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编磬引进课堂实验报告
编钟、编磬引进课堂实验报告
作者:管 慧 芳 来源:武穴市武穴师范附属小学
1995年春,我校在省教研室的直接指导下,根据武穴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利用传统乐器来丰富音乐教学的实验(或活动),重点是将仿制楚国、吴国的编钟编磬等乐器引进课堂的教学实验,经过三年多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学校艺术教育总规划》、《湖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求,民族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民族乐器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深远。
武穴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地方传统艺术沉淀。仅八十年代该地区就发现了20余件春秋时期的编钟,比曾侯乙的编钟早200余年,它与具有吴越文化特点的器物句翟同时被发现,说明了武穴地区自古以来就具有“吴头楚尾”的混融性文化特点和丰富的音乐艺术特征;运用地方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学校的美育工作,在武穴不仅有可能,而且也十分必要。
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将楚乐引进了课堂,既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学具,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还使学生了解了本地方的文化特色,达到了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二)实践的具体操作
为了搞好实验,我校成立了楚乐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市教委有关领导担任,聘请湖北省教研室和武汉音乐学院朱则平和李幼
实验过程中,各阶段的训练要求及标准:
第一阶段:(1995年2月——1996年8月)准备和初步实验阶段
1.通过听录音和看录像,让学生聆听和观看楚乐的独奏、合奏情景,让学生感知各种乐器的音响特征及美妙的演奏效果,组织学生参观武穴博物馆,现场观看编钟编磬,向学生讲授楚乐的辉煌和武穴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学好楚乐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乐器的形状及结构特征,使学生从认识上达到音、体统一,了解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打击、吹管、弹拨等),给乐器分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己选择学习乐器的种类,同时,组建学校楚乐舞队,成立五个楚乐教学特长班。
第二阶段:(1995年9月——1996年7月)初步学习和正式实验阶段
1.课内集中训练,课外专项训练。结合教材上的知识,开设讲练课,一面介绍音乐知识,一面讲解演奏方法,在课外分散练习中,让学生掌握各自乐器的演奏姿势,分类指导基本技巧。
2.结合各乐器,课堂集中演奏简易入门的练习曲。
3.器乐训练方法:课堂统一讲练一种乐器(编钟、编磐),课外学习其它器乐,
第三阶段:(1996年9月——1998年)初步运用和提高阶段
1.在器乐训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组织学生实际操练,各种乐器在课堂上交叉合奏,由小型单一练习曲的演奏开始,逐渐向综合型乐曲过渡。
2.在普及编钟、编磐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排箫、笙、古筝、电子琴等乐器,拓宽器乐教学的广度,提高课堂器乐演奏的效果,使课堂器乐向多样化发展。
3.培养一批音乐骨干,形成学校古乐演奏的特色。
(三)实验的管理措施
三年多来,我校器乐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并能在工作中和社会上赢得广泛的好评,我们认为,这与学校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是分不开的。
1.完善教学设施。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器材和场地,开展器乐教学实验就等于是纸上谈兵,学校先后投资了18万多元,建成一栋艺教实验楼,购置楚乐器一套,价值2万多元(编钟、编磬、笙、笛、古筝),添置钢琴8000多元,小提琴、风琴5万余元。此外,家长还自愿为孩子购置小提琴105把、钢琴28台、电子琴570台、竖笛1980支、口琴98把、二胡56把。
2.加强了学校实验的过程管理,为了确保实验的质量,学校制订了考核、评比、奖励、考勤等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师的业务档案,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学习、检查、活动认真作好记载,填好大事记。经常通过研讨课、演出、编导、基本功表演、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校际之间的交流。
3.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我们主要做到了“四个一样”:和选语数老师一样选配实验骨干和抓语数一样把实验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抓语数一样抓实验的教学和管理,和奖励语数教师一样,奖励有成绩的实验教师。
4.坚持实验的原则。我们的原则是方向性、发展性、地方性、适应性。要求实验教师实事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
(四)实验的效果
通过三年多的实验,我们发现,音乐课楚乐教学的发展,打破了课堂利用单一器乐进行教学的模式,给音乐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了音乐课堂的学具,改变了教学模式。同学习其他器乐一样,学习民族器乐也是落实大纲的要求。然而,实现同一课堂运用多种器乐教学却是一种创举。我校施红梅
2.通过实验,我们称编钟、编磬是“中国式的奥尔夫节奏乐”,对奥尔夫教学法具有相当广泛的运用价值。
3.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学校在开展楚乐进课堂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开展了竖笛、口琴、小提琴、钢琴等器乐教学研究。为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演奏技能的提高,又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学生游达、宋思敏、夏子的家长自愿出资让孩子到武汉音乐学院学习古筝、笙等乐器。查海峰同学,课余学习吹埙三年,持之以恒,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文化课成绩显著提高,于1997年被评为省第三届少代会代表,并系省“十佳少先队员”候选人;学校先后有18名学生被省、地艺术学校直线录取。
在95年黄冈市艺术教育现场会上,我校学生千支竖笛、百套打击乐、百把口琴、五十台电子琴、四十把小提琴同时登场表演,场面宏大,扣人心弦,令与会的代表激动万分,他们说:“在这里我真正看到了艺术教育的新天地。”
4.弘扬了民族文化,形成了古乐教学特色。
“弘扬了中华民族音乐要到中小学中去寻找知音”这是全社会的呼声,楚乐课堂教学实验,是我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特色工程;96年“六一”前夕,应省妇联、少工委邀请,我校楚乐队赴省电视台参加(小黄鹤)“六一”特别节目拍摄;学生表演的《桔颂》和《巧手绣春天》分别在省台、中央一台、二台播放,并在省第四届“黄鹤美育节”中荣获二等奖,学生表演的图片和剧照分别在省编音乐补充教材第8册、12册中采用,《音乐教育》封面也作了刊载,并予以介绍。楚乐教学已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五)实验结论:
1.立足传统,开展楚乐教学同样也能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
2.让学生学习一种乐器,并不是让学生学习同一种乐器,要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让学生自主选择乐器,课堂上学生可以选择为不同器乐来辅助学习。
3.要真正达到实验目的,产生预期效果,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关键。
4.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