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0010月教育部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今后5-1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自这次会议召开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热潮。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又一教育职能。

在网络建设的同时,如何发挥网络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理论界和教学第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我校在对当前流行的做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种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即研究性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基于资源库的教学、主题网页教学。

基于Web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基于Web的学习能力的发展,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发展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们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抓手,着力探索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生动、自主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另外,品德教育功能的深入持久的研究揭示,品德教育不仅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多方面功能。而且这一功能更容易显效并被人们感受到。学校的品德学科应当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一一学生的现实生活。

我校充分考虑新一代学生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自身成长的需要,遵循不同年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开辟品德教育的新渠道,努力编织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相适应的德育途径体系。

为此,我们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品德教育的新突破,用声、光、电为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和永久的记忆。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研究理论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对于学习者来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基于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引起学生间的交流、质疑,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有效地完成知识及品德养成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两大课题研究的宗旨。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成为品德渗透的阵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这便是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应。

理论假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制定教学目标(发展性领域目标和知识性领域目标),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发展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养成良好思想品德,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以网络为载体,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和学生:

1、信息获取能力。主要培养教师和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2、信息分析、加工能力。强调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3、协作能力。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基本模式有: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

4、探索、创新能力。在具备以上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应用网络工具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

以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为主,同时对网络环境下教学效果进行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性。探索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生品德教育过程的优化,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品德教育的模式,探索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好方法。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3、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4、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5、教育实验法:观察与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课题研究条件

1、在最近2年时间内,学校大力投资硬件设施建设:建成校园网;10M宽带接入因特网;新建一个网络教室;增添教师用机做到每间办公室一台。

2、目前正在筹建校园网资源库,主要包括:自制课件库、历年购买的CAI课件及三辰影库等。

3、目前学校正与区教校共同建立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学习,资源整合,实时交流,即时反馈,远程协作,灵活开放,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尝试模式。数字化教学的实施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的问题,最理想的当然是通过教师的进修形成"双师型"的学科教师或信息技术课教师,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教学平台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科教师走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六)课题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22——20036月)

实施阶段(20037——20047月)

总结阶段(20049——20059月)

(七)课题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信息素养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家指导。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多次聘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几年来,学校先后聘请省课题组专家、区教科室领导、省特级教师等来校作有关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专题讲座,省市电教馆馆长等专家多次来校深入课堂听课,就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零距离专题研讨,为课题研究导航,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3)课堂实践。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                

4)阶段总结。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研究中期还接受了省课题组的评估,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实验情况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三、课题研究成果

20029月,本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逻辑归纳法,对典型个案进行重点研究,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归纳出四种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即研究性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基于资源库的教学、主题网页教学,并且初步形成了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  研究性教学

目前推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性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发展,是网络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发布,学生在网上选择课题,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并通过分析和判断,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发布。这种过程可以是某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同一课题的学生在网上发布成果后,教师再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能力的四个层面即发现能力、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例如,学校六(1)班开发的班级网站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该网站主要频道包括研究方向、资源检索、提交作业、网上交流、成果评价、在线帮助等。该网站列出了教师提出的若干个研究方向,譬如白色污染的问题、电池的回收和利用、公汽找零的研究等等;资源检索频道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检索、数字图书检索、音像资料检索、成语检索、英汉对译以及这些项目的上传等;提交作业频道重要包括上报开题报告、上报研究报告、上报答辩报告等;网上交流频道包括学生作业交流、查看教师推荐的优秀课题、查看其他学生的研究成果、查询学生的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等;成果评价频道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指导教师评价、查询评价结果等;在线帮助频道主要包括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原理、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多媒体报告、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如何写作开题报告和研究报告、作业评价的标准、完成作业所需模板示例、各种作业形式示例、个别请教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教学使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完全可以在网上开展交流。

2、  任务驱动教学

研究性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人或小组就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而任务驱动教学是就某一个问题教师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可以分组、组际间可以交流。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若干节内或课外活动中完成。近几年在全国开展的“英特儿未来教育”培训就是以“任务驱动法”为核心的,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不一定必须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它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进行实验或实践。由此看来,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建拟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任务驱动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成为可能,也使这种方法从单纯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扩展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使任务驱动教学更有生机和应用前景。

