将会如前面所说,操作时一哄而上、汇报时七嘴八舌、归纳时收效甚微的结果,师生的付出和所得极不相称,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全程评价体系来调控无序状态。全程评价包括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课堂评、单元评、学期评等多层次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小组讨论、实验分工、实验汇报等方面让小组互评,在实验汇报时,不但要明确表达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而且能显示出在实验中小组分工情况。教师要及时灵活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对学生在知识、实验方法、合作态度等方面做出评价,给出小组合作成绩,这样可以逐渐在学生意识中确立正确的合作表达途径。
  
  实验中评价学生的具体参照标准是:
  
  (1)每个小组能不能完成实验要求?
  
  (2)完成的质量,或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多不多?
  
  (3)实验中碰到了问题如何解决?是求助老师,还是问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是小组内互相合作,寻求解决之道?
  
  (4)实验的进行是分工合作、有条不紊,还是混乱无序,或作旁观者?
  
  (5)形成实验报告,除了陈述实验自身的内容要求,还要自我评述,小组成员在实验进程中的表现、态度、自主性、参与度、合作意愿等等。
  
  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其他小组的发现。在单元结束时布置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展示,期末有小组、教师、家长和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出分项表现成绩,使评价贯穿学期学习的整个过程,形成公平、开放多层次的评价整体,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对大班额的学生形成了一种很好地监督促进学习的作用,化全班性学习为重视个体学习效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自我约束和认真合作的态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八、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们才刚刚进行了一年左右的实践探索,但我们参与课题研究的师生收获颇多,特别是学困生和潜能生在大班额的班级里得到了重视,他们学得比过去更主动、扎实和有趣,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从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全体科学课教师树立了新课改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大多数教师能面对“大班额”条件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尊重和挖掘教学主体,丰富和活化了学习内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学生变得敢质疑、会提问、能思考、常争论,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这充分说明了“大班额”教学实验研究完全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初步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是首次实验探索,时间短,实验方法欠缺,因而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和实验。
  
  1. 由于首次实验,对切合大班额环境下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深化。
  
  2.对大班额环境的“条件”剖析和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而完善和健全大班额科学实验教学研究和实验的网络体系。
  
  3.由于教师课时多,负担重,因而学习理论和实验观摩的机会相对偏少,在实验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上有待于进一步尝试。
  
  4.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对大班额环境下的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今后应找准现代教育技术在大班额教学实验研究中的切入点,使实验研究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美]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钰 [加]Rowell《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大卫.杰纳.马丁 《建构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导向的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录
  
  在课题的研究及结题过程中,课题组还多次学习和借鉴《科学课》杂志及网络媒体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不便一一列举,特表示感谢!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