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引发了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到实施方式、实施策略的一系列的变革,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教和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增强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们的需求。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是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一级子课题。
本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可表述为三个核心问题: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主要研究方法:
本子课题的研究主要依托区县学科教研员和广大的学科骨干教师,积极发挥实验学校的基地作用,将本子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方式改革、教师角色转变等具体问题紧密结合,使教师在实践研究中获得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本子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应用性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二)主要研究过程:
1.组建课题研究队伍
本子课题组根据总课题组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组建了以市、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并建立一个子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学校(石景山古城中心小学为本子课题的研究试验基地学校)。
2.对本学科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情况进行前期调查研究
面对北京市各区县的本学科教师随机抽样,确立800多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本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及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完成本学科课堂教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报告。在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子课题研究重点。
3.研制子课题方案,进行开题论证。本子课题于2002年9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参与研究的广大教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步骤。
本子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本子课题的研究步骤:
㈠起始阶段(2001年4月――2002年5月)
子课题准备阶段,主
㈡分析阶段(2002年6月――2002年9月)
子课题开题阶段,确立子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建立子课题研究组。
㈢实践阶段(2002年9月――2004年12月)
依据初步行动方案,在本子课题实验区、校,开展教学实践。探究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体系。
㈣结题阶段(2004年12月――2005年12月)
进一步深入研讨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体系,理清研究成果。
4.组织教师学习基本理论。在课题研究期间组织多次不同规模的研究学习,2002年组织课题核心组成员和广大志愿参加本子课题研究的老师学习整合理论,请北京大学教育技术教学研究专家座系列专题讲座,讲授先进的整合教育理论、介绍国内外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状况;2001--2002年两次组织教师学习教学课件制作,并进行学科教学课件评比;2003年组织教师对“整合”概念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通过这些学习,使教师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及本课题研究中的相关概念、新的教育理念加深认识、达成共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5.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进行整合原则、整合策略的研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研究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式,自2002年以来开展了30多次具有一定规模的市级专题研讨会,推出研究课例30节;进行两届专题论文评比,有多篇论文获奖,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研究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
6.创建学科教学网站,建立教学资源库。建立教和学的网络平台,一方面使教师与学生实现多项互动,增加沟通;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体会、课例、论文、课件等内容可以在网站上展示,实现资源共享。
7.深入区县总结经验,在提升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推广。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广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研究中我们经常深入课堂,与教师们在实践中、在教学行动中进行实地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8.组织一定规模的市级专题讲座与培训活动11次,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9.进行网络备课的探讨与实验。
10.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评价研究与实验。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成效分析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创建学科教学网站。为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为学生学习互动提供了良好平台,打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原有的封闭式的教学思路,推动了教学改革
2.建立教学资源库。课例、教学课件
3.2003年12月举办了北京市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论文评优活动。其中关于整合的教学论文有多篇等奖。同时汇编了课题研究论文集。
4.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不是在课上,而是在课下:建立学科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音像材料信息资源,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课堂教学方式呈多元化,增加了教学的效益。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树立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念,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教学中的特有功能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条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课堂教学。“整合”促进了学科教学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创新式教学的转变,由教师教的过程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转变,对增强教学实效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6.转变了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了过去教师权威、教师主宰课堂的状态,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和睦、友好、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老师素质提高。
7.编辑了论文集、课例集。
8.建立了课件资源。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将教师们研制的教学课件、典型教学课例编辑整理,构成资源库,显现资源共享。
9.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整合”课题的研究调动了全市思想品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极大地挖掘了本学科教师的潜力,形成一支学科骨干队伍。
表1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子课题组成员
姓名 |
单位 |
职称 |
杨进华 |
东城教研中心 |
中高 |
安子琴 |
西城教研中心 |
小高 |
张建华 |
崇文教研中心 |
中高 |
王颖 |
朝阳教研中心 |
小高 |
周纪纯 |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 |
中高 |
张鹏 |
石景山古城中心小学 |
小高 |
袁金红 |
大兴教师进修学校 |
中高 |
肖月 |
通州教师进修学校 |
小高 |
徐桂凤 |
怀柔教师进修学校 |
小高 |
李玉红 |
平谷教科研中心 |
小高 |
姜英华 |
昌平教师进修学校 |
中高 |
袁素珍 |
延庆教师进修学校 |
小高 |
刘瑞 |
房山教师进修学校 |
小高 |
艾艳敏 |
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 |
小高 |
王亚双 |
顺义教育考研中心 |
中高 |
白永祥 |
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
中高 |
季青 |
燕山教研中心 |
小高 |
李宝琦 |
石景山古城中心小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