例如,有这么一节《可怕的白色污染》课,它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实验班的学生。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们看一下,这位教师是怎样组织教学的。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做一个计算,每个小组借助计算器计算一下每组每个家庭一周使用多少个塑料袋?一年呢?全校1000多名学生家庭的废弃塑料袋有多少?如果把这些塑料袋铺在地上,有多大面积?同学们经过计算,发现数字大得惊人。教师便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将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整理,然后让同学们共同探讨如下几个问题或者说是几项任务。这些垃圾怎么处理?这些垃圾有什么危害?怎样减少这些垃圾?国外是怎样处理这种情况的?我国垃圾存在的现状(以武汉市为例)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在google搜索引擎的帮助下,查找相关内容。老师要求同学们将选定的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对Word文档进行编辑,写出研究报告,最后班级交流。同学们都非常投入,一堂课上得有声有色,同学们既学会了如何在网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又对白色污染有了“亲身的体验”,为以后走向社会做一名爱护环境的公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基于资源库的教学

这里指的资源库是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学大纲组织的教学资源,譬如清华同方的教学资源库,科利华的教学资源库,K12的教学资源库,省市电教部门制作的资源库,还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自己制作的资源库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备课、制作教案、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演示实验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提问、模拟实验、拓展阅读等。原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在1999年首届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会议上曾经深刻的指出,我国中小学课程存在的缺陷之一就是只强调向学生灌输知识体系,而忽略了知识是从哪里来和用到什么地方去,换句话说,也就是忽视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几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向由注重知识传授逐步转向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改革框架围绕一条主线和两个支撑点,即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构主义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回到先前的问题,就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拓展自己的视野,虚拟体验一些发明、一些定理的产生过程以及在推动科技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还有这些历史伟人献身人类、献身科学的精神境界,这对学生整个的人生历程都有无可估量的正向作用。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资源库从内容到形式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基于资源库的教学也越来越普及。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必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主题网页教学

江泽民同志2002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曾经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网页教学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是一种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要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潜能和有利于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何以如此呢?有教授认为,主题网页(电子作品集)不是为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设计开发,它是为了表达教师、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或结果、创新思想或某个想法而设计和制作,因而主题网页(电子作品集)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产物,是教育创新思想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它具有个性化、学生主体性、不可预测性、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自激励与他激励性、兼有学习成果评价与资源建设两重性等特点。这就是说主题网页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

例如,中国已经成功地申请到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资格,为使同学们增加对奥运会的了解和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我校一位班主任和她班上的同学一同开发了“奥运”网页。在首页上,他们这样写到:从首都北京到锦绣江南、长江两岸,人们惊喜地发现“奥运”如今成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了大江南北的共同期盼。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主要频道有:今日中国、政府态度、奥运会回眸、城市魅力、外国人看中国、奥运会主题一览表、主题徽标、奥运会的由来、奥运会小知识等。通过主题网页的制作,学生们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德育的实效性找到载体;通过主题网页的制作,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奥运会的了解,同时也对为什么我们积极争取举办2008年的奥运会有了更深的体会:因为,中国希望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进一步交流,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

(二)初步构建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1任务驱动模式

成果展示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

作品范例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强化。

如本课题组王涧老师在教学画图工具这一内容时,结合拍下来的校园平面图,让学生灵活地选用各种画图工具绘制现有的校园平面图或者是想象的校园平面图,从而把学习任务具体化、实效化。教学中,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发表作品”“交流心得”“在线测试等学习活动,不仅熟悉了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而且作为学校的小主人为学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实践证明,学生在实际任务驱动下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尤为显著。

2问题探究模式

总结反思

网上测试

组织交流

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自主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并通过交流补充逐步完善认知建构,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里,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如《五彩池》一文,首先通过图片的播放,展示出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即学习任务:为什么说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学生接着进行自主探究,网络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优势,学生从文字、动画的结合中,立足于对课文的自我解读,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我们看到,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扩展了认知领域,同时,从语文课的学科特点来看,借助网络,将图文加以综合并发挥想象,适度借鉴并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把网络信息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然后进行交流,并通过文字赞美五彩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所得,最后总结。

3主体实践模式

资源利用

主体实践

分析交流

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单元知识的学习后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或网上浏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收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然后通过交流作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事物之间的联系》属于课文延伸性小课题研究,教师首先以《蛇与庄稼》为例,虚拟研究过程及成果,提出框架性的学习主题和建议。然后为学生提供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如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等。接着,学生自由组合,以3—5人为宜,讨论并形成具体的研究小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审核、修正、补充。接着学生到社会上、生活中、因特网上搜集和加工信息,同时开展组内合作与交流,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在网络教室,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成果。最后将作品发布到校园网上共享。

