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政策导向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加强实践类课程,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引用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新课标将劳动技术课程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

现实问题

当前小学劳技课存在"重知识轻实践"倾向,部分学校以手工课替代真实劳动体验。

家庭劳动教育缺位,学生劳动技能薄弱(可引用某地区小学生劳动能力调研数据)。

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探索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融合路径,丰富"五育融合"理论内涵。

实践价值:为学校开发校本化劳技课程提供案例参考,助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德国"实践导向劳动教育"、日本"家庭科"课程经验。

国内: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当前劳技课研究多集中于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系统性研究较少。

核心概念界定

生活化教学:以真实生活问题为情境,设计具有实用性的劳动任务(如种植、维修、烹饪等)。

劳动素养:包含劳动观念、技能、习惯、精神四个维度(参考新课标)。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构建小学劳技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框架。

开发3-5个适合小学生的劳动实践项目案例库。

研究内容

小学劳技课教学现状调查。

生活化劳技课设计。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四、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XX小学X年级开展教学实践,迭代优化课程设计。

案例分析法:收集国内外优秀小学劳技课案例(如上海"快乐劳动"课程)。

德尔菲法:邀请劳动教育专家对课程方案进行多轮论证。

五、创新点与难点

创新点

提出"三级劳动任务"分层设计(基础型、拓展型、挑战型)。

开发"劳动护照"评价工具,记录学生成长轨迹。

难点

劳动实践场地与器材的限制(如烹饪课安全管控)。

家长对劳动课程的认知偏差(需通过家校协作解决)。

六、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阶段ﻩ时间ﻩ任务

准备阶段ﻩ202X.1-3ﻩ文献研究、基线调研

实施阶段ﻩ202X.4-9ﻩ开展教学实验,收集数据

总结阶段ﻩ202X.10-12ﻩ形成研究报告、教学案例集

预期成果:

论文:《小学劳技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资源包:《小学1-6年级劳动任务清单及评价表》

七、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Linnenbrink-Garcia, L. (2016).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t School. Routledge.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