(三)基本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计算机的信息容量是教材、图册等传统教学媒体或者电影、录像等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在计算机存储的丰富信息中,搜寻、提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是极为方便和快捷的。学生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在网上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迅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来展开学习,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1、数字化情境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在自己计划、自我指导、自我反思、自我监控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学习目标的选择者、是学习内容的探索者、是学习成果的发现者、是学习方式的创造者。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是情境观察的服务者,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是解答疑难的指导者。活动中,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协作讨论和自我评价,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创造意识得到发展,学习成为富有挑战、充满发现的一件乐事。在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中,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有所收获,看到了自身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潜力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

如在《处处皆学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进入精彩课堂资料检索,点击这些栏目,进行广泛的或归类的资料搜索。学生也可进入视频收看视频资料。学生经过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鉴别和整理,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晓畅,最后将自己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并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数字化情境中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对学习者的自身知识意义建构极其重要。它主要通过协商与会话的形式,使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促进此学习群体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意义建构。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角色扮演等。

竞争。竞争是指教师首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是小组)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如《五彩池》一课。学生在对五彩池某一方面的深入探究后,进行课堂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认识到诸多原因的合力才最终造就了人间瑶池五彩池。

辩论。辩论是指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习者达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如举行“学习成绩重要还是综合素质重要”这一辩论赛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狮城舌战》一书,因书店无货,学生们纷纷上网阅读,学习起辩论艺术;学生们还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名言警句、生活实例充实自己的论点。开赛时,一个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通过活动,对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伙伴。伙伴是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促进问题的解决。如进行《事物之间的联系》研究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伙伴关系,讨论并形成具体的研究小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然后进行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等,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友好合作,能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得出了一定的学习结果,创造性潜能也获得了充分的开发。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不同的学习者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其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同学给予判断,教师给予引导和分析,以强化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如学习《多媒体和计算机》一课,教者要求学生以指导者的身份,研读课文,整理提纲,并按提纲搜索相关图片资料,做成电子讲稿,进行讲解比赛。每一位同学既是指导者,又是学习者,还是评价者。选出来的优秀学习组,到初开信息技术课的三年级去给小朋友上《多媒体和计算机》一课。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入。

3、数字化情景中的创造性学习

学生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一般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开展研究、交流成果这几个步骤,如何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外化呢?这就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常用的软件工具有:

文字处理工具,如Word WPS——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

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制表工具——适合培养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

信息浏览、搜索工具(如Internet Explorer——适合培养学生搜索、甄别、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集成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表达能力与品质。

如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喜好,选择合适的软件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学生用Word2000撰写研究报告,有的用WPS编辑电子小报,有的用Excel2000的立柱图对比鲸与大象、肥猪的大小,有的用PowerPoint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正是借助这些工具软件,才使学生的成果展示更加精彩纷呈。

(四)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基

1、红领巾电视台成为引领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主阵地。

  宣传作用: 本学期落实每周四电视台播出时间,科学制定播出内容,把行规训练方案与现代技术手段实行有机结合,使人人知晓月有中心,周有重点。

  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电视台指导和示范作用,正面宣传行规内容,教会学生该怎样去做。如:二月份是礼仪月,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如何问好是很多学生的困惑。电视台就播放了一组师与生、生与生问好的镜头,甚至连走在老师的前面和后面或手上拿了东西该怎样打招呼等细节都考虑到了,并告诉学生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有礼是中国人的好传统。这之后,整个校园每天问好声一片,老师们都应付不过来了。

  反馈评价:每月对表现突出集体和评选出来的行规之星进行采访和拍摄,表彰先进。如:三月底评选出了一批行规示范班,怎样发挥这些班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呢?红领巾电视台就将示范班级的清洁卫生、两操、路队等常规动态拍摄下来,在《校园新闻》中播放,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舆论监督,让更多的班级和学生明确奋斗目标。

     红领巾电视台至少在每月初和每月末各播出一期行规片,期间采取预设或随机拍摄方式选取素材。

  2、电影课堂兴味盎然。

     电影深受学生喜爱,电影活动以“塑造学生优秀品格”为主线,在“新、

美、活、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进去精神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坚忍不拔

的意志品质。学校每月中旬继续开设电影课,红领巾电视台组织优秀影片播放,并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针对性选片,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确保片片精彩。学生在精彩生动的电影课堂中感悟与收获,并整理好“我在好电影中长大”记录本。如:三月是爱心月,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关爱妈妈等活动,结合此重点内容选取影片《雷锋》。观片后,许多孩子写出了精彩的心得。

  3、信息技术手段无孔不入。

     红领巾广播站在每周二晨会中开辟“一周一个好习惯事例”播出栏目,内容由各班供稿,讲述学生身边的小榜样,从而影响和带动一批学生。每当周二晨会时间,全校学生都会响起“我听,我学,我来做”的响亮口号,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好行为好习惯越来越多,短短的十分钟为收获习惯播下了种子。

     每天早上800,校园里准时响起优美的音乐,每一名师生沐浴着阳光走进音乐萦绕的校园,师生享受着身心的愉快。即使是课间十分钟,学生也可享受音乐,使他们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把音乐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音乐润物细无声,不断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2004年,学校投入专资在校门口安装电子屏幕,除了公布重大活动和通知外,它还当起了小喇叭:每月,每周行规训练的重点将醒目的提醒学生该做什么了,也告诉家长应该担当起怎样的教育监督职责。此做法受到家长欢迎,家长说:“一天不看电子屏,还不习惯呢!”

4、“家校通”形成教育合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如何随着时代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同步,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课题。我校在部家长中开展“家校通”试点服务,有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家校通”,老师和家长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长们能及时听到老师发布的各类信息,在第一时间获得孩子们的在校情况,准确知道孩子的行踪。同样,家长也可以随时将建议和要求反馈给老师,让家长会天天开,家访时时有。

四、课题主要绩效

(一)、学生调查表明:

1、信息技术素养提高

提高了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我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能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进行分析、思考和再应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还学会了通过E-mailQQ等进行合作交流。由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频繁使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得的技能有了用武之地,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显著提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友好合作,能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诸多学生的电子作品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形成了良性循环,从学到创,从创到学,不断提升。近200件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获各级各类奖。

2愉悦感增强: 抽样调查200名学生结果表明94%的学生课前兴趣浓,愉悦感强;78%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自由组合式讨论学习;92%的学生喜欢小品表演、课堂辩论、现场实践等形式;89%的学生青睐老师的评价方式,特别是注重老师对自己闪光点的评价;81%的学生课后会有意或无意去进行道德实践,享受到自我调适的快乐。

3、参与度增高 :主体性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不仅培养了学生有效参与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评价能力。

4、能动性增强:主体性活动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自主进行分析、推理,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有力地培养了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促进了健康、积极个性的张扬。

    5、目标达程度提高:主体性活动在活动内容、过程、空间上都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可控制的真实和模拟场景中充分自由活动,加强了德育目标的达成、教学的民主、促进多元化价值取向。学生解除束缚,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实验前后调查结果对比表明, 68%的学生德育要求的达标程度稳定提高 ,提高了德育目标的达成。

(二)、教师调查显示:

1、创造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提高。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本课题组成员积极围绕课题方案展开研究,就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际操作情况、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些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活动中,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唐静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获2002年全国网络课评比三等奖,陈繇老师的《五彩池》获全国网络评优课三等奖。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课题组的老师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养成了善于反思、乐于总结的好习惯,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老师撰写的多篇电教论文分别获国家级三等奖、省二等奖、市一等奖。黄岑老师的电教论文还发表于国家级杂志上。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老师们行动研究的轨迹。一批教师成长为省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

2理念趋新:教师参与实验,理论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民主、平等、参与、合作、探究、体验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勇于实践。

3、方法趋活: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观察式、发现式、研究式、联想式、目标导学式等等使课堂精彩纷呈。

4、信心趋足:参与实验使教师与课程和学生共生长,教师在实践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自信心不断增强,为今后科研打下基础。

(三)家长调查表明
1
、促进沟通:家长参与子女活动,(2) 亲子情感趋浓;参与家长学校学习,(3) 增进了对教育的理解,(4)使家长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5)提高认识: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对教育的认识,提高了教育水平;

2、发挥作用: 学校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学生有自豪感,家长有荣誉感,有的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成了社区辅导员,指导孩子在假日进行实践活动;有的利用自己的工作场所作,为孩子提供了了解社会的机会,为创设社区资源提供帮助。

五、问题探讨

1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主体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在具体操作中,虽然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将计算机教学作为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学生在技术上的差异较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由于受技术的影响而难以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是我们今后一个阶段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2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主体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还要求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浏览、去设计、去制作,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解决教学需求提高与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本课题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薄弱,有待进一步研究。教学是-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尽管电教媒体的作用很大,也不能过份依赖电教手段,以教师的人格魁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的电教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4、  电教媒体的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如果它辅助的仅是教师的教,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那么电教手段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伴随着教学观念上的更新,只有立足于素质教育上的CAI教学才是前途的。

5、尽管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作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是我们一个长期的科研课题,我们还将以不懈的努力,继续探索,使之不断完善。

6随着信息化的家庭普及率不断上升,我们还要将课题实验工作融入家庭和社区,使科研工作深入人心,让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办学合力,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质量